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发展历程
摘要:纵观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整个历程,文化产业投资可分为国家统筹包办、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化起步、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化扩张和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化快速发展四个发展阶段。现阶段,文化产业投资呈现文化产业的资本门槛进一步放开,文化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和手段多样化,社会化、市场化资本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等特征。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产业投资特征
一 国家统筹包办阶段(1992年之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的工作重心,文化产业随着社会公众文化消费需求的逐步释放开始复苏。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西方传播学进入我国尤其是进入科研机构和大学课堂,文化产业的早期代名词“新闻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事业”等用语开始在我国城市中流行。随着商品经济概念逐渐成熟,人们认识到文化不仅仅是政治宣传,而且是一个经济门类,它能带动人们消费并促进经济发展。为释放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我国文化部门也开始积极探索改革和发展的路子,但是文化生产和流通的机制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文化产业的投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基本上仍以国家统筹为主,文化商品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这一时期文化产业投资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人们的文化产品需求逐步复苏,文化产业概念逐渐形成,但是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内,文化产业的投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基本以国家统筹包办为主。
第二,国内资本市场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相应资本要素,国内的非公有资本缺乏,未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第三,受到体制约束,包括文化产业体制和国内资本体制,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渠道受到限制。
第四,文化产业的业态较为狭窄,以新闻媒介(新闻出版)、大众信息传播媒介(广电传播)、大众娱乐(休闲娱乐)、文化消费品(文化用品)等基本业态为主,各细分行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较低,产业公众投资和非公资本投资的产业基础薄弱。
二 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化起步阶段(1992~2000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自1992年起,我国文化市场开始进入空前繁荣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文化产业已被一些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列入发展战略和规划之中。1996年,北京市提出要“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迅速壮大北京的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1999年,上海市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是:体现上海高档次、多样化、开放型的文化发展水平,形成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成为增强上海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的强大动力。2000年,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文化产业化的浪潮,从多种所有制进一步扩展到了国有大型骨干文化单位,而且文化产业也逐渐由流通业向制造业、服务业扩展并出现了文化企业集团化的趋势。比如,上海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北京紫禁城影视公司、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中心,等等。
而在资本市场方面,1992年开始,沪深两市的建立和相关经济及金融法律法规的出台,例如《公司法》(1994年)、《票据法》(1995年)、《担保法》(1995年)、《保险法》(1995年)、《证券法》(1999年),全国性资本市场得以形成和初步发展,形成了文化产业投资的资金渠道,以东方明珠、华侨城、∗ST传媒、电广传媒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IPO(首次公开募股)和借壳上市的方式,打通了企业向公众募资的渠道。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文化创意企业享受到改革的头一杯羹,企业在改革的进程中把握住机遇,逐步壮大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市场化投融资的先行者。
第二,随着资本市场要素的逐步建设,全国性的资本市场已有雏形并得到初步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基本渠道和工具得以形成,包括银行信贷、保险、担保、证券及股票交易,文化产业市场化投融资正式起步。
第三,首批体制改革的先行企业,成功登陆股票交易市场,实现公众化、社会化投融资。
第四,文化产业投资的主体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市场化投融资渠道和工具的诞生,文化产业国家统筹包办的投资方式已成为过去,社会化资金及市场化资金通过金融工具逐步进入文化产业当中,文化产业投融资形成了公有资本为主,非公资本为辅的资本格局。
第五,在投融资渠道放开,资本逐步进入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的细分行业业态开始逐步丰富,影视、动漫、网络化文化信息、景区游览服务等行业得到发展,成为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大众娱乐(舞厅、卡拉OK)等业务的重要补充。
三 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化扩张阶段(2000~2007年)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扩大文化市场的准入范围,逐步允许存在各类资本金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该阶段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主题。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03年,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明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前提,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是壮大文化产业的积极举措,培养文化人才队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其中,首先要把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目的在于:突破资金瓶颈,解决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以社会“增量”资本来激活国有“存量”资本,优化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和现代文化产权制度。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而在2000~2007年期间,文化产业出现了高速的发展。以2006年为例,据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蓝皮书统计,当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17.1%,增速高出同期GDP增速6.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5%,文化产业在提供就业机会、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这一时期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加入WTO后,国家在文化产业上开始逐步放开资本进入的门槛,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和促进非公资本(包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2002年新闻出版总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出台的《设立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暂行规定》提出,国家允许设立从事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其他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中外合营印刷企业,允许设立从事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经营活动的外资印刷企业。200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管理规定》提出,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符合规定条件,经批准可以经营设计、制作、发布、代理国内外各类广告业务。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不含意识形态的文化产业领域,包括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等。
