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3版)(列国志(新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柬埔寨是一个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宗教在柬埔寨人民的政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柬埔寨王国宪法第43条规定:“男女公民均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国家保护信仰和宗教自由”,同时又非常明确地将佛教确定为柬埔寨的国教。其他宗教还包括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等。

(一)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上座部佛教,是柬埔寨的国教。全国居民中有90%信仰小乘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公元2世纪分裂为大乘与小乘两大派。小乘佛教的教义并不把佛看作是神,而是一位指点迷津的教师,他要信徒超尘脱俗,过简朴平等的生活。小乘佛教崇尚俭朴,宣传“生死轮回”“自我解脱”,容易为柬埔寨普通民众所接受。小乘佛教所用语文是巴利文,佛经用巴利文抄写。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与婆罗门教同时从印度传入柬埔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婆罗门教占据着柬埔寨的主要宗教地位。公元5~6世纪,在婆罗门教盛行的同时,大乘佛教也很兴盛,但到14世纪以后,随着泰国不断入侵,吴哥王朝走向衰亡,吴哥寺等建筑被摧毁,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一并衰落,小乘佛教最终取得了在柬埔寨的主导地位。

近代以来,柬埔寨的小乘佛教分为两大派别,即摩诃尼伽派(Mohanikay)与达摩育特派(Thamayut)。“摩诃”在巴利文中是“大”的意思,“尼伽”意指“群”,“摩诃尼伽”意指“大群”,因此,摩诃尼伽派又称“大群派”,是传统高棉佛教,历史悠久,在普通平民中流传甚广,势力很强,影响颇大。其僧侣人数占柬埔寨僧侣总数的90%,寺院数占总数的94%,总部设在金边的乌那隆寺。

“达摩”在巴利文中指“正法”,“育特”是“追随”之意,“达摩育特”就是“追随正法者”,达摩育特派又称“追随正法派”。1864年泰国曼谷王朝的拉玛四世蒙固王创立达摩育特派,由柏索坤长老从暹罗传入柬埔寨。该派严格奉守小乘佛教正统教派的规矩,戒律森严,主要在柬埔寨王室、贵族和高级官员中流传。尽管僧侣人数只占全国僧侣总数的10%,由于得到王室和高官显贵的支持,其势力不小,且地位重要。达摩育特派分布于柬埔寨国内的13个地区,尤以金边的势力最大,总部就设在金边市宝东华德寺。

小乘佛教两大教派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基本一致,地位平等,互不干扰,关系融洽,各派都有自己的僧职系统和寺院,僧侣通常过着诵经参禅的宗教生活,僧王(Samdech the Chiefs of the Orders of the Mohanikay and Thamayut)均由国王任命。国王每年召集两大教派的僧领开一次会。两派的不同体现在持戒、诵经和执钵等方面。相对而言,达摩育特派更强调持戒的严格性,比较重视传统,摩诃尼伽派不过多地强调传统,达摩育特派化缘时用手捧着僧钵,诵经时用地道的巴利语,而摩诃尼伽派则是背着僧钵去化缘,用高棉语诵经。

