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的探讨

胡杞 沈孝本

李鹏同志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根本要求,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基础教育服务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高等师范院校只有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本文结合首都师范大学的教改实践,对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作初步探讨。

一 增强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感

1.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要求加速课程改革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科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整体结构,而且深刻影响着人类文化形态和学校教育。学校的课程应该更多更快地反映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新成就,更新和充实课程内容,构建现代化的课程体系。高师院校尽管多年来对课程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充实和更新,但至今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门类繁多,内容重复、陈旧,结合实际不够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加以解决,力求使新的课程适应发展着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要求。

2.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加速课程改革

我国中等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三个面向”方针的指引下,正在建设和完善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轨道。作为向中等学校输送师资的高师院校,应当主动适应中等教育的这些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中等学校师资的来源将逐步多元化,一些中等学校可以从人才市场挑选更为满意的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来。这些情况也向高师院校提出了新问题,要迎接人才市场的竞争,而竞争的焦点是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为此,高师院校必须加强教育改革的力度,从培养未来师资的全局出发,精心进行课程改革。

二 对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尝试

1.相关课程间的界限趋于软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学校的课程中应努力排除某些僵化的界限,更注重相关课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软化课程间的界限。这已成为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高师院校中的专业课程多为基础性的,对这类课程的改革也应适应这一趋势。几何课程是高师院校数学系的基础课,分别设置空间解析几何、高等几何和几何基础三门课程。在国家教委师范司的组织和支持下,我校针对原课程知识老化、内容陈旧重复、信息量少等问题对课程体系和内容提出了改革方案。试图用几何变换群的观点和公理化方法打破三门课程的界限,组成了统一的“几何”。在课程体系和内容上从纵向和横向上融合原先三门课程的内容,突出课程的核心内容,精简细节,重点集中在几何学科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上,并且适当增加了现代数学中有关拓扑学的某些内容,拓宽了原来三门课程的领域,从而初步构建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整体化的几何课程的结构。

2.课程设置应当为培养目标服务

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等学校教师,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就应该为这一目标服务。公共教育学和心理学等课程,更应直接体现为培养目标服务。但长期以来其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的问题是课程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中等学校和高师院校学生的实际。近年来,我校教育系开始对公共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试验。他们打破过去“普通心理学”以研究一般成年人普通心理规律为主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将教育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内容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新体系,在内容上力求更加贴近中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充分反映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则试图建立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角色意识和教师职业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高师院校的专业课程也是可以在保持学科高水平的前提下突出高师特点的。我校数学系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常微分方程”的课程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从“常微分方程”的科学性和微分方程中不少内容是代数方程(组)、普通函数方程的自然引申和发展的特点出发,抓住它与中等数学联系的若干结合点,如微分方程与代数方程、微分方程与初等函数、微分方程与二次曲线等,运用多种方式在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上加以贯通,构建了“常微分方程”的新体系。改革后的“常微分方程”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少而精”,注意数学思想的培养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加强近代数学观点的渗透,体现高师特点,为高等数学与中等数学之间建立了关联通道,对进一步深化和指导中等数学教学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3.现代教育技术的采用,可以促进课程改革

现代化的教育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我校中文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几位教师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在充实更新“汉字概论”课程的内容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处理图形动画的功能,形象地显示汉字的形体演变和汉字的结构;运用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功能,形象地显示同音字、形似字、易误读字的辨析;运用计算机光标轨迹的可控制的功能,形象地将汉字的笔画和笔顺逐点显示,并且辅以音响和色彩,提高了学生接受信息的效率。中文系的学生通过“汉字概论”课程的学习,学到了在文科中引进CAI的方法和途径,毕业后,对促进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公共选修课程的改革应体现多样性和整体性

为了适应中等学校教学的需求,高师院校应该重视设置跨系跨专业、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程。高师院校文、理、教育、管理、艺术等学科众多的特点,为这类课程的多样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校多年来先后开设了150多门跨系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各自的需求、爱好和志趣积极选修。在1994年度教学计划中,这类课程约占总学时的5%。由于跨系跨专业课程体现了多样性,对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高尚的情操起着重要作用。

跨系跨专业,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要照顾到全校学生不同的需要。但要根据培养目标精选课程,设置课程不能过于分散。进一步改革这类课程,一要发挥课程的多样性的实效,二要重视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要有计划地将若干学科的相关课程组成“课群”,学生可以按“课群”选课,以有利于学生学到系统的整体的知识。

三 推进课程改革的有力措施

1.精心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体现。我校先后于1985年、1991年和1994年修订了教学计划。如1994年修订的教学计划是为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加快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次修订教学计划坚持了以下原则: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使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与中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经过学习、研讨,各系在重新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基础上,强调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明确了各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次修订教学计划促进了课程改革。1994年度教学计划具有以下显著特点:①切实提高政治理论、德育课程的实效功能。②加强基础,削枝强干。强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培养。③精减了学时数,总学时数控制在2800个学时以内。精减了学时后,课程门类应减少,改革课程体系、软化课程间的界限就非常有必要了。④调整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选修课的比例,使之更趋合理。⑤贯彻分流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了专业系列选修课。要求每个系列所设课程之间有着较强的内在联系,课程的体系、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应符合系列方向的目标。学生在学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学某一系列专业选修课。如基础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基础数学专业选修课,或应用数学专业选修课,或数学教育专业选修课。⑥实行中期淘汰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激励与竞争机制引进教学管理中。⑦课内与课外统筹安排,高度重视课外教育活动。

2.建立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制度,扶持和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对教学改革研究建立立项制度,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这对提高教师从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我校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的教学成果评奖活动,建立了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制度。从已立项的项目看,绝大多数都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如几何课程是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项目,现在几何课程正在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建立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制度,对加快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课程改革起了很好的作用。

(注:本文曾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199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