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建设 迎接社会时代
——从怀念陆学艺教授谈起
2013年4月13日,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北京市社会办会同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以及上海、广东社工委等单位,在京举办了首届“中国社会建设论坛”。陆学艺先生应邀出席,并作了题为《社会建设时代已经来临》的精彩演讲。陆先生系统论述了他近年来关于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新观点。他指出,社会建设时代已经来临,推进社会建设是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社会建设的本质是建设社会现代化。他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要加快社会体制改革,要调整优化社会结构,要实施分阶段推进战略,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能动作用。
陆先生的演讲引起强烈共鸣,受到普遍欢迎。谁曾想,整整一个月后的5月13日,陆先生突然病逝!噩耗传来,我感到十分突然、悲痛和惋惜!陆先生生前非常关心、重视、支持北京社会建设工作:每年主持编辑一本《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主编了一部鸿篇巨制《北京社会建设60年》;北京社会建设研讨会,无论规模大小,每请必到,每到必有真知灼见;但凡有机会,就为北京社会建设鼓与呼,广泛宣传“北京模式”。陆先生对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令人非常敬仰!北京社会建设工作者十分怀念他。此文受陆先生观点的启发,也以此表示对陆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结合北京实际,主要有如下几个观点。
一 社会时代已经来临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后,陆先生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多次撰文指出“社会建设”作为四大建设之一被写进党章,标志着“中国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时期”。新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并认为社会建设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陆先生的观点对我们理解当前的经济社会局势,具有重要的启示。
20世纪上半叶,世界发生两次大战,为战争时代;下半叶,以美英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开始快速恢复经济,与此同时,开始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美国叫“伟大社会”计划,1965年开始实施;欧洲叫建设福利社会。可以说,从那时起,半个世界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代。而社会主义国家此时继续革命,特别是我国那时开始“文化大革命”。直到1978年后,才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建设逐步提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此前后,南美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探索社会改革和发展问题。从而,全球化的社会时代已经到来。
社会时代的到来,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从经济全球化进入关注民生的社会全球化,从战争冲突到构建和谐,标志整个世界的进步。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社会和谐。没有全球化的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是很难实现的。哪个国家经济落后,哪个国家就要被动挨打;哪个国家社会建设落后,哪里就是动荡之源。经济发展的意义有共识,社会发展的意义认识还不够。近几年,西亚北非国家发生了一些动乱,波及面很广。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很快,但社会建设滞后,教训极为深刻。世界是否和谐稳定,不仅取决于经济建设全球化的程度,也取决于社会建设全球化的程度。
社会时代的到来,就我国现代化建设来讲,更是具有全局意义的大事。在“五位一体”的格局中,社会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科学发展的程度,也取决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程度。经济现代化成果的巩固发展,有赖于社会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既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建设基础,也离不开坚实的社会建设基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经济建设时代已经到来。以党的十六大特别是以十六届四中全会为标志,开启了我国社会建设的新时代。
二 社会时代面临新形势
陆先生认为,当前中国现代化正处于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新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社会问题相对突出;经济总量扩张迅速,发展成果共享不足;经济活力有效释放,社会活力仍受抑制;经济组织化水平较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偏低;经济结构日益现代化,社会结构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规则日渐成熟,现代社会规范尚未建立;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尚未破题。面对目前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困境,陆先生认为中国下一步的战略任务、战略重点应该是加强社会建设,进行社会体制改革,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重建、调整优化社会结构等,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陆先生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为我国战略决策的调整提供了方向。
郑必坚同志到北京调研社会建设时,把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大变动、新觉醒、两重性。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大变动、新觉醒,以和平崛起为主题的中国大变动、新觉醒。同时又是具有双重性的大变动、新觉醒。我认为,这个概括是很深刻的。当前,社会时代面临许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社会建设面临许多新机遇、新挑战。
机遇在哪里呢?社会建设全球化就是大好机遇。围绕和平发展主题,全世界建设经济、建设社会,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是人类社会之福。许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足够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少走不少弯路,我们完全可以像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一样,社会建设也可以高速发展,用二三十年的时间走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甚至上百年的路。这是世界大环境。就国内而言,我们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明确了历史方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给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确定了历史方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这是我国社会建设时代的大格局。二是明确了主要目标。确定围绕“两个100年”建设现代化的目标,到建党100年前后,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前后,即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当然是包括社会和谐的小康和社会建设的现代化。三是明确了主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总结发展十六大以来理论和实践经验,明确提出“一个保证、两个必须”的主要任务,即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特别是在重申服务民生任务的同时,提出“一个围绕、四个加快形成”的社会体制改革任务,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主要任务非常明确。四是明确了运行体制。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五是有了30多年经济建设基础和改革开放经验。六是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近十年来在社会建设方面已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重视社会建设的省市越来越多。可谓“新觉醒”。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建设难得的机遇。
