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综述
2013年电子政务发展综述
前言
2013年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发布的第三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阶段。电子政务科学健康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务部门履行职责的重要途径,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建设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为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给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2013年,我国电子政务紧紧围绕民生和社会管理,不断深化应用,一批国家电子政务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正在稳步发展;重视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人口资源库、法人资源库、地理空间信息库等都在进行积极建设;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政务应用系统不断成熟,提高了政府服务社会的能力,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城市管理、质量监管、人口和法人管理等方面电子政务应用持续普及,加强和提升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政府网站在县级以上机构基本普及,内容不断丰富,成为政务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的重要平台,网上行政审批服务更加优化,同时,政务微博蓬勃发展,政民互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信息安全的管理逐渐规范,技术手段不断成熟,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能力跨入一个新的水平;电子政务依赖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电子政务的发展中,改善了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环境。
一 2013年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一)总体发展情况
从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朝着合理、有序、规范、健康的方向迈进。在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方面,由重基础设施,轻应用向深化应用、注重成效转变;由重表层应用、缺乏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量向重视可持续发展转变;由过度重视政府自身应用,相对忽视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向电子政务的发展紧紧围绕政府履职转变。
在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体制方面,由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向重视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转变;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条块冲突严重,目前逐渐重视统筹协调。
在电子政务的参与方面,由政府独家包办的方式向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共建、对运维服务进行外包转变。
在管理与绩效评估方面,由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和问责制向逐步确立评估方式与手段、管理制度逐渐规范转变。
在对技术的态度方面,原先的发展缺乏对技术的充分认知和合理的选择,未充分考虑实际需求,片面求新求全,现在的发展更重视把结合中国实际和与国际接轨结合起来。
在电子政务建设内容方面,过度以政府网站、信息设备框定对电子政务的理解,转变为重视政务系统的应用;由信息资源开发的片面性,转变为重视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存储、管理、利用等多个环节;电子政务原先的发展以办公室内为主,以信息终端设备为依托,目前电子政务的发展逐步重视移动互联、移动政务。
在电子政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改变了之前电子政务人才主要由IT行业从事计算机与网络通信等工作的技术人才组成的现状,电子政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政务与技术的融合,多种学科背景的人才逐渐进入这个领域;在以往的电子政务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机制,从事电子政务的官员缺乏相应的专业训练,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重视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电子政务管理和服务队伍,专业的培训体系已具雏形。
在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方面,改变了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理论研究支撑和引导作用相对不足的局面,各级政务部门逐渐注重理论指导,对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二)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2013年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取得成效,我国政府机构已普遍建立和使用了内部办公业务网络,电子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在满足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各系统推进业务应用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实现了中央政府部门之间、中央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一些业务数据库及一批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业务系统开始在部分单位的网络基础设施中运行,有效地促进了各级政府部门行政效率的提高。
电子政务网络已经覆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90%以上的市和80%以上的县。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都建成了局域网,多数单位建设了本系统专用网络,重要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网运行。在地方政府方面,北京和上海已基本形成全市基础网络平台,各区县的统一政务网络平台也已建成并接入市政务外网平台,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初步成型。河北省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电子政务网络横向连通所有省直部门,纵向贯穿省、市、县三级。广东省建立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上覆盖到县级单位。黑龙江、河北、青海、内蒙古、广东、陕西等省份均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网络。
(三)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有序推进
