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如何找寻人生的意义
01 成长需要反馈
你认为获得成就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呢?
正常人的一般反应是,每天坚持做一件事,一直做下去,坚持几年,或者几十年。
比如,每天健身一个小时,坚持5年,你很可能会获得梦想的体魄,因此成为健身专家,拥有大批粉丝,有可能因此获得财务自由。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1万小时定律”,更是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
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坚持呢?也许我们可以做到坚持一周或一两个月,但是再久一些就难以坚持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这是确定性反馈的问题,通常我们会陷入因对数增长或指数增长这两种反馈不及时而导致的情况中。
我还忽略了一种情况,就是在完全不需要反馈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可以将一件事坚持很久。
比如,你每天会去上班,坚持几十年对于你来说似乎不是什么问题。请注意,这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你需要每天坐8个小时,和不喜欢的人相处,还压力超大,经常加班。但你依然可以应付自如。
又如,你每天会刷牙、喝水、吃东西、和你爱的人打个招呼。女生每天会化妆,并且经常保持逛街的习惯。在家里你会每天打游戏、看电视,也会去阳台上给你的花花草草浇水。
这些习惯为什么就能长期坚持呢?它和那些需要咬紧牙关的坚持有什么区别呢?
02 找到意义是人的本能
区别就是,你是否在这件事上找到了意义。
尼采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比如每天吃饭、喝水、工作,这就是生存的意义;女生化妆、逛街,这就是自我存在的意义。
我曾经在一场读书会上向别人分享过这个观点,当时大家的反应是:“改变一个习惯,有必要上升到意义的高度上去吗?”
实际上,这是我们多年的思维误区。找到意义并不是一件多么有高度的事情,实际上它是大脑的原始本能之一,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
在丹尼尔·博尔的《贪婪的大脑:为何人类会无止境地寻求意义》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大脑神经元进化的事实。
在原始生命时期,脑神经元中的信息可能是非常单一的,比如类似红色、一个圆点之类的简单的想法,而不是诸如动物、树木之类的整体概念。
而当人类在早期的智人阶段,面临的生存压力十分巨大,他们的交流越来越多,这时大脑又进化出团队、重量、形状等更复杂的抽象概念。
然后在智人的成熟阶段,也就是大约5万年以前,人类更是进化到开始对事物进行虚构,最终产生故事、图腾崇拜等内在信念(blind beliefs)。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反复提到,正是因为人类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才让我们拥有了更大规模群体合作的优势,最终引领人类统治了地球。
大脑神经元的特点是,如果认知一个单一信息,比如红色,只需要动用很少的神经元组合;如果认知一个复杂的概念,比如国家、宗教等,则需要动用几百万个神经元才能完成。
从单一信息到整体概念,再到抽象概念,最后到复杂的内在信念,这整个过程就是大脑神经元不断组合强大的过程,如图1-15:
图1-15 人脑对于信息的进化
这意味着,人脑的进化做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在不断地找寻意义。
所以,人类根本无法忍受一件事情没有意义。
在古希腊神话中,因绑架了死神而遭遇惩罚的西西弗斯,受到了希腊众神认为的最严厉的惩罚——把石头推上山,但石头永远都会在快到山顶时又滚下来,如此周而复始。这种彻底无意义的事,无比摧残一个人的心智。
然而多数人在做自己的事情时,却常常重蹈西西弗斯式悲剧。所以才会遭遇大脑本能地抵制,让你一事无成。
“找寻一件事的意义”这项技能,原本就是你的天赋。请你一定要找回它!
