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太极拳理:通达人与天道的规律和法则
1.双脚如树,踏地生根
练武的人通常将身体分为三个部位:上盘、中盘、下盘。上盘主要讲究手上功夫;中盘讲究身上功夫;下盘讲究腿上功夫。太极拳的根基在下盘功夫。下盘功夫大致总结为两个要点。其一是柔韧性,指通过各种腿法的练习,提高腿部的柔韧性;其二是力量性,指在腿部保持柔韧性练习基础上增添一些力度练习,目的是为了提高腿部的力量,力求达到“双脚如树,踏地生根”的目的。
毋庸置疑,长期练习太极拳,可以提升人体腿部的力量,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美国曾经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长时间练习太极拳的人身体平衡能力非常好,下盘稳固,抗摔打能力非常强,这也侧面印证了太极拳“道法自然”的训练宗旨。
如果将人体想象成一棵大树,这棵树想要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它的根必须发达,深扎土里才能获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树木才能茂盛,生长的后力才充足。太极拳以太极哲学为灵魂,自然讲究稳扎稳打,需要做到“下盘稳固”。因此,太极拳中要求“腰髋松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整个身体的重心。当人的整个重点下沉之后,身体的纵向平衡性自然会得到提高,这就是太极拳中常常提到的“中定”。只有在“中定”的基础上,身体的各个环节才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做到收发自如、虚实结合,很多灵活自如的动作才能顺畅地完成。如今的太极拳套路很多,但是不管哪家的太极拳都必须讲究“脚踏实地”,才能发挥出太极拳的技击技巧。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双腿要一直保持在“自然弯曲”的姿态,这是太极拳里的一个重要动作要领——曲中求直。
练习太极拳,首先就要加强腿部功底的练习。通过身体平稳、重心稳固,从而达到动作的虚实变化、力量的合理分配,这时候人的双脚就如同树根了,正如郝月如前辈所说:“犹如不倒翁,上欲轻,下欲沉”。不仅练习太极拳如此,世间的很多事物也是如此。一个人或是一件事物想要更好地立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或是在天地间建立一番功业,如果不能做到脚踏实地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举世闻名的兵马俑中,至今保持最完整的就是那些跪射俑。因此,跪射俑被世人称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镇店之宝。当考古学家们将深埋地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挖掘出来时,大部分的兵俑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破损,有的掉了半颗头颅,有的掉了胳膊,有的衣着受损等,唯有跪射俑竟然毫发无损,不仅身体上没有任何破损,就连头发丝、衣服的褶皱等细微之处也保存完好。对于已经存世两千多年的文物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意外的奇迹。
跪射俑的姿势非常统一,都是右脚脚尖和右膝支地,左腿弯曲,全身下蹲微微向右倾斜,双手摆出拉弓的姿势,目视前方。这种在当时被称为“坐式射姿”的姿势,由于身体下蹲,重心下沉,大大提升了整个身体的平衡性。这也是为什么跪射俑在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礼后依然保持完好无损的主要原因。人生也是如此,当压力、困难降临时,只有那些基础扎实的人才更具有抵抗力。
周襄王二十年,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与楚国爆发了大战。楚国战败,晋文公因此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春秋霸主。之后,楚国在楚穆王的带领下励精图治,极力扭转楚国因战败带来的不利局面,使得楚国的国力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赶超晋国。正在楚穆王意欲与晋国一争高下时,楚穆王忽然去世,随后楚庄王继位。楚庄王继位虽说顺理成章,但是底下反对的声音也很高。为了自保,楚庄王在继位之初,断决了朝臣的进谏之路,终日沉溺于女色,花天酒地。很多忠臣良将看到楚庄王如此昏庸非常忧心,而一些贪官污吏却非常开心,他们认为这样的楚庄王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于是放心大胆地肆意挥霍、贪污。