在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方面,2012年6月“电子政务社会保障工程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分工程(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该期工程统筹推进了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发挥出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支撑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提升社会保险服务水平、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有力保障。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将紧紧围绕“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建设覆盖乡村社区、实现多险种和跨省区接续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城市到农村的统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管理信息、社会保障监管信息等系统,继续深入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方面,安监总局依托政务外网构建了国家、省和地(市)安监局、煤监局的虚拟专网,实现了全国安监系统视频会议、IP电话和数据交换与共享,实现了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行政执法工作的信息化,提高了事故预测、安全生产形势分析与决策的时效性和科学性。2012年10月,工程一期项目通过验收。危险化学品、病险设施、工业生产、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监管信息系统正在积极建设中。
市场价格监管信息化工程方面,国家发改委已经建成全国成本监审网上平台网站,发挥了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成本调查机构的业务交流平台作用,成为对外发布全国主要农产品成本数据及其他重要商品和服务生产经营成本数据的信息窗口。建立起覆盖电、油、天然气、药品、水、交通运输、邮政电信、教材、化肥、烟叶、食盐、民爆器材、职业资格考试考务费标准等领域的市场价格公开体系,切实加强了价格调控监管,提升了重要商品的市场价格监测预警、价格调控、监督检查,以及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方面,环保部以环境保护信息公开为重点,加强环境核查与审批信息公开,深入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保护信息公开,2013年实现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监测与发布;同时加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及时公布处置情况。
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工程方面,建设重点是利用人口和法人基础信息库,依托部门和地方建设的业务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公民和法人的信贷、纳税、履约、生产、交易、服务、工程建设、参保缴费,以及违法违纪等信用信息记录。在个人信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已组织各商业银行建立起个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并发布《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数据库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个人信用状况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提供有关信息服务。在法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2011年工商总局和省级局两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全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基本能实时完成,实现了总局、省级局、地市局、县级局、工商所五级联网应用,“上下互通、左右互动、跨区域、跨部门”的企业法人信用体系正在形成。
金融监管信息化工程方面,证监会目前正在推进稽查执法信息化系统建设,筹划和分步实施以“一个平台、四个系统”为核心的稽查执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工程,规划建设监测预警与线索发现、案件管理、调查分析、复核审理等四个信息系统,针对市场关注和投资者反映较为突出的虚假信息欺诈及操纵股价等问题进行快速准确地定位,有效解决问题;利用行情异动数据驱动信息监测,强化行情与信息传闻监测的动态联动,努力实现对虚假信息的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扫描监控,提高监测针对性和查处打击的效率效果,逐步增强金融信息服务能力,规范金融机构行为,提高对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和国民财富安全等监管提供信息支持。
其他方面,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将于“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正处于规划设计阶段,能源安全、全民健康保障、全民住房保障、应急维稳保障、行政执法监督、民主法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也都在稳步推进中。
(四)各类政务信息化应用全面深入展开
截止到2013年底,国务院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80%。我国海关、税务、公安、审计、国土、金融监管等重点领域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近90%,部分部委,如公安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审计署等已达到100%;国家统计局核心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
目前,省级政务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较高,普遍在75%以上,地市级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经达到60%,区县一级达到40%。
各地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拓展社会公共管理内容改进公共管理方式,并在人口管理、城市管理、基层社会管理及市场监管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全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覆盖率达80%以上,31个省会城市中有90%以上实现了与国家流动人口子系统的对接。全国36个大城市中大部分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数字化城管工作。国家省市和高危行业中央企业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平台建成率达80%以上,重点县高危行业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应急平台建成率达到50%以上,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政府部门通过独立建设网站或依托门户网站设置网页等形式履行政府网站职能,覆盖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府网站层级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各部委网站信息公开情况普遍较好,基本满足了社会公众“知情权”要求。信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公开范围更加明确、公开时间更加及时,行政决策、财政资金等信息全面公开,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等信息持续更新。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等深度信息公开力度加大,政府透明度再度提升。
