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2年审计信息化发展概况

2011~2012年,全国审计信息化的重点任务是建成“金审”二期工程,使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时,要规划“金审”三期工程,为继续实现审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科学设定新的起点。

一 全面推进“金审”二期工程建设

200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建设范围包括审计署和29个省(含新疆建设兵团,缺湖南、安徽和西藏)的“金审”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7年12月,批复“金审”二期工程中央本级建设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年7月,批复“金审”二期工程中央本级建设部分《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中央本级建设部分投资总额2.38亿元;地方项目总投资控制在7.60亿元以内。同时明确,“金审”工程二期项目建设期3年。

经过3年的建设,到2011年下半年,中央级建设项目陆续竣工,步伐较快的省份陆续完成建设任务,“金审”二期工程期工程全面进入试运行期。期间,审计署完成了6项建设内容:一是制定了368份审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二是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了审计署机关与25个派出审计局和18个特派办的网络连接;增加建设了审计署机关与18个特派办的视频会商系统,以及利用多种网络资源实现的审计现场与审计机关信息交互系统。三是在审计署机关、25个派出审计局和18个特派办,部署了二期工程的完善审计管理系统(OA 2011中央版、OA 2011地方“1拖N”版)、现场审计系统(AO 2011版),开展了对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海关、政府投资、社会保险等重要行业的联网跟踪审计。四是建设完成了包括审计管理、审计业务、政府预算执行审计、税收审计、海关审计、金融审计、企业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社会保险审计、外资审计、农业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13类数据库的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建设了满足审计署与派出机构、地方审计机关和审计现场信息交互共享的国家审计交换中心;建设满足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国家审计安全中心。五是购置并改造完成了北京市西城区扣钟里小区的2506平方米国家审计署数据中心机房;在长沙特派办新建办公大楼中扩建了1000平方米的国家审计长沙数据异地备份中心;在审计署怀柔培训基地建设了审计署国家审计同城数据备份中心。六是建设了包括9787台套的软硬件设备设施等信息资产和配套环境,完成符合国家信息安全要求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运行维护等保障系统和工作任务。

地方审计机关与当地电子政务建设紧密衔接,依据批复完成了两项建设内容:一是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了审计署32个省级(包括湖南、安徽、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同)审计机关的网络连接;完成各省级审计机构与所属80%的地市和区县审计机构的网络连接;增加建设了审计署与32个省级审计机关的视频会商系统,以及利用多种网络资源实现的审计现场与审计机关信息交互系统。二是完善了的审计管理系统(OA 2011地方“1拖N”版)在32个省级审计机关全面部署推广应用,在全国327个地(市、州、盟),有282个地市级审计机关部署了审计管理系统(OA),占比为86%;全国2785个县(市、旗、区)和21个开发区中,有2107个县(市)级机关部署了审计管理系统(OA),剔除西藏73个县(区)不设立审计局的因素,占比为75%;现场审计系统(AO 2011版)在全国审计机关8万审计人员中全面更新部署应用;进一步开展了联网审计系统(OLA)工程化建设和推广应用,在143个地方审计机关部署了170套联网审计平台版和AO联网审计版,开展了地方部门预算执行、地方财政和税收、金融、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重要行业的联网跟踪审计。

“金审”二期工程的建成,推动全国审计机关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

(一)审计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两期“金审”工程,实现了审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建成了一套满足审计业务、审计管理的应用系统,一批满足审计业务、审计管理需要的数据资源,一套满足上下互联、信息共享的网络系统,一套支持信息安全保密和系统持续运行的保障系统,一套支持系统维护和应用推广的服务系统,一支适应信息化实战需要的审计队伍,从软件、硬件、数据、环境、人才等诸方面全面构建了信息系统应当具备的要素。审计信息化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初现端倪,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民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重点审计工作提供服务,为增强国家审计机关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二)审计应用系统在较大范围得到推广使用

