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实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科研院所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科研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科研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大力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在前文分析阐述的基础上,本章在此试图对前文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即如何对科研机构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一个较为整体性的建设框架。
一 加强组织和领导,注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科研管理信息化并非简单的计算机化或无纸化办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科研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肯定会面临支持与反对的不同态势,故而,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同时,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施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如何在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和经费支持上给予保障是信息化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需要通盘考虑,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论证,避免盲目上项目。科研管理信息化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兴起并得到运用的,而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使得科研管理信息化也要不断发展、随时完善。应该在科学的规划指导下,确定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避免急于求成。这样不仅可以将管理信息化规划与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相结合,还可以规避由于计划不周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毫无疑问,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是其管理的核心业务,因此信息化的建设与推进应该注重将信息化手段的先进性与管理系统的实用性相结合,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标。
二 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适应信息化的科研管理模式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力资源无疑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宝贵的因素。科技的发展进步源于人的创造,而进步的科技也是为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尤其对科研院所而言,其核心是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往往要求自由宽松的研究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更适宜于科研单位。
霍桑试验早就告诉我们,对个体的关注和重视能够激发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的道理,科研人员往往身处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研究之间,对其主导地位的确定能够激发主体感受。除了在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管理信息化不仅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同样是为了科研人员方便使用,尽量减少他们在繁文缛节的程序性事件上花费时间。另外,由于管理信息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垂直机构,改进落后的管理方式,对僵化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从根本上对低效的管理流程进行创新,也对建立一种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组织结构创造了契机。这种自由、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无疑更能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活力。
适应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要求,科研管理模式亦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摒弃原有冗余、繁杂、不合理的程序,建立与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模式和流程。以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加速科研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和效率。
三 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
前文已经论述到,科研管理人员是管理信息化的软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及其应用能力将是影响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较晚,再加之很多科研单位的管理岗位只是辅助部门,管理岗位的人员年龄梯次差异比较大,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和队伍建设比较滞后,制约着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科研院所要从硬件到软件、从内到外都实现管理信息化,就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技术精、管理灵、年龄梯次合理、知识结构完善的管理队伍,使科研管理工作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的更新加快,科研管理人员亦不能故步自封,“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时代早已过去,通过培训,不断获取新知识,提高工作技能,是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环节。科研管理人员要加强现代信息管理的理论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特性,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转变管理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全方位打造新型的管理人才。
另外,科研院所应该将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同等看待,采取积极措施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保持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以往,管理人员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不仅不受领导重视,也得不到科研人员的尊重。他们往往忽略了管理不仅是门艺术,也是门学问,只有管理有序,各种科研活动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科研单位应通过不断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专心地投入工作和事业之中;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全方位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其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四 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制度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各种管理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制度的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现也是一样,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制定科研管理数据标准,才能进一步规范管理业务流程,进而保障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良性运行。
有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制度,首先要制定各个部门分工合理、任务明确的责任制度。这样不仅方便考核,而且可以避免相互推诿责任。其次,要树立良好的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增进成员间的相互沟通,增强对单位的认同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再次,应该有标准规范的奖惩制度、人事制度,这样管理人员就可以在工作中有明确的参照标准,激发工作热情。最后,监督考核机制应该是管理信息化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效的监督可以减少工作中的越轨行为。
五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
“风险社会”已成为当下一个时髦的词汇,互联网的使用虽然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利用的速度和效率,但是其存在的风险也较以往更高,“网络风险”已成为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不可小觑的隐患之一。所谓防患于未然,可以预料,随着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科研院所可能将面对各种意外灾害、电脑故障、黑客入侵、人为破坏、泄密窜改等情况。如果不重视系统管理、备份和防范病毒黑客,系统一旦遭到意外,损失将无法估量。然而,目前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如果只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导致系统在没有安全保障的环境中运行,其问题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强化信息安全管理,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增强对网络和信息系统的监控、管理和保护。其次,要重视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协调机制、指挥调度机制和信息安全通报制度。要制定完善信息安全处置预案,加强信息安全应急支援服务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安全应急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