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美国战略调整与霸权护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战略实施(Ⅰ):纠错疗伤

如前所述,纠正小布什政府最不受欢迎的政策是奥巴马政府的当务之急,美国朝野对此也有较强共识。在过去五年中,奥巴马政府主要从结束两场战争、调整反恐战略、减少对中东的权力资源投入、改善美国形象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束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场战争

“负责任地结束两场战争”是奥巴马的竞选承诺。因此,奥巴马上任后立即启动了分阶段从伊拉克撤军的行动。2010年8月31日,奥巴马宣布美国正式结束在伊拉克的作战任务,并开始撤军。2011年12月15日,国防部长帕内塔正式宣布伊拉克战争结束。12月18日,美军完全撤出伊拉克。

对于阿富汗战争,奥巴马政府的战略也是逐步退出,不过采取了先增兵、后撤出的程序。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宣布在原有3.6万名美军基础上,向阿富汗增派1.7万人,以稳定阿富汗安全形势。2009年3月27日,奥巴马政府宣布《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一是将阿富汗-巴基斯坦视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二是强调从“巧实力”出发,除军事手段之外,着力从经济、政治制度、国际合作等方面解决阿富汗问题,同时加大对阿富汗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对巴基斯坦的援助;三是向阿富汗再增兵4000人。2009年12月1日,奥巴马宣布向阿富汗再次增兵3万人,并宣布从2011年7月开始从阿富汗撤军。目前美军撤出阿富汗的进程已经开始,计划到2014年年底撤出全部战斗任务。由于美国与阿富汗围绕“后2014”安排尚未达成妥协,两国《双边安全协议》迄今未能签署,因此,美军在2014年之后是否在阿富汗保持一定规模的驻军尚难确定。据美国媒体报道,如两国在2014年签署协议,美军可能会保留1万人左右的部队;如谈判失败,美军将完全撤出阿富汗。Jackie Calmes and Eric Schmitt, “U. S. Military Eyes Afghan Force of 10000, or a Pullout”,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1, 2014.

总之,伊拉克战争已经完全结束,而在阿富汗无论最终撤军方案如何,美军主要部队撤出已成定局,因此,阿富汗战争也将告终。尽管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国的安全形势难言乐观,但从美国的角度看,“甩包袱”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

(二)调整反恐战略

小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之所以饱受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打着“反恐战争”的旗号,用大规模部队发动战争的方式来反恐,结果“大炮打蚊子”,越反越恐。调整反恐战略、降低其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是奥巴马政府的另一项“必做”事项。2009年8月,奥巴马总统反恐顾问约翰·布伦南在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标志着美国反恐战略正式调整。布伦南宣布,美国将只把恐怖主义视作“21世纪的诸多挑战之一”,“不再片面地从狭窄的反恐棱镜中看待世界”,美国将通过3D(外交、发展和防务)三管齐下反对恐怖主义。The White House, “Remark by John O. Brennan,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for Homeland Security and Counterterrorism, ‘A New Approach to Safeguarding Americans'”, August 6,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John-Brennan-at-the-Ceter-for-Strategic-and-International-Studies.这一调整方向与美国战略界的共识一致:不再从国家中心视角看待恐怖主义这一非国家中心威胁。2011年6月,美国发布新的《国家反恐战略》。2013年5月23日,奥巴马在国防大学发表了几年来最重要的反恐政策演讲。奥巴马提出了以无人机精确打击、有效力的伙伴关系、加强外交和援助为主要内容的反恐战略。美国应该投入的不是“无边界的全球反恐战争,而是对那些威胁美国的极端和暴力网络实施有针对性的、连续的打击”。“我们系统打击恐怖组织的努力必须继续,但是这场(反恐)战争,就像其他战争一样,必须终止。”The White House,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at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Fort McNair, Washington, D. C. , May 23, 2013, http://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3/05/23/remarks-president-national-defense-university.