我把找回的这个过程称为“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源于哥伦布在1492年航海时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场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始入大西洋。1492年8月,哥伦布首次将三艘舰艇驶入大西洋,面对浩瀚的大西洋,敬畏之心油然而起。这里象征找寻意义的第一部分心生敬畏。
(2)大西洋风暴。航海中有很大概率会遭遇暴雨天气,世事本就无常。这象征找寻人生意义的第二部分,学会拥抱不确定性,即认知无常。
(3)平静的新美洲大陆。1492年的美洲大陆是平和而美丽的,这与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形成鲜明对比。象征找寻意义的第三部分,即涅槃寂静。
03 心生敬畏
什么是敬畏(awe)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你看到一种比自己强大得多的事物时,所产生的那种肃然起敬的情绪。
比如,当你第一次看到大海时,那种一望无际的深邃会让你感到敬畏。
又如,你是一个非常喜欢英语的大一新生,有一次遇到一个能够做同声传译的师姐在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你也会对她产生敬畏之心。
或者你加入了一家新公司,几天感受到了团队的超级能量,你也会对这个集体产生敬畏。
敬畏是一种从心底油然而生的心理反应,是你切实感知到了当下事物的强大。
比如,有一些职场老人,自认为在岗位上已经得心应手,甚至可以呼风唤雨,那么,他几乎不会对工作有什么敬畏之心。他们至此很难从工作中找到意义,而且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在工作中肯定算不上厉害角色。
因为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是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浩瀚。如一位设计师,如果局限于自己每天的业务中,肯定算不上什么;如果他能参悟哲学和设计的关系,设计的范畴就浩如烟海了。后者就是山本耀司的境界。
这些对自己的工作保持敬畏之心的人,越是不断探索,越是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他们每天都欢欢喜喜地走在探索之路上,哪里还需要坚持呢?
如写作这件事,那些声称自己在写作上有所收获和成就的人,以及分享教你几个技巧的这些人,他们自身多半也是刚刚入门。
写作境界之宽、涉及面之大,其中其乐无穷,所能沉浸于其中的人,无不感叹自己的渺小,哪里还敢妄称自己是高手啊?
04 认知无常
为什么你需要认知无常呢?这是因为,我们总是盲目地放大了自己的控制感,这其实是妄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婴儿在出生后,觉得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全能自恋(almighty narcissism),一种婴儿的心理表现,很多人将这种状态延伸到成年]。随着日渐长大,他逐渐发现很多东西不是由自己掌控的,比如饿的时候哭,但是有时候父母不会及时送来吃的,原来父母才是自己的掌控者。
我们都说一个人是否成熟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即看他是否能够大致分清楚自己能掌控什么、不能掌控什么。
实际上,你能掌控的事情,远远比你想象中少得多。
比如,面对你最爱的人,表面看你拥有的关系,她是你的女朋友、他是你的孩子、他们是你的父母。
但别人其实根本就不属于你,他们的想法、对你的态度,你根本无法控制;当你看到父母逐渐老去,甚至被病痛折磨时,你也无能为力。
又如,你坚持创业,认为自己在3年之内一定可以把公司做到上市。也许这看上去很励志,但用佛语来说,这就是妄念,因为一个人很难在计划的时间内掌控一家公司的成就有多大。
05 涅槃寂静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简单归因的习惯,认为每件事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每件事的发生又都会有一个结果。
比如,你今天在单位和同事闹了矛盾,回家后把情绪传播给了老婆,然后老婆不开心,又在训斥儿子,儿子又去踢猫。这种“踢猫效应”无处不在。
所以,你只是生活在世界大循环中的一个小环节,没有自由。
而真正的自由需要跳出这个循环,至少在做某件事时可以跳出来。
比如,小朋友喜欢打游戏,那纯粹是因为喜欢。没有任何其他原因,他们其实做到了局部的跳出。
你做自己的工作就会思前想后,总是被各种声音束缚,很难跳出。
你要达到对某件事物的追求,就必须跳出固定思维!
这里涉及两个词语,一个叫“无常”,一个叫“涅槃”。无常是让我们不要去妄求一件事的结果;而涅槃则是让我们跳出这件事所有的束缚,也就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我们之前做什么事情,都是有条件的;涅槃,就是摆脱了因缘的控制,变成了无条件的。
比如,在心理学中强调对待孩子应该采用无条件的爱,说的就是同一个原理。普通父母难以做到这一点,只有涅槃的父母才能做到。
当你无所求、无所欲,专注于当下之事时,也许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也就是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了。
06 结语
记得马云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对钱完全没有兴趣,然而舆论一片哗然,说他有装腔作势之嫌。
但是,我相信他说的就是自己内心所想,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比钱重要。
茨威格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找到意义,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你走向未来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