古镇新韵——万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标杆·捷文林改

习近平肯定武平林改:“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抓林改”

对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变革方面的创新之举,习近平尤为关注。他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并由此推动福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福建是我国重要林业大省,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产权归属不清、主体经营错位、机制不灵活、分配不合理等体制机制问题,让农民根本没有耕山育林的积极性。破解困局,唯有明晰集体林权,改革山林产权。

破天荒的改革从闽西小县武平率先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第一个“吃螃蟹”。2001年6月开始,针对“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谁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捷文村提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思路,把所有集体山林按照“耕者有其山”的原则落实到户。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当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他说:“有了林权证,就像吃了定心丸。我们对山林有了自主权,才会真正用心去管理,这样也才能从山林里得到更多收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武平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林权改革。

2002年6月21日,习近平在武平调研时充分肯定了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林改也被认为是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

(节选于《福建日报》2014年10月30日第2版《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

一个小山村的巨变——“全国林改策源地”福建省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调查纪实

钟德发

“林改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林改前,我们没有自主经营权,一切都由村集体说了算,我们得不到多少实惠;林改前,我家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只能靠种点粮食、打点零工过日子。林改后,我家承包经营了270多亩林地,目前年收入有1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前两年在县城盖了一幢新房,家里电器什么都有。感谢党的林改政策,让我们得到这么大的实惠。”

说起林改,全国第一本新林权证持有人——万安乡捷文村的李桂林老汉精神抖擞、滔滔不绝,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这只是林改带来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捷文村是我国千万个山村中的一个普通村落,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武平县西北角,省道309线旁。全村共有153户579人,土地总面积3213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763亩、生态公益林面积1887亩,人均拥有森林面积46.2亩,是全县人口最少、生态环境最好、森林资源最丰富、人均林业收入最高的重点林区村之一。这样一个普通村落却在一次农村重大变革中,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由此也掀开了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篇章。

林改前,山区群众靠山吃山,山林资源是村民谋生求富的依托和希望。改革开放以来,捷文村先后开展了林业“三定”和完善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等改革,但受当时计划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改革基本未触及集体林地、林木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全村山林无论集体统管,还是已落实承包到户的自留山、责任山,村民都没有经营自主权,一切采、育、管、造和林业资金开支使用皆由村集体把持,由少数乡村干部说了算,广大村民得不到多少实惠。与此同时,村民为谋生计,利用地处城乡接合部交通便利的优势,全村盗砍滥伐、乱收乱购、无证运输木材等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林业秩序一度极为混乱,呈现出“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农民望着青山收益难”的“五难”困境。对此,村委会和广大群众既深恶痛绝却又无能为力。由于长期只砍不造或重砍轻造,全村造林、育林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林业收入逐年下降。至2000年,不要说村民在林业方面的经济收入微不足道,就连村两委也穷得没有钱买纸写标语,导致村级组织软弱涣散,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捷文村的稳定与发展。

2000年7月,武平县林业局派人到南京参加由国家林业局举办的林权证启用培训班,回来就着手进行林权证换发的准备工作,并选择万安乡上镇村进行林权证换发试点,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管如何做工作,新林权证就是换发不下去。原来,上镇村集体林已经发包给村民经营,但村民只有管护权,却没有处置权,对不属于自己的山林要不要换发证不感兴趣,这样僵持了一个月,只好草草收场。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时任万安乡捷文村支部书记李永兴听到隔壁村进行换发林权证的消息,主动找到县林业局领导,提出能不能把试点放在他们村?得到支持后,捷文村立即召开村支部会议、党员大会,又接着召开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会议,大家一致同意进行林改试点,但他们提出了“要开展确权发证,首先必须明晰产权”,要求把集体林地林木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经营权落实到户、到人,通过颁发林权证,让林农吃下“定心丸”。

听到群众呼声后,县委、县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深刻认识到山林产权证是林业发展的“牛鼻子”,必须创新林业产权制度,认为要尊重林区实际,尊重林农的首创精神,毅然做出了在捷文村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试点的决定,由此燃起了全县林改的星星之火。接下来,“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谁分”这一争执又成为明晰集体林权的最棘手问题。有人主张山要按实力分,由有实力的人来管理山场,不能均山到户;有人主张山要由政府分、由村干部分。在关键节点上,经捷文村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决定“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对全村所有集体山林按1981年林业“三定”时的人口实行了平均分配,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山,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拥护和支持。全村共发放林权证178本343宗26763亩,林权发证率达100%,林权到户率达100%,村民李桂林在2001年12月30日领到了个人持有的全国第一本新林权证。

2002年,捷文村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后,坚持改革不停步、不松劲,又率先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林业分类经营、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林下经济等方面的林权配套改革,使捷文村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回顾捷文村过去10年的改革历程,林改到底好不好?看看这个全国林改第一村的变化,看看满目翠绿、绿意盎然的青山,看看村民们喜上眉梢的笑脸,答案就在其中。

