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村研究报告(201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进程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在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形成的。1983年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城郊发展战略课题组首次提出城乡一体化问题。包永江编著《中国城郊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第39页。苏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概念,这源于农业部在江苏无锡开展的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王景新:《村域经济转型与乡村现代化——上海农村改革30年调研报告》, 《现代经济探索》2008年第2期。城乡一体化概念的产生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兴起、小城镇发展、乡村城市化、实行市管县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张雨林:《论城乡一体化》, 《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5期。1986年,京、津、沪、烟、苏、锡、常等城市政府正式把城乡一体化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反映了城乡一体化是城乡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归宿和城郊经济形成、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包永江编著《中国城郊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第39页。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一体化都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最优秀的政策理论研究者在农村改革伟大实践中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重要社会科学概念,这也是我国农村研究中最具有理论独创性的重要概念。时至今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已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研究者的理论水平。

北京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与上海、天津等发达地区一道比较早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观点,参见中共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城乡一体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包永江编著《天津市、郊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开展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对城乡一体化研究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机构主要有北京市农研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现代化研究中心等。

(一)北京市农研中心的研究

北京市农研中心不仅在北京,而且在全国都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农研中心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从1986年起,北京几乎与上海、天津同时提出以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想指导郊区经济工作。在1986年召开的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上海市正式确定以城乡一体化作为郊区工作的指导方针。参见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 《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从此,一些专家学者开始城乡一体化方面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北京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段强要求北京市农研中心研究北京郊区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问题,北京市政府给北京市农研中心下达了“北京郊区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课题,遂成立了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城乡一体化课题组。王景新认为北京市农研中心1996年成立的“北京郊区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课题组是我国最早的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组。参见王景新《村域经济转型与乡村现代化——上海农村改革30年调研报告》, 《现代经济探索》2008年第2期。另参见王景新、李长江、曹荣庆等《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第20~21页。据笔者看到的文献,在北京之前,其他地方也有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课题组,例如:1985年9月,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在上海市科委会同农委、规划委委托华东化工学院研究的基础上承担的“上海县1984~2000年经济、科技发展总体规划研究”课题,就明确提出以城乡一体化为原则,参见谢自奋、夏顺康主编《城乡一体化的前景——上海市上海县经济、科技发展总体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城乡一体化课题组:《上海城乡一体化研究综合报告》, 《上海农村经济》1991年第2期;上海“宝山城乡一体化研究”课题组:《宝山城乡一体化研究综合报告》,载《宝山年鉴1992》,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第32~36页;城乡一体化发展课题组:《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载《陕西农村改革与发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69~96页;城乡一体化课题组:《城乡经济整合中的几个问题》, 《农业经济》1992年第1期。笔者揣测,上述城乡一体化课题组可能只是学者根据研究兴趣组织的,不一定是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参见石忆邵《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回眸与评析》, 《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1期。北京市农研中心与北京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农科院综合所、北京市统计局组成的课题组,对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行了持续数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其代表性成果主要有:赵树枫主编,陈光庭、张强等编著《世界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城市问题杂志社1998年版),赵树枫、陈光庭、张强主编《北京郊区城市化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上述研究成果形成的主要观点有:①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②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要注意五个方面:一是城乡一体化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二是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三是城乡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四是城乡一体化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五是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看成缩小甚至消灭城乡差距的过程,城乡差距是永恒的。③要达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至少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可靠保证;二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四是提高城乡生活质量;五是实现城乡生态环境的融合。④城乡融合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21世纪是城乡一体化的世纪。