柬埔寨小乘佛教的两大派别都有自己的全国佛教会和分支机构,还有许多全国性的宗教组织。国王是两派佛教会的最高领袖,国王从两派有威望的高级僧侣中挑选任命僧王。僧王是僧侣的最高领袖,两派僧王彼此独立,分管各自派别属下的僧众。僧侣按照资历分成11个等级,最上面的4个等级是高级僧侣,通称“罗阇加那”(Rajagna),他们都是出家20年以上的僧侣,过着优裕的生活。高僧下面的7个等级是初级僧侣和普通比丘,通称“塔纳努克兰”,他们主要依靠信徒的布施维持生计。两大教派在每个省都设一个教区,由一个方丈主持;每个县设一个小教区,由一个副方丈主持;每个寺院有一个主持长老和两个副主持助理。1952年两大教派联合成立了“柬埔寨佛教共和会”,这是国家最高级的佛教徒组织。1954年7月1日,柬埔寨国王谕令成立了“柬埔寨王家佛教大学”,即西哈努克拉查佛教大学,这是柬埔寨佛学的高等学府。1970年又成立了“柬埔寨宗教学生共和会”,1971年成立了“柬埔寨佛教青年会”,这些宗教组织在协调教派关系、促进佛教徒的团结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寺庙。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当地的主要社会活动场所,还承担着地方教育的职责。每个寺庙常住着若干和尚,拥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寺庙里的和尚分为两级,7~20岁的小和尚称“沙弥”,年龄在20岁以上、已经当过沙弥且经过另一次剃度的和尚称“比丘”。每座寺庙有一名由上级僧长任命的长老全权负责各种事务,还有一些居士和临时工。僧侣除了诵经拜佛,也负责教儿童识字学文化,宣传卫生常识,给村民们看病送药。每逢教日,佛教徒都云集寺庙,聆听僧侣诵经说教。平时佛教徒也会到寺庙举行节日庆典活动和聚会。据统计,1951年柬埔寨全国有寺院2253座,1953年全国共有僧侣3.7万人,1961年寺院为2800座、僧侣达5.35万人,到1967年寺院发展到3120座。但在20世纪70年代,宗教活动一度被禁止,许多寺庙和佛塔被摧毁,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宗教活动才逐步得到恢复。1981年柬埔寨全国只有寺院740座,僧侣4930人;1982年寺院增加到1821座,僧侣7000人。

在柬埔寨,不论地位高低,男性佛教徒一生中必须有出家当和尚的经历,时间可长可短,短则几天,长可终身为僧。很多家长都鼓励子孙削发为僧,一个家庭里有人出家当和尚是非常荣耀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都会敲锣打鼓结队相送,因为僧侣在柬埔寨的社会生活中拥有特殊的地位,受到各阶层群众的普遍尊敬。僧侣被视为最有学问的人,也是最有道德修养的人。僧侣在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传播宗教思想,普及教育,为民众治病。群众遇到困难通常会向他们求教,他们会帮助出谋划策,替民众排忧解难。在柬埔寨,只要穿上袈裟就被视为不可侵犯的人,不受拘捕、不服兵役,也不纳税,经过剃度当过和尚的人,还俗后在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有优越性,即使僧侣违法犯罪,也必须先由宗教组织令其还俗,才能受到起诉并被追究法律责任。

但是,僧侣的生活也是非常简朴而清苦的。他们必须严格遵守教规戒律,不仅要独身,而且要剃发、剃眉、剃须。僧侣通常身披黄色袈裟,左肩袒露,下身穿黄色纱笼;出门时撑黄伞,赤脚而行;每天清晨起床沐浴后,便二人一组走村串户去化缘,接受布施回到寺庙之后就开始念经。僧侣每天只吃两餐,除了早餐和午餐,从午后到次日早餐前是不能进食的。小乘佛教禁止僧侣饮酒,但允许吃荤,只要不是自己宰杀的就行。

(二)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柬埔寨的第二大宗教,有教徒20多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占族人和马来人。柬埔寨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柬埔寨的穆斯林有自己的清真寺,目前全国大约有100多座清真寺。金边附近的克罗昌格瓦清真寺最为著名。每年都有一些占族人专程到马来西亚去学习《古兰经》,但柬埔寨穆斯林更向往能亲自到麦加朝圣。只有那些到过麦加的穆斯林,才能戴圆筒形的穆斯林帽子,围穆斯林头巾,这在占族人中是非常荣耀的。

伊斯兰教是东南亚海岛国家北传至柬埔寨的。19世纪末在穆普特等4位伊斯兰教领袖的领导下,柬埔寨的穆斯林才得到统一。20世纪50年代,独立后的柬埔寨王国政府成立了一个五人委员会,以加强对伊斯兰教的控制。在红色高棉统治的1975~1979年间,红色高棉政府不允许穆斯林前往清真寺拜祭,还摧毁了绝大部分的清真寺,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伊斯兰教才逐渐获得复苏,清真寺的数量恢复到1975年以前的水平。