“金审”二期工程对审计管理系统(OA)、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进行了改进完善,对联网审计系统(OLA)进行了工程化改造,形成了规范化部署能力。所形成的三大审计应用系统紧密切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相应取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审计管理系统(OA)的全面推广应用,提高了审计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加强了审计管理和审计质量控制,有利于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机关与审计现场之间的信息交互。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是计算机审计的基础型的软件,其推广应用使审计人员“打不开电子账”成为历史。审计署于2005年起征集“AO应用实例”,到2011年底共征集各地报送实例近万篇,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审计类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的应用普及程度。联网审计系统(OLA)研究于“金审”一期工程,试用于一、二期工程过渡期间,完善改造并实现工程化于“金审”二期工程。到2012年6月底,联网审计系统(OLA)在审计署和139个地方审计机关部署,有力地推动了审计工作由单一的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由单一的静态审计向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的转变。

(三)数据标准化和数据积累开始起步

数据的标准化是开展计算机审计的基础条件,审计署主持了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先后出台了企业、行政事业、总预算会计、商业银行会计等核算软件的数据接口系列标准;编制了多项专业审计数据规划,规范了数据采集、分析、存储的规则,有效保证了所积累数据在共享时的交互性、复用时的可比性;制定了数据中心基本规划、数据库建库规范等数据标准化环境标准,较好地指导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300TB数据存储能力的建设。

(四)网络设施和硬件设备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通过“金审”二期工程的进一步完善,全国审计机关的网络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涉密审计内网和非涉密审计专网,均实现了审计署与18个特派办、在京各单位、37个省级(含计划单列市)审计机关的连接。据地方“金审”二期工程验收时掌握的情况,参与二期建设的29个省份全部实现了本辖区内的各级审计机关审计专网互联。通过审计管理系统的部署,带动了审计机关局域网的建设,75%以上的县(市)级、86%以上的地(市)级审计机关建设了局域网。保障网络安全运行、支持应用系统的设备基本到位,审计人员个人使用的计算机终端充裕,若干年前困扰审计信息化推进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备问题,其重要性已经下降到次要地位,审计信息化有了一个相对扎实的物质基础。

(五)信息安全和保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金审”二期工程的建设中,重点加强了安全技术的采用、安全设备的配备、安全措施的到位和安全制度的完善,确保应用系统与安全系统同步建设。从计算环境、边界防护、网络通信、信息交换、身份认证、集中监控、数据备份、应急恢复等多个方面立体式地保障了审计专网的信息资源不受各种类型的威胁,保证了非涉密审计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私密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国家秘密不被泄露”为目标加强了涉密信息系统的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开展了分级保护建设,达到了保障涉密审计工作有序进行、涉密信息不外泄的目的。

(六)计算机审计和信息化管理队伍初具规模

在“金审”二期工程建设中,进一步确立了以AO培训认证考试为代表的审计人员初级培训,以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为代表的计算机审计骨干人员培训,以信息系统审计综合培训、中级后续培训为代表的提高型培训,辅之以自学为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各单位自行组织的软件使用专项培训,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后续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已经趋于完备。通过培训,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的思维逐步建立,计算机审计技能得到提高。同时,审计信息化建设和管理队伍也逐步成长壮大,有力地保障了“金审”工程建设、系统运行维护、应用软件推广、计算机审计技术支持等各项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七)全员参与信息化的局面基本形成

“金审”二期工程强调各级领导身体力行,审计人员全员参与,提高审计信息化的参与度与覆盖度。从审计信息化系统需求设计、系统功能设计到软件推广应用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领导积极参与,亲自指挥,起表率作用;审计人员以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为主要形式,以提升审计监督能力为终极目的,提高了审计效率,保证了审计质量,树立了开拓进取、追逐技术进步的精神风貌和与时俱进、崇尚科学的审计职业形象。

(八)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广泛支持和认可

在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及其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建设资金方面,除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投资规模、给予西部省份补助外,地方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国家确定的资金多投入9.20亿元。财政部门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支持了地方审计机关的系统运维,保障了信息共享渠道的畅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和各省份的电子政务网,给审计机关提供了上下级互联的通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保密局、公安部等单位在建设经验、技术方案等方面给予审计信息化建设指导。科技部对“金审”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中安排研究项目。相关被审计单位积极支持审计机关的工作,提供数据,按照审计机关提出的意见及时整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和成果得到多个信息化主管部门和IT业界的肯定。

二 顺利实现“金审”二期工程验收

经过3年左右的建设,审计署根据建设工期的要求,于2011年3月开始着手“金审”二期工程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经与国家发改委商定,审计署办公厅印发了《地方金审二期工程验收办法》等文件,对验收做出一系列统筹安排。

