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
内容摘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内涵进行了探索,在理论界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给予了回答,提出了以发展的观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着力点和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 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提出的重大课题,在当前我国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途和民族的兴旺。本文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有关问题。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逻辑上说应该包括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中国化。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就提出过,“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 [1](P.387)但理论界使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则是近些年的事情。有学者发表了文章,有学者出版了专著,与此相适应,也有学者使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概念。但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行研究的深度和水平而言,还只能说是开始,尚未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整体研究的水平。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界基本共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本文同意这样的界定,但再加一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面临的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相适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当代中国,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面临的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在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比较滞后,是有历史原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全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应用,更加注重的是其革命的部分,对其经济学则很难摆到很重要的地位。这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的传播可见端倪。据中央编译局提供的资料,《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就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而一向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当然不仅仅是经济学经典著作)《资本论》第一个中译本到1930年3月才由上海昆仑书店出版社出版,而且只是第一卷,全译本则直到1938年八九月才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新中国建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本应该把经济建设摆到中心地位,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但由于人们共知的原因,没有能够完全这样做。虽然在一些时间也抓了经济建设并取得了成绩,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p.366)当时的环境如此,所以虽然理论界、教育界在一些时间内也作过引入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编写我国自己经济学教科书的努力,开展了对一些经济问题的研究,但作为直接对经济建设、发展有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设也就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整个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对经济学理论的需求逐渐强烈,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理论被大量引入和借鉴,我国出现了经济学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条式理解或重视不够、对西方经济学盲目照抄照搬等一些不健康的倾向,但总体上说,经济学的繁荣发展是主流,经济学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更具历史意义的是,在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下,我国理论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快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创新发展了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科学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程度都是由实践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会处于经济体制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转型期。作为经济建设实践的反映并指导经济建设实践发展的经济学,其状况不能不受这样条件的制约,所以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进程一定会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发展而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也会不断出现和发展。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成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建设成功,这是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必须长期为之奋斗的一项伟大历史使命。
二 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作为认识前提和基础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在参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理论活动中,特别是在近几年主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科书的编写和修订过程中,笔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以发展的观点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有多种表述。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为社会主义代替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这些表述无疑都可以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但是,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体系。以发展的、开放的观点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经列宁等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可以发展还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可以发展?在过去比较长时期内,主要指前者,而今天,我们认为讲马克思主义要发展,不仅指前者,也指后者。
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展,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例如社会主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发展究竟要经过什么样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要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等,这些问题都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没有认识到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重大问题上升到基本原理的高度进行总结和凝练,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继承者的责任,也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的本质要求。过去,我们拘泥于对马克思主义个别结论进行丰富和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似乎就不需要丰富和发展,重要原因除了实践尚未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之外,还在于思想不够解放,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今天,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而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创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认识的突破。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上述理解,应该说是一种前进。其意义不仅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了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封闭僵化体系的错误观点,而且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伟大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就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p.12)的论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二)从整体上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基本上习惯于“三个组成部分”,这当然是有根据的。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都可以用以证明上述观点。但是根据发展了的实践和理论进展,认识不能停留于此,而应该在肯定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同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最新成果,从新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以这样的观点从整体上认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内容不仅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而且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社会生活、人类发展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丰富的。对于这样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可以有几个角度。
1.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发展的时代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实践的要求,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在此之前的所有资产阶级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为了人类解放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其根本宗旨是实现人类解放。
从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活动的全部过程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整体性。马克思、恩格斯从年轻时代起就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大量接触穷苦的工人群众。马克思1841年后在《莱茵报》上发表的多篇论文,恩格斯写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都表达了对贫苦群众的深切同情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恶。其后,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斗争,投入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无产阶级队伍的活动,同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不懈的斗争。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开始,一直到90年代前半期恩格斯晚年领导第二国际的活动,关注欧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政党的发展为止,在这半个世纪的历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前沿,积极参与并领导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个思想武器,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严整的体系。
2.从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的内容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涉及众多学科门类的知识海洋,虽然各个学科侧重点不同,但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都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更为明显。一般认为,《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而《共产党宣言》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宏伟大厦的缩影,其理论内容几乎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重要方面。其他著作也大都是这样,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辨与关于政治经济学、人类解放理论等现实问题的交织;《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中哲学问题、经济学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的汇聚;《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内战》等关于现实问题的著作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观念与政治经济学前提;等等。而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虽然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进行了分别论述,但从全文看,恰恰是这些看似独立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内容紧密相连、逻辑严谨的理论整体。即使像《资本论》这样被长期看作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际上不仅包含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部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严谨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
3.从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角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四个最根本最核心内容的严整体系。第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这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要单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而是要从总体上坚持、继承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