(三)天主教

天主教是17世纪由欧洲传教士传入柬埔寨的。1660年,一个由400名葡萄牙传教士后裔和其他外侨组成的天主教传教使团来到柬埔寨。由于高棉人笃信小乘佛教,这些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进展非常有限,但在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殖民统治时期,殖民当局对天主教采取保护政策,由法国的“外方传教会”“法国耶稣会”等组织从事天主教的传教活动,成立了各种教友会,在柬埔寨的越南侨民中发展了许多天主教徒。有关资料表明,柬埔寨独立前的1953年,全国的天主教会会员共有12万人,教徒总数超过了伊斯兰教,一度成为柬埔寨的第二大宗教。到1970年遣返越南侨民时,大约有5万名是天主教徒的越南侨民被遣回国。1972年柬埔寨约有2万名天主教徒,他们多是留在柬埔寨的法国人。

(四)原始宗教

柬埔寨东部和北部山区的少数民族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把鬼神和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联系在一起,石头、大树、水、火、土壤甚至稻谷、道路都可以成为他们崇拜的神。如果遇到灾难,或者有人生病,他们就认为是触怒了这些神灵,必须宰杀家禽家畜,举行各种献祭仪式,才能消除灾难。有的部落还有专门为病人驱鬼治病的巫师神汉。

(五)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是公元1世纪从印度传入柬埔寨的外来宗教。它信奉三大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是柬埔寨的主要宗教。公元9世纪,吴哥王朝创始人阇耶跋摩二世宣称自己是湿婆的化身,把对湿婆的信仰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在柬埔寨大力推崇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进入全盛时期,并对古代柬埔寨的政治体制、意识形态、语言文字、建筑艺术、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4世纪以后婆罗门教逐渐走向衰落几尽灭亡,其地位被小乘佛教所取代。但是婆罗门教的影响仍存在于柬埔寨人民的生活中,特别是王室的重大庆典活动,例如国王登基、王子剃度、王室成员结婚或丧葬、大臣向国王宣誓效忠等,都要由婆罗门教的祭司来主持庆典仪式。柬埔寨国王被称为婆罗门教教主,国王尊婆罗门教祭司为国师。国王的王冕、金履、掌扇、罗伞、宝剑是传国之宝,这些重要物品也由国师保管。婆罗门教主神湿婆仍受到人们的崇拜。

二 节日

柬埔寨的节庆很多,既有世界性的节日,如元旦节、国际妇女节、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等,又有许多柬埔寨特有的节日,如柬埔寨新年、柬埔寨问题巴黎和平协定纪念日、西哈努克国王诞辰日、王国独立日等,还有不少柬埔寨的民间传统节日(见表1-1)。

表1-1 柬埔寨2013年节日一览表

资料来源:柬埔寨中文社区,http://www.7jpz.com/thread-8963-1-1.html

(一)柬埔寨新年

每年公历4月13~15日是柬埔寨新年,全国放假3天。新年期间,全国各地的寺院都要重新布置,悬挂佛教的五色旗和白色的鳄鱼旗,结上铜铃。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到寺院礼佛斋僧;建沙塔、浴佛像是传统的庆祝活动。

新年的第一天为守岁,这天下午要举行迎新年仪式,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请僧侣诵经祈福。第二天为辞岁,上午举行各种庆贺仪式,下午请僧侣念经,进行沐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礼物。建沙塔于新年的第一、二天在寺院举行,先由僧侣在寺院周围放置一些沙作为若干个塔基,用竹片、树枝把塔基四周围起来,并插上纸花、红旗等,接下来由民众搬来沙子倒进去。参与建沙塔的人很多,很快就堆成若干个沙塔,人们把香、烛插在沙塔上,洒一些香水和槟榔,举行祈祷仪式,希望来年五谷丰登、健康长寿、幸福就像沙粒那么多!柬埔寨人相信,在新年里建沙塔所积的功德,犹如建造七级浮屠一样多。

新年第三天为新岁,要举行浴佛仪式。人们将装有鲜花、洒过香水的清洁水淋于佛像上,佛像下面用盆子接水,这些浴过佛的水被柬埔寨人视为圣水。人们将圣水带回家,洒在每个人头上,给孩子淋浴。人们相信这样做可以为家人、孩子带来吉祥和幸福。这一天,文武百官和各国驻柬埔寨外交使节都穿上礼服,进王宫给国王、王后拜年。全国各地城乡都举行多种多样的新年庆祝活动。