有效激发林业发展活力,生态环境更吸引人。

林改后,随着农民耕山积极性的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捷文村的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也更吸引人了。家住万安乡政府所在地下镇村的谢月华,就是看中捷文村的生态环境才来到这里投资兴业的。他在捷文村流转了1200多亩的林地,投资种植油茶118亩,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搞起了生态养殖,现在发展有山塘养鱼40多亩,办了一个养兔场,年出栏5000只。客商们知道他的鱼和兔是在捷文村养的,纷纷来求购,常常供不应求,仅仅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养殖就可以为他每年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林改后,全村森林覆盖率提高4.9个百分点,达到84.2%;林木蓄积量增加4.5万立方米,达到14.8万立方米。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涵养了水源,还改善了捷文水库水质,捷文水库成为县城饮用水源区。空气质量变好了,主要污染因子为可吸入颗粒物,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一级标准。全村阔叶林占52%以上,植物生长茂盛,为养蜂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

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林改前,捷文村的农民望着青山却难有收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林改后,农民分到的山就是一个聚宝盆,就是一个小银行,山上的林木是钱,山上的竹子是钱,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钱。农民通过山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生态补偿等得到大幅度增收,由此也提高了生活水平,过上了富裕、祥和的幸福生活。

钟明添,捷文村一个40多岁的汉子,绿富林业专业合作社社员,他家7口人,承包经营山林150亩。他在捷文村建起了3亩花卉大棚,主要种植富贵籽,按照2013年的市场形势,可望获得15万元的收入;在自家田中育了6亩的枫香、木荷等阔叶树苗,价值5万元;利用林地发展林下养鸡,年出栏1500只,收入有1.5万元;自家山上的木材、毛竹年收入有2.5万元;种植水稻3.2亩,产值约3000元;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一年10多万元,如此算来2013年他全家收入可达30多万元,人均收入5万余元,其中林业收入人均3万多元。钟明添说,这样的日子,在林改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李有林,原来一直在武平、龙岩等地经营饮食店,人辛苦不说,扣除房租、工人工资和开销,一年下来,收入也就仅仅能维持生计。林改时他家分得100亩山林,2010年,他看到乡亲们在山上发展得红红火火,坐不住了,就琢磨着依托自家的林地做点事情,毅然决定转让饮食店,回家利用林地发展林下养殖,2013年他家林下养殖的鸡、鸭、鹅年出栏可达2500只,利润有2.5万元,其他养殖有2万元的收入,山林收入每年约5000元,移民补助每年2400元,儿子外出打工从事工地施工管理,每年有10万元左右的收入,2013年收入可达15万元。“以前守着金山银山,还外出闯荡,如今在家门口靠山吃山,日子更好过了。”

林改盘活了林业资产,增加了村集体和林农经济收入。2012年捷文村人均收入达到9680元,其中人均林业收入达到3140元,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全村所有农户都承包山林,其中最多的达到500多亩,少的也有几十亩,户均承包集体山林125亩。根据当地村民当时进行的测算,按平均15年后主伐林木,其间支付的成本只有林地使用费一项,如果按每亩每年收1元林地使用费计算,则共需支付成本1875元。届时按每亩出村6立方米、纯利润每立方米300元计算,可获得收入超过22.5万元,这还不包括多种经营收入。近几年,由于山林快速升值,捷文村每户农民经营山场的收入大为增加。

进一步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农民耕山积极性高。

在捷文村,我们看不到一块荒山,所有的林地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村民告诉我们,林改前,由于山没有确权,担心政策会时时变,树种下去后,过几年不知是谁的了,所以大伙都不想种树,那时到处都是砍伐后留下的“瘌痢头”。林改后,山林确权发证,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山,而且领到了林权证,吃了定心丸,林产变成了个人的“家产”,再也不用担心了。大伙的耕山积极性空前高涨,爱山爱林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掀起了耕山的高潮,为山上的每一寸土地披上绿色的衣裳,“瘌痢头”不见了。林改以来,全村植树造林5600多亩,且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达90%以上。

捷文村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还充分挖掘和利用林业资源空间优势,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农民在短时期内增收和致富,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林改后,全村成立绿富林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4家,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50万元,发展林下养蜂、养鸡、养羊、养鱼,种茶、种果、种植食用菌、种植名贵树等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

重视改善农村民生各项事业,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林改后,捷文村按“自愿、平等、互利”原则成立了护林防火协会,规范制订了协会管理,全村有山林的村民均自愿入了会,并对协会成员所有山林进行联防联护。与此同时,还制定了护林防火村规民约,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公布施行,有效地规范了林业经营和管理行为,促进了依法治林,提高了全村林业自治管理水平。盗伐、滥伐木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责任制也得到进一步落实。林改从源头上遏制了过去一些村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侵占集体林,变集体林为“干部林”等腐败问题。村两委利用林改收益(林木转让费、林地使用费等),积极兴办公益事业,清偿村级债务,实行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推动了村风文明,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赢得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支持与认可。农民成为集体山林真正的主人,管理山林则从村干部的几双眼睛变成了千家万户的几千双眼睛,发生山林火灾,也是村帮村、邻帮邻,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极大增强了村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林改后,捷文村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未出现一起涉林矛盾纠纷、未发生一起盗滥伐林木案件。近几年,捷文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村153户中有124户农户都建起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林改前,全村仅有18台电视机,七八辆摩托车,小汽车都没人买得起,现在家家户户都拥有了大屏幕彩电、摩托车,买了小汽车的已有26户,存款数量也连年增长。村财收入也从无到有,每年仅林地使用费一项就达1.6万余元,其中还不包括林木采伐收入分成。按照村委会和村民的约定,林改后凡是每户主伐自己所承包的林木,都必须按照每立方米2元的标准,向村集体另外缴交“集体提留”。现在每年村里在林业方面的固定收入达3万元,村里有了固定收入,也就敢做一些实事好事了,现在村道硬化7000多米,2013年还修建了近6000米的林区公路,为村民耕山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捷文村的林改实践,朴素地回答了“山要怎么分”的问题,反映了“家庭承包,共同富裕”的林改真谛;捷文村的林改做法,朴素地回答了“山要由谁分”的问题,揭示了“村民自治,基层民主”是农村和谐稳定的基础。许多老百姓高兴地说:“改革的是林权、保护的是生态、受益的是农民。”