一眨眼三年时间过去了,楚庄王依然每天不理朝政,浑浑噩噩的。一些忠臣再也忍受不了了。他们不顾楚庄王之前的禁令,以生命进谏,希望楚庄王可以以楚国大业为重。其中就有素以忠义闻名的大臣武举。武举在进言的过程中,采用了含蓄的方式,他对楚庄王说道:“臣看到一只大鸟,对它的举动非常不解,因此来问大王。这只鸟已经停留在山顶上长达三年之久了,一直也不飞也不鸣叫,请问大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楚庄王听到武举的问题,心里明白他是在说自己,于是答道:“这只鸟停在山顶三年不飞、不鸣,一旦它飞起来就会一飞冲天,一旦它鸣叫起来,就会一鸣惊人。”武举听到楚庄王的话后,立即明白了他的苦心,知道楚庄王一直心怀大志。随后,楚庄王依旧我行我素,这令其他大臣更加着急,其中一位大臣苏从决定再一次冒死进谏。这一次,苏从没有像武举那样委婉地劝谏楚庄王,他抱着一颗必死之心,说话也非常直接,毫不留情。他对楚庄王说道:“哪有一个王像你这样不务正业,你这样荒唐的言行能让楚国壮大起来么……”
苏从言辞激烈,楚庄王大怒,一气之下意欲举剑杀死苏从。但是苏从毫无畏惧,反而更加真诚地劝谏,希望楚庄王能够改邪归正,做一名合格的君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楚庄王高高举起的剑并没有落下,他让苏从回去。没过多久,楚庄王对苏从委以重任,而他自己也开始亲理国事,励精图治。没过几年,楚国相继战胜了齐国、晋国等,问鼎中原,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的又一中原霸主。
事实上,楚庄王在继位初的三年里并没有胡作非为,而是以“无为”之表行“有为”之事。当时的楚庄王之所以不理朝政,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刚刚继位,根基未稳,反对者颇多,如果此时此刻他就开始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实施新政,必然会引火烧身,不能自保,因此,楚庄王选择了隐忍,私下里悄悄考察国事、官员,针对一些弊端做出了严密的应对之策。待这一切都准备好了以后,楚庄王才开始整顿朝纲。真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就此大胆启用了一批有识之士,广开言路,最终开创了一代霸业。
试想,如果楚庄王一开始就整顿朝纲,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楚庄王不仅会因此丢掉性命,就连楚国也可能面临灭国之祸。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楚庄王才以退为进,先打好基础,待根基稳固之后方才出手,最终大获全胜,此乃真太极也。
2.保持姿态,站直立正
太极拳要求练习者时刻保持身体各部位的姿势准确,这是历代太极拳前辈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对初学者,要求保持姿态,站直立正,先重形、后重意。太极拳不仅是一门强身健体的拳法,更是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太极哲学意在引导世人保持心平气和,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同时又超然于俗世之上,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洒脱。太极拳也是如此,练太极拳需做到注意力集中,清心寡欲,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好的太极拳法会给人一种外松内紧的感觉。
首先,练太极拳时一定要心静体松。
松和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练习者需保持心平气和,心无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将大脑清空,让身体和心灵都静下来、松弛下来。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使世人的心灵得到释放,从而达到调理身心的目的。
其次,练习太极拳需保持中正安舒。
从身体的姿势上,头部要正直,躯干要端正;动作上手脚需轻松、缓慢、自然,身体重心稳重,上身灵活多变,整个身体的姿势要舒缓、连贯、自如、协调,既不散漫又无颓废之状。这才是太极拳身法的特点。
除此之外,练习太极拳还需要保持上下一线。
身形要端正,无论是前进倒退还是左右转动时,身体都必须保持上下一线,站直立正,从头顶、躯干至会阴穴都要始终保持一条线。太极拳中最忌挺胸凸肚,哈腰驼背等姿势。
太极拳一直延续下来的这一动作要领,除了单纯的武学智慧之外,也意在培养修炼者养成一身浩然正气,顺应天道,留清白于乾坤。《庄子·刻意》中说道:“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从众人到圣人的修炼过程同时也是人们摆脱世间名利束缚的渐变过程。在圣人的眼中,为一己之私放弃人性的光明是非常愚蠢的事情。太极哲学中也视之为一种严重的病态。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即便是叱咤风云的英勇之士,也经常误入歧途,为了身外之物,丧失光明磊落的品格,其结局自然也很可悲,甚至有的英才因此丧命。然而,到了生命即将结束之际,回首过往,失去的和得到的终归不过是一场梦而已,留给后人的是一片唏嘘声。