第二,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资本要素逐步发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和手段得到扩充。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新兴的现代金融工具在国内得到兴起和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信托、中小板资本市场等金融工具和产品在文化产业得到广泛应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大量的资金,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在资本层面,国内的文化创意企业不再局限于国内的资本市场,在外国投资机构、券商和金融服务中介的推动下,国内文化创意企业登陆海外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进而消除了文化产业投资者的国别界限。
第三,借鉴科技金融的投融资模式,以网络科技为载体的文化信息行业成为投融资的亮点。2000~2007年期间,网络科技发展迅速,与文化产业的相关领域迅速融合形成细分的文化产业领域,在社会化、市场化资本的推动下,形成特有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成就了行业的佼佼者,代表企业包括百度、腾讯、分众传媒、盛大、51job等。
第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社会化、市场化资本已经成为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公共产品的文化产业上,“国退民进”(公有资本比重降低,非公资本比重增加)的迹象相对明显。
四 文化产业投资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今)
文化产业经过2000~2007年的蓬勃发展,在产业规模上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而跨进2007年后,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在如何有效利用资本手段,改善文化产业的增长发展模式,合理优化产业结构上,文化主管部门、金融部门均出台了不同的规划和政策措施,通过相关的整合措施、手段将当前“散、乱、小”的产业格局做大做强。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强调文化产业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开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序幕。
在这一阶段,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主管部门也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继续深化产业改革,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多元化的金融投资产品也正在完善。这一时期文化产业投资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一)文化产业的资本门槛进一步降低,推动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设
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银监会、证监会、广电总局等九部委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2012年广电总局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广播电影电视产业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均扩充了文化产业对非公有资本开放的领域及降低了非公有资本进入的门槛,并给予非公有资本与国有资本同等的待遇。
(二)文化金融产品得到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和手段多样化
1.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兴起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投资主体
在2007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成功发起了国内第一支文化产业专项投资基金IDG中国媒体基金。2009年,一壹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在天津核准设立,成为国内首支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
2009年4月,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大众集团资本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天正投资有限公司、宽带资本等机构联合发起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则成为国内第一支综合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10年8月,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正式入股星空卫视,成为综合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首个投资案例(根据已公开的资料反映)。
2.文化产业投融资金融产品的逐步丰富
(1)银行信贷产品方面。
2009年4月24日,中国银行和文化部签署《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中行将为各类文化企业及文化产业中的重大项目提供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在内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具体包括授信及融资服务、现金管理服务、资本市场专业化服务、财务顾问和保险服务、咨询与培训服务、国际结算、银团贷款服务和其他创新产品。2009年8月12日,中行与出版总署签署《支持出版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2010年1月,农业银行与出版总署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未来3年内,提供总额不低于人民币50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额度,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和市场空间大、成长性强的“专、精、特、新”型中小出版企业。而新型的信贷产品也在陆续地推出,例如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推出过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金融产品——“融慧贷”;北京银行为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及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推出了“创意贷”文化创意贷款,包括10项子产品;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首次推出中小企业播映权质押融资;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提供首笔文化创意产业贷款,由辖内滨江支行向浙江中南集团旗下的浙江中南集团卡通影视有限公司发放2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推出“影视通宝”业务;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开发了文化创意企业贷款,首推文化产业版权贷款。
(2)金融保险产品方面。
2009年3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按照风险共担原则引入再担保机制,降低担保机构风险,合作担保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再担保补贴和担保业务补助支持。2010年8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文广影视局、市国资委、市出版局、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保监局联合发布了《上海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对于中小规模的文化企业,通过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扩大担保贷款规模。在具体的金融保险产品上, 2010年6月,著作权交易保证保险产品在北京诞生。产品由信达财产保险公司推出,北京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担任独家代理人,为文化产业提供保险服务。著作权交易保证保险赔偿著作权交易合同的买方因所购著作权存在瑕疵被诉侵权索赔而遭受的损失。买方可以依据该保险合同,直接获得信达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赔偿,而不需要首先向卖方索赔。新浪、优酷等3家公司作为首批该保险产品用户在产品发布会上签署了合作协议。
(3)权益证券化创新方面。
2011年深圳世纪领军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提出以电影收益权融资模式拍摄古装动作悬疑片《大唐玄机图》。《大唐玄机图》总投资预算1亿元,出品人李菲等投资关联方出资2500万~4000万元后,剩下的6000万~7500万元融资额将拆成若干份额权益,通过深圳前海金交所向普通投资者发售,每份初始价格为1万元,投资门槛最低30份,即30万元。投资者定向认购后,在该项目存续期间内可将权益份额通过深圳前海金交所交易转让。如果投资者不想在二级市场转让自己手里的“电影股票”,可以等到影片上映后获取票房收益。
3.借助社会资本改善产业发展模式,盘活存量的文化产业资源
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性和我国金融体系的对接融合仍在进一步探索中,国家在相关政策文件中多次提及要探索和建设文化金融体系,改变资本机构对于文化产业有钱投不出去的怪现象。2009年,各地开始掀起文化产业交易所的建设热潮,文化金融服务机构开始逐步兴起,将积极引导市场化、社会化资金流向文化产业的相关环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变革。
4.社会化、市场化资本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产业经营范畴内,公有资本主要起投资引导作用(包括意识形态的引导,投资方向的引导),非公有资本则作为产业投资建设的主要支持和支撑;在公共文化产品建设上,政府改变全包干的模式,适当启动采用政府采购模式,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