(本文原载于《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12月24日第1版)

赵树丛夜访林农

黄俊

昨晚,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村民谢永贵家灯火通明、笑声朗朗。前来武平县出席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的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又一次来到了捷文村,与当地干群畅谈林改成果,倾听林农呼声,共谋未来发展。省政府副省长陈荣凯,国家林业局有关司局领导,市领导黄晓炎、池秋娜参加座谈。

再次见到赵局长,拿到全国第一本林权证的村民李桂林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率先谈起了自家200多亩林地的管护、经营及流转情况:“拿到林权证后,我们林农就吃下了‘定心丸’,我的林地流转了100多亩,还有100多亩种植了60亩竹林,其他种植杉树及涵养林,我还加入了养鸡合作社,在林下养鸡,全年仅山林就能带来3万多元的收入。”2011年,赵树丛在我市调研林改工作时曾来到捷文村,与在座林农都有过深入交流,现在得知李桂林家通过林改实现增收,赵树丛十分高兴,他勉励李桂林再接再厉,依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时曾来到武平调研,对武平林改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十多年过去了,林农们仍然记忆犹新。钟敏添、李永兴、李木生、钟泰福、李美元等林农一边回顾领导关怀和鼓励,一边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打开了话匣子。“如今,村子里养鸡、养蜂和从事花卉种植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也更加愿意留在家乡了。”“我们想发挥有山有水的优势,打造‘森林人家’,发展生态旅游。”“边远地段的毛竹林还有部分道路尚未建好。”……赵树丛一一认真听取,并详细询问了林农们林权抵押贷款、林下经济发展、当前存在困难问题、未来发展规划等情况,并当场承诺2014年对武平县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发展林业的林农给予贴息优惠。

赵树丛感慨地说,听了你们的发言,我十分高兴和激动。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发展林业,眼光放得越长,得到的回报就越大,希望你们抓住机遇,对接政策,按照短期、中期、长期规划,进一步把林权管理好,把林下经济发展好。“快过年了,我在这里给乡亲们拜个早年,祝你们把林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我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赵树丛由衷的祝愿赢得了林农们的阵阵掌声。

一杯清茶,暖意浓浓。20时30分许,座谈结束了,林农们却久久不愿离去,他们仍在畅谈着不久的将来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

(本文原载于《闽西日报》2014年1月4日第1版)

全国林改第一村汇报成绩得到国家林业局局长首肯

康泽辉 李贵荣

看到信纸上“国家林业局”的大红套头,和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的亲笔落款,全国林改第一村——龙岩武平县捷文村的林农谢永贵,别提有多高兴了。

先前,他趁国家林业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司长张蕾到捷文村调研之际,写了封信,让张司长捎给赵局长。没想到,数日前,他收到了赵局长的回信。

赵局长曾到他家做客

谢永贵是武平县捷文村人。捷文村,是全国林改第一村。

2001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本新林权证发到了这个村子,从此开启了全国集体林权“包林到户”“明晰产权”的改革大幕。2011年,时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的赵树丛到捷文村调研,当时,谢永贵是村主任。

谢永贵记得,当时的林改大会,就是在他家开的。“这么大的领导到我家做客,临走前,我老婆拎了两只家养的大公鸡,想送给赵局长。”

不过,赵局长风趣地婉拒了,“大公鸡可坐不了飞机”。这事,谢永贵一直记在心上。

前不久,国家林业局林改司张蕾司长到捷文村调研,谢永贵心想,“武平林改有了新突破,不砍树也致富,这要跟赵局长汇报一下”。

他找来格子信纸,给赵局长写了封信,汇报了捷文村的林改成绩,共五六百个字,还顺带汇报了谢家的收入情况,“现在全年收入达到12.5万元,人均林业收入5000多元”。

谢永贵很用心,还捎上了香菇和金线莲等,这些可都是村里发展林下经济的产品,“林改的成果,要让赵局长也一起分享”。

赵局长很快就回了信

让谢永贵没想到的是,赵局长很快就回了信。数日前,他从邮递员手上接过了这封挂号信。

回信中,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祝贺捷文村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

捷文村是国家林业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层联系点。赵树丛局长在信里表示,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将积极总结推广捷文村成功的改革经验,帮助推动解决捷文村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推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努力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