春秋齐景公时,著名的“齐邦三杰”均是安邦定国的大功臣。田开疆曾率领大军征服徐国,为齐国奠定了霸主地位,有开疆辟土之功;古冶子有斩神龟救主之功;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并称“齐邦三杰”。齐景公感念其功劳,赐其“五乘之宾”的荣耀。然而这样叱咤风云的英勇之士最终也没有摆脱名利的束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变得越来越骄纵,自恃有功于国,就连齐景公也不放在眼里了。不仅如此,他们三人还结党营私,为了个人私欲危及国家安定。齐相晏子为此深感忧虑,决心除掉此三人。
一天,晏子在花园里摘了两个桃子对“齐邦三杰”说道:“你们三人谁的功劳最大,就吃掉一个桃子,功劳最小的自然就没有桃子吃了。”
公孙捷首先站出来,说道:“我赤手空拳打死一只吊睛白虎,救了主公一命,我的功劳最大。”晏子闻听,点了点头。于是公孙捷拿起一只桃子吃了起来。
古冶子也不甘示弱,说道:“我在黄河中亲手杀死一只神龟救了主公一命,我的功劳同样大。”晏子闻听,又点了点头。于是古冶子也拿起一只桃子吃了起来。
这时,田开疆站起来,说道:“我率师出征攻打徐国,逼得徐国投降,为整个齐国奠定了盟主地位,我的功劳才是最大的。”晏子听完之后,点了点头,说道:“的确,田将军之功是开疆辟土之功,因此田将军是整个齐国的功臣,田将军的功劳才是最大的。不过您说晚了,桃子已经被他们二人吃掉了。”
田开疆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反而吃不到桃子,很是羞辱,于是挥剑自尽。古冶子和公孙捷见到田开疆自尽,也感到很羞辱,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功劳不是最大,却吃了桃子,导致了功劳最大的田开疆自杀身亡。于是二人出于内疚和羞愤也选择了自杀。
这就是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充斥在这个故事中最多的还是那一颗颗被功名利禄束缚的心。晏子用两只桃子设计除掉了田、古、公孙三人,造成他们三人命丧黄泉的根本原因正是他们自身惑于功利之争,丧失了本心。若他们三人能够摒弃名利之心,堂堂正正立于天地间,也不会中了晏子之计,落得个羞愤而死的结局。
人性的贪欲从来不只是对于金钱,而地位、名利、权力同样可以激发人性的贪欲。贪婪的力量是强大的,会彻底吞噬一个人的本心。这样的人,因为贪欲而刚强不起来,因为贪欲而清白不起来,因为贪欲而正直不起来。正所谓无欲则刚,只有那些清空心灵、摆脱俗世种种束缚的人才能真正清清白白地屹立于天地间。
“宁谢纷华而甘澹泊”,太极拳以其站直立正的姿势要领,给世人带来一股清新正气,一个人一生浮华无意,功名利禄不求,一切顺其自然,即便不能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最起码能做真实的自己,顺应本心,无拘无束。如果将这种太极智慧结合到实际生活中,那就是说我们在处理问题、谋取财富、开创事业时,要保持一身正气。
“行得正,立得直”,是太极拳家们一直秉持的武德,同样也应该是众人秉持的做人原则。人的一生,欲望越多,痛苦越多。俗话说:“贪心不足蛇吞象”,试想一下,一条细长的蛇吞咽一头大象的情景,那将是怎样一种感觉呀?卡在嘴巴里,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别提多难受了。这种感觉就是那些贪婪之人所需要经受的煎熬,即便他们拥有了很多很多的财富、权力,也不会感觉幸福的。
因此,太极哲学告诫我们不要被功名利禄束缚,那些都是身外之物,绝对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身外之物如过眼浮云,付出很大代价获得之后,就会发现它们其实真的不重要。人生要活出质量、活出骨气、活出清爽来,一个人如果这样无拘无束了,也就品得了太极的真谛了。
3.全身放松,顺其自然
太极拳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倡导自然。其核心就是全身放松,顺其自然。
第一,太极拳练习者需保持心态自然。
保持心态自然,也就是说无论你的处境是顺还是逆,职位是高还是低,拳艺是否精湛,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事物。不骄不躁、谦虚有礼、尊师重道、与人为善等,才能换得心灵的一方净土。在纷扰不断的生活中,想要保持这样一方净土需要我们心怀太极,与时俱进,克服功名利禄的诱惑、摒弃虚伪奸佞等各种与太极理法不相符合的心理,养成“遵从本心,诚信待人”的好品德。
第二,松静自然,心静体松。
太极拳的练习者从预备招式开始,就应清空心灵,排除一切杂念,保持虽身处乱世却能心静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果练习者渐入太极境内,那么他的全身都会感到放松,一切关节、韧带、肌肉都应处于自然舒展状态,不受任何拘束和压迫,完全顺其自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打出富有韧性、沉稳自然的太极拳。