第二阶段:2002~2007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后,北京市农研中心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开展相关调研和研究。有关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方面的零散研究,参见张文茂、苏慧编著《北京郊区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这期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张强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其最终成果是张强主编《乡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选择——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对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就大城市而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有较高起点,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较发达地区,应当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该书的主要观点有:①城乡一体化是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或实现形式,统筹城乡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途径。②城乡一体化是侧重于制度创新意义上的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是城乡关系的前进方向和最终目标。城乡一体化既是过程,也是目标和结果,贯穿在城市化之中。③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城市一体化是一种经济或社会目标;城市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发展道路或指导思想,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城市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演进过程;城市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消灭城乡之间的一切差别。④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包括空间规划布局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⑤北京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缩小城乡生活条件差距问题,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加快发展进程的关键问题是城市功能向郊区延伸或扩散的问题,要解决的薄弱环节是制度创新问题。⑥以首都圈的视野考虑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⑦确定了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3个方面15项具体指标。

第三阶段:从2007年至今。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城乡一体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2008年北京市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北京要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目标要求。从此,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这一时期北京市农研中心有关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行战略研究。自2010年以来,北京市农研中心主任郭光磊明确提出对城镇化问题开展持续研究,每年突出一个主题进行集中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一大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主要有:① 2010年开展的“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问题研究”。该研究明确提出了“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结论,对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作了新的探索,认为新型城市化是空间布局合理的城市化、是维护农民权益的城市化、是善待外来人口的城市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城市化、是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市化、是发展民主法治的城市化。② 2011年开展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比较研究”。该研究通过考察对比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成都、广州六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中的基本做法和经验,总结提炼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主要任务,即要把加强制度供给作为新型城市化的基础工程,把依法改革创新作为新型城市化的基本方式,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为新型城市化的关键环节,把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作为新型城市化的重大任务,把实现农民市民化作为城市化的战略目标。③ 2012年开展的“北京市新型城市化中农民土地权益发展研究”“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镇统筹发展方式研究”“促进首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序流转及高效集约利用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中的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上,以图维护和发展农民的财产权利。④ 2013年开展的“北京市二道绿隔地区发展问题研究”。这是根据林克庆副市长的指示和要求,由北京市农研中心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重点围绕破解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提出二道绿隔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实现路径与近期政策。在前期调研成果基础上,全市启动6个乡镇城乡统筹实施规划试点工作。2010~2013年,已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郭光磊主编《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思考2009》(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郭光磊主编《城与乡:在博弈中共享繁荣——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0年研究报告》(上、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郭光磊主编《城乡统筹发展的改革思维——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1年研究报告》(上、下)(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版)、郭光磊主编《城乡发展一体:探索与创新——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研究报告》(上、下)(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版)、郭光磊等著《北京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二是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总目标开展相关专题研究。城乡一体化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需要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例如,2009~2011年,笔者主持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中农民土地权益和身份平等权利实现方式研究”,该研究以保障和实现农民权利为主线,提出破除城乡二元制度,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和农民的身份平等权利。该研究还提出从违法式改革走向立法式改革的重大命题。2010年,笔者发表《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破除双重二元结构》,提出我国各大中城市中存在动态二元结构和静态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的双重二元结构。2010年,笔者等人开展了“北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 ‘新农合’制度整合研究”,将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问题纳入城乡一体化研究之中,改变了北京市农研中心长期侧重于经济研究的局面。2011年,笔者开展了“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首次对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2012年笔者开展了“北京市新型城市化中农民土地权益发展研究”“城乡一体化背景中北京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北京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研究”,分别对城乡一体化中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民财产性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等专题进行了研究。2013年笔者开展了“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研究”“北京市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等研究课题。特别是“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研究”对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作了系统总结,拓展了对城乡一体化的新认识,划分了狭义城乡一体化与广义城乡一体化,对2007~2012年北京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监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提出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政策建议。上述研究成果除了北京市农研中心每年出版的年度调研报告外,还体现在笔者出版的《建设人人共享的现代公共服务之都——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认真对待农民权利》(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著作中。