谢永贵还收到了赵局长寄来的2000元现金,这是赵局长“买”他的林下产品的钱。

(本文原载于《海峡导报》2014年1月3日第30版)

武平林改的见证者:从牺牲品到受益者

谢丽燕

由“不砍树,如何能致富”到提倡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这一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武平林改成效的直接反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武平县积极寻找新的门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于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钟亮生就是武平林改见证者之一。林改前,钟亮生是当地林业部门的一名护林员,日常工作就是巡山。他告诉记者,林改前武平滥砍滥伐的现象比较严重,整座山都光秃秃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

后来,武平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滥砍滥伐现象得以缓解,林农得了实惠,钟亮生却成了林权改革的“牺牲品”,就此“下岗”了。

在林权改革持续进行的背景下,钟亮生开始探索新的谋生道路。2008年,钟亮生继承父业,转行养蜂,并组织成立了梁野仙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所产蜂蜜主要销往厦门、福州、龙岩的大型超市和礼品店,由于蜂蜜天然优质,价格合理,产品销路非常好。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解决了山区林农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林农致富,带动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据了解,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以“合作社 +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五个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提供新技术、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组织收购和销售、统一品牌。目前,合作社社员遍布全县80多个村,建立了100多个养蜂基地,拥有6000多个蜂箱,年产蜂蜜10万多斤,2013年营业收入达645万元。

提及成功之道,钟亮生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关键。“水质和土质直接影响到蜜源,”他说,“林权改革后,滥砍滥伐现象缓解了,开花流蜜的乌桕树产量提高,养蜂行业才得以发展壮大。”

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武平林下养蜂产业可达年产100万斤的规模,钟亮生如是说,而这一切都归功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是林权改革的牺牲品,更是其中的受益者”。

(本文原载于闽西新闻网2014年1月1日网讯)

大山矗立的标杆

刘永泰

一根标杆,矗立于巍峨而又厚重的梁野山巅,云梯山顶,挡风岭尖。

一面旗帜,飘荡于逶迤连绵的万顷绿海,飘拂在亿万林农的心田。

跟随着采风团,我们来到了全国林改的策源地:福建省武平县万安乡。来到了敢为人先,为中国林改拓荒探路,披荆斩棘的捷文村。

脚踩闽、粤、赣三省的结合部,投进红土绿野的怀抱,轻轻地抚摸着全国南方重点林区那山的筋骨,细细地聆听那山的絮语,感受那山的精神,万千感慨从内心迸发:万安是杯竹叶青酒,谁喝了都得醺醉;万安是碗天然花蜜,谁尝了都得咂嘴甜心。

红日辉林海,春光唤鸟音。林改是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武平是林业大县,森林资源丰富。然而,早期广大农民却守着金山银山受穷。旧林权体制矛盾凸显,产权归属不清,主体经营错位,机制不灵活,分配不合理,农民根本没有耕山育林的积极性。昔时有联云“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把宝贵的森林资源聊当柴火焚烧煮饭。当时群众中有句口头禅:“要想富,上山去砍树。”胆小的,晚上偷着砍;胆大的,白天成群结队地砍。力薄的用肩膀扛,势大的用机装用车运,集体山林乱砍滥伐,根本制止不了。面对困局,怎么办?林改推上了风口浪尖。当地党政,审时度势,为了百姓富,为了生态美,在深入调研,充分吸纳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冒着风险搞林改。于是,2001年6月,万安乡捷文村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改试点,点燃了全国林改的星星之火。

林深惊鸟兽,果熟醉山人。武平的林改实践,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林改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谁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实现“耕者有其山”;“林改好不好?”——“十年变化看山上”;“单家独户经营难怎么办?”——“联合起来就不难”;“不砍树怎么能致富”——“转变方式做文章,不砍树照样能致富”。

春风化雨,2001年12月30日,身穿中山装的李桂林,长满老茧的双手捧回了全国第一份林权证!满头的黑发盼白了鬓霜,刀刻的皱纹舒展出慈祥的笑容。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对武平林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2年6月、8月分别做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和“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重要指示,为武平林改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动了林改的不断持续和深化。

武平林改的成功实践,为全省和全国林改起到了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标杆作用,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重视。国家林业局赵树丛局长,2011年11月莅临武平调研,充分肯定武平林改“改得早、改得好、改得深、改得林农满意”。石破天惊,农民创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青山为凭,蓝天可鉴。武平林改顺民意、合民心,改得农民得实惠,改得农民心花怒放,改得乡村变绿、变富、变美了。

停车驻足,极目眺望,巍巍山峰一座连一座,直向四周伸展开去,群山早已把你包围得严严实实,一座座、一层层,不知道哪里是边,何处是沿,漫山青翠,满眼碧绿。近处是淡淡的浅绿,那是十里沃土里刚栽下的萝卜、青菜,随风摇摆着,还有那鲜红滴翠的草莓,飘来阵阵清香;不远处,是浓郁的深绿,那是满山满岭的森林,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山风拂过,荡起阵阵碧波,无边无际的汪洋绿海。远处,则是静静的墨绿,浓重而朦胧,巅连起伏的山峰云接蓝天,竹林葱郁千嶂翠,林海苍茫万顷涛。好一派南国群山,壮丽雄浑。

