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思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其技术进步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自主创新、直接技术引进、国际技术扩散。其中国际技术扩散主要包括基于FDI的技术溢出和基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实证检验、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受汽车产业进口贸易数据的限制,本研究仅仅探讨自主创新、直接技术引进、FDI技术溢出三大路径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首先,为了对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进步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本研究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从分行业和所有制的视角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度分析,阐述了内外资汽车企业的技术差距。
其次,本书研究了自主创新与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并构建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汽车产业R&D产出弹性以及R&D和国外技术引进对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再次,本书基于内资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的视角研究了FDI技术溢出与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产业以及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两个层面研究了汽车产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先从产业层面实证检验FDI对中国整体汽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然后着重从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层面实证检验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FDI技术溢出渠道,基于内资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的视角识别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
以上研究发现,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都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来源,那么,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来源的甄别,有助于政策决策者做出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使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政策建议。为此,本研究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三个方面,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进行识别。
最后,本研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对如何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内资汽车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 研究框架
本研究共包括九大章,各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列举如下。
第一章:导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此部分还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包括技术进步理论、技术溢出理论、吸收能力理论、后发优势理论等。
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从两大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一是关于自主研发与技术进步的研究综述,二是关于国际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的研究综述,且着重分析了FDI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方法。
第三章: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路径的理论分析
首先,本章阐述了后发国家的产业技术进步路径,认为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进步的提高主要依赖以下两个来源:内源性技术和外源性技术。吸收能力在外源性技术溢出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次,基于企业成长阶段视角,分别分析了后发国家汽车产业在初创阶段、早期成长阶段、高速成长阶段以及成熟阶段等四大成长阶段的技术能力成长路径。接下来,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定位,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处于高速成长阶段,进而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技术进步路径,即逐步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转变。
第四章: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测度研究
对中国汽车企业技术进步路径的研究,首先必须对中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进步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此,本章对中国汽车企业技术进步进行测度研究。首先对技术进步测度方法进行述评,接下来选择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别从分行业和所有制视角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测度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现。1994~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明显,年均TFP增长率为9.1%,中国汽车产业TFP增长主要得益于纯技术进步增长。从分行业角度来看,1994~2010年汽车行业的TFP增长率最高,其次为摩托车和车用发动机行业,再次为改装汽车行业,最后为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从所有制性质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TFP增长率最高,其次为国有企业,其他依次为: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联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经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排在倒数第二位,最后为中外合作企业。
第五章:自主创新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
本章主要研究了自主创新与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汽车技术和汽车产品自主创新现状、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现状、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现状、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现状以及汽车产业科研现状等五大方面阐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现状。接下来,本章实证检验了中国汽车产业R&D产出弹性以及R&D和国外技术引进与中国汽车产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R&D产出弹性显著为正。R&D以及国外技术引进对中国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R&D的吸收能力较低,导致R&D与国外技术引进的交互项对中国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影响。企业规模对汽车产业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影响。
第六章:FDI技术溢出与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基于吸收能力视角
本章主要基于内资汽车企业吸收能力视角研究了FDI技术溢出与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中国汽车产业FDI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跨国汽车公司对华战略,并反思了“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其次,本章从产业以及产业内部不同类型企业两个层面研究汽车产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先从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了FDI对中国整体汽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接下来着重从产业内部不同类型企业的层面实证检验了FDI对中国内资汽车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了FDI的技术溢出渠道,且基于内资汽车企业吸收能力视角识别了FDI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汽车产业FDI投资对中国整体汽车产业具有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R&D投资对中国汽车产业FDI技术溢出效应作用不明显,而R&D人力资本对中国汽车产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影响。FDI进入对中国内资汽车企业发展的挤出效应超过了其溢出效应,外资汽车企业主要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对内资汽车企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内外资汽车企业技术差距的扩大不利于FDI的技术溢出,而增加内资汽车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有助于FDI的技术溢出,增加内资汽车企业研发投入对FDI的技术溢出作用不明显。
第七章: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来源的甄别
以上研究发现,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都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来源,那么,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主要来源的甄别,有助于政策决策者做出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使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政策建议。本章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三个方面,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进行识别。首先,基于1994~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发现,R&D吸收能力在外国技术引进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次,基于1998~2010年汽车五大行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一阶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发现,FDI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显著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最后,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和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发现,人均资本、技术引进、FDI、R&D对技术引进吸收能力的某一冲击会给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带来同向的冲击,而自主研发、R&D对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某一冲击会给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带来反向的冲击。通过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人均资本等变量冲击对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变化的贡献率发现,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分别是:技术引进、FDI和自主研发。
第八章:促进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本章在上述实证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对如何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内资汽车企业技术进步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第九章:结论
本章给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且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如图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