北京市农研中心的其他研究人员,也就城乡一体化中的产业布局、都市农业发展、集体建设用地乡镇统筹、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农民收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村金融、农村经管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专题研究。此外,2010年,北京市农研中心《北京农村经济》编辑部举办了北京郊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征文活动,出版了陈水乡主编《北京郊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征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版)。近些年来,北京市农研中心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研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是开展北京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挑起了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重担。到目前为止,该所开展的城乡一体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20世纪90年代与北京市农研中心联合开展“北京郊区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以陈光庭研究员为代表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积极参与“北京郊区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上文对此已作了介绍。陈光庭研究员还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参见陈光庭《北京城市化发展趋势及郊区应采取的对策》, 《城市问题》1996年第6期;陈光庭:《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城市化道路》, 《开放导报》1999年第11期;陈光庭:《城乡一体化与乡村城市化双轨制探讨》, 《规划师》2002年第10期;陈光庭:《城乡一体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当代北京研究》2008年第1期。

二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后开展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黄序主编《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一书代表了北京城乡统筹发展研究的新成果。该书第一编主要讨论了人口、经济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问题;第二编主要研究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第三编研究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和社区管理问题。该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主张在我国大城市区实行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双轨制,一是要冲破城乡户籍壁垒,二是要全面推行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要让乡镇企业在城乡一体化中再造辉煌,四是要加大政府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持,五是要在乡村城镇化中珍惜土地。黄序主编《北京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第137~150页。

三是2006~2010年《首都(北京)城乡发展报告》连续出版。从2006年开始,以黄序为代表的北京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研究所持续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并定期出版《首都(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07年1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有关城乡发展的蓝皮书——黄序主编《2007年:中国首都城乡发展报告》,此后更名为《北京城乡发展报告》,到2011年4月出版了2010年度的《北京城乡发展报告(2010~2011)》,该蓝皮书持续5年后因主编黄序的退休而中止。《北京城乡发展报告》虽然没有集中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但在不同层面上涉及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除了城市问题研究所开展研究和出版《北京城乡发展报告》外,社会学研究所每年开展研究和出版的《北京社会发展报告》、管理研究所每年开展研究和出版的《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从不同方面涉及北京城乡一体化的研究。

(三)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的研究

在北京市社科院中止《北京城乡发展报告》的出版工作后,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自2012年起开始连续开展研究和出版北京城乡一体化方面的蓝皮书,由张宝秀、黄序任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定期出版的《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已出版了2012年版和2013年版。张宝秀、黄序主编《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张宝秀、黄序主编《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北京卷(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该蓝皮书是北京第一部按年度研究分析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著作,书中的总报告主要介绍上一年度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进展,此外的一些专题研究报告涉及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诸多方面。该蓝皮书对于了解和掌握每年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情况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四)北京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研究

北京现代化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北京现代化的研究,定期出版北京现代化报告。北京的城乡一体化也成为该中心研究的重要内容。李永进、张士运主编《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北京现代化报告2009》一书,是目前为止有关北京城乡一体化最系统的研究成果。该书考察了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国内外城乡一体化实践经验,对北京城乡一体化现状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城乡一体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2007年北京城乡一体化进行了量化评价,最后提出了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该研究确定的北京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一级指标5个(即城乡功能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政府服务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居民生活一体化),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22个。经过测算,2005~2007年,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综合实现程度分别为73.16%、73.29%、74.43%。参见李永进、张士运主编《北京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价研究——北京现代化报告2009》,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第180~192页。

李永进、张士运编著的《北京现代化报告2010~2011: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体制机制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对北京城乡一体化中的城乡结合部发展、土地制度建设、人口迁移制度、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农村组织建设与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及新农村建设、金融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投资体制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除了上述单位对北京城乡一体化进行持续研究外,北京农学院作为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自2007年开始展开相关研究并出版《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报告》,该院华玉武、史亚军等人编著的《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对北京城乡一体化问题作了相关研究,构建了北京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活一体化、环境生态一体化、人口一体化、空间一体化6个方面设置了28项具体评价指标。华玉武、史亚军等编著《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第159页。北京市统计局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环境与设施、社会管理6个方面设置了30项具体指标,并对2011年北京市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监测,认为2011年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综合实现程度为85%。《北京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及2011年监测报告》,载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统计报告》, 2013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