第三,练习时拳法要顺其自然。
太极讲究顺其自然,因此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放平心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太极拳的大忌。练武需要勤奋,练习太极拳不需要勉强自己,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顺其自然地安排练习的时间和强度。太极中说:意顺、气顺、劲顺、形顺,则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顺。练习者周身内外上下平顺、自然,才能进退有度,开合有序,刚柔协调,转化自如,意动身随,心动形随,天人合一,一切都要自然,自由,不能有半点强迫为难之痕。
其四,练习太极拳需遵从量变至质变的自然之道。
做任何事情想要达到熟练,了解其内在规律都需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习太极拳也是如此,练习者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能够长期坚持,勤学苦练,还要及时总结,理解和掌握每个动作要领。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与自然保持着亲密的关系,练习太极拳也是如此。太极拳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拳法,因此,练习者一定要增加与大自然沟通的机会。练习的场地尽量选择清净的自然环境中,这样有助于练习者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太极拳理曰:“太极本自然,人意莫强求。”自然是太极拳的生命和灵魂。“道法自然”,只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仅能够学好太极拳,更能乐观生活。
佛家讲究顺应因果;道家讲究顺应自然;儒家讲究保守本分。总结起来,就是“随缘素位”,只有这样才能渡过人生的苦海。其实人的一生到底会遇到些什么,没有人能够提前预测到,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坦然面对所遇到的事情,这样,无论发生什么都能怡然自得地过一生。
有一位得道高僧,因为年事已高,心中便开始思量继承人的人选问题。高僧有两个徒儿,一个叫明辉,一个叫明远。高僧对他们说道:“你们两个谁能从后山的悬崖下爬上来,谁就可以继承我的衣钵。”
明辉和明远来到后山的悬崖下,向上望去,悬崖高耸入云,极其险峻。身体强壮的明辉首先开始攀登,但是没过多会儿就从上面摔了下来。他不甘心,于是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明辉被摔得鼻青脸肿,但是依然不肯放弃。最后一次,明辉爬到了半山腰上,再也没有力气了,他极力想要寻找一块可以休息的地方,但是悬崖实在是太陡峭了,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地方。最后,明辉再一次摔了下来。这一次,明辉再也站不起来了。
明辉失败了,明远开始攀登了。最初他就像明辉一样,一次又一次地从悬崖摔下来。终于爬到了半山腰,明远再也没有力气向上爬了,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只见他迅速从悬崖上下来,头也不回地向山下走去。看着明远远去的身影,其他僧人纷纷议论起明远临阵脱逃。
最后,明远从山下,沿着一条小路,穿过了山涧,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山顶。众人原本认为高僧一定会训斥明远这种临阵脱逃的行为,没想到高僧却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明远。他对众人说道:“通过这件事,你们一定要记住,世间的很多事情是人力不及的,必须懂得适时进退,否者只能像明辉一样被摔伤。其实让你们去爬后山的悬崖,意在考验你们的心智,能不能摆脱世俗的束缚,做真实的自己。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才是我所中意的接班人。”
人生之路茫茫无边,过于执着总归不是好事情。而能够坦然面对得失,学会拥有“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的智慧,才能活出自己。这也是太极一直倡导的“无拘无束”。在太极的思想体系中,自然居于核心地位,它一直在论述着自然的运行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老子看来,道是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寂静又空虚,不依靠任何力量,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到,而在它的内部却蕴藏着巨大的洪荒之力。
