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前言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也是国家批准的副省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现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长清六区和平阴、商河、济阳三县及章丘市。全市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末,城市建成区(市内六区)面积36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5万人,户籍总人口609.2万人。
济南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独特。它南依泰山,北跨黄河,位于鲁中山地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南部为山地丘陵带,中部为山前平原带,北部为冲积平原带。
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主峰玉皇顶的北侧,有一道东西绵延200余里的长岭,由于这道长岭是泰山地区的南北分水岭,故名分流岭;又因为古代齐国在岭上修建了中国最早的一道长城,故又名长城岭。长城岭现如今是济南与泰安、莱芜的分界山。
济南的山无不分于长城岭,呈扇形向北偏西方向延伸,高度逐渐降低,最后变成山前平原上一个个孤立的小山丘,其中尤以环绕济南古城的“齐烟九点”最为典型。
济南南部山区的深涧大谷,随山脉走势,一般也呈东南—西北方向。泉溪汇流,形成几条较大的河流,自西而东主要有:平阴境内的狼溪河(古称“狼溪”或“龙溪”)、平阴河(古称“锦水”),长清境内的南大沙河(古称“宾溪谷水”)、北大沙河(古称“中川水”),长清与槐荫交界一带的玉符河(古称“玉水”),发源于济南城区内外众泉之水的泺水、历水,历城与章丘接壤一带的巨野河(古名“巨合水”或“巨冶水”),章丘境内的绣江河(古名“百脉水”)、獭河(或称“漯河”,古名“杨绪沟水”)。这些河流最后或者注入黄河,或者注入小清河。
黄河、小清河以及济阳、商河之间的徒骇河,是今日济南地区的三大水系,然而在古代却并非如此。
上古时代,济南三大水系自南向北依次是济水、漯水和滳水,这三条河流的历史地位都很高,尤其是济水,与河水(黄河)、淮水(淮河)、江水(长江)并称“四渎”,更是一条伟大的文化名川。她在济南境内的故道,大致就是现今历城以西的黄河和以东的小清河。“济南”,顾名思义,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
魏晋以后,河南境内的济水河道已经湮没断流,鲁西湖区(巨野泽等)成为济水稳定的源头,济水始有“清河”之名。北宋熙宁年间,黄河在澶州决口,黄河水涌入清河,致使清河在历城东北改道,而循漯水故道入海。宋金之交,伪齐皇帝刘豫从历城以东挑挖济水故道以通漕运,是为小清河,而取道漯水故道入海的清河始称大清河。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占大清河河道,济水从此彻底消失。
济水是古代济南地区的第一地理界标。济水以北是辽阔无垠的华北平原,济水以南是一块块面积大小不等的山前平原,发源于泰山山地的大小河流无不是济水的支流。在山前平原上,尤其是在各条支流与济水的交汇处,或者二级支流与济水支流的交汇处,往往分布着一些天然的高地或台地,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沛,物产富饶,故而是济南历史文化的主要生长点和增长点,从史前开始,大型聚落和城邑一般就坐落于此。
济水河道深阔,水清流缓,她是济南的母亲河,济南近万年波澜壮阔的文化长卷正是在济水(包括大小清河)流域展开的。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地质构造又十分特殊,由此在山前平原或山涧谷地,发地皆是清泉,而且一般是成组成群地出露,仅在济南古城内外就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名泉百有余处,号称“七十二泉”。其他如章丘百脉泉泉群、历城白泉泉群、长清袈裟泉泉群、平阴洪范池泉群,亦皆蔚为奇观,闻名遐迩。正因涌泉星罗棋布,济南故有“泉城”之雅号。
在山前平原上,尤其是古济水及其支流附近,自古就有众多的湖泊,如湄湖、美里湖、洋涓湖、鹊山湖、大明湖、张马湖、遥墙泺、白云湖、芽庄湖、浒山泺等,宛有江南之胜,所以早在北宋的时候,济南就有“水乡”之誉。
济南饶山水之胜,“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济南的山,清秀中多了一份沉雄;济南的水,潇洒中多了一份厚重。济南的山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济南的文化个性和民风民俗。
济南物产富饶,南部山区盛产木材、木炭、桑麻、药材、干鲜果品以及多种美石,北部湖泊沼泽盛产鱼虾菱藕之属。至于辽阔的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方便,自古就是物阜民丰之地。济南的山前坡地和山前平原蕴藏着丰富的高岭土、耐火土、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这些矿产在古代社会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资源。
济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充沛。然而在古代由于生态环境良好,那时济南的气候最是温湿宜人,诚如金元之际诗人元好问吟咏济南风物时所云:“毒热非山阳,卑湿无江南。承平十万户,他州隔仙凡。”济南既没有山阳(今河南修武一带,魏晋之际“竹林七贤”的聚会之地)那般毒热,又不似江南那般卑湿,真可谓是人间之仙境。
对于济南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来说,区位优势与自然环境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横向看,济南地处中原内陆与山东半岛的过渡带上,远古以来的济水、漯水,中古以来的大、小清河和黄河,以及济水与泰山山地之间狭长的济右走廊,都是沟通东西水陆交通的大动脉。纵向看,济南地处华北与华东的接合部上,是南北交通的咽喉重地,纵贯泰山西侧的张夏谷地(地质学上称作“张夏地堑”),历来都是南北往来的通衢要道。元代,大运河“弃弓走弦”,改从鲁西经过,大、小清河与大运河实现联运,向东直通大海。20世纪初,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开通,济南更成为北上京津、南下沪宁、东连胶莱的交通枢纽。
区位优势决定了济南自古就是水陆通达、舟车辐辏之地,这对于济南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特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