部委网站在线办事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办事指南建设相对较好,内容较为详细,各项要素较为齐全。部委网站办事指南格式统一、内容全面。表格下载可用性较好。多数部委网站能够提供表格下载或资料下载服务。
多数地方政府网站围绕民生和企业需求建立了服务专栏,提供了一体化的办事渠道,并积极策划场景式服务。
各部委网站均提供了领导信箱或咨询投诉信箱,基本实现用户在线咨询、投诉举报的需求。
全国各级政府网站能按要求开设信箱、调查、访谈等互动渠道,且各渠道功能便捷,操作简单。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友好沟通提供了有效桥梁。绝大多数的地方政府网站以为用户答疑解难为出发点,在咨询投诉、民意征集、实时交流等方面,积极答复咨询投诉信件,开展网上调查和在线访谈活动。
北京、上海、广东、河北、山东、湖南、海南等省和广州、宁波、厦门等大多数省级和副省级城市人口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不断完善。湖北、广东、海南、上海等地人口信息库初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整合和共享利用。河北省法人基础信息库为国税征管、小金库治理、事业登记以及社会治安等提供了共享服务;山东省法人数据库实现了质监、工商、税务、外办、人事等多个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征收能力;湖北、广东、上海等省市法人单位数据库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河北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不断完善,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减灾救灾、护城河安全保卫、反恐等应用提供了支撑;山东省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已建设完成省级1∶10000、1∶50000基础测绘数据库,为全省信息化建设提供空间支持载体和基础平台:浙江省杭州市城市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包含杭州全市基础地形数据、正射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和基础框架数据,以及覆盖杭州市主城区的综合地下管线数据和地名数据等;陕西省西安市建成了数字西安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搭建了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完成城市基础服务支撑平台的构建;湖北、广东、海南、上海等省市基础地理信息库建设进展良好,为下一步的应用拓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政府网站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1.信息公开注重成效
目前,各级政府网站基本都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进行信息公开。大多数政府网站编制了信息公开指南及目录,依申请公开的事项也发布在网站上,供公众进行查询。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部分政府网站在对信息公开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认为公开的信息越多越好,公布的多就是为民服务,在信息公开的时候忽略了信息对公众的实用性,公众对某些类别的信息缺乏兴趣,同时对特殊的信息内容兴趣强烈,但信息公开往往导致公众在意的信息公开不足,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信息公开再认识,在依法的基础上对信息公开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第二,信息公开的内容需要科学分类,提高为民服务的深度。目前,各级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基本上以时间进行排序,部分网站还可以以部门进行排序,为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亟须对信息公开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方便公众进行查询调阅。
2.公众接入性日趋便捷
目前,政府网站在县级政府已经基本普及,部分地区向街道(乡镇)甚至社区(行政村)进行延伸,政府网站已成为政务公开、政民互动、网上办事的重要平台,提升了政府形象,得到社会的认同,政府网站朝着服务多样化的方向迈进。
在政府网站的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新应用不断融入,一些政府网站开发了无障碍浏览,通过语音识别技术方便特殊人群的浏览;绝大多数政府网站都能够以简繁两种字体供公众进行浏览和查询,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边境贸易地区等与国外交流密切地区的政府网站都能够以多种语言进行展示,满足了不同群体对政府网站的需求;大多数政府网站以简洁实用为根本要求,避免版面设计复杂使公众查询出现困难;各级政府网站与相关政府网站的链接设计较为完备,方便公众在所需求的政府网站之间进行页面转换。
政府网站的发展逐渐走出之前注重版面设计,忽视内容与实用性的发展方式,在界面的友好性、易用性、专业性上不断提升,关注公众的实际需求,使公众更容易利用政府网站。
3.政民互动良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习惯发生显著变化,包括新型即时通信、微博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应用迅速扩散。同时,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也变化明显,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伴随着微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党政机构和党政干部开通了微博,政务微博网站已发展成为政府政务公开、为民服务、了解民意、政民互动的重要平台。
目前已开通微博的部委和地方政府正积极在为公众提供服务、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公安系统微博已经发展成为政务微博的领跑者,目前公安微博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群效应,在维护社会稳定、案件侦破、改善警民关系等方面起到明显作用。外交部小灵通精心打造“外交动态”“外交小知识”“外交史上的今天”等栏目,分类发布权威外交知识和信息,充分发挥了政务微博信息公开平台的功能。北京微博发布厅在信息传达、民意沟通、组织动员等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微博发布厅整合了北京各大政府部门资源,除及时全面传达最新权威政令外,还直观地向市民展示工作进度和阶段效果,有利于民意征集、调查工作展开,并可有效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全面宣传推广城市活动。
(六)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综合管理能力提高