不过,美国反恐战略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反恐行动的终结,而只是反恐方式的调整,即更多地运用特种部队和无人机,反恐甚至比过去更狠。2011年5月,美国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击毙本·拉登,取得了十年反恐斗争的最大胜利。与此同时,美国使用无人机“定点清除”,尽管造成无辜平民死伤,但也确实“静悄悄”地打击了恐怖分子。根据“长期战争”网站统计,奥巴马总统第一任期内,美国在巴基斯坦使用无人机的次数、消灭恐怖分子的数量都大大上升(参见图2、图3)。仅2010年一年,美国就在巴基斯坦实施了117次无人机打击,击毙801名恐怖分子。Bill Roggio and Alexander Mayer, “Charting the Data for US Airstrikes in Pakistan, 2004-2014”, The Long War Journal Website, http://www.longwarjournal.org/pakistan-strikes.php.2011年,美国在也门用无人机击毙了“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领导人奥拉基。尽管叙利亚、伊拉克等中东地区以及非洲萨赫勒地区恐怖主义势力仍在发展,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后南亚和中亚恐情也有待观察,但就投入产出比来看,奥巴马政府改变反恐战略,成本更小、“脚印”更轻、收效更明显,其反恐战略调整相当成功。

图2 美国在巴基斯坦使用无人机打击恐怖分子的次数(2004~2013)

资料来源:The Long War Journal网站。

图3 美军在巴基斯坦使用无人机消灭恐怖分子/造成平民死伤的数量(2004~2013)

资料来源:The Long War Journal网站。

(三)避免在中东投入过多权力资源

奥巴马政府不仅坚决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其在整个大中东地区都坚决执行了减少干预的战略。这一取向集中表现于以下四个案例。其一,对2010年中东和北非“阿拉伯之春”,美国采取了不积极介入的方针。对其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埃及也未做直接干预,并放弃了“老朋友”穆巴拉克。此后,埃及先后经历了伊斯兰主义倾向明显的穆斯林兄弟会政权和军政权。面对这些变化,美国都“顺势而为”,不直接介入,而是试图顺应变化并在其中谋求利益最大化。其二,在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面对法国等欧洲盟友的劝说和政府内部“自由干预主义者”的推动,Ryan Lizza, “The Consequentialist, How the Arab Spring Remade Obama's Foreign Policy”.奥巴马政府虽决定参战,但在几天后即将指挥权交给北约,仅在幕后提供支持。这一战略被冠以“幕后领导”的称谓,Ryan Lizza, “Leading from Behind”, The New Yorker, April 27, 2011, http://www.newyorker.com/online/blogs/newsdesk/2011/04/leading-from-behind-obama-clinton.html.并被看作奥巴马政府的主要战略风格之一。其三,在2013年叙利亚危机升级时,美国宣称叙利亚政府使用化学武器,打破了美国的“红线”。此后美军在叙利亚周边做好了战争部署,军事打击一度看似不可避免。然而,在这种“箭在弦上”的情况下,奥巴马居然宣布将战争决定权交给国会,打破了美国政治中行政部门一直不愿将动武决定权交给国会的惯例。在俄罗斯提出调解方案后,美国又决定接受外交手段解决。叙利亚危机在一个比较极端的程度上再次显示了奥巴马政府实施战略克制、尽力避免消耗美国权力资源的特点。其四,在伊朗问题上,奥巴马政府综合运用多种外交资源,彰显了“巧实力”要义。一是对伊朗维持军事威慑;二是动用经济制裁,拉住欧盟、日本、韩国,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讨价还价,成功地组织了对伊朗最严格的石油制裁;三是在伊朗内政上利用2009年的选举危机,推动“推特”革命;四是继续维持外交谈判努力。“四管齐下”之下,伊朗问题终于取得一定转机。鲁哈尼被选举为伊朗总统后,奥巴马利用鲁哈尼赴联合国参会的机会与其通话。2013年11月24日,伊核问题“P5 +1”(美、俄、英、法、中、德)与伊朗的谈判取得突破,双方签署了临时协议。

中东变局仍在持续,美国也在等待“尘埃落定”,其中东战略调整对其战略利益的影响现在尚难判断。但是,奥巴马政府避免使用武力或浪费权力资源这一最大战略意图得到了成功贯彻,在利比亚以极小代价实现政权更迭,在伊朗核问题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因此,其战略效果可说是成功的。不过需要看到,奥巴马政府在中东是要避免消耗权力资源特别是军力、财力等可见资源,但并不是减少对中东的关注。2013年奥巴马政府进入第二任期后,新任国务卿克里对中东地区投入的外交资源明显上升。到2014年2月,克里已12次访问中东,而访问亚太仅有5次。巴以和谈也于2013年7月重启。作为全球霸权,中东和亚太将是美国必须同等重视的两个地区。