(二)御耕节

御耕节是柬埔寨一个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柬历比萨月下弦初四(公历4、5月间)。柬埔寨是农业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把御耕节定为传统节日,表明国王重视农耕,鼓励人们从事农业。御耕节期间正是雨季来临,意味着一年农耕的开始。

每年要举行隆重的御耕典礼,政府机关放假一天。

御耕典礼由柬埔寨政府的农业部组织,国王、王后亲临现场观看,文武百官和各国驻柬使节应邀参加。仪式在特定的圣田里进行,圣田周围设有5座亭子,每个亭子里有一尊佛像。圣田前方设置礼坛,礼坛上并排放着7个大银盘,分别装着稻谷、青豆、玉米、芝麻、青草、水和酒。

仪式开始后,作为国王代表的农业部长率领群众首先来到西北角的亭子,向佛像礼拜后吹起海螺,表示耕作开始。随后,农业部长亲自扶犁,带领耕作队伍来到东边的亭子,把披着五色彩衣的“神牛”解开,用“神水”洒在牛身上,然后由“神牛”拖着木犁,绕着圣田作象征性的犁耙。王后的代表和一些宫女紧随其后,从银盘中抓起五谷种子撒播在圣田里,象征着播种。最后,把“神牛”牵到礼坛前,让它自由选食,以预卜这年庄稼收成的好坏。若是牛吃稻谷、玉米,就预示着这年粮食将有大丰收;要是牛吃了青豆、芝麻,可能意味着水果的好收成。

(三)亡人节

亡人节也是柬埔寨的传统节日,类似中国的清明节。设立亡人节,既是悼念追思自家已故的亲人,又是为了救济无数的“饿鬼野魂”。因此,佛教徒要集体到寺院去做善事,积功德。按照传统,这个节日通常要持续15天,但现在已经缩短到3天。

“添汶”是亡人节的重要活动。节日期间,每天清晨佛教徒们都要聚集到寺院,带上各家煮好的饭菜,把所有的米饭放在一张干净的大草席上,将所有的菜都倒入一口大锅里,摆好碗碟,先请僧人用膳。僧人吃完后,佛教徒们才吃早餐。饭后各自回家。有些老人一直待到节后才回去,当地人称“受节”。

亡人节最后一天活动很多,也最为隆重热闹。第一个仪式是“波列隆达”。凌晨3时人们就起床,用芭蕉树皮制作小船,焚香点烛,将装有食品的小船放到河水里,任它随波逐流,漂向远方,寓送先人升上天堂之意。第二个仪式是“砌沙坛”,天亮后人们着盛装来到寺院,善男信女们砌好8座沙坛,围坐其旁,僧人在沙坛上点上几炷香开始诵经。信徒们依次传递着点燃的蜡烛,以此为已故先人赎罪。第三个仪式是“邦速鼓”,人们将寄放在寺院的骨灰盒取出,没有骨灰盒的则把死者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请僧人为之诵经超度。仪式完成后,亡人节就算结束了。

(四)送水节

送水节是柬埔寨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是佛历“佳得”月满月(公历11月)。柬埔寨国土上到处江河纵横,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巨大的影响。“在柬埔寨文化中,水象征着生命与生育”。“送水节”是祭祀每年11月间湄公河、洞里萨河河水退潮的节日。每到雨季,湄公河、洞里萨河河水高涨,淹没许多田地,11月份落潮之后大片土地变成了良田,农业获得丰收。柬埔寨人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因此,每年河水退潮时就要举行仪式,欢送水神、地神,酬谢上天赐予他们水和土地,同时,也祈求上天对他们平时浪费水和土地行为的宽恕。

送水节通常持续3天,全国各地张灯结彩,纷纷举行规模浩大的庆祝活动,国王、王后和王室成员都要参加。国王还亲自主持某些重要仪式,邀请各国驻柬外交使节观礼。最重要的活动主要有3项,首先是“放河灯”。节日期间,人们在湄公河、洞里萨河沿岸搭建起许多浮宫和观礼台,河面上停泊着无数的小船。当夜幕降临、圆月东升之时,湄公河、洞里萨河畔响起隆隆的礼炮声。在王室成员或政府高官的主持下,由高僧带领众人进行祷告,“愿流水把一切病魔和灾难冲走,把幸福与安康带给人间”。祷告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放河灯,各式各样的河灯漂浮在湄公河和洞里萨河上,宛如繁星闪烁,承载着人们默默的祝福随河水流向远方。渔民们在各自的小船上设祭台,摆满祭品,点亮灯烛,把河面照得透亮。王室的河灯最为华丽,往往是一艘装饰辉煌、设有祭台的小艇,祭台上布置了数百支红蜡烛,先由国王亲自点燃其中的几支,然后由王室其他成员和贵宾们把其余的蜡烛一一点燃,任由这艘小艇在江面漂流,与数不清的大小河灯混杂在一起,构成了河灯、明烛与圆月争辉的美景,也体现了王室与民同乐的情怀。

