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马克思价值观探微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价值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和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无论是“价值中立”的看法,还是经济决定论的看法,或者是抽象的价值观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弥合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些矛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价值的“绝对命令”是人的本质。马克思结合社会历史进程来论证从人的丧失到人的复归,诉诸价值批判来实现人的解放。把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价值观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进程。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 价值观 解放
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之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阅读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著作,并做了摘要,形成了“克罗茨纳赫笔记”。紧接着,马克思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与阿尔诺德·卢格等共同筹备,在恩格斯、海涅等人的支持下,于1844年2月出版了《德法年鉴》。《德法年鉴》只出了一期合刊号,但马克思在上面发表了三封信和两篇论文。两篇论文就是《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均写于1843年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思想,主要是指发表在这些文章中的思想。关于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思想的性质是有争议的。一种看法是这一时期马克思已经形成了唯物史观。“在1843~1844年1月之间的这段时间内,马克思主要是通过具体的经济问题批判现实的政治,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写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已经表明马克思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伯尔基也认为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完成了过渡。“随着马克思对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概念——阶级、无产阶级、社会,或‘人类’解放、意识形态的批判、国家和‘原子论的’现代社会——已经在思想上占有,过渡阶段由此结束。”戴维·麦克莱伦认为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因为其中包含了马克思先前思考的一些主题,并和后来的《共产党宣言》具有一定的思想风格的连续性。“导言用一种反映马克思不同发展阶段的方式顺序排列了主题: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革命的。总体讲来,导言形成了宣言,其敏锐性和独断性使人想起1848年的《共产主义宣言》。”R. G.佩弗把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思想称为“革命人本主义”,认为“马克思典型的革命人本主义道德观形成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思想,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一 马克思主义中的道德价值
如何在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个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问题。其中比较难于处理的问题是:马克思是如何对待诸如自由、平等、正义、权利等这些带有明显的道德或价值问题特征的概念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道德价值问题。其基本观点包括如下几种: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把道德价值看作一种受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历史现象,因而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解释和对社会主义理想的描述中都拒绝任何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一种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充满着或明或暗的道德评判;另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那种“价值无涉”或伦理中立的社会理论。这一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处理和解决历史价值论的基本思维和方法论的问题;也涉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整体理解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涉及价值概念的界定以及解读的视角。本文采取一种反思的视角,除了把马克思的自由、正义等概念看成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以外,也把生产方式等概念看成马克思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价值有不同的含义,其中一种含义是“一种被认为值得拥有的事物”。在这一理解中,价值的着眼点是“事物”,但这一事物是被看成值得被拥有或者被追求的。如果抛开“值得”的维度,价值就是“一事物因为其本真的或假定的用处、用途或重要性而表现出的相对地位”。价值观总是表现为对事物的价值地位的选择和排序,掌握一个思想家对事物的价值地位的排序非常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一个理论的价值诉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惟一‘公平的’分配吗?”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正义等价值观念的内容是受到生产方式规定的,并不单纯是思想自身表达出来的样子,因而生产方式问题具有较高的价值地位,更值得关注。在价值排序中,生产方式具有较高的价值地位,具有决定性,而公正等价值观念具有次要的地位。把握马克思的价值观需要在这二者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在马克思的价值观世界中,平等、正义等观念的价值地位低于生产方式。问题在于:当马克思把生产方式的概念置于决定性的地位上的时候,当把生产方式的改造作为更为值得追求的价值事物的时候,他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呢?马克思是否有新的价值概念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呢?马克思是否依然沿用既存的价值观概念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呢?应该说“人的解放”“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等概念表达了马克思生产方式改造的价值诉求,这些概念范畴具有一定的个性色彩。另外,马克思也谨慎地使用既有的曾经反映雇佣劳动制度的价值范畴:自由、平等、权利、公正等。从时代惯用的范畴说明未来是人类文明无法避免的问题。