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明德,是一首不朽的教育史诗(代序)
王沛清[1]
我是明德中学的老校友了,一生得益于明德熏陶之处甚多。自上世纪50年代离开母校以来,对母校的挂念,对师友的回忆,常念念在心,不曾忘却。明德之历史,山长水远,柳暗花明,常常引起我深长的感慨与眷念。岁月更迭,那些美丽的教育风景,常常因时光的流逝、史料的散失而变得模糊不清,令许多有心观赏它的人徘徊于门外,不得其门而入。
这种慨叹由来已久。1948年,明德校友、著名古典文学学者刘永济为钱无咎撰写的《明德校史》写序,就已经感叹:
湘省之有私立学校,自明德始,洎于今将五十年,其缔造之艰,持续之难,与夫左右维护之者之苦,以及或盛或衰,或濒于危而终获安,其间千端万绪,有可显言者,有不可显言者,有人所易见易知者,有虽躬预其事尚不能见不能知者,然而时过境迁,往往淡然忘之矣……
后来,校史终于渐渐成型,明德办学之辉煌历史,透过史家的文字,点点滴滴浮出历史的地表。钱无咎的《明德校史》初具雏形;百年校庆所编之《百年明德,磨血育人》、2008年出版的《胡子靖传》,将之细化,血肉逐渐丰满;至110年校庆,陶旅枫副校长与黄政海老师编著的《明德学校史》,以50万字的篇幅钩稽史料,其洞烛幽隐,考证精细,全面翔实,是校史研究史上的一次大突破,自此明德之历史,方才有神有骨、有血有肉、有理有情、有凭有据。此书是校史研究上的一座丰碑,功不可没。但其思路偏于学术考证,写作手法较为繁复,不是通俗的普及性读物。在读完此书之后,我一直期盼陶旅枫同志能再接再厉,写出一部更加平易近人、浅白流畅的明德学校史来,将明德的可圈可点、可歌可泣、可赞可叹的教育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
我认识陶旅枫副校长有好些年了,印象中,他也是一个有着很深的明德情结的人。尤其是对明德历史之研究,可谓一往情深,达到了废寝忘食、几近痴迷的程度。我知道我的期望不会落空。果不其然,如今,他终于写出了这样一部大家期盼已久的《明德学校史话》。
史话中的故事,其实大多我已耳熟能详,许多细节因为品味多年,甚至历历在心。但读完这本史话,复习一遍明德校史,还是忍不住感慨万千。
我感叹于明德历史之崎岖,教育事业之艰苦。110年筚路蓝缕,上下求索。历经晚清的幽暗、民初的挣扎,20年代前后的军阀混战,然后是抗日的流离失所、漂泊办学,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新中国成立后的改制换代,“文革”的重创与凋零,乃至改革开放后的奋勇前行,以胡元倓为代表的明德人,毁家纾难、磨血育人,其一往无前、百折不回、誓死以之的精神气概,何等不凡!胡老校长经常讲的四个字就是“以身殉学”,这又是何等的境界!
我感叹于明德中学坚苦真诚、中西会通的办学风格、教育气象。教育者当站在高处,望向远处,脚踩在坚实的大地上,用一点一滴的实践,迈向教育的理想目标。以胡元倓为代表的明德教育家,视野广阔,胸襟博大,以教育救国、民族复兴为己任,以明德致远、与时俱进、融会贯通为路径,民国年间的多次教学改革、教育创新,即使放到当下,依然没有过时,依然熠熠生辉,甚至还超越了当下的我们。这又是何等水平!
我还感叹于明德教育独特的风采与个性。明德学校史上的人物,大多个性突出,有其独特的人格气质、事业理想,胡元倓的坚忍不拔,黄兴的慷慨豪迈,宁调元的奇崛雄劲,陈天华、杨毓麟、姚洪业蹈江蹈海三烈士的血性与悲壮,凡此种种,都给校史镀上了一层奇异的精神之光。明德人有个性,明德办学也有个性。以“独立自尊”为办学理念,锐意改革,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办学体系、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活动丰富,异彩纷呈。明德校友杨毓麟曾撰《新湖南》一文,高度赞扬湖湘文化自周敦颐以来所形成的“无所依傍,浩然独往”的“独立之根性”,这种根性,在明德的校史中,竟也熠熠生辉。
1937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莅临明德,发表演讲。他提出,“教育不是物质的,教育是精神的”。伟大的教育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它铸炼出一种伟大的品质与风骨。《明德学校史话》能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就是对明德精神与风骨的高度肯定,值得骄傲和自豪。站在时光的此岸,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原来明德的精神与风骨,早已融化在一代代明德人的血脉里。当我们低下头来,细细品读这些历史的足迹,我们将获得深深的感动和无限的启迪。
因为明德,是一首不朽的教育史诗。
注释
[1]王沛清: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界),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长,长沙市明德中学校友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