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研究特色
(一)提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新视角
本书提出的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对方领域”的研究内容,但二者的整合研究尚未形成。本书认为,依靠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各自”研究难以有效解决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和空间矛盾,而必须从二者整合研究视角,借助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平台才能实现。同时,本书认为城市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研究不走向“融合”,各自领域的研究就难以深入下去。
(二)构建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理论框架
当前,我国大城市空间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进行新理论的探索,以弥补现有城市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理论的不足。本书在已有大量的城市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过程、耦合格局、耦合机理、耦合作用方式等方面建立起了我国大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理论框架,以促进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理论体系的拓展与完善,形成物质与社会的整合,适应“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新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体系。
(三)探索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研究方法
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是一个新的研究命题,相关的技术方法体系尚未形成。本书对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重点探索。通过对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系统分析,构建了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物质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关联度和耦合度模型。通过具体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可以实现对城市内部空间单元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协调状态的定量评价和耦合分异程度的空间类型划分。
(四)开展典型老工业基地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研究
传统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往往只重视物质空间建设,严重忽视了社会空间发展,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城市,在社会经济快速转型时期呈现出的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非耦合问题更加突出。本书以长春市为例,开展了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研究,强调从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物质与社会空间耦合的新策略,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以及其他大城市解决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空间矛盾提供理论支撑。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甚至有些指标表明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社会结构指标还没有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实现整体性转型,多数社会结构指标仍然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例如,中国的就业结构要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大约需要25年,中国的消费结构要达到工业化中期水平需要9至16年。综合社会结构主要指标,根据测算,报告认为中国社会结构滞后经济结构大约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