马克思在1864年认识到要把自己的观点用工人运动的现实水平所能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自己必须采纳“义务”和“权利”这两个词,以及“真理、道德、正义”等词语。尽管在使用中不论如何澄清当今时代的内涵都可能把时代的内容带入对未来的描述当中。但马克思在人们还惯于使用“权利”“正义”这些词语描述未来社会的时候,也尽量使用这些术语描述未来。如指出无产阶级“承认真理、正义和道德是他们彼此间和对一切人的关系的基础”等字样。马克思也要求工人“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马克思指出在使用这些字眼时已经做了妥善的安排,以免产生误解。如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一开头就写道:“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在这里,马克思用“消灭一切阶级统治”,限制了他们所说的“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说明无产阶级所追求的平等不是资产阶级式的平等,不是追求一种新的阶级特权和垄断权。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价值中立”的,但也要克服两种偏向:一种是只陶醉在某种价值概念的幻想世界中,而完全不顾价值概念的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在1877年给左尔格的信中指出,在德国党内流行着一股腐败的风气,“这些人想使社会主义有一个‘更高的、理想的’转变,就是说,想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来代替它的唯物主义的基础(这种基础要求一个人在运用它以前认真地、客观地研究它)”。
另一种倾向是只强调生产方式的概念,否定关注生产方式本身表达了某种价值观。马克思这里反对的是用价值观的神话代替价值观的唯物主义基础,但不意味着只是关注唯物主义基础就行了。不理解为什么要追求某种生产方式,不理解追求某种生产方式的价值,单纯去讨论生产方式是盲目的。某种生产方式值得去追求一定是它实现了某种价值,或者有利于某种价值的实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是一个不明确的语句,应改为“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马克思的这一改动有着唯物史观的内涵,显然,消除阶级差别本身就是消除不平等,并且会消除产生不平等的根源,其中包含的价值观诉求显然是“平等”。
必须把生产方式和观念性的道德价值结合起来考察马克思的价值诉求。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价值观的角度入手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
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价值“绝对命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马克思指出:“德国惟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就是指马克思自己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要以它为立足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一种价值观的表达式。“人”是就现实的人而言的,是价值主体,作为“最高本质”的“人”是价值事物和价值对象、价值目的。对于人这一价值主体来说,绝对的、具有“元价值”的价值事物就是人自身。作为“最高本质”的“人”既是价值对象,又是价值目的。人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人是按照理想的“人”这一价值目标来界定现实的人是什么的。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引出了马克思价值观的“绝对命令”。“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也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一个法国人对草拟中的养犬税发出的呼声,再恰当不过地刻画了这种关系,他说:‘可怜的狗啊!人家要把你们当人看哪!'”显然,马克思的“绝对命令”包含尊严、自由等内涵。R. G.佩弗解释道:“尽管马克思不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也从未试图构建一套系统的道德理论,但从这些评论中——至少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能够清楚地看到,他有自己的道德思想,并且这些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基于固有的人类尊严或价值概念而非人类欲望的满足之上的。至少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些思想应该被归类为‘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相反。”
综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对“人”的价值理解包含了幸福、自由、权利、公正等内涵。马克思要求实现的人的价值是:现实的“满足整个的人”。满足整个的人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肯定了自由的价值。“当旧制度还是有史以来就存在的世界权力,自由反而是个人突然产生的想法的时候,简言之,当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的时候,它的历史是悲剧性的。”马克思渴望未来的历史出现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自由不再是个人突然产生的想法。在马克思心目中,历史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这就是无产者担当起解放者的角色,并且从社会自由这一前提进行创造性的社会改造。马克思以法国为例进行了说明:“解放者的角色在戏剧性的运动中依次由法国人民的各个不同阶级担任,直到最后由这样一个阶级担任,这个阶级在实现社会自由时,已不再以在人之外的但仍然由人类社会造成的一定条件为前提,而是从社会自由这一前提出发,创造人类存在的一切条件。”马克思思想中包含公正和权利的价值。在马克思心目中,无产者登上历史舞台说明实现普遍的公正和“人的权利”实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因为威胁着这个领域的不是特殊的不公正,而是一般的不公正,它不能再求助于历史的权利,而只能求助于人的权利”。
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价值”不是利己主义的,相反是要超越利己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批评了德国的利己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束缚了德国人。“德国的道德和忠诚——不仅是个别人的而且也是各个阶级的道德和忠诚——的基础,反而是有节制的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表现出自己的狭隘性,并用这种狭隘性来束缚自己。”
马克思的“绝对命令”本身就包含着价值批判的视野。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人”作为一种理想的价值批判显存的人的价值。不过,马克思把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人”看成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必然实现的。现存的人和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人”之间形成一种价值反思和价值批判的关系。批判构成了由“奴役”到“解放”之路。马克思很痛恨人的被奴役的状态。他嘲讽道:“甚至他们还必须承认和首肯自己之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全是上天的恩准!”马克思的价值理想是“人的解放”。