各地对信息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政务信息资源集约化采集、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更新的开发利用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断提高。各地在提高信息质量的同时,政务信息资源利用成效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地在政务信息资源产生、传输存储管理、维护、服务等环节中遵循一数一源原则,建立政务信息资源采集目录,政务信息资源准确性管理不断得到加强,通过明确信息来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建立实时动态更新机制确保信息及时性;通过建立授权使用制度加强信息防篡改和可恢复管理等手段,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信息共享的实现方式和手段逐渐完善。大大提高目前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随着信息共享的需求不断提高。各地方以平台为依托成为各地方信息共享的主要手段。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更好地满足了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需求。各地方已建设并完善提供各种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应用中所需数据交换服务的数据交换中心,根据不同类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应用需求满足业务应用,方便、快捷获得所需共享信息。如河北省依托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企业基础信息系统,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的信息交换、比对和共享,为加强市场监管。促进财税增收,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广东省已建成覆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机关党政领导班子的信息共享平台。广州、深圳、佛山等11个地市已建成市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各地方不断建设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解决了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降低了实施难度和成本,提高了成功率和共享效率,实现了在线实时的部门间信息共享,满足了部门间信息共享的需求,各部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参与信息共享部门的范围越来越大,涉及部门核心业务越来越多,覆盖部门核心业务也越来越广泛:从各地情况来看,参与信息共享的部门从原来集中在自然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信息库涉及的部门,自然人口库以公安部门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信息为基础,结合劳动保障、民政计生等部门的数据;法人库以工商部门的企业、个体户信息为基础,结合质监、地税、国税等部门的数据,建立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形成完整、准确的法人单位档案;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以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共享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为基础。随着核心业务覆盖越来越大,信息共享逐渐向更多的部门扩大,涉及包括教育、工业和信息化、监察、司法、财政、环保、交通、水利、农业、商务、文化、卫生、审计、质监、体育、安全生产监督、统计、林业、知识产权、旅游、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
随着参与信息共享的部门不断增加,支持各类协同业务不断增多,部门内部产生的信息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共享内容也日益丰富,涉及部门职能业务的信息种类不断增多,政府核心业务信息资源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利用信息共享加强市场监管整合企业基础信息,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所收集的企业基础信息进行共享和比对,达到促进财税增收、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的目的。通过信息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提高各部门办事效率、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一体化的便民服务。
(七)“云计算”标准的制定进度加快
电子政务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深化应用和突出成效的关键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电子政务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发生重大变革。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和实施服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电子政务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电子政务科学发展。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的精神和要求,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加快研究制定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的部署,推进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和服务实施,避免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发展质量,2012年7月,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由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485)云计算电子政务标准工作组组织编写“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国家标准。
2013年完成了包括《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术语和定义(征求意见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征求意见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实施规范(征求意见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功能和性能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测试规范(征求意见稿)》和《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规范(征求意见稿)》等第一批六个国家标准。
(八)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迅速
“十二五”以来,为提高基础资源利用率和应用服务成效,工信部以效果为导向,大力推行“云计算服务优先”模式,加快推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应用。2013年9月,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青岛市等18个省级、副省级地区,以及海淀区、东城区、大兴区、顺义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59个市(县、区)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省级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应用试点示范地区,旨在鼓励地方在现有基础上建设集中统一的区域性电子政务云平台,支撑各部门业务应用发展,防止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增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能力。