林深水长。放眼万安大地,处处滴翠流金。绿色,成为万安最大的原色、最亮丽的名片。广袤的森林和良好的生态,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进入密林深处,举目看山山山葱葱山山宝,低头见水水水清清水水银。大自然的玉液琼浆,有的从石缝树根中挤出,滴滴答答;有的已经汇成小溪,在山石间起舞;有的似娴静的淑女,在树丛中悠悠地流淌着。山泉,带着大山的芳香,带着翠竹的清甜,欢快地跳跃着,招呼着你。这山泉水,可美呢。伸出手放在泉水下,便摸到了阵阵清凉;洗一把脸,全身都爽快起来;仰头喝上一口,五脏六腑都舒服。十年树木千秋业,一望江山万里春。当地政府做起了水文章,白莲塘水库,碧波荡漾,鱼肥水美,成为当地一大名胜。地处全国林改第一村的捷文水库和正在兴建的石径岭水库成为武平城区饮用水源地。无污染、富含大氧的“地球肾水”正送向千家万户,惠及城乡百姓。

匠心独运,著手成春。林改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万安人从只顾眼前利益变为着眼长远利益,产生了从“砍”树到“看”树的巨变。人们跳出了杀鸡取卵“砍”树的怪圈,走进了保护生态“看”树的乐园。山林越来越漂亮了,山里人办起了“森林之家”“农家乐”,吸引了来自周边县市大量游客前来观光“看”树,再则,村民把山上的树切实地看管保护起来。村护林员李木生自豪地说,林改前,我一个人看500多村民有没有偷砍树,现在是500多村民一起看护山林资源,千千万万的游客前来看树品绿。“看”树换来了经济效益,人们越看越欢喜,越看越想看。

万木争荣五岭碧,千帆竞发一江春。林改的春风吹绿了林下经济。生态林变成了“摇钱树”,人们在山中养“宝”,林下点“金”。林改后,林子成了农民的自家林,林下经济便成了林农眼里的“聚宝盆”。睿智的万安人在林下养蜂,构建起“甜蜜的事业”;林下养土鸡,林下筑塘养鱼、养石蛙,提供绿色餐桌;林下种金线连、鱼腥草、石斛、草珊瑚、人参等地道中药材;林下种竹荪、灵芝、香菇、木耳等食用菌;林下种兰花、富贵籽等花卉,异草奇花添几分春色,桩头盆景夺一代天工。林下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大山让万安林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林改正未有穷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万安人民豪情满怀。当地党政风清气正,信心百倍地带领人民走“绿色经济,生态家园”之路,共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民更富”的中华之梦。

万安捷文赋

谢观光

万安之捷文,天然之翡翠。距武平县城二十里,乃林改全国第一村名地,青峰环抱,层峰叠翠;捷文水库,绿水穿袭。采天地之精华,聚日月之灵气。妆世外桃源之佳构,展风光无限之壮丽。和谐乡村,富美之地,

捷文之美,自然风光,山之迤逦。绽山花而烂漫,结野果之爽脆;满山苍郁,林竹葳蕤,完好生态,奇景靓丽。山川彩绘似春图,岫黛氤氲如神女;清风拂拂,涛声好似拨琴弦;溪水涓涓,流泉叮咚如磬脆;玉带盘旋,才女入寨,勤劳做纸成金屋;腐植酸肥,历史悠远,乌泥黑漆地名立。乘林改春风,抓林下经济。种植草珊瑚,养蜂采蜂蜜。妙哉!催旅游发展,促经济腾飞。

捷文之韵,汩汩流泉,东调西水。捷文水库,可赏碧波之旖旎;飞瀑天泻,可睹堤坝之雄伟;六里隧洞兮,聆听泉水欢歌;水闸巍峨兮,尽观电站瑰丽。浩浩水烟,飞歌锦绣,极目潆洄玉带;弯弯水管,饮水工程,演绎蛟龙喷水。壮哉!铸青史之辉煌,创民生之福地。

美哉捷文,山翠水媚,人文俊美。富饶繁荣,日新月异。抓机遇扬鞭催马,群雄竞起;展宏图鹏程万里,山经唱戏。书记领头,前程似锦;万马奔腾,全民奋力。广种林果茶,播富于田地;勤养鸡禽兽,转型收实惠;试种麦冬草珊瑚,装扮山村遍葱翠;圈养野猪田鸡,广开财路宝盆聚。噫嘻!盛世青春焕发兮,激情给力,村民精神振奋兮,信心百倍。天时地利人和,凝聚祥云紫气。实现中国梦,乡村醉绚丽!