4.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学说,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特征,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没有纯粹的哲学问题、经济学问题、政治问题或思想文化问题。任何问题必然综合地、有机地包含着多方面相互影响的内容和规定性。如果我们从马克思所说的“改变世界”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是整体的,因为它所面对的实践问题是具体的、整体的。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强调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并不是要否定或排斥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与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分门别类研究越深入,越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越准确,越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分类研究的深入和全面。过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后在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同时,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还要继续,但显然不能拘泥于此,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丰富的宏伟理论大厦,我们还要进一步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这样,既有分门别类的研究,又有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定会更加深入,马克思主义一定会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以前是有深刻教训的。吸取这些经验教训,首先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而言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5](pp.27~28)
与此同时,要吸收理论界的最新成果,力求全面准确地阐述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经典作家160多年前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做出的科学结论。时代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经典作家的论断放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同时又要紧密结合今天发展了的实践,做出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释,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即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既努力全面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又尽可能地吸收理论界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程中努力实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使之实现了若干方面的重大创新;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呼唤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程中,努力实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是经济学工作者的共同使命和责任。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学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这些创新,可概括为十个主要方面:一是对改革开放的方向、目标、道路进行了探索,为改革开放方略的确定和不断深化做出了贡献。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探索,为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了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四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了阐发,为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了贡献。五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进行了探索,为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做出了贡献。六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等进行了探索,为确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贡献。七是对以人为本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进行了探索,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八是引入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范畴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总供求分析方法,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调控方式和政府主要职能,为国民经济宏观领域的改革做出了贡献。九是对开放型经济进行探索,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做出了贡献。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特点进行了研究,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做出了理论阐释。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进程中理论创新的重要原因和经验
在我国,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创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为经济理论创新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动力。经济学理论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是理论创新和发展不竭的源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特别是30年改革开放中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为经济学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并推动了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其次,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解放,营造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经济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社会尊重这样的劳动,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经济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创造性迸发出来,成为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生力军。再次,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和借鉴国外经济学的进程。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开放,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日益引起世界的关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也在认真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理论、苏东国家的经济理论等研究取得的进展,并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最后,改革开放加快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由此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根本思想保证和强大动力。改革开放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的过程,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学理论创新一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这就保证了经济学理论创新既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误入歧途,又使经济学理论创新有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这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
经济学理论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解放思想是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先导,也是理论创新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理论取得的一次又一次创新无不是解放思想的成果,而每一次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又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也是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坚持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就经济学理论创新而言,坚持方向不动摇,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方向不动摇。积30年之经验,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在任何情况下坚持方向不动摇,在改革顺利的情况下坚持方向不动摇,在改革遇到困难、发生问题时尤其要坚持方向不动摇。第三,坚持创新不止步。创新是理论进步的灵魂,创新无止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理论取得的突破和进展无不是创新的结果。要创新就要坚持科学研究无禁区,要鼓励学术争鸣;要创新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对国情、世情的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要创新就要妥善处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充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既坚持正确的导向,又大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先进经验;要创新就要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第四,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理论创新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建立了一支数量宏大、素质较高的理论队伍。这支队伍总体而言,拥护改革开放、拥护社会主义,具有较广阔的视野、较渊博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敬业精神,是值得信赖的队伍。今后经济学理论继续创新,还必须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理论的创新也不应该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仍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有的是来自国际的,有的是来自国内的。在国内的这些问题中,有的属于改革开放深化触及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有的则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问题。不管哪些问题的克服和解决,都呼唤着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在当前,经济学应着力研究和创新的主要领域及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学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包括: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等。总结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及其经验,也是经济学理论创新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研究。包括:今后中长期深化改革开放战略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和健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研究;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研究;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经济开放程度研究等。
四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研究,包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研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区域均衡发展和区域竞争问题研究;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扩大就业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研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理论与对策研究等。当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收入差距拉大、房价上升过快、宏观经济中“两难”问题增多等问题,特别要加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
五是开放进程中抵御世界各种危机影响维护国家安全的研究。包括: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中国经济金融安全研究;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理论和对策研究;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研究;对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及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进一步评析和研究;全球经济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开放条件下的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研究等。
要实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继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是要进一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国情、特殊的经济制度,只有对这些“特殊”吃准吃透,才可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正在进行的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和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只有投身这样的实践并善于不断从这样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才可能总结出伟大的理论,实现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强调首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并不排斥从世界的实际出发。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时代,不了解世界,也就不能很好地研究中国,所以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从世界的实际出发。
二是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下功夫。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地总结过去,客观地分析现实,努力实现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创新。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一方面,要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是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简单地、机械地套用“本本”和字句,形式主义只做表面文章,这只能使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实用主义则往往断章取义,为己所用,给马克思主义附加一些不正确的东西,甚至肢解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创新发展经济学理论。
三是继续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善于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具有开放性。在今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竞争、合作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善于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的文明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但在借鉴国外经济学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有取有舍,有用有弃,绝不可照搬照抄。
四是继续加强队伍建设。要坚持高标准,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关键措施是要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建立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艾思奇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
[2]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第1版。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
[5]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