虽然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试点工作处于起步实施阶段,部分列入试点的地区在组织机构、人员、资金、工作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发展、先行落实、扎实工作,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北京市建立了首都之窗政务智能分析云平台,平台已监测到网站群内87家分站数据,为6家分站提供了数据分析报告,为北京市电子政务运行态势系统提供相关数据支持;北京政务互联网云平台也已成功为市委组织部“我身边的党员先锋”投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市财政局互联网应用等项目提供了服务。从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来看,互联网云平台及各类设备抗压能力是实际峰值的5~10倍,充分验证了平台的性能;平台也充分发挥了云计算服务资源集约化、技术标准化、能力服务化、提供快速化、资源弹性化、管理自动化、管控集中化的优势,通过实际项目运行积累了充分的数据及经验,为市级电子政务云服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政府信息化的逐步深入,基层(包括县乡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开始演绎主角。电子政务平台正从“面”渗透到“点”,数据中心平台正从中大型应用转向基层中小型应用,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发展推动了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强化了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了采集和发布,加强了社会综合开发利用。
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到深化应用、突出实效阶段的重要举措,未来一段时间内,应以省级平台为主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带动市(区、县)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让政府部门在体验“云”的便捷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管控自身内部的数据安全。
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带来管理方式的变化,对现有的电子政务管理方式及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亟待法规政策的出台。
总之,建立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对经济发展具备重要意义。统一的电子政务将成为纵深“两化融合”的新标准,它能够打破行政区域区格、部门条块分割,连通政府部门职能,消除信息孤岛效应,也是基于互联网构筑面向全社会的电子政务管理,使得政府的监管职能与服务职能合二为一。现阶段应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实施,统一建设、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保障安全,统一服务、注重成效的原则,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以市场为导向,立法为保障,建立大数据时代服务型的政府管理机制。
(九)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发展情况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普遍开展,一支信息化管理队伍基本形成,公务员整体素质和信息技能大幅提高,电子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并且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采用外包方式),有效地支持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
从人才纵向分布看,中央和省一级人才相对充足,地、县两级,特别是县一级政府部门,人才缺口较大。
从横向比较看,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员编制也相对较充足,电子政务主管领导通常为公务员编制,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同时兼任本级党委或政府副秘书长职务。
(十)服务采购新模式逐步被采用
截至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并已开始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势在必行。电子政务服务采购是促进国家电子政务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这种建设方式也是政府部门与IT企业之间双向选择的结果,其中重中之重是在电子政务外包与托管过程中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达标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是指服务资源提供商、服务产品提供商等),这一要素直接影响着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行和使用效果。所以《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达标率平均达到60%以上。”这项要求与评审要求相互配套,促进电子政务外包和托管服务的良性发展。
(十一)国产软硬件应用加强
国产软硬件的充分使用保障了政府部门的信息安全可控。信息政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涵盖着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要从各个层面上采取措施,实现安全保密的无缝连接,提升信息化装备国产化水平,真正做到采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产品可管可控,杜绝安全漏洞和安全缺陷,降低安全风险和安全隐患,全面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同时,采用国产软硬件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的要求。
二 问题与挑战
尽管这段发展时期电子政务稳步推进,发展方式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转变,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部分地区对电子政务仍然存在思想上的误区,电子政务的发展依然难以摆脱工程建设的简单思维;科学的电子政务发展机制还未健全,政务和技术的融合不够紧密;统筹不足、政出多门、分散建设、低水平重复、投资浪费等现象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发展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尚待加强,行业与地方间条块矛盾突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规划,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难以推进;信息安全在新的形势下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后一阶段电子政务的发展中,必须认清形势,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从规划编制情况看,部分地区紧密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先后出台了当地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形成层次鲜明、相互衔接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体系。