其次是“祭月”仪式,通常在午夜时分举行。国王用圣水浸湿手掌和脸,然后用一片树叶蘸着圣水,洒在孩子们身上,为他们祈福。老百姓一般在寺院里祭月,以水果、蔬菜作为祭品,点燃蜡烛,向月亮拱拜,祈求来年庄稼有好收成。

另一项活动是龙舟竞赛。节日期间每天下午在金边著名的四臂湾都要举行龙舟竞赛,每次有几十艘龙舟参赛。全国各地的村民们把安放在寺院里的龙舟取下来,请僧侣念经祈祷后,再把龙舟重新油漆一遍,在龙舟上画一对金色的大眼睛就可以正式参赛了。龙舟一般长约20米,可容纳40~50名选手。每艘龙舟的船首都站立着一位指挥者,他控制着划桨的速度和节拍;船尾坐着一位舵手,负责掌握行船的方向;船上还有一位扮装成小丑、戴着面具的鼓劲者,他时而唱出嘹亮的歌声,时而做出诙谐的动作,时而发出低沉的笑声,时而吹出高昂的号角,不断给自己船上的选手鼓劲。江面上百舸争流,河岸边成千上万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老幼欢歌笑语,加油呐喊。人们都沉浸在狂欢之中,场面十分壮观。

(五)加顶节

加顶节是柬埔寨佛教徒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时间从每年佛历11月初一开始,持续一个月(10月29日至11月26日)。加顶节是指在雨季斋期结束后佛教徒给僧侣们添置一套袈裟、馈赠一些日用品这样的活动,因此每到加顶节期间,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排起长队向僧侣们赠送袈裟的场面。

加顶节仪式由善男信女自发组织,通常由富裕人家或是德高望重的人发起并承担有关费用。他们负责收集人们捐赠的物品,主要有袈裟、钵、蚊帐、椅子、碗筷和食品等。送袈裟的头一天要搭建一个临时会场,人们把捐赠的礼物放进一顶轿子,敲锣打鼓抬到会场,举行诵经祝福仪式。晚上,人们唱歌跳舞一直狂欢到深夜。第二天清晨,人们穿上新衣服来到会场,用轿子抬着礼物前往寺院,在外面绕行3圈才进入寺院。烧香拜佛后,由一位代表把礼物敬献给寺院住持,僧侣们以诵经的方式向人们祝福。仪式结束后人们高高兴兴地敲锣打鼓回家。

三 民俗

(一)生活习俗

1.婚姻习俗

结婚成家是柬埔寨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地处热带,气候炎热,柬埔寨人普遍发育成熟早,加上饮食、传统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柬埔寨男女青年结婚比较早,通常男子在18~25岁、女子在16~22岁结婚。柬埔寨人非常尊重传统,其婚姻生活也保持了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

柬埔寨实行一夫一妻制。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很重视,一方面,成年男女有充分的恋爱自由,另一方面,成婚须由媒人说亲,征得双方父母的同意之后,再按照传统仪式完婚。这通常需要经过物色配偶、请人说亲、商定聘礼、举行婚礼等步骤。

在柬埔寨,成年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地在一起玩耍,以便在互相交往过程中寻找意中人。那些出家当过和尚后还俗的男子比较受女子喜欢,更容易找到自己的配偶。男女青年产生感情后,男子便请求父母找媒人到女方家里提亲。男方的父母在选择媒人时,通常要找那些在当地有地位、家庭美满的“好命人”为媒。媒人带上水果、糕点、槟榔、烟叶等礼物到女方家提亲,征求女方家长的意见;如果女方家有意,媒人第二次再带礼物去求婚,并索取女方的生辰八字,请巫师算卦;要是卜得吉兆,媒人第三次带礼物去女方家把婚事确定下来。

