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吴其浚与《植物名实图考》
我国的植物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走过了由实用向纯科学发展的漫长道路。其中,实用阶段的历史较长,可以说从上古直到明清之际都属于这一阶段。这时的植物学知识主要见于历代本草学著作、农学、园艺及蔬菜等著作中。随着人们对各种植物认识的加深,到明清时期已开始向第二阶段,即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的出现,标志着这一重要阶段的开始。
吴其浚于1789年生于河南省固始县。吴家是当地的官宦人家,好几代人都当朝做官。当时,这样的人家都藏有相当数量的图书,这也为吴其浚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条件。吴其浚从小就喜欢各种植物,而且读起书来也非常刻苦。1810年,年轻的吴其浚参加全省大会考名列前茅,成为举人。又过了7年,他进京参加了全国的殿试,并且金榜题名中了状元,随即被任命为翰林院管修撰的官。
吴其浚在北京只当了两年官,就又被任命为广东的正考官。后来,官越做越大,先后当过总督和巡抚,到过河北、山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西、贵州、福建、云南等许多地方,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可无论在哪里做官,吴其浚从来没有放松过他的植物学研究。也正是因为到过全国许多地方,吴其浚见到了更多奇花异草。他走到哪里,就研究和搜集那里的植物。由于公务繁杂,他就专门找了一些擅长绘图的人作随从,让他们把植物标本绘成图。只要他一有空,就自己动手整理标本、绘图、研究。有时,为了搞清一种植物的生活习性,他还会向一些有经验的农民和江湖郎中请教问题。
我国的中草药历史悠久,中草药里的知识内容博大精深。可当时并没有一部权威性的植物分类学专著,植物的命名相当混乱。比如,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区可能就有好几种叫法;而有时同一个名字,在不同地区却是指不同的植物。江湖郎中游走各地,有时就会出现问题,不是当地没有药,就是用错了药。吃错了药不但不能治病,严重时还会丧命。吴其浚看到这些情况,决心用毕生的精力编一部最全、最准确的植物学专著。此后,他一面为朝廷做事,一面细心收集各种植物标本和资料。
经过几十年辛勤的工作,吴其浚收集的资料装了满满几大箱。他开始系统地整理这些资料,并把它们编成一部大书。他白天处理公事,晚上伏案写作,长期的辛苦工作,使他得了重病。当时他在山西做巡抚,为了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本书,他给皇帝上书,请求辞官,皇帝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吴其浚更是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写作了。吴其浚要做的事太多了,有些植物,自己从未见到过实物,没有亲自观察过、闻过、摸过,只能从别的书里转绘下来。可是他的病却越来越严重,1847年,58岁的吴其浚永远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他向往的五光十色的植物世界!
吴其浚辞世后,云南蒙自人陆应谷继任山西巡抚,对吴其浚的才学和志向很是敬佩,他决心完成吴其浚的遗愿,承担起整理遗稿的重任。两年后,他终于实现了吴其浚的愿望,《植物名实图考》——这部我国19世纪最重要的植物学专著出版了。
《植物名实图考》共38卷,记载植物1714种,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植物种类最多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植物学巨著。它将植物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类。书中所载的每种植物,大半是根据吴其浚亲自观察和访问所得,附绘精图,并择要记载了植物的形色、性味、产地、用途等;对于植物的药用价值以及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考订特别详细,纠正了前人的不少错误。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五加科的通脱木与木通科的木通混为一种,同列入蔓草类,吴其浚就把通脱木从蔓草中分出,列入山草类,纠正了李时珍的这一错误。他还在冬葵条中批评李时珍将当时人们已不喜食用的冬葵从菜部移入隰草类是错误的,并指出冬葵为百菜之主,直至清代在江西、湖南民间仍栽培以供食用,湖南称冬寒菜,江西称蕲菜,因而他又将冬葵列入菜部。以上数例表明,吴其浚已突破历代本草学仅限于性、味、用途的描述,而着重于植物的形态、生态习性、产地及繁殖方式的描述,大大丰富了植物学的内容。
《植物名实图考》附有1800多幅图,其中的大部分图都是根据植物的新鲜状态绘制的,很多都能反映该植物的特征,如24卷毒草类,天南星、魔芋、由跋、半夏都是天南星科植物,外形十分相似,很易混淆。吴其浚不仅用文字阐明了彼此之间的差异,同时还用了7幅插图,绘出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的异同。由于《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图比较精确,而且增补和订正了本草著作中的一些谬误,因而对研究植物、鉴别种名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至今仍是研究我国植物种属及其固有名称的重要参考资料。
《植物名实图考》的问世,推动了我国植物学、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1919年,当这部书再次重印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它。吴其浚的植物学著作不仅让我们中国人,也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植物学所作的重大贡献。
智慧人生
吴其浚之所以能够成为19世纪的著名科学家,是因为他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他十分重视实践,能通过实践探求科学知识,同时,他也很重视前人经验,善于向书本学习。这些都反映了吴其浚治学方法的严谨,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