由此可见,太极无处不在,却又看不到摸不着,那么人类与太极应该怎么沟通呢?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生存在大地上,虽然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可以飞上蓝天,但是在人类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里,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大地。即使是今天,太空飞船、飞机火箭满天飞的时代里,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依然是地球。因此,大地对于人类的意义远远重于天空。也就是说,人类与太极沟通的第一环节就是“人法地”。大地敦厚、朴实,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人类既然要效法大地,就要学会“厚德载物”,顺应天道,顺应自然。
正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天来了,大地变得温暖了,于是花团锦簇,绿树成荫,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然而到了冬天,大地变得寒冷无比,满眼的银装素裹,冰雪世界,此时没有鲜花,没有绿草,大地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人也如此,如果你满面笑容,处处洋溢着温暖、祥和,身边自然会聚集着很多很多的朋友,好运气也愿意降临到你的身上;相反,如果你终日冷若冰霜,必然没有人敢接近你,得不到朋友的帮助是很难获得成功的,福气自然也会越来越淡薄。因此,人生在世,一定要胸有太极,充分地掌握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规律,认真地遵循自然规律,才会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才会真正获得最后的成功。
4.为自己做一次深呼吸
太极中讲:“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人的心性的确是太容易被生活迷惑了。在高度紧张、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很多人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为自己做一个深呼吸。可是放弃现有的生活并非易事。看着山里的农户每日粗茶淡饭,布衣斗笠,自由自在的样子,再看看自己,经常忙于应酬,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陪自己想陪伴的人,不由得心生羡慕。
事实上,高官厚禄与富裕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否则很多奋斗一生的所谓成功者们为什么最终选择归隐田林?既然到头来还是选择了最原始的生活,我们又何必执着于功名利禄,偶尔过一过悠然自得的清闲日子不好么?
真正有智慧的高人,追求的是适合自己的生活和高尚的道德,对于物质生活,并不是太在意。即便是身处陋室,每天也可以感受白云出釉的自由,感受青草悠悠的香气,感受着身心的舒适和对大自然的感悟。
要做到“燕处超然”,需要一种淡泊宁静的本然生活。宁静的心绪有助于人性回归,回归到本来的祥和、谦虚,淡泊明志有助于人们寻找到最初的那颗心,摆脱人生的一切困扰,进而获得逍遥自在的心境。一个人如果被物欲、权欲牢牢把控,成为它们的奴隶,终日蝇营狗苟,这种生命状态是非常可悲的。这就是太极存在的目的,希望给世人一方净土,在纷扰的世界中为自己做一次深呼吸。
有人认为,练习太极就应该去那种溪水淙淙的清幽山涧之中。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的。太极哲学从来就没有认为那种在万籁俱静之中的宁静就是真正的宁静,真正的宁静是深处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心灵的平静。也就是说,在物欲横流的喧嚣城市中,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才是真正的洒脱。
昆仑山麓,山清水秀、草美树美,据传盛产开心果。世人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果子,就会立即喜形于色,不知烦恼为何物。于是就有一个人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山,在悬崖峭壁上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开心果。他迫不及待地吃了下去,却发现开心果不能使自己变得开心起来,心中的烦恼依旧没有任何消减。于是,年轻人顿感失落。
当天晚上,年轻人借住在一位老者家中。老者见年轻人郁郁寡欢,便问道:“是什么事情让你如此不开心?”
