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列国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政治状况

(一)政体简介

1.宪法

《阿尔巴尼亚宪法》于1998年11月22日经全民公决通过,11月28日颁布。宪法规定:阿尔巴尼亚是议会制共和国,是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国家,其统治建立在自由、平等、普遍和定期的选举制度基础上;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经济体制以私有制与公有制并存、市场经济和经济活动自由为基础。

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以秘密投票方式、经全体议员3/5多数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一届。现任总统布亚尔·尼沙尼(Bujar Nishani), 2012年7月24日宣誓就职。

2.议会

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构,采用一院制,设140个议席,每届任期4年。本届议会经2013年6月23日选举产生,共有7个政党进入议会,其中,社会党65席,民主党50席,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16席,议长为伊利尔·梅塔(Ilir Meta)。

3.政府

称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任期4年。总理由议会多数党提名、总统任命并由议会批准;各部部长由总统根据总理建议任免。本届政府主要由社会党和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组成,2013年9月15日宣誓就职。政府下设16个部,总理为艾迪·拉马(Edi Rama)。

4.司法

司法机构包括地方法院、上诉法院、最高法院、宪法法院及检察院。地方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均设民事、刑事和军事法庭。最高法院由17名成员组成,由总统任命,经议会同意,任期9年,不得连任;其他法院法官由总统在最高司法委员会建议下任命。宪法法院由9名成员组成,由总统任命,必须经议会同意,任期9年,不得连任,每3年更换1/3成员。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必须经议会同意,其他检察官由总统根据总检察长建议任免。现任的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为捷扎伊尔·扎嘎尼奥尔(Xhezair Zaganjori),宪法法院院长为巴什基姆·戴迪亚(Bashkim Dedja),总检察长为阿德利亚迪克·拉剌(Adriatik Llalla)。

5.政党

阿尔巴尼亚主要政党有社会党、民主党、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等。

社会党现为执政党,1991年6月由劳动党更名而来。主张建设民主社会主义、以所有制多元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加入欧盟和优先发展与美国的关系。曾于1997~2005年执政,2013年再度执政。主席艾迪·拉马。

民主党现为反对党,1990年12月成立。主张实行民主制、私有化、市场经济和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曾于1992~1997年和2005~2013年执政。主席卢尔齐姆·巴沙(Lulzim Basha)。

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现为执政党。2004年9月由脱离社会党的部分党员成立。主张建立民主法治国家、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入欧盟和北约。曾于2009~2013年执政。主席伊利尔·梅塔。

(二)政局现状

1.2013年议会选举虽遭遇小波折,但基本有序进行

自20世纪90年代初改制以来,阿尔巴尼亚已经举行了8次多党议会选举,形成了民主党和社会党轮流执政的局面。议会选举往往伴随着党派间的激烈冲突甚至社会动荡,以致欧盟把能否举行公正自由的议会选举作为对阿尔巴尼亚能否加入欧盟的检验标准。

2013年6月23日,阿尔巴尼亚举行第8届议会选举,欧安组织派遣500多名国际观察员前往监督。选举日当天早上,北部拉奇镇因不同党派支持者间的摩擦导致枪击事件,但未引发大规模冲突。6月26日,时任总理、民主党主席萨利·贝里沙公开表态,愿为民主党落败负主要责任,宣布辞去党主席一职。贝里沙的表态缓解了社会紧张情绪,使政权平稳交接成为可能。由于贝里沙要求对两个选区重新计票,中央选举委员会直到8月6日才正式公布选举结果。社会党领导的“欧洲阿尔巴尼亚同盟”获57.63%的选票和83个席位,民主党领导的“就业、繁荣与一体化联盟”获39.46%的选票和57个席位。欧安组织代表对选举结果予以肯定。

2.执政联盟占据议会多数,有助于推进改革和稳定政治局势,但改革仍面临困难

主要由社会党和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占据议会140席中的83席,有助于在议会通过立法,促进公共行政效率,增强司法机构独立性,改善商业环境和与腐败做斗争,并保证政治稳定。社会党主席艾迪·拉马就任总理后,致力于吸收年轻一代政治家进入政府,加快经济和社会改革步伐。

虽然与前些年相比,改革前景似乎更为光明,但从政府腐败到公共行政政治化等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改革的障碍。不仅如此,社会党议席不过半数,在通过立法时必须依靠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的支持。后者虽脱胎于社会党,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与社会党接近,但很可能不甘心做社会党的小伙伴,而要争取更多的权力,从而导致执政联盟内部关系紧张,不利于改革的实施。特别是争取一体化社会运动党主席、现任议长伊利尔·梅塔曾在1999~2002年任总理、在上届政府中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和经济部部长,称得上“政界元老”,可凭借其在政界的影响力对社会党形成掣肘。此外,对梅塔任副总理期间的腐败指控在2012年年初被判指控无效,令人质疑政府宣称的反腐败目标。持续的政治干预可能给司法机构处置高层腐败带来困难。

3.总体治安状况好转,但隐患犹存

近年来,阿尔巴尼亚总体治安状况有很大好转,很少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但1997年全国性武装动乱时,国家军火库被抢,枪支弹药散落民间,留下隐患。持枪抢劫、凶杀仇杀等恶性案件仍时有出现。

(三)国际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阿尔巴尼西制度剧变后,阿尔巴尼亚对外政策发生质的变化,转而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寻求加入欧盟和北约。

1991年,阿尔巴尼亚与欧共体建交。1999年加入欧盟“稳定与联系进程”,2003年启动《稳定与联系协议》谈判,2006年与欧盟签署《稳定与联系协议》,2009年递交入盟申请。201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建议给予阿尔巴尼亚欧盟候选国地位;12月,欧盟外交部长会议同意欧盟委员会的建议,但决定推迟到2014年6月的欧洲理事会会议时给予阿尔巴尼亚候选国地位,条件是阿尔巴尼亚在打击腐败和有组织犯罪方面必须取得更大进展。阿尔巴尼亚开始入盟谈判还需要满足欧盟委员会确定的5个条件,即在公共行政、司法、反腐败、打击有组织犯罪和保护人权,特别是保护罗姆人权利方面实行进一步改革。

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的进程较为顺畅。1994年,阿尔巴尼亚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1999年加入北约“成员国行动计划”;2008年接到北约邀请,2009年加入北约。

阿尔巴尼亚还注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迄今已与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向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出了代表机构。此外,阿尔巴尼亚与科索沃联系密切,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后,阿尔巴尼亚在第一时间予以承认。但阿尔巴尼亚执政当局一向与要求联合所有说阿尔巴尼亚语的人建立“大阿尔巴尼亚”的民族主义者保持距离,在这方面现政府比其前任更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