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市情概览
在雄奇辽阔的青藏高原上,坐落着美丽的古城——拉萨。前有以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主峰的喜马拉雅山脉,后有白雪皑皑的念青唐古拉山,山川形胜、物产丰饶、人杰地灵、牛羊肥壮,拉萨河水奔腾不息,哺育着一方百姓。大昭寺前桑烟氤氲,守护万物生灵;布达拉宫巍峨耸立,见证雪域大地的变迁;八廓街繁华喧闹,续写千年历史的沧桑。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偏东南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东与林芝地区交界,南与山南地区相连,西与日喀则地区接壤,北与那曲地区毗邻,面积29518平方千米,是西藏自治区首府,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24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重要的世界旅游胜地之一。城区海拔3650米,全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享有世界“日光城”美誉。
1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的中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形由高山深谷相间而成,地势北高南低,中南部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于拉萨西北,绵延140余千米,主峰海拔7168米,为海拔最高点。西北部当雄-羊八井谷地海拔4300 ~4500米,东南部拉萨河下游谷地海拔3600~3900米。雅鲁藏布江出境处河滩海拔3576米,为海拔最低点,与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之间海拔落差达3592米。根据地貌形态和组合特点,拉萨地区大致可分为4种地貌区域:一是北部冰蚀极高山、高山地貌区;二是当雄-羊八井盆地地貌区;三是纳木错高寒中、低山湖盆地地貌区;四是南部融冻侵蚀高、中山河谷地貌区。
念青唐古拉山脉 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境内,主峰海拔7168米,为海拔最高点,位于东经90.6°,北纬30.4°。“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在第3纪末和第4纪,受东西向的怒江断裂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控制挤压,断续而强烈地上升,形成海拔平均6000米以上的高大山系。念青唐古拉山脉在拉萨地区境内绵延140余千米,西起尼木县境西北的谭门千峰(海拔6373米),东至当雄县境东与那曲县交界的格斗峰(海拔6121米),形成北部冰蚀极高山、高山地貌区。念青唐古拉山脉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纳木错湖 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又称腾格里海、腾格里湖。“格里”“腾”蒙古语意为“天”,腾格里海、腾格里湖即取湖水湛蓝明净如蓝天之意。海拔4718米,面积1920平方千米,湖形狭长,东西长70千米,南北宽30千米,是西藏三大圣湖中海拔最高的湖,也是我国的第二大咸水湖。南依雄伟壮丽、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偎平缓连绵的藏北高原,湖水多为念青唐古拉山冰雪融化后的纯净之水。湖区降水很少,日照强烈,水分蒸发较大。湖水湛蓝明净,雪峰倒映,尽显明丽庄严。湖滨绿草茵茵,水草丰美,闲游湖畔,让人如临仙境,流连忘返。在距今200万年前,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运动,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岩层受到挤压,有的褶皱隆起,成为高山;有的凹陷下落,成为谷地或山间盆地。纳木错湖就是在地壳运动陷落的基础上,加上冰川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拉萨河 原名“吉曲藏布”,意思是舒适之江;现藏语称“吉曲”,意为“快乐河”“幸福河”,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的支流,也是拉萨市的母亲河。它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嘉黎县彭措拉孔马沟,在林周县的旁多峡谷与桑丹岗桑雪山上流下来的热振河汇合;在墨竹工卡县的宗雪城堡前面,与拉里神山上流下来的雪绒河汇合;在墨竹工卡县的嘎则古庙前面,与工布巴拉雪山上流下的墨竹河汇合。拉萨河流经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达孜、城关、堆龙德庆,至曲水县朗钦日苏象鼻湾与雅鲁藏布江合流,形成了雄伟壮观的江河相汇的高原奇观。拉萨河全长495千米,流域面积为31760平方千米,海拔高度由源头5500米到河口358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河流之一。
拉萨河水资源为105亿立方米,浇灌着河谷26万亩良田沃土,粮食年产量超过9万吨,农区人均占有粮883千克,与年楚河谷、雅鲁藏布江山南地区干流谷地并称“西藏三大粮仓”。拉萨河谷包括的4个县区(达孜、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和曲水)总面积有6280平方千米,人口有49.2万人,人口密度为78.34人/平方千米,是西藏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盛产青稞、小麦、荞麦、玉米、蚕豆、豌豆、油菜、土豆、萝卜、圆白菜、白菜、菠菜、四季豆、莴笋、番茄、黄瓜、南瓜、西瓜、大蒜、辣椒等农作物,适宜养殖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驴、骡、猪等家畜。
气候特点
拉萨市地处高原腹地,西部和北部有念青唐古拉山和唐古拉山阻挡,远离海洋,受南、北气候的影响较小,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季明显,雨季降水集中,多夜雨;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干季多大风。
拉萨地区分为七个气候区。整个纳木错湖盆地是寒冷半干旱区,是拉萨最寒冷的地区;当雄盆地的东部(西界在当雄与羊八井之间,南北均以山脊为界)属于寒冷半湿润区;林周县北部为冷凉半湿润区;林周县南部和尼木县北部则为湿凉半干旱区;墨竹工卡县属于湿凉半湿润区;达孜、堆龙德庆、曲水、城关三县一区和尼木县南部则为温和半干旱区。