但从总体看来,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互联互通亟须法律制度的规定
政府部门在实施统一应用、构建整体网络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应该打破部门分割和地域限制,一些政务部门实现了从经办业务到公共服务的转变、从部门分割到流程协同的转变、从以业务分类到以服务对象分类的转变。
开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的不仅仅是网络结构和所采用的网络技术与设备性能,更是技术与管理上的标准与规范,如接入的标准与运行管理制度等。对各地方、各部门而言,网络技术与设备应以满足应用需求、具有普适性为基本原则,地域差异、经济发展状况、信息化发展阶段将导致建设、使用和管理上的差异,这些都要求必须将实用性、可行性、可靠性和可管理性放在首位。
(二)信息共享的制度化亟待确立
我国大量的信息资源都分散在政府职能部门,缺乏统一的开发利用的规划,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于信息网络的建设,资源不足和资源闲置同时共存,限制了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地方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重视数据库建设,忽视信息共享。这些误区造成当前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造成投资不小、收效不高的局面。从2013年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政府网站能够实时发布信息,数据能够通过网络上报,但还不能为民众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原因就在于数据不能互联,信息没有共享,这是下半期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下一阶段应调整思路,对信息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技术问题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已经不占主要地位,认识、管理和统筹规划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网上办事应以基层为重点
从网上调研结果来看,在省级政府网站中,除了直辖市和少部分省级政府网站外,其他的省级政府网站的网上办事并未具备相应的功能,其网上办事只是列举了办理事项所需的材料清单、材料上交部门、工本费及联系电话等内容,所办理的事项还需去各行政机关进行办理,这些政府网站偏向于信息公开和信息查询,网上办事更多地强调办理事项指南,全流程事项几乎没有,多为在线申报。根据网上调研结果,具体分类如下。
政府网站可以在线申请办理事项的省级行政单位(17/32):辽宁、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福建、海南、广东、北京、上海、天津、重庆。
政府网站能够下载办理事项表格的省级行政单位(8/32):吉林、山西、陕西、河南、贵州、新疆、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仅有事项办理流程信息的省级行政单位(7/32):山东、江西、云南、四川、内蒙古、广西、西藏。
反观省级以下的政府网站,各地网上办事大厅发展迅速,网上办事大厅成为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的重要平台,部分地区开展网上“一站式”服务,明确了各项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的内容、依据、程序、时限等,而且为市民网上办事提供实时在线咨询服务,简化了行政审批手续,打破了条块业务的分割,社会服务事项、行政审批服务逐渐规范化、高效化,为政府转变职能,吸纳公众意见,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供了条件。
因此,网上办事应该成为基层政府网站的发展重点,为公众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为民服务的质量。
(四)对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认识上仍有偏差
电子政务的发展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眼点,要以为民服务为中心,切实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部分地区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了信息和知识的区别。辅助政府决策解决实际问题的是知识,而非信息,只有对信息进行科学加工和处理才会形成有效知识,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各级政府在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时,只注重信息来源及获取方式,而忽视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也就是信息知识化的过程。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充分认识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维护。
(五)重点业务系统的协同共享需要新突破
2013年以来,重点业务系统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政务服务信息化的建设,部门间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更加成熟,必要性和实用性更加突出。经济运行、财政管理、综合治税、强农惠农、城市管理、国土管理、住房管理、应急指挥、信用监管等应用的业务协同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加强信息交换与共享,形成部门间的监管合力,利用重点业务系统探索建立相关领域突出问题的长效治理机制,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管的局面正在形成。
当前,跨部门业务协同与部门职能分工之间的矛盾仍然凸显,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从概念范围上实现突破。
首先,协同与共享要有边界,业务协同需要以共性的职能为基础,如关于保障性住房方面,建设、规划、社会保障、房产等部门就需要在本部门的职能分工内,与其他部门做好沟通协作,开发出本部门相应的电子政务应用。
其次,要区别部门业务信息共享与公共信息共享的不同,在公共服务领域要注重公共产品的信息公开,保障服务的公正性,信息和服务指向是公众,重点是为民服务;在社会治理领域和市场监管领域要注重监管和服务对象信息的共享共用,指向是部门,重点是监管。
最后,随着业务系统的逐步规范和业务协同水平的提高,根据政府履行职责的需要,电子政务将根据职责来构建系统,突破过去按部门的划分构建系统的方法。
(六)各地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制定率不均衡
根据网上调研结果,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制定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制定电子政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省级政府约为60%,地市级约为6%,区县级约为1%。就总体制定情况来看,省级地方政府明显优于地市级地方政府,区县级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制定率亟待提高。
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需要从基层抓起,基层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和方向决定了电子政务的实施效果和群众的满意度,调动各级地方政府主动性,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实与完善成为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基本点。
