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的耦合:以长春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空间正经历着激烈而复杂的变化。一方面,快速城市化推进城市不断向边缘扩张,以新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为代表的新的城市物质空间不断被生产;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再生产,集中体现在土地商品化和市场化影响下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与空间再造,如城中村改造、传统商业区更新、老工业区改造等,再生产的物质空间则主要是商品住区、大型购物商业空间、商务办公空间等。在这种物质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空间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社会空间变得极化、分异、隔离,甚至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例如,城市中心高价住宅的开发建设迫使中低收入群体迁移到城市边缘地带;郊区农民的土地被工厂、别墅所代替,其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和剥夺;高密度的住区建设导致社区居民的空间需求与社会服务设施的供给不足;大规模的拆迁和旧城改造不仅导致原有社会关系网络断裂与传统社会空间瓦解,而且频繁引起开发商与原住居民的冲突。

这些问题表明:我国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发展的矛盾正日益激化,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更多地强调了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景观的建设,而社会群体的利益及其社会空间的发展被极度忽视,由此导致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的矛盾状态日渐凸显。因此,探讨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机理,促进二者的有序耦合与协调发展是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社会问题,实现我国城市和谐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

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多从经济空间格局或社区变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这种单一的研究视角难以对当前城市空间体系重构的复杂机制进行全面而综合的解释。本书认为,我国城市空间研究应从单一的重视物质空间或社会空间转向物质与社会空间的有机结合,建立物质与社会融合的新的城市空间结构概念与理论体系。为了协调物质与社会空间的生产过程,促进物质与社会空间生产相适应,减少空间摩擦与矛盾,迫切需要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我国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互动机理,并建立既满足城市化空间生产需求,又能保障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利益的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调控机制和对策。

基于上述现实背景与理论需求,本书从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视角入手,提出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概念体系,对空间耦合系统进行了解析,并以长春市为案例,综合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GIS技术,建立了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阶段水平与地域类型差异,并对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大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路径。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共八章。

第一,导论部分从确立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立论依据入手,明确了本书研究的切入视角和理论与实践研究意义,并提出了本书拟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同时,阐述了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研究的内容框架与技术方法。

第二,理论与实践基础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中,第二章对国内外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本书研究的主题;第三章对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科学界定,对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要素、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辨识,形成了我国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研究的概念与特征体系,同时探讨了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研究的基础理论,为本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理论与实践核心部分是本书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章。其中,第四章重点探讨了长春市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演变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分析了不同时期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状态、结构模式及影响因素,揭示了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结构模式的动态变化规律。第五章对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进行了系统评价,分析了长春市不同空间单元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所处的阶段水平,并根据耦合度空间差异,划分了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类型,揭示了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规律。第六章在对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不同力量对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影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典型地理事实分析,研究长春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影响因子与影响机制,分析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形成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框架。第七章构建了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调控体系,针对长春及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物质与社会空间“非耦合”问题特征,结合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判断,提出促进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和协调发展的主要策略。

第四,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对研究的不足以及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系统。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物质层面与社会层面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在城市地域空间上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征。城市物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城市的物质要素对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和城市社会发展对物质要素的推动效应,二者的空间耦合主要体现为城市物质与社会构成在空间上的适应性,而这种具有协调状态与适应性的耦合系统的形成将具有实现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以及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的主要功能。

(2)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时空差异。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在城市内部不同空间单元上存在一定的分异,表现为各空间单元耦合阶段水平的不同和耦合地域类型的差异。本书选取了26个能够反映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构成耦合状态的指标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构成之间的关联度和空间耦合度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和城市内部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了测度。评价内容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构成关联关系、物质环境与社会构成相互影响因素及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度测度。

(3)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机理是影响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构成的动力体系及耦合作用机制,充分体现了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构成互动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性。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动力体系主要来自政府力、个体力和市场力。其中,政府的力量主要通过政策制度改革发挥作用,如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城市住房制度、户籍管理制度、财产产权制度等;个体的力量来自于影响个人的决策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体收入水平、家庭结构、受教育程度、个人偏好、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市场的力量主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产生作用,包括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变、市场资本的迅速扩大、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发展等。

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因素施加到城市空间上,不断作用于城市物质环境,并对社会群体的空间行为产生影响,最终促使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地域的形成。这些作用机制往往通过城市的自然地理与自然环境基础、城市发展的历史惯性、经济空间格局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分异、制度转型的城市空间响应、城市规划对空间的塑造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空间效应等来实现。各种作用机制在空间上的实现方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物质环境为社会空间提供了基础,包括空间基底作用、空间约束作用和空间引导作用;二是社会群体的空间选择与能动作用,包括社会群体对物质环境的选择以及在选择后社会能动者对空间施加的影响。

(4)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调控。促进城市物质环境的优化发展,引导不同社会群体与其生活的空间环境相协调,保障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利益,促进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协调和适应,推动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地域从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的演进以及整个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系统的高级化、有序化是耦合调控的主要目标。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的调节机制、行政手段的干预机制以及法律政策等制度机制。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调控的主要策略包括城市空间的治理、社会利益的协调、城市规划的调控以及政策体系的完善等方面。

本书的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限于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本书难免存在浅见与纰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黄晓军

201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