拉萨气温的年际变化不大,除北部外,冬季平均气温均高于-5℃,夏季都低于16℃,春温略高于秋季;全市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2℃ ~ 15.7℃,最冷月平均气温在-9.4℃ ~1.6℃;降水多发生在夜间,昼晴夜雨是高原的一大特征。降水最多的7、8月份每月平均日照时数达220~23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4%,每天平均日照7~8小时,对农牧业生产十分有利。
资源分布
拉萨市拥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和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据2011年统计,拉萨市有林地面积53.87万公顷,其中包括人工林地、天然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等,森林覆盖率为17.3%。物种资源共有938种。其中,植物主要有圆柏、桦树、杨树、柳树及苹果树、梨树、桃树、核桃树等,还有虫草、贝母、三七、党参、黄芪、当归、大黄、雪莲、黄绿蜜环菌(草地黄蘑)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鹿、豹、熊、狐、藏原羚、盘羊、麝、猞猁、水獭、藏雪鸡、哈曼马鸡、血雉、黑颈鹤、斑头雁、金雕、秃鹫、赤麻鸭、裂腹鱼等。拉萨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周热振国家森林公园、尼木国家森林公园,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4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拉鲁湿地,位于西藏首府拉萨市的西北角,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海拔3645米,总面积为6.2平方千米,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根据我国湿地分类系统,拉鲁湿地应属于芦苇泥炭沼泽。拉鲁湿地中的水分(含地下水)可通过草甸植物在阳光作用下不断蒸腾,从而增加拉萨市区空气的湿度,特别是冬春季枯水期,当拉萨河、堆龙河水域面积仅为丰水期的1/3,流沙河干枯时,拉鲁湿地对保持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拉鲁湿地还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拉鲁湿地有生长良好的草地,通过光合作用,每年可吸收7.88万吨二氧化碳,产生5.73万吨氧气。
林周热振国家森林公园于2004年被国家正式批准成立,位于林周县北部唐古乡境内,海拔4200米,占地面积7463公顷,距县城95千米,距拉萨160千米,是西藏著名的自然旅游风景区。公园里有22万株千年古刺柏,树龄达300 ~500年。景区有噶当派的第一座寺院——热振寺遗址。该寺原由阿底峡弟子、噶当派创始人仲敦巴(1005 ~1064)于北宋嘉祐元年(1056)创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景区还有“热振圣水”,泉水淙淙,与阡陌纵横的村庄、湿地河谷、翩翩鹤影、高山牧场、古柏森林共同构成美丽独特的高原风光。
尼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拉萨市与日喀则、山南、那曲地区交界处,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总面积6192公顷,涵盖吞巴、普松、尼木、泽南4个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0.69%。公园包括尼木最大的咸水湖如巴湖、日措湿地、吞巴乡林区。景区内千年核桃树、古柏、原始灌木和万亩人工林相映成趣,日措湿地及如巴湖是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等多种珍稀鸟类的天堂。景区内还保存着丰富的藏民族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极富传奇色彩的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故居遗址、沿袭原生态传统水磨藏香生产工艺的水磨走廊及历史悠久的普松手工雕刻之乡。
拉萨拥有储量较大的矿产资源,是中国“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之一,也是西部最有找矿前景的成矿区(带)。从区域矿产分布来看,拉萨市中西部尼木县至墨竹工卡县一带,有斑岩型、矽卡岩型、海底热水流沉积型铜钼多金属矿产及贵金属矿产;南部有大量的花岗岩、板岩等建材矿产;雅鲁藏布江一带有刚玉、宝玉石、铬铁、金等矿产;西北部有铅、锌等多金属矿及铀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异常区;在当雄县、尼木县一带的断陷盆地中,分布有丰富的泥炭和地热资源。在已探明的矿种中,地热、刚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火山灰储量居全国第三位,自然硫储量居全国第四位,拉萨地区已初步查明的有色金属储量居自治区第一位。矿泉水、地热水在全市资源分布也比较丰富。
2 人文环境
行政区划
1960年1月,拉萨正式建市,辖曲水、尼木、堆龙德庆、当雄、达孜、墨竹工卡、林周、旁多8县和东城、南城、西城、北城4个区。1960年10月增设澎波区。1961 ~1964年,拉萨的行政区划有较大调整:一是将东、南、西、北四区撤销合并为城关区;二是撤销旁多县、澎波区,并入林周县;三是撤销林芝专区,将林芝、米林、墨脱、工布江达四县划归拉萨市。从1964年7月起,拉萨市共辖11个县1个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拉萨市为自治区首府,同年8月,拉萨市人民政府更名为拉萨市人民委员会,辖上述12个县(区)人民委员会。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林芝地区恢复建制,林芝、米林、墨脱、工布江达四县重新归入林芝地区。目前,拉萨市辖堆龙德庆县、尼木县、曲水县、林周县、达孜县、墨竹工卡县、当雄县和城关区7县1区。
人口概况
近十年来,拉萨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加上与内地各地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加速了社会人口流动,使各民族人口均呈现增长趋势,人均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文化层次不断提升。