二者之间构成了一种价值批判的关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高扬了批判的意义。批判包括物质批判和理论批判,后者是“批判的武器”,前者是“武器的批判”。马克思提到了多种批判的形式,如天国的批判、尘世的批判、宗教的批判、法的批判、政治的批判。马克思指出,批判是一种手段,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主要工作是揭露。马克思的价值批判集中在人的价值方面,“一旦现代的政治社会现实本身受到批判,即批判一旦提高到真正的人的问题,批判就超出了德国现状”。价值批判需要提高到真正人的问题,在马克思心目中就是要提高到科学的社会历史观的水平上。
在马克思的心目中,要实现人的价值需要提高人的理性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价值反思和价值批判,人才能认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并力求超越显存的价值状态。也就是“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使他能够围绕着自身和自己现实的太阳转动”。为此“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
三 人的价值的社会历史视野
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解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理想的性质,不过并不完全等同于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解。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人”不单纯是一个理论上的设定,不单纯是一个价值理想,而是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的考察得出的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马克思的价值批判不单纯是一种道德的批判,理论的批判,而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也有从“人的完全丧失”到“人的完全恢复”类似人本主义哲学的思维逻辑进程。不过,马克思是就无产阶级来谈的。“人的完全恢复”被马克思理解成一个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是结合无产阶级的命运来谈论的。如何理解“人”,马克思认为,不应该像费尔巴哈那样,抽象地理解这个人,而应该把人理解成,人就是人生存的世界,而人生存的世界主要就是国家和社会。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人的世界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这个文本当中,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地讲社会形态理论,但实际上马克思在论述人类解放以及德国解放的问题的时候,是有一个社会历史观基础的,这个基础大致上是符合后来所说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这条线索的。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人的问题的提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克思说:“当诸侯同君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无产者已经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无产者反对资产者的斗争是“人的解放”运动。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
资产者同官僚、贵族等的斗争是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理解为“政治解放”。对政治解放,马克思有一个定义:“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资产者同贵族的斗争集中表现为财产收归俗用。马克思当时认为现代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财富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关系问题。“工业以至于整个财富领域对政治领域的关系,是现代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从二者的关系来判断英、法和德国的社会发展阶段。在马克思看来,当时在法国和英国财产领域的代表资产者取得了对政治领域的代表贵族的胜利,到了要消灭已经发展到终极的垄断的时候。而在德国财富领域的解放还没有突破政治的界限,德国的发展没有超出政治的发展,就是说,政治的发展落后了,限制了经济领域的发展。从历史发展阶段上来看德国,德国混杂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内容,德国人的解放不应该是那种一般地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那种解放,那种解放在历史进程当中已经是落后的事了,那个历史进程在别的国家已经完成了,德国不应该再重复已经被别人完成的那个历史进程了,德国的解放应该是人的解放。在马克思看来,“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马克思赋予人的价值的实现以历史的考察,使他超越了人本主义哲学的思路。
马克思所追求的人的价值具有现实性、整体性、普遍性。这表现为马克思从社会结构的多个层面来看待现实的人的满足。人的价值是什么呢?在马克思的心目中,可以从哲学等思想形式中去发现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应该是什么。因为人的本质往往在思想中以一种理论的或者幻想的形式实现出来。“德国人那种置现实的人于不顾的关于现代国家的思想形象之所以可能产生,也只是因为现代国家本身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从社会结构的层面来看,人的解放的程度表现为社会不同层面的解放以及社会不同层面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在当时的历史进程中,个人的思想性存在获得了宗教解放,个人的财富性的社会存在取得了资本主义式的解放,政治存在获得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解放,但人还没有获得全面的解放,人还没有作为整体的人获得普遍性的解放。这个历史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当马克思说人就是人的世界的时候,就把个人与社会的不同层面对应起来了,如精神存在层面、经济存在层面、政治存在层面,人的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解放,并最终归结为个人和各领域的和谐关系,也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和解放。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价值观不是孤立的,与后来马克思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马克思的很多论述和后来的一些基本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还有从对人的论述的这种思维方法上来看,他认为人就是人的国家、人的社会,结合这个社会历史来论述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问题使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之间出现了重大的在思维上的差异,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成费尔巴哈的思想的一种翻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时候马克思的思想实际上已经是马克思主义的了。把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价值观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