我慕捷文,欣然成咏:

黛绿西峰霞彩绕,湖光山色彩图描。

东调西水惠黎庶,北岭南冈翠竹娇。

林改标杆诗满目,田畴沃野果香飘。

身临胜境心欢愉,陶醉林间树萧萧。

捷文林改领路人——钟泰福

谢广福

钟泰福同志, 1962年出生于万安乡捷文村乌泥坑自然村,1978年高中毕业后,回归家乡扎根农村。由于家庭人口较多,生活十分清贫,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他的肩上。穷则思变,他结合当地田多山多的实际,联合农户走种养结合、多种经营的路子,依靠山区资源丰富、靠山吃山的便利,很快就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家庭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1982年,20岁时,进入村两委班子,任民兵连长,于198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3年开始当选为村支部书记,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班子多次获得上级政府的表彰,其个人连年获得脱贫致富奔小康先进个人和优秀支部书记等光荣称号,2003年被评为全省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2001年,正当林权改革的春风吹拂到捷文村庄时,身为村主任的钟泰福同志高兴之余,日思夜想,寻求对策。针对捷文村林业资源丰富、农民向来靠山吃山的现状,考虑到之前的山林产权不明晰,造成很多的林地纠纷,以及时有发生的偷砍滥伐林木情况。通过这次林权试点改革,期待能彻底改变林地、林木难以管护的困境。于是,他干起工作来雷厉风行、主动积极、大胆肯干,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首先召开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商讨对策;继而召集村民组长及户长参加会议,进一步摸清情况,把工作做到前头,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改革实施意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相应成立了捷文村林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自己亲任组长,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户的经济状况及林木经营管护等情况,迅速制定实施方案并发到了各村民小组征求意见。随后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捷文村深化改革林地、林木产权改革实施方案》。

钟泰福同志于1981年间,被县人民政府抽调至民主乡林荣村开展林地“三定”工作,随后又在本村进行了林业“三定”工作,既熟悉了业务又积累了经验,对本村的林地林木资源情况更是了如指掌,又经历了近30年的访民亲民、巡山防灾工作,对本村的林地四至及林木储藏,心里都有一本明细账。所以,配合上级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来村勘察情况时得心应手、顺势而为。在实施方案过程中,思路清晰,方向一致,当地群众也乐于接受、踊跃参与。

在推进林地、林木产权改革试点工作中,钟泰福同志带领捷文村两委班子摸情况、搞内业、贴公示、签合同、发证件。历时100多天,使改革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成功实施,真正让村民得到好处,使村级经济增加收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真正体现了“耕者有其山”的为民宗旨,同时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民心大快,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钟泰福同志长期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对党忠贞不贰,为民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其身先士卒、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出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当地村民亲切地称赞他是“百姓心中的有心人,捷文林改的领路人”。

蜜蜂舞唱四时春

刘永泰

林改腾绿原之野,万民跃富强之林。

林改,改得万安千山滴翠,百花飘香,亿蜂舞唱。

采风车在万安石燎阁戛然停驻。这里是武平县梁野仙蜜养蜂合作社驻地。花的海洋,蜂的圣地。抬头仰望,千山万壑四屏如翠,狭长的沟谷足足5里,山抱岭,岭抱林,林抱花。避风向阳近水的北坡,人工精制的蜂箱一字儿排开,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宛若客家的古典民居,依山傍水,林中嵌珠。每只箱门上都贴一红条,这是客家人“红红顺顺”的祈盼,也是蜜蜂认居归家的标识。细细观察,有的还把巢筑在突兀的石岩下,建在深深的泥土洞里,还有的竟构建在古老的空心树洞里,千姿百态。百千只蜂箱,居住着数以亿万计的蜜蜂,紧密团结的蜂群,在蜂箱里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嗡嗡声响;大自然的天使,紫褐色的生灵,若潮水般在蜂箱门缝里废寝忘食地进进出出,穿梭来往。它们时而在箱外洁美的蓝天下盘旋,时而在碧绿的林海中穿梭,时而又在鲜艳的花丛中飞舞。这可爱的小生灵,一只只宛若披盔戴甲的勇士出征、花环簇拥的姑娘凯旋,不停不歇地酿造着生活,酿造着幸福,酿造着美好的未来。

一花引来百花开,林改不仅使万安更绿了,更美了,而且更香了。万安成了“花花世界”,因而有了“武邑花园”的美誉。武平人常说,万安遍立终年长青之树,山间盛发四时不谢之花。此话不假。君不见春光喜临,桃李争艳,春兰牡丹,竞相绽放,妖娆多彩吗?立夏之后,竹绿荫浓,苍翠欲滴,紫腾青蔓,荷花盛开;秋冬之日,银装素裹,秋菊冬梅凌霜傲雪,茶花含笑而放,报岁兰花飘散着浓郁的芳香,诱引着春姑娘翩翩而来,把万安山麓装扮似妙龄少女,充溢着诗情画意。“二十四番花信风”,古代认为应花期而来的风,简称花信风。由小寒到谷雨共8个节气120日,每5日为1候,计24候,每候应1种花信。小寒节3信(即3候):梅花、山茶、水仙;大寒节3信,瑞香、兰花、山矾;立春节3信:迎春、樱桃、望春;雨水节3信:菜花、杏花、李花;惊蛰节3信:桃花、棠棣、蔷薇;春分节3信:海棠、梨花、木兰;清明节3信:桐花、麦花、柳花;谷雨节3信:牡丹、酴醾、栋花。一年四季,繁花似锦。白的、紫的、黄的、粉的、橙的、蓝的、红的,五颜六色,缤纷绽放,撩拨得花的信使——可爱的蜜蜂,难怪乎前来“拈花惹草”,进而“安居乐业”了。这可爱的小生灵,成年累月,不辞辛劳地在百花丛中飞舞欢歌,辛勤构建着“甜蜜的事业”,把神圣而又智慧的结晶奉献给和谐、美丽的人间。