(七)区域间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不均衡
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情况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地区有90%的省级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规划,中西部、东北地区均未超过50%。
电子政务的均衡发展需要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等国家政策结合起来,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
尽管地方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呈现不均衡性,但是电子政务发展实践却与政府职能紧密结合,在当电子政务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不断满足群众实际需求,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电子政务在提供公共服务、进行社会管理、监管市场运行、保障公平正义等政府职能方面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在金宏、金财、金农、金盾、金保、金税、金关、金审、金质、金水、金卡和金旅为代表的“十二金”工程的示范与带动下,2013年,各部门电子政务实践持续、深入进行——全民健康保障、全民住房保障、全民社会保障、药品安全监管、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市场价格监管、金融监管、能源安全保障、信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应急维稳保障、行政执法监督、民主法制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十五个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程全面铺开,为政府履行职能,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有力保障。
(八)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与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需求相比,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编制不足:编制不足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地方甚至只有雇员,没有编制,导致一些电子政务机构不能按照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去推进电子政务,进行全面管理,而只能重点解决领导重视的问题。
2.留不住人才:编制不足与人才难觅同时存在,地方上尤其是基层的电子政务部门难以招到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即使招到此类人才,往往也不能长期留住。此外,由于政务服务职能主要集中在县一级,因此人才缺口最大。
3.人才类型不符合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加强政务与技术的融合,但是在地方电子政务部门,所招收的人员基本是理工科背景出身,政务知识储备不足,单一的知识背景无法满足当地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4.身份尴尬:地方上的信息中心等基层的电子政务部门一般属于事业编制,它们的上级领导或其服务的业务部门的人员编制则是公务员,身份上的差异,加之知识背景单一,使得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在推动电子政务工作时畏首畏尾、信心不足。
5.研究力量匮乏,理论创新不足:我国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虽然在个别职业院校设立了电子政务专科、本科专业,但许多普通高校仅在研究生阶段,在其他学科下设置了电子政务研究方向。且大多数电子政务研究者对电子政务的研究只是偶尔涉足,缺乏固定的研究范畴,专注度不够。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甚至对于“什么是电子政务”等这样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也未能达成统一。研究人员依据各自的知识背景,或过多强调政务理念,或过分强调技术实现,导致了理论、工程、技术之间的相互割裂,也即是我们通常所见的“顶层设计”与“工程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力量匮乏,理论创新不足,也制约着我国电子政务的科学发展。
(九)对运维服务的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化作为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导致了财政、审计部门无法实施会计核算、预算、实施收费或内部转移价格,所以财政部门对运维的预算无法进行有效测算,不知道该不该给钱、该给多少钱。另外,由于建设与运维的分离考核导致运维的好坏取决于建设之初的运维规划的好坏,而建设与运维又常常相互推诿致使运维的效果无法评估,运维费用的效益在信息化考核中无法考核。
三 机遇与革新
(一)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
我国当前普遍实行的“部门自建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无论从绩效上看,还是从管理上看,都已经被实践证明是高成本、高风险、低绩效,其最大的弊端是难以支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这种建设模式模仿原有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使信息化所具有的跨部门跨地域的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重组能力无用武之地。除大幅度增加行政成本外,必然加固部门的“刚性”,加剧部门之间的业务分割,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性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特别要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给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给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电子政务,优化管理流程。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完善决策信息系统和决策智力支持系统。
(二)电子政务统筹协调能力亟待加强
当前,地方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主要设置在经信委、发改委、办公厅(室)等,直属部门均有电子政务支撑机构。目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政府将电子政务管理职能设在信息化推进处或信息处,典型的省份为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上海、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26%的省级政府的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设立了单独电子政务处或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处、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处,具体是北京、天津、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超过10%的省级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管理部门或明确电子政务管理职能,有3%的省级政府虽设有信息化推进部门但是电子政务的管理职能放在了当地的发改委。