“金审”二期工程项目地方验收工作由审计署组织。2011年6月审计署召开地方“金审”工程工作会议暨重庆市“金审”二期工程验收现场观摩会,全面部署、启动验收工作。审计署组织地方“金审”二期工程验收委员会,先由其下设的技术、财务、档案、效果4个专家组进行分项验收,形成分项验收意见和专家组验收意见,其后由7~9人组成的验收委员会主持验收会,听取省级审计机关报告本省“金审”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情况,综合审查验收专家组意见,经过质询讨论形成验收委员会验收意见。2012年6月底,四川省“金审”二期工程通过审计署验收,至此,“金审”二期工程地方项目验收全部结束。其间,未纳入“金审”二期工程建设的安徽、湖南两省,比照其他省的建设规模,自行安排资金完成了建设任务,审计署对其进行了验收;海南省由于省发改委承诺的资金没有兑现,退出“金审”二期工程。

“金审”二期工程项目中央本级建设的验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单项验收。列入“金审”二期工程中央本级建设部分的单项验收项目共90个,至2012年6月,对其中88个项目组织完成了单项验收。二是对审计署确定的全国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管理,中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云南省、市、县三级联动地税联网审计,青岛多行业统一平台联网审计,浙江国家审计数据分中心数字化审计工作模式,江西审计管理系统国产化等8个应用示范项目进行专家评审,于2012年6月完成。

2012年5月18日,“金审”二期工程进行初步验收。初步验收由审计署组织。首先由中国工程院何德全院士、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宁家骏主任等15位专家,分别从工程技术、工程财务、工程档案、工程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项审查,出具分项审查意见、形成同意“金审”二期工程通过初步验收的专家组意见。然后,以中国工程院何德全院士为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秦海司长、国家保密局杜虹总工程师、国家档案局王燕民司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戴红司长以及IT专家组成的验收委员会,听取审计署信息王智玉主任关于“金审”二期工程初步验收建设内容和投资完成情况的报告、社会保障审计司和杰副司长关于全国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管理的应用演示汇报、卫生药品审计局全宝副司级审计员关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应用演示汇报和专家组综合验收意见,经过质询和讨论,形成同意“金审”二期工程通过初步验收的意见,并出具初步验收报告。

2012年7月30日,“金审”二期工程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由审计署组织。刘家义审计长、石爱中副审计长、孙宝厚总审计师出席竣工验收大会。经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协调,“金审”二期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主任由石爱中副审计长担任;副主任由中国工程院何德全院士、国家发展改革委顾大伟副司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秦海司长、审计署办公厅陈尘肇主任担任;成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信息中心、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推进司、公安部十一局、财政部国库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二部、国家档案局经济科技档案司、国家保密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高技术发展部的相关负责人和IT业界部分知名专家、审计界知名专家组成。验收委员会形成的验收意见充分肯定“金审”二期工程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金审”二期工程立项批复的要求,完成了各项建设内容;工程建设管理规范、严谨;所建信息系统已在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推广应用,系统运行稳定,成效明显,顺利实现了工程预期目标;项目技术架构合理,技术路线成熟,采用的技术先进适用;项目构建的面向服务、组件架构的综合应用支撑平台,实现了各类专业审计应用系统的集约化,支撑了中央和地方审计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采用符合国家要求和结合实际的信息安全防护措施,保障了信息安全和系统运行安全;项目结合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为我国审计领域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可贵经验;项目完成了批复的投资概算,经审计,项目招投标、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决算符合国家规定;项目实施中坚持档案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管理,中央本级的各类档案资料收集齐全、分类科学、管理规范,真实反映了项目建设过程;项目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性重大审计项目中,以及地方重大审计示范试点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验收委员会认为,审计署坚持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监督效能的建设目标,坚持审计信息化“一把手”领导和全员参与的建设方针,大胆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依法审计和科学审计,加快审计现代化,已经完成了“金审”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实现了既定的建设目标。项目取得的显著社会经济效益表明:审计信息化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审计方式,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能,为国家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提升中国审计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审”二期工程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同意竣工验收。

