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哲学之于生活

德国人与中国人在哲学理性、日常生活及礼仪习俗规则方面尽管表现迥然不同,却也不乏相通之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西双方均认可的处世“黄金定律”,康德“心中的道德律”与儒家的“修身养性”及“内圣”理念似乎也能找到某种对接点,而“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中国思维具备走向世界的潜力,并逐渐获得更为广泛的响应。

在日常行为举止方面,卜松山先生通过截取一些情趣盎然的生活片段或场景,对普通中国人礼仪习俗与日常举止行为(如等级、客套、面子、关系文化)(参见第五章:社会与个人,第六章: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跨文化”品评并予以积极理解,当然也不忘提及其消极作用(如好面子与关系文化的负面影响);在论及《孙子兵法》在现代商战的运用及对中德双方商务谈判技巧策略的描绘方面,有不少惟妙惟肖之处,同时也指出其在跨文化方面的“理解也是误解”卜松山:《译不可译之文》,《世界哲学》2003年第2期。所在。

毋庸置疑,这本颇有韵味的跨文化读物不仅为德语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向遥远东方古国的大门,也值得万千中文读者将其视作一册中国哲学传统删节本闲来品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书的中文版本,或许能为中国的海外汉学研究者或爱好者拓宽“另一视阈”提供些许借鉴,也或许能为在当今快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普通中文读者对深受影响却疏于察觉的自身传统文化进行梳理与佐证提供一种可能。毕竟传统哲学及宗教文化与每一位现代人的精神指向或多或少有关,也与作为个体的自我“修身”与教育息息相关。

此外,作为一位跨文化“对话”的推手,卜先生对有些问题善意地提出忠告,譬如传统的断裂、虚无民族主义危险、道德滑坡与信仰真空、腐败问题、环保问题、贫富差距、人口发展及关系文化的负面作用等,有些忠告是建设性的,因为作为“他者”的欧洲人能“看到我们所不见”,有些我们已经有所认识但尚不深刻,因此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