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米丘林培育果树
20世纪,如果有哪个生物学家培育了一两个新物种,那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了,但有一位科学家一生却培育出了300多个果树新品种,他就是苏联卓越的园艺学家、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于1855年生于俄罗斯中部梁赞州普隆斯克县一个守林人的家庭里。这是一个破落小贵族的家庭,世代爱好果树栽培事业。米丘林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栽培果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树园成了他的乐园,他爱上了果树园,把果树园当成自己的伙伴。8岁的时候,米丘林已能做嫁接和压条工作。当他看到开满漂亮花朵的“中国树”竟然结出比樱桃还小的果子,而且涩得要命时,心里充满了惋惜、失望,稚嫩的脸颊上挂满了泪珠,他发誓,一定要让它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转眼到了春光明媚的时候,米丘林在园子里种上了“中国树”。当种子刚刚长出绿芽时,他不得不与之分别,踏上通往普隆斯克县立学校的路。1869年,米丘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梁赞中学。他的志向是进高等学校学习自己喜爱的园艺专业知识。他学习刻苦,而且很有个性,绝不盲目地服从任何人。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去世了,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为了谋生,1872年,米丘林开始在科兹洛夫城火车站当站务员兼做钟表修理工作。上班之余,他在自己住宅旁边的一小块空地上建立了自己的试验果园,培育起苹果、梨、樱桃等果树。为了对俄国的果树品种有所了解,在一年秋天,他一个县一个县地考察,几乎没有看到耐寒的优良果树品种,于是决心彻底改变祖国这种林果业十分落后的现状。他给自己的研究工作确定了两大任务:一是要在俄国中部培育出耐寒的浆果植物种类;二是要把南方的树种移向遥远的北方种植。
1875年,米丘林把做钟表匠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在佛罗内兹河边买了土地,把南方的优良品种的枝芽,嫁接在北方耐寒品种的砧木上。结果树是接活了,但当严寒来临,所有的接枝全部冻死了。他用嫁接的方法反复试验了10年,但都失败了。于是,他开始研究人工杂交和人工授粉的方法。在这项实验中,他领会到植物杂交幼苗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变异,明白了自己过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用了成年的纯种的缘故。他又培育出许多杂交幼苗品种,但寒流到来后,大部分幼苗又被冻死了。米丘林并不气馁,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在园里一角沙地上,长出的幼苗比较耐寒,于是他明白了:“土壤肥,环境条件好,幼苗必然长娇了,因此不能耐寒。”他高兴得跳起来,说:“必须用贫瘠的沙质土壤来训练耐寒的幼苗。走!搬到沙质土壤中去!”
1900年,米丘林在离科兹洛夫城两公里的地方,找到了一片沙质地。他把树苗一棵棵移栽过去。在这里,他辛勤劳动了七八年,终于将许多优良的耐寒果树品种培育了出来。后来,米丘林又试验了使果实早熟的方法。他把1000多公里以外的南方果树,移到北方,最后,这些南方的果树终于在北方安了家,并开放出芬芳的花朵,结下了丰硕的果实。米丘林的名字很快在国内外传播开来了,就在这时,美国农业部想以巨资购买米丘林所收集和创造的全部果树品种,并用高薪吸引米丘林去美国工作。然而,米丘林宁愿在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地工作,也不愿放弃为祖国服务。他继续在满布着荆棘的道路上埋首于改造大自然的工作。到1917年苏联爆发十月革命的时候,米丘林的苗圃里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800种植物的基本品种了。此后,米丘林的工作受到了列宁的重视。1918年,苏联政府接收了米丘林献出的苗圃。1928年,政府在苗圃基础上建立了米丘林果树遗传育种站。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探索加上科学知识的引导,米丘林后来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园艺学家。在他长达60年的园艺科研实践中,共培育出了350多个果树新品种,为苏联的林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智慧人生
米丘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他坚韧辛勤的探索,沙地幼苗栽培的偶然发现,正是他长期探索研究的一个新的有利转机。米丘林迅速抓住这一新的偶然转机,成就了他的果树培育事业,实现了他“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必须向大自然去索取”的著名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