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就世界而言,已经进入由于社会大变动而引发世界大变动的时代。由一些国家的社会变动,引发区域大变动乃至世界格局大变动。近两年来,西亚北非地区由于社会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持续蔓延,影响之大,难以估量。就我国而言,已经和正在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国情在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情在变,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有两大历史性课题还没完全破题,一是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二是虚拟社会服务管理。并由此引发许多社会问题。
三 做好迎接社会时代的准备
面对机遇和挑战,做好准备了吗?应当说有准备,又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特别是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实际工作中还有不少差距。体制机制、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方式方法、运行模式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在中央层面和许多省市还缺乏统筹协调。
社会建设的概念提出后,未来如何办?陆先生在其耗时两年多完成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设计了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框架,提出未来我国九大社会建设任务,其中:民生、社会事业和社会分配,是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基础;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是社会建设主体自治的行动载体;社会管理和社会规范,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控制方式;社会体制,是社会建设内部的宏观性基本架构,是“顶层设计”;社会结构,是社会建设的核心。这对新的历史时期,指导北京社会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北京已经做好了迎接社会时代的准备。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做奥运会后的一大历史性机遇,当做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2007年,党的十七大后,报经中央批准,北京成立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随后,各区县也成立相应机构。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刚刚一周,就召开了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而且,此后每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一次大会,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出一系列重要举措。高起点、大力度持续推动全市社会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抓改革创新,顶层设计基本形成构架。工作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形成了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社会工委、社会办)统筹协调,纵向到社区、横向到“两新组织”的工作网络。工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明确了构建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动员、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领域党建“六大体系”的目标任务。政策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形成了“1+4+x”的政策体系框架。主要载体已经形成,城镇推广社会服务管理网格化,乡村推广社会服务管理社区化。运行模式已经形成,社区建设推行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模式,社区党委、居委会、服务站“三驾马车”,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社会组织建设推行“枢纽型”工作体系,按照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思路,以人民团体为骨干,实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志愿服务推行转化奥运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和应急机制;社会领域党建推行社区党建区域化、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社会组织党建委员会、社会组织党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办公室+联席会机制)、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商务楼宇工作站模式;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等等。三是抓夯实基础,基层基础工作基本形成格局。社区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社区基本公共服务2013年年底实现全覆盖,社区一刻钟服务圈已覆盖50%,网格化已覆盖70%。社会组织“枢纽型”工作体系三级网络初步形成,联系服务面五年增加5倍多,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孵化、社会组织公益行活动形成长效。社工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格局形成,具有大专学历的占80%以上,五年三次大幅度提高待遇,培育了52个社工事务所,购买了1500个社工岗位,实施了万名社工培训计划。制定实施志愿者管理办法,志愿者实名注册204万多人、7000多个组织,每年征集对接1万多个项目,建立市级33支、区县403支应急志愿队伍。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基本实现全覆盖。
总之,上有较完整的顶层设计,中有较有力的综合协调,下有较巩固的基层基础,北京社会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满怀信心地迎接社会建设新时代!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北京社会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与国家的发展大势提供的机遇之外,也跟像陆学艺教授一样的一批专家学者长期为北京市的社会建设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分不开的。陆学艺先生是我国最早以北京为对象研究社会建设的学者。在陆先生的引领下,目前北京市委社工委已经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了12个研究基地,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外顶尖学者。陆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北京市社会建设的贡献是长远的,希望我们今后能够继承陆先生的遗志,为北京和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本文系作者2013年8月31日在“社会学与社会建设暨陆学艺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