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永远的丰碑(1898~195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大工学院的缘起1946级电机系校友于1995年5月4日红楼重聚后,决定出版一本同学录,特请原工学院院长兼电机系主任马大猷院士题词。马先生十分支持大家的活动,亲自执笔为同学录作此序文。序文字字珠玉,不但是研究北大校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今日高等教育的宝贵材料。

马大猷

1946年北大复员北平,创办工学院,招收机、电二系学生一百人,至今整五十周年。虽然院系调整,已不复存在,有些事也值得回忆。

抗日战争时,我曾去有线电厂,希望有所帮助。他们不但提不出任何研究课题,对所生产的电话机也只是照图生产,不知其工作原理和质量要求。我对他们的最大帮助就是从头讲解电声学,后来还写了一本讲义《电声仪器》。昆明的工厂很多,无线电厂,机械厂,光学厂等,水平都相似。美国人称之玩具工厂。同事们议论,认为必须有深入理解,能解决问题的工程师才能办好工业,按当时的培养办法,熟记规范,注重细节,是不够的。当时,北大只有文、理、法三院,日本侵略,深感工程教育的重要,如以理学院为基础,理工结合,颇有可能办成水平较高的工学院。1946年复员,就邀我回北大(在西南联大时,我属于清华)承办其事,这就是北大工学院的成因。文、理各系全力支持,并从昆明请来苗仲华先生授工程制图,很快就招生、开课。第一年唯一不足是安排课程过重,对制图课分量估计不足,增加了同学们的负担,也使苗先生不快。苗先生是熟悉德国培养方法的优秀工程师,很对他不起,没有发挥他的所长。

五十年过去了。第一班同学们的学习、工作都很有成绩,在祖国建设的各个方面做了重要贡献。在这五十年中也经过不少风雨。现在科教兴国战略定为重要国策。同学们相聚,回顾过去,瞻望未来,谈笑风生。谨祝取得进一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