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陶瓷艺术品鉴(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康熙瓷器

第一节 概说

康熙瓷器在清代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等诸方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这一时期,开创了以督陶官姓氏称官窑的先例,著名的有代表康熙前、后期景德镇窑制作水平的“臧窑”和“郎窑”。

康熙十九年至康熙二十七年(1680~1688年),景德镇官窑的督陶官是臧应选,所以官窑名“臧窑”。臧窑瓷器胎质纯净,有丝绸光泽,以单色釉成就最大,有蛇皮绿、鳝鱼黄、古翠、黄斑点、豇豆红、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绿等品种,其中豇豆红尤为著名。青花和五彩仿宣德、成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康熙四十四年至康熙五十一年(1705~1712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官窑名“郎窑”。釉色有宝石蓝、宝石红、宝石绿、洒蓝和霁蓝等,其中宝石红又称“郎窑红”“牛血红”,在红釉中属顶尖之作。另外,青花与斗彩也极精致华美。新创“素三彩”,素淡雅丽,最为名贵。外销瓷有了新的发展。民窑质量明显提高。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景德镇官窑开始烧造,更加促进了民窑业的发展。

康熙窑瓷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整体上看,康熙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早期胎体厚重,中晚期胎体逐渐变薄,造型、色彩都有很多的创新。瓶、罐少带耳,方肩出现时间较早,圆肩出现时间较晚。

第二,胎体随时代发展由厚变薄,胎质坚硬细密,胎土淘炼得极为纯净细腻,如糯米般细白。大器胎体厚重,分段接烧修胎细致,接痕平滑规整。釉料配制纯净,釉面、胎体结合紧密。器口施含粉的白釉,给人以厚唇或出边的感觉,为康熙瓷的普遍现象。早期的部分器口也有露胎或“酱口”现象。白地青花和五彩瓷的釉面,早期、晚期为青白色,中期为粉白或浆白色。

第三,器足有平足、圈足、璧形底、双圈底、二层台底等。圈足早期呈尖状,中晚期呈圆润的“泥鳅背”状。双圈底于明末清初时出现,延续到康熙中期,圈足内的底面近足处挖有沟槽,宽窄深浅不一,槽内无釉,圈足外墙着地,内墙悬空。二层台底又称“台形底”,于圈足外墙处旋削一圈釉面而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形成两个不等高的切面,多见于琢器类。璧形底,施釉于外底中心凹陷处,器底有一圈露胎无釉,多见于笔筒等。

第四,康熙瓷器纹饰丰富,山水、人物是最具特色的纹饰题材,雍正以后显著减少,尤其是“斧劈皴”、山水画和“刀马人”古装人物画更具特别风格,这两种题材在康熙青花、五彩瓷上应用得十分广泛。康熙五彩色泽鲜亮,人物面部用线条勾出,十分简洁,衣褶细巧,色彩深淡相宜。康熙五彩的最突出贡献是发明了釉上蓝彩和墨彩,金彩运用打破了单一手法。粉彩、珐琅彩始烧于康熙晚期。珊瑚红始于康熙,盛于雍乾。金红釉“洋红”也是康熙朝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并首先应用在珐琅彩瓷器上。

第五,康熙官款出现在中后期,主要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和“康熙御制”四字款,字体以楷书为主,也有篆书、行书、满文、波斯文、八思巴文等,双圈六字款多,单圈、无圈、方框款少。还有堂名款、纪年款、人名款、题记款、吉语款、花押款、章款等,其中堂名款、吉语款繁多。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雨木出版社(香港), 1993,第185、186、202、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