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的建设管理机构,跨部门、跨地区,中央和地方间缺乏稳定的协调机制。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基本形成了由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信息中心构成政府信息化管理“三位一体”的决策、协调和执行机制。但是这种模式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运行有所不同,取得的实际效果差异很大,由于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信息官制度,容易形成职权分散,缺乏权威。大部制改革后,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但是名称有所不同,有的叫工业和信息化厅(委员会),有的叫经济和信息化厅(委员会),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处室设置中,信息化相对处于弱势。
随着电子政务进入资源整合和深化应用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中央部门与地方电子政务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中央各部门自上而下的纵向专网(条)与地方电子政务统一网络(块)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机制,形成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纵强横弱、条块分割的局面。从“条”看,各行业部门都有强化其业务系统和网络向地方基层延伸的要求,使“信息孤岛”的风险进一步加大,造成资源难以共享、协同;从“块”看,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希望能够通过统一网络平台承载来自上面各部门的业务,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政策依据和明确规定,使得当地电子政务的网络建设统筹困难,难以形成统一应用和管理。有的地方虽具备一条或多条省级专网,但仍不能与中央政务内网、外网或部门专网良好对接。因此,急需建立有效的条块结合机制,只有实现集约发展,方能发挥网络基础的综合效能。
电子政务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间协同不足。建立电子政务跨部门、跨地区协同推进体系是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共同话题,发达国家主要是建立政府首席信息官体系和制度化的首席信息官联席会议来解决。我国则主要是依靠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开会协商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建立电子政务的协同机制,直接造成了电子政务各自为政、分散建设的局面。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将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设计顶层IT战略、基础设施和政策制度框架,政府各部门往往对于政府整体利益考虑不够,常以本部门和项目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资源难以共享,协同应用水平很低。
(三)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的措施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能力素质。需要在政府、社会、高等院校之间相互合作衔接基础上,构建差异化的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电子政务人才应同时具备技术、政务和管理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因此,从个体层面看,合格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从整体层面看,电子政务人才个体之间应具有能力互补性。
适时推行电子政务职业认证制度,促进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建立电子政务人才教育与培养认证制度,推行电子政务人才岗位资格认证体系。建议参照公务员录用办法,凡进必考,获得相应资格认定后才能取得相应的就业岗位。
(四)“云平台”的发展亟须制度规范
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电子政务发展到深化应用、突出实效阶段的重要举措,未来一段时间内,应以省级平台为主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带动市(区、县)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让政府部门在体验“云”的便捷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管控自身内部的数据安全。
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带来管理方式的变化,对现有的电子政务管理方式及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亟待法规政策的出台。
总之,建立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对经济发展具备重要意义。统一的电子政务将打破行政区域区格、部门条块分割,连通政府部门职能,消除信息孤岛效应,也是基于互联网构筑面向全社会的电子政务管理,使得政府的监管职能与服务职能合二为一。现阶段应该按照统一领导、分级实施,统一建设、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保障安全,统一服务、注重成效的原则,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以市场为导向,立法为保障,建立大数据时代服务型的政府管理机制。
(五)大数据推动政府为民服务新模式
大数据技术在数据量、处理速度、多样性和真实性方面的特点,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各级政务部门掌握着大量信息资源,在大数据时代面向公众不仅是共享这些数据,而更重要的是高效利用大数据资源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巨量数据正在成为一种资源、一种生产要素,渗透至各个领域,而拥有大数据能力,即善于聚合信息并有效利用数据,将会带来层出不穷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着一种生产力。麦肯锡认为,“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013年联合国电子政务研究指出,大数据将为管理海量数据集合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在“电子健康”“空间”“灾难”等方面对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在线服务需要拥抱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构建一种具有“高效管理、智能服务、科学决策”特征的政府在线服务模式。
(六)有效的运维管理是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
目前,各地信息安全着重从信息基础设施的角度去考虑,在工程建设时投入很多,但往往收效不大,没有充分认识到运维对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发展中,要逐步改变信息网络安全始终处于重技术轻管理、重防御轻秩序、重局部轻协同的局面,从监、管、控、查四个方面实现技术加管理的有效结合,充分重视运维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
(章晓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