(四)改善美国形象

改善美国形象是奥巴马政府上台前就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前文提到的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避免使用武力等举措的目的之一,也是要改善美国黩武主义的形象。除此之外,奥巴马政府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了投入。

一是改善同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奥巴马甫一上任,便对伊斯兰世界摆出了较高姿态。2009年4月,奥巴马在土耳其发表演讲,表示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永不开战”;The White House, “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to the Turkish Parliament”, Turkish Grand National Assembly Complex, Ankara, Turkey, April 6,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 press office/Remarks-By-President-Obama-To-The-Turkish-Parliament.2009年6月在开罗演讲,宣称将与伊斯兰世界寻求合作共赢,结束猜疑与不和的恶性循环;The White House, “Remarks by the President, ‘On a New Beginning'”, Cairo University, June 4, 2009, http://www.whitehouse.gov/the_press_office/Remarks-by-the-President-at-Cairo-University-6-04-09.奥巴马访问沙特时向沙特国王鞠躬,为此还在美国国内引起争议,身段不可谓不低。不过在“阿拉伯之春”爆发后,美国改善同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办法并不多,掌控中东局面的能力进一步下降,上任后第一年的势头逐渐消退。

二是向所谓“问题国家”“伸手”。奥巴马上任后很快提出“握手外交”,宣布“如果(伊朗)愿意松开拳头,美国愿意与伊朗握手”,“建立建设性关系”。Msnbc.com news services, “Obama Reaches out to Iran via Video”, March 20, 2009, http://www.msnbc. msn.com/id/29785710/.五年来,美国向不同的“问题国家”“伸手”,但效果不一。最成功的是缅甸:2011年12月,国务卿克林顿访问缅甸,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首位访缅的国务卿;2012年,美缅两国互派大使,美国放松对缅甸的金融、经济和外交制裁;同年,缅甸总统吴登盛与奥巴马实现互访,美缅关系全面突破。其次是伊朗,奥巴马2009年向伊朗“伸手”遇挫,但在2013年终于实现了“握手”。最后是古巴,奥巴马上任后宣布放松对古巴在食品药品采购、探亲和汇款方面的限制,被认为是美国50年来对古巴政策的最大调整。2013年,奥巴马借参加曼德拉葬礼的机会与古巴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实现“握手”。两国关系虽无决定性突破,但也有一定松动。然而,美国对朝鲜政策则完全没有取得效果。朝鲜半岛形势反复紧张,朝鲜多次进行核试验和导弹试验,美国政策也维持其“战略耐心”,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

三是关闭美军关塔那摩监狱,这也是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就美国形象做出的一个重大承诺。2009年1月22日,奥巴马第一任期开始后的第二天即签署行政命令,决定在一年内关闭关塔那摩,对此事不可谓不重视。但由于国会从中作梗,对转移关塔那摩监狱囚犯设下了困难的条件,导致关塔那摩监狱至今仍未关闭,奥巴马的竞选承诺未能兑现。

从实证数据来看,美国形象在奥巴马执政五年中有所改善。皮尤中心在全球38个国家进行的民调显示,美国形象在欧洲(英、法、德、俄、西班牙、波兰)、除中国以外的东亚地区(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拉美地区(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都有明显改善,但在奥巴马最希望改善形象的伊斯兰世界(埃及、约旦、黎巴嫩、巴基斯坦),美国形象甚至更为恶化。除土耳其之外,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形象目前均低于2008年小布什政府的最后一年。除黎巴嫩对美国的好感度维持在47% ~55%外,在伊斯兰世界其他被调查国,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均低于30%。PEW Research Center, America's Global Image Remains More Positive than China's, July 18, 2013, http://www.pewglobal.org/files/2013/07/Pew-Research-Global-Attitudes-Project-Balance-of-Power-Report-FINAL-July-18-2013.pdf.总之,奥巴马政府改善国际形象的效果是混杂而有限的(参见图4、图5)。

图4 美国在欧洲的国际形象

资料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图5 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国际形象

资料来源:皮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