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为559423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47449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84924人,增长17.90%。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891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932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0994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9079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884人上升为1231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由8595人上升为881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14302人上升为19654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7233人下降为34105人。
文化资源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藏、汉、回等各族人民在拉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史学 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口承文学传统,有大量的典籍文献、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以及《格萨尔》说唱艺术。9世纪40年代至13世纪50年代,《玛尼全集》《五部遗教》《格萨尔王传》等相继面世,还有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成藏文,出现了《米拉日巴道歌》《萨迦格言》等诗集。13世纪中期至17世纪40年代,印度著作《诗镜》被翻译成藏文,同时形成藏文“年阿体”诗歌,使文学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历史著作《西藏王统记》《青史》《智者喜宴》《新红史》先后问世。17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文学内容进一步丰富,产生了《仓央嘉措情歌》和《候鸟的故事》等情趣浓郁、写作精湛的传世杰作。民主改革后,拉萨文学事业发展进入高峰期,产生了一批精品力作,如《松耳石头饰》《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等,培养了扎西达娃、马原、马丽华等一批优秀作家。
歌舞和戏剧曲艺 拉萨的歌舞形式主要有果谐、堆谐、朗玛谐以及吸收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的歌舞形式。拉萨的传统藏戏历史悠久,有《诺桑王子》《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传》《苏吉尼玛》等八大藏戏名剧。现在,藏戏已从单一的广场戏发展成为运用现代舞台艺术、灯光、音响、乐队伴奏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美术绘画精品 传统绘画主要有壁画、唐卡、雕塑、玛尼石刻以及藏文书法作品。大昭寺中7世纪的壁画历经修缮,仍清晰可辨,风貌犹存。五世达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时,创造了布达拉宫壁画的辉煌,对后世壁画影响深远。罗布林卡壁画中政教史连环画多达301幅,从藏族族源神话一直到历届达赖喇嘛业绩。拉萨壁画艺术除了运用于宫廷、寺庙、府第、民宅以及驿站的墙壁上,还散见于一些岩石上,如堆龙德庆县聂当大佛壁画。唐卡是藏族特有的绘画形式,历史上形成了勉唐、钦则等几大画派。拉萨的雕塑以玛尼石刻最具特色,拉萨市区药王山南坡石壁上的彩绘浮雕是拉萨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尼木县的“藏香、藏纸与雕刻”合称“尼木三绝”,也颇具盛名。
文化遗产 拉萨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三大名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八廓街。拉萨成功申报了以雪顿节、堆龙觉木隆藏戏为代表的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以拉萨朗玛、吞巴藏香制作技艺、当雄“当吉仁”赛马会等为代表的25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截至2011年年底,有国家级项目19个,自治区级项目42个,拉萨市级项目63个;国家级传承人13人,自治区级传承人23人,拉萨市传承人63人。
经济社会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内地有关省区的无私援助下,拉萨市各族人民坚持借外力、使内力、用合力;抓发展、保稳定、促和谐;护生态、兴文化、惠民生,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2012年,拉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04亿元,比2011年增长12.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36亿元,增长4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45元,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082.2元,增长17.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传统农牧业加快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现代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优势矿产业、绿色食品业、藏医药业、民族手工业、新型建材业为支撑的特色工业体系。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东延西扩南跨、一城两岸三区、一疏散两引导三集中”的城市发展战略得到全面实施。城市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公益设施日臻完善,城区面积达到62.88平方千米,六横十五纵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首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布达拉宫广场、柳梧大桥、瑞吉度假酒店等一批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西藏会展中心、拉萨河景观工程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城市供暖首期工程于2013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拉萨经济社会得到全面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持续、快速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