在竣工验收大会上,秦海司长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王娜处长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发表讲话,祝贺“金审”二期工程通过验收。刘家义审计长代表审计署感谢各位专家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肯定,他指出:“金审”工程的建设为审计工作效能的提升、审计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为审计效率大为提升、审计的成效大为提升、审计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金审”二期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并圆满竣工,首先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信息化建设、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金审”工程项目的支持和重视。二是得益于各部门在项目的审批、资金的投入和建设过程具体指导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三是得益于审计署始终坚持以应用为核心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不断地探索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在下一步的“金审”三期工程建设中要大力推进联网审计的应用,强化审计人员能力的提升,重点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在“金审”三期工程立项、审批的过程中,还要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

三 妥善安排后期建设的各项工作

“金审”二期工程之后,审计信息化进入工程后建设期,即以推广应用二期成果为主要工作内容,同时勾画设计“金审”三期工程的时期。为了总结交流多年来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署于2012年7月9~11日在哈尔滨召开了以信息化为主题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厅(局)的厅(局)长,审计署驻各地特派员,署机关各单位、各派出审计局主要负责人,解放军审计署审计长、南京审计学院长,以及中央有关部门代表近300人出席会议。会议交流经验采取提供光盘资料和大会典型发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地方以省和计划单列市为单位、审计署以特派办为单位,分别制作了资料光盘,以卡书的方式发放给会议代表,不再发放纸质文件,13个代表在大会上作了汇报。石爱中副审计长做了题为《总结经验,扎实工作,推动审计信息化实现新发展》的报告。他全面总结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一是坚持把提升国家审计监督能力作为基本定位,保证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是坚持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作为基本方针,保证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推进。三是坚持把边建设、边推广、边应用、边完善作为基本原则,保证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始终高质高效推进。四是坚持把借助外力、争取支持作为基本条件,保证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始终拥有不竭动力。五是坚持把多点支撑、多元发展作为基本途径,保证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始终统筹协调发展。石爱中副审计长还说:通过中外比较,可以得出3点结论:第一,中国计算机审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第二,中国计算机审计遭遇空前的挑战,尤其最近一两年,新的技术、新的理念不断出现,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第三,在审计高科技应用方面,中国和美国都将对世界审计界产生影响。

刘家义审计长做了题为《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报告,全面阐述了今后一个时期审计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刘家义审计长说:经过1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践,“金审”工程一、二期的顺利实施,审计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审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是深刻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审时度势,清醒看到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不发展信息化就要被时代所抛弃;要牢记职责,深刻理解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内在要求,不发展信息化就难以肩负起法律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发展信息化审计事业就没有出路。二是围绕审计能力提升和方式转变,扎实有效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要着眼协调发展,推进全国审计信息化建设同步提高;要把握目标方向,推进信息化成果的转化和审计能力的提升;要推进广泛应用,实现审计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推动信息共享,搞好审计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三是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切实保障。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采取更加积极有力的措施,不断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各项任务的深入落实;要进一步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科学认识和谋划,强化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努力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着力培育信息化建设骨干人才,抓好信息化建设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加强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考核和指导。

会后,审计署根据会议精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就做好“金审”二期工程和“金审”三期工程衔接期间审计信息化工作,探索构建国家电子审计体系,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提出了15条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审计管理系统(OA)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应用力度并,继续完善提升两个软件的功能;要逐步扩大联网审计范围,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要加强国家审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推进审计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完善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要研究建设数字化审计指挥中心,做好国家模拟审计实验室建设的论证准备工作,探索建设移动办公系统;做好“金审”三期工程的立项申报、系统运行维护等日常审计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和管理。争取利用好从完成“金审”二期工程验收到“金审”三期工程申报、批复、资金下达的两年左右的时间,将“金审”二期工程的建设投资全部转化为建设成果和审计能力,为“金审”三期工程的开工建设奠定基础。

四 科学设计“金审”三期工程建设任务及实现途径

1999年年底,审计署在向国务院报送的《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金审”工程的总体建设思路。提出:要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管理信息化、财务会计信息电子化发展形势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培养胜任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审计队伍。要达到的目的是:适应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和管理信息化、会计信息电子化的形势,对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进行深刻变革,实现审计工作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审计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实现从单一的事后审计到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到动态审计和静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现场审计到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扩大审计覆盖面,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更好地履行审计机关职责,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贡献。“金审”三期工程的建设仍然要围绕这个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总体建设思路设计、勾画。