订婚之后,媒人还要多次为双方牵线搭桥,商量嫁妆、彩礼等事宜,经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男方就要给女方送聘礼。聘礼一般是钱物,也有送金银首饰、布料甚至给女方盖新房的。女方家收下聘礼之后,便要请巫师卜卦选择结婚日期。婚礼要选黄道吉日,但不能在佛教斋日和逢单数的月份。从订婚到举行婚礼通常要有两三个月的准备时间。有的地方还要求男方在订婚后先到女方家干活,如果女方家对男方干活不满意的话,有可能会解除婚约。

柬埔寨有“女娶男”的风俗。婚礼多在新娘家举行。按照传统习惯,婚礼一般要持续3天,场面十分隆重,也相当讲究。在举行婚礼过程中有“睡米”“凿齿”“牵衣角”“收草席”等诸多仪式,要请和尚为新郎新娘诵经祈福,有条件的家庭还要请乐队吹奏乐曲。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都来祝贺,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十分热闹。

随着时代的发展,柬埔寨的传统婚礼有逐步简化的趋势,时间也从3天缩短至1天,但仍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婚姻仪式。在城镇居民中,传统婚俗的痕迹越来越淡化。

今天,大多数柬埔寨人对婚姻大事仍持相当慎重的态度。尽管离婚、再婚都已合法化,但人们普遍还是看不起离过婚的人,一个人离婚之后要承受很大的社会压力,因此,除非万不得已,人们一般不会提出离婚。柬埔寨的离婚率很低就和这些传统有关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离婚必须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只有经过调解无效之后,才能离婚。

2.丧葬习俗

信仰小乘佛教的柬埔寨人相信生命有轮回,把死看成一个生命的结束、另一个生命的开端。当病人临终之前,家人要请和尚来念经,为即将离世之人赎罪和祈祷。人死后,要在床头点燃一对蜡烛,并把一枚银币或戒指放入死者口中,表示人死万事空,连一枚银币也带不走,同时还有警示活着的人多行善事的意味。谁家遇到丧事,通常要在门外插一面白色的三角旗。

柬埔寨佛教徒死后实行火葬。火葬前要用香水将尸体洗净,穿上白色寿衣,用白布或白绸包裹之后再用5条白绳把尸体绑紧,才能放入棺材。家里的孝子孝孙须剃光头发,身着白色孝服,女性亲属披一条白布并穿孝服。火葬一般在午夜进行,地点通常是寺院的焚尸阁。出殡时由一位年老的和尚领头,旗幡鼓乐开道,孝女紧随灵柩之后,沿途抛撒炒米。尸体抬到寺院后,把灵柩安放在火葬坛上,死者的头部要朝向西方。先由和尚在灵前诵经,用法水冲洗遗体,然后用五香木点火焚尸,与此同时举行孝子削发为僧的仪式。孝子手捧袈裟站在火葬坛前,跟着老和尚念经。老和尚把袈裟上面的腰带套在孝子颈项上,孝子披上袈裟就成为一名僧人。按照习俗,在葬礼上当和尚是孝子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尸体焚烧之后,要举行“换身”仪式,即在骨灰堆上画一个头部朝东的像,佛教徒认为头部朝西象征着死亡,头部朝东表示诞生,“换身”就是预祝死者早日投生。火葬结束后,死者家属要给所有参加火葬仪式者一些纪念物,通常是死者火化后留下的牙齿、骨头等。这些物品被一些人用来充当护身符。

3.饮食习俗

柬埔寨是世界上著名的水稻产地之一,洞里萨湖周围平原被誉为鱼米之乡,因此,大米和鱼虾是柬埔寨人民的主要食品。高原山地的居民除了食用大米之外,还辅以玉米、大豆、甜薯等。鱼虾是他们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既可新鲜煮食,又可制作干鱼、咸鱼、熏鱼,还能制成鱼露,特别受普通百姓喜爱。柬埔寨人喜欢吃素,经常将茄子、木瓜、南瓜、冬瓜、椰果等各种蔬菜在一起煮,成为一道蔬菜大杂烩。他们还爱吃甜食,很多食品中都要加糖。他们喜欢在食物中加入生姜、豆蔻、薄荷、胡椒、柠檬、鱼露等各种调料。人们在进餐时都喜好喝汤,最常见的是酸鱼汤,将酸菜和鱼虾放在一起煮,再加入各种香料,味道十分清香可口,能增进人的食欲。水果是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柬埔寨人经常食用的水果有香蕉、芒果、番木瓜、棕榈果、红毛丹等。