养蜂,在万安历史悠久。民间相传,早在元代,县尹魏侃夫就曾带领刘坊镇民养蜂酿蜜并把蜂蜜用于医药治病。沧海桑田,蜂蜒蜜连。人们发现,林下养蜂,不占地、无污染、花工少、收益高,而且蜜蜂产品用途广泛,蜂蜜、蜂蜡、蜂乳、蜂毒、蜂胶、花粉等是食品、医药、电信、纺织、国防和出口的重要物资。养蜂业是一项家家能办、户户可为的朝阳产业。

蜜蜂,客家人叫“丰(蜂)子”。历来被视为吉祥物,蜂子到家,预示着家运勃兴,家业蓬发了。花为媒,蜂为缘。采访中,我与石燎阁养蜂基地的钟亮生夫妇攀谈起来。钟亮生是一位退伍军人,他瞅准了林改使这里山清水秀,林茂花繁,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他瞧准了万安政通人和,风清气正,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因此,他带头养起了蜂,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了把养蜂业做大做强,当地党政引导他们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先进管理模式,如今共有110个残疾人养蜂基地,分布在全县17个乡镇,现拥有中华蜜蜂8200多箱,年产蜜80多吨,为每户增收10000多元,政府连年举办“采蜜节”,使梁野仙蜜漂洋过海。采访中,好客的女主人,捧出用山泉水勾兑好的冬蜜让大家品赏。呷一口,天然蜂蜜之韵哇,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浓香?甜蜜?纯正?清爽?此时,我才知道什么叫“甜蜜蜜”。座谈中,有的文友把它比喻成“爱情”,亦有文友把它比喻成“事业”,而我,则更垂青于它的原汁原味:“硕果”,林改结成的“甜蜜蜜的丰硕成果”。不是吗?正是林改,改出了万安一片新天地,改出了人民生活的甜蜜蜜,改出了社会和谐四时春……

采红菇

何照远

每当夏天出现雷雨天气,我就会想起家乡武平万安那座叫“山坑尾”的山和山中几片橼林,以及橼树下鲜活的红菇。红菇,给我的成长岁月烙下了“鲜红”的印记。

盛夏,原本晴朗的天空聚集一两块沉闷的乌云下起一阵雨,乌云散去又是烈日当空,我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哦,要长红菇了,哦,长红菇了!是那雨滴打在被太阳烤得炙热的一片片橼树叶上,又落到树下蓬松、肥沃的泥土上,再由太阳加温,红菇就悄悄地生根发芽,冲破泥土,顶起落叶、枯树枝,露出红红的脑袋来。这个时候,正值学校放暑假,我就迫不及待地背起父亲早已做好的小竹篓,催促父亲带我去深山山坑尾采红菇。

山坑尾位于万安镇贤溪村与捷文村接壤地带,没有红菇的日子,是很少人踏进阴湿的山坑尾的。我兴冲冲地跟着父亲越过一排梯田,来到山口,父亲用镰刀劈开久违了一年的长满荆棘的入山小道,顺着山涧潺潺小溪而上,在山窝里摸索着找到一片橼林。父亲告诉我这就是长红菇的地方,我的心狂跳一阵后,像猴一样在橼树周围寻找那红色的亮点。而父亲并不急,他总是先拗把树叶寻个高处坐下来,摸出旱烟袋,卷起“喇叭筒”嘴上吞云吐雾,眼睛看着我四处乱窜。父亲抽烟总是在手心里“哧”着火柴,点燃后用嘴吹灭,待火柴梗上不见半点火星时才把它扔掉;抽完烟,那短短的烟头,总是用手指把它掀进泥土里,还不忘踩上一脚。父亲说,上山用火要特别小心,否则就没有这橼林,更没有红菇了。

红菇,一开始长得并不多,往往东一个、西一个,极其隐蔽。我眼尖(父亲说“小孩眼尖”),发现一个个藏在树叶底下、灌木丛中“羞答答”的红菇远比父亲多,我就极其自私地装满自己的小篓,再装父亲的大篓。偶尔发现父亲的篓里有极漂亮的一个,我会毫不客气地把它转移到自己的篓中。越过几个小山峰,走遍了所有的橼林后,我和父亲欣然而归。上山的时候,我跟在父亲的屁股后面;回家的时候,我老是抢在前头,快到村落了,还一阵小跑,为的是给母亲和乡亲们报喜:山坑尾又长红菇了!