“金审”工程的建设遵循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对于一期、二期的分步实施,审计署从事多年信息化建设的资深人士曾经通俗地概括出一个说法:“金审”一期,开发软件,解决工具,继续查错纠弊;“金审”二期,联网审计,提高效率,着力加强管理。那么依照这个思路,可以通俗地概括出下一个说法,“金审”三期,基于数据,预测分析,真正实现“免疫”(刘家义审计长称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免疫系统”)。

从2010年初,审计署领导就开始着手安排“金审”三期工程的研究工作。在国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审计署不失时机地出台了《审计署“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据此参与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政务信息化工程的专项规划编制。2012年5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发改高技〔2012〕1202号文件),共安排2个网络平台、5个基础信息资源库、7项信息安全设施和15个重要信息化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信息化工程第13项“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工程”(审计、监察、国务院法制办共同实施)。经协调,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同意“金审”三期工程“单独建设”。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等项目审批文件的要求,从2012年9月起,审计署着手编制了《项目需求分析报告》。该报告构成《项目建议书》的一部分内容,力图通过开展业务需求分析,针对当前政务系统必须解决的紧迫社会问题,开展相关业务研究,通过相应的行政运行机制创新,形成业务解决方案;通过开展技术需求分析,将业务解决方案转化为相应的信息机制,并基于信息机制量化计算业务量、信息量、业务发生规律等指标,形成技术解决方案,科学指导投资。但由于统一的《项目需求分析报告》内容和格式尚在探索之中,为了尽快推动“金审”三期工程进程,审计署信息化主管部门与发改委指定的的专家进行了多次协调、请教,于2012年9月底完成了《金审三期工程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第一稿,提交专家进行审查、指导。报告以全新的视角从建设单位核心政务职能出发,找出与审计部门相关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政务目标”;从解决“社会问题”需求出发,提出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的“作业目标”,以及实现“作业目标”所需要的传输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建设内容。2012年年底,国家发改委指定的专家组对《金审三期工程项目需求分析报告》第二稿进行了初步评议,要求按照国家发改委即将出台的有关规定进行系统仿真分析。

虽然《金审三期工程项目需求分析报告》还在修改完善之中,对于技术需求的分析还需要通过仿真确定,但其具体建设任务已经基本清晰。“金审”三期工程要沿着审计信息化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把审计工作推向基于共享数据的分析式审计,发挥审计机关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免疫系统”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着眼点将聚集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公共财政的审计监管。在占有充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对政府公共财政和公共产品服务管理绩效、财政财务绩效的评价核心指标,建立与之相关的审计方法模型、准则规范和审计评价计算机系统,实现以审计评价核心指标为基础的分析式审计,揭示国家公共管理存在的趋势性问题,从总体上促进公共财政管理规范和绩效提高。二是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审计监管。选择关乎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建立各类经济安全审计评价指标,结合国家政策、外部共享数据、审计系统内部积累数据、国家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信息,建立审计方法模型,总体研究分析的国家经济安全,揭示潜在风险,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审计建议。为此,要完成建立公共财政运行安全和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审计全过程管理和质量全流程控制机制及实现系统、建立权力运行风险监控体系、建立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及其支撑系统、建立国家审计数字化指挥中心、丰富完善信息资源体系、持续改进“金审”工程已有系统、充实加固审计工作安全保障环境等8项建设任务。要对前期建设成果进行两类“螺旋式”提升。第一类是信息资源利用的提升。目前审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资源的方式,主要靠法定获取,也就是在依法开展审计监督的时候,按照审计法规定,要求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信息资源利用的提升就是要借助国家“十二五”信息化建设项目要坚持信息共享、消灭信息孤岛,共享国家基础资源信息库的信息,能够更及时、快捷、完整地获取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的能力。第二类是审计技术水平的提升。“金审”三期工程关注并希望采纳的技术有3个:一是用于移动办公、异地审计的云技术;二是适应被审计单位数据集中状态下开展审计的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技术;三是能够对公共财政运行、国家经济安全的某些事项提出预测性审计意见所需要的仿真技术,从而为实现新的审计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审计署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 王智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