在柬埔寨广大农村,人们还保持着传统的饮食习惯,他们爱用瓦锅煮饭、土锅熬汤、椰壳当勺。一家人围坐在铺好席子的地板上进餐,中间放一个大木盆,盆子里装着各种大小不等的碗、盘,再准备一份净水。他们习惯用大碗盛饭,用小盘子盛菜,用右手抓饭入口,不使用筷子、刀、叉等物。一边抓饭吃,一边在清水里涮手指,别有一番风味。值得注意的是,柬埔寨人对左右两手的用途有严格的区分,只能用右手进食。柬埔寨男人进餐时还喜欢抽烟喝酒。如今,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论城乡,用筷子吃饭的人越来越多。

4.服饰习俗

柬埔寨常年气温很高,人们的穿着极其简单,但柬埔寨人的服饰也有鲜明的特色。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高棉族的典型传统服饰是“纱笼”和“桑博”,以黑色为主,制作起来比较容易。男子上身穿对襟短上衣,热天穿圆领汗衫,下身穿“纱笼”,那是一种用数尺横幅布从两边缝合的长裙,宽度在1~3米,布料通常是棉布,有钱人喜好用丝绸。“纱笼”的透气性能好,穿着简便且凉爽,比较适合炎热的天气。妇女上身穿对襟无领短袖衫,颜色以深色和白色为主,下身穿的长裙叫“桑博”,其制作方法与穿着方式跟“纱笼”完全一样,只是颜色更为丰富,除了黑色之外,还有鲜艳的金色、黄色、棕色、绿色;布料的质地有棉、丝、麻、涤、绸缎等,而且印有各种椰树、花草鱼鸟和风景图案;有些妇女还配上金色、银色的腰带,更显得美观大方。

柬埔寨还有一种叫做干曼的古老服装,说是服装,其实是一幅八九尺长的锦缎或棉布,不用缝合,直接围于腰间。穿上之后,无论从前面还是从后面看,其形状都有点像鱼的尾部,颇有特色。这种服装自古以来就是柬埔寨的礼服,只有在举行传统庆典活动或正式场合,王室成员和高级官员才会穿锦缎干曼。

柬埔寨另一个有特色的服饰就是“水布”,当地人称作“嘎玛”,是一块长约150厘米、宽约80厘米的方格布巾。专供儿童使用的水布规格略小一些,是用红、白、蓝、绿等颜色的棉纱或丝绸织成的横幅,中间是各种颜色的方格图案,两端各有10多厘米的长条形图案,有的留出一段线头编成穗状,多数都是直接收口。水布是柬埔寨男女老幼随身携带的必备之物,佩戴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盘在头顶,围在颈部,搭在肩上,系在腰间,盖在身上等。水布用途十分广泛,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可以用来遮阳避雨,充当汗巾,还可作围腰、纱笼或被单。对爱美的女性来说,水布还是很好的装饰品,此外,水布还常被作为礼物赠送给亲朋好友。

柬埔寨占族人的服饰具有明显的穆斯林特点,男子穿类似“纱笼”的长袍,戴白色无檐帽或黑色土耳其帽;女子披头巾,戴耳环,穿色彩艳丽的纱笼,上身是一种敞领、束腰、紧袖的外衣,颜色以黑色、绿色为主,有的则穿一种中间打结的蜡染布衫。

如今,柬埔寨人的服饰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女性服装,不仅色彩更加艳丽多姿,而且款式越发多种多样。在城市,人们在公共场合大多西装革履,但闲暇时间着装随意。年轻人多穿T恤衫、牛仔裤,只有在家里才会穿传统服装。在乡村,穿“纱笼”和“桑博”的也逐渐变少,穿长衣长裤的人慢慢多起来。此外,柬埔寨人不论男女都喜欢佩戴装饰品,妇女喜欢用色彩鲜艳的颜料涂抹手足。据说这些都是婆罗门教的遗风。