采到红菇,一般要拿些煮了尝尝鲜。看着一家人有滋有味地吃着那爽口的红菇肉,喝着那清甜的红菇汤,我自豪极了,那心情俨然像红菇是我自己种的。多数的红菇是要晒干卖的,几块钱一斤。我把红菇按照形状、大小有致地铺在门前坪上,便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山村的人们全为这特有的风景雀跃起来。我晒红菇的时候,父亲并不像我那么陶醉其中,而是极其认真地挑出红菇中的杂红菇,生怕杂红菇混淆其中。我们常说的红菇也叫正红菇,帽成金红色,肉有韧性;杂红菇有水红、暗红以及红中带白点等多种,肉易碎,味不清,有的还带毒。父亲说,不能以次充好坑蒙人家,挣昧心钱。

第二天凌晨,就有一大群人撩开雾纱,沿着父亲劈开的小道,去寻找那一篓篓希冀。往日寂静的深山热闹起来,山谷回荡着采菇人欢快的笑声。几片橼林走遍后,太阳也半天高了,从深山里钻出来的人们,一个个满头雾水,拖着湿漉漉的裤管回家。回村的路上,不时有人探头瞧一瞧别人的篓子,每个人篓里的红菇数量是不等的,有的满满一篓,有的半篓不到,有的则见篓底,这要看各人的手脚、眼睛,还有机遇。采菇人并不相互埋怨,大自然给予我们恩赐,我们岂能贪得无厌?

随着“好”天气的频频出现,红菇愈长愈猛,往往隔一个夜晚,橼树底下便是一群“红姑娘”亭亭玉立,那迷人的阵容,简直叫我们无从下手。上山采菇的人越来越多,个别家庭倾巢出动。山上人多了,有时为一小簇甚至一个红菇头碰头的事情也是常见的,但是谁也不会因此而动怒,更多的是相视一笑。每做一件事几乎都可以窥见一个人的性格,采菇亦是如此。那种风风火火、唯恐落后之人,往往能率先遇上大片的红菇群,但也难免疏忽甚至踩坏就在脚下的唾手易得的个别红菇;慢吞吞的细致人,往往能发现隐蔽的、零星的红菇,他的篓中之物是一种点滴的积累。

上山采菇乐趣无穷。这种乐趣源于采菇本身,也来源于大自然形形色色的诱惑。山上那粗枝粗皮的一棵棵橼树,就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农,树底下漂亮的红菇,是他们精心培育的果实。橼树间间杂的笔直冲天的樟树、火柴木,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在偌大的山里能遇上很多野生动物,常见的有野兔、山鸡、跳鼠和狐狸,以及多种鸟,也曾经瞧见一只胆小的穿山甲把身子卷成一个圆球从高处滚落下来。我们在山中穿行之时,冷不丁就有一只或一对鸟在你脚边扑腾而起,给人一种惊喜、一种刺激、一种情趣。有时走下山涧小溪喝口水、洗把汗,清澈的水里有老态龙钟的山螃蟹在挪动,有银灰色的石鳊在游戏,偶尔还能窥见一只黑不溜秋的小乌龟在石缝里探头探脑。寻找红菇的同时,有幸的话还能拾得一两片长长的五颜六色的山鸡尾巴毛,带回家去,插在自制的花瓶里,赏心悦目……可以说,每一次上山,除收获红菇外,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上山采菇常有险情发生。长红菇的季节山上地面湿润易滑,脚或蒌子被树枝磕绊使人失去重心摔个四脚朝天,衣服撕破、手脚擦伤的事经常发生。不过我们最忌讳的当是遇上蛇和蜂了。在入山的路上,脚到之处常有“拦路蛇”(在路上觅食的蛇)闻声“呼”地溜向路边。山上滑,有时借助一条小树枝,冰冷冷的,蓦地一松手,只见树枝上绕着一只“青竹蛇”,吐着红红的信子。万一被蛇咬了,就强行走到溪中,用细沙擦洗伤口,尔后回家敷上蛇药。如果人没有弄痛它,蛇一般不会主动咬人。对我来说,最怕的是那山蜂。常见的蜂有两种,一种是在小树的枝叶间吊个巢的叫“辣子”的小蜂,只要人碰动了树枝,惊动了它们,它们便会倾巢而出,把人团团包围。头上被它们刺上几下,整个头嗡嗡作响,疼痛发热,很是不适,使人无心采菇。另外一种拇指般大的马蜂,在地上挖个穴群居,留心的话在几米之远就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巨大“嗡嗡”声,让人毛骨悚然。如果不慎遇上马蜂,被它们蜇了,会痛得在地上打滚叫爹喊娘;蜇到动脉,如不及时抢救,则会毒浸全身,危及生命。越是诱人的地方越是危险,往往就有迷人的一小簇红菇生在蜂窝边,如果谁懵闯,很有可能遭蜂袭击。我们都极其老到,谁发现了蜂窝,就在蜂窝的四周放上几把生树叶做记号,为别人也为自己。我们并不因为山中有这样那样的危险就不去采菇,家门口捡不到金元宝,只是在找菇的同时多了份谨慎。上山多了,再幼稚的人也变得老成。

我参加工作后,就没去过山坑尾,但在梦里不知去过多少回。我的新家在市里,离家乡山坑尾就两个小时的车程,每年到了长红菇的季节,我都会蠢蠢欲动,想回老家采红菇,但每次都被家人劝阻了,今年亦是如此。家里人说,你长期住在城里,人已发福,恐怕不适合上山了,加上山里有“山气”,可能红菇没找到已经弄了一身“痒”;再说现在红菇已涨到几百块钱一斤,也轮不到你捡了。经家人这么一说,我只好打电话给老家亲人,捎上一小袋红菇给我。当我松开袋口,一股久违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兴奋极了,用手一个个挑出来欣赏,小时采红菇的情景历历在目。盛产红菇的家乡武平万安,我更加眷恋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