(二)交往礼节

柬埔寨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佛教国家。“高棉的微笑”是这个礼仪之邦留给世人的普遍印象。柬埔寨人非常注重礼节,讲究温、良、恭、俭、让,长幼有序,尊老爱幼,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待人十分有礼貌。

柬埔寨人见面时要打招呼并互相行“合十礼”,即有礼貌地以双手合十,指尖朝上,口说“三拜”,向对方致礼,表示问候和尊敬。“合十礼”是柬埔寨人民的传统礼节,其“三拜”有多方面的意思,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例如,婚礼上夫妻之间的“三拜”,是一对新人成婚的“三拜”;向师长的“三拜”是表示感恩的意思,以感谢师长的教诲;向别人道歉也要“三拜”,是祈求宽恕之意。

打招呼也有讲究。熟人之间打招呼,通常不称呼对方的姓,而是直呼其名,但要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性别、长幼、尊卑的冠词。例如,祖父辈叫孙子时,要在名字前面加“召”(意为孙儿),叔伯辈叫侄子则加“克梅”(意为侄子),同辈男子之间要加“邦”(意为兄长)。这样相互打招呼就显得很有礼貌。

行“合十礼”就更有讲究,其动作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动作略有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在预备行“合十礼”时,应双手合十放于胸前,目光要端正,不能左顾右盼。行礼过程中双手向上高举或者放下时,双手必须始终正对上方,头部应略微下俯,态度要虔诚,动作轻盈而流畅,这样才显得谦卑有礼。“合十礼”不仅是见面时使用,告别时也使用。

柬埔寨人很注意长幼、尊卑的区分。年轻人应先向年长者行“合十礼”,子女应先向父母亲行“合十礼”,弟妹应先向兄姐行“合十礼”,晚辈应先向长辈行“合十礼”,平头百姓应先向官员行“合十礼”,俗人应先向僧侣行“合十礼”;而父母、长辈不必向孩子、晚辈回礼“三拜”。一旦儿子、晚辈剃度当了和尚,父母、长辈就要对他“三拜”。

“合十礼”有诸多规格,一般来说,行礼的对象越尊贵,双手举的位置就越高,但最高也不能高于头顶。普通百姓之间、官阶相同的官员之间行“合十礼”,双手合十举至胸前即可;政府官员之间下级向上级行礼时,合十手掌尖举至口部为限;老百姓见到省长、大臣一类的高官时,应将合十手掌尖举至鼻端才算礼貌;子女向父母行礼、孙子向祖父母行礼、学生向老师行礼时,应将合十手掌尖举到眉目之间,以示尊敬。老百姓见到王室成员和高僧时,通常应跪下或蹲下来行“合十礼”,表示崇敬。

在柬埔寨广大农村,人们只习惯于行“合十礼”。在城市居民中,除了沿袭这种传统礼节,也有行握手礼的。

(三)禁忌避讳

柬埔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禁忌,当地人称之为“拍蒲”。俗话说入乡随俗,了解这些避讳,可以更好地与柬埔寨人打交道。

在家庭里,如果一家老小同居一室,晚辈的床位一定不能高于长辈的床铺,任何人不得把脱下的裤子悬挂在别人的头上方,否则就是犯大忌,将被视为罪孽。吃饭、递东西一定要用右手,如果用左手给别人盛饭或是递东西,会被视为无礼。

人们见面互相行“合十礼”时,合十的双手不能左右摇摆,也不能偏朝身体的左边或右边,切忌将手举过头顶或向前远伸。如果是行握手礼,必须用右手握手,因为柬埔寨人把右手看得很圣洁,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

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里,都不能用脚指着别人,也不要用手去摸他人的头部。这样做是非常无礼的。

当人们进寺庙烧香拜佛时,严禁穿鞋,否则将被视为犯下大罪。寺庙里通常不允许拍照。拍摄和尚的相片,必须事先征得其同意,否则被视为大不敬。一般情况下,妇女不得进入寺庙,否则会被视作亵渎圣洁之地。

在婚姻方面,堂兄妹、表兄妹等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之间禁止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