年轻人答道:“都传开心果可以让人开心,我不远千里来寻,不想吃下去之后却没有任何效果。”
老者闻听笑了起来,“年轻人,真正的开心果长在你的心里呀,只要你有心开心,无论有没有吃到开心果都会觉得开心的。”
世人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束缚,所以动不动就觉得人生是苦海,开心的事太少,不开心的事太多,殊不知白云映着青山;溪水淙淙,涧石林立;芳草青青,鸟语伴着花香,这些都是人间胜景。人生从来不是苦海,只不过是一些人自己将自己置身于苦海之中罢了。
太极说,生命是既定的,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态度。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与其一个烦恼接着一个烦恼,愁工作、愁财富、愁升职、愁子女前程……总而言之,真心想要烦恼,那各种烦恼就会层出不穷,没完没了。当然,换种方式,让心灵突破重压而出来呼吸一下,烦恼自会烟消云散。时间的漫长与短促只是人心的一种感觉,心宽时即使身处陋室也能怡然自得,而心窄之人,即使拥有再多也会觉得生活是一种煎熬。由此可见,解决烦恼,摆脱生活中的种种束缚需要依靠自己,学会“身在事中,心超事外”的太极态度。
爱因斯坦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被誉为“世界千年十大思想家”之一,其地位仅次于马克思。然而除了科学家、思想家之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圣人。他曾经这样说过:“金钱会破坏人的恬淡的心境。”
1938年,爱因斯坦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在谈论薪金时,爱因斯坦认真地说道:“每年一千美金就够了。”听到爱因斯坦的要求,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院长弗莱克斯纳新连连摇头,当即回绝了,“这绝对不行,您的要求与您的身份实在是太不相称了,而且,如果给您开出这样低的薪水也会影响我院的形象。”爱因斯坦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薪水只要够生活所需就可以了,再多也没有任何意义。最后,双方经过协商,爱因斯坦勉强同意了弗莱克斯纳新开出的最低薪资——每年一万六千美元,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薪资要求的十六倍。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如此才可以令天下景仰。”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只有守住纯良的心境,才能获得高尚的品格,之后所有的名誉、地位、财富自然而然就会接踵而来。万事不可强求,有些事情条件不成熟,时机不成熟,一旦强而为之,就是违背规则,往往结果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太极说,想要成功必先失败,想要拥有必先舍弃。这个道理告诉我们,方式必须遵守事物的基本规则,强求硬推必然会导致失败。《菜根谭》曰:“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猖狂骂坐,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意思就是说,波浪滔滔,坐在船里的人不知道害怕,而在船外的人却感到很恐惧;席间有人猖狂谩骂,席间的人不知道警惕,而席外的人却感到震惊。所以有德行的君子即使身处事中,也要将心灵超然于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淡定坦然地面对问题,才是太极的生活智慧。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太极的生活状态是一种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庸人们每天都在庸人自扰、杞人忧天、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真正印证了所谓“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在病中。”很多人说自己的脾气不好是因为遗传,其实完全是你自己的责任,却推到了父母的身上,脾气的好坏与后天的生活习性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繁杂的事物才是真实的人生,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心平气和地应对,才能换来一片温馨的天地。
5.立身中,保持中心
老子说,具有上乘之德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德,所以他才具有真正的德;具有下乘之德的人总是自以为没有失去德,正因为如此,他其实并没有德。具有上乘之德的人顺其自然,并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德;具有下乘之德的人则总想有所作为,并刻意表现自己的义;总之,在老子眼中道、德、礼、义均有上下高低之分。
在太极拳理中,不失原则就是德,具体表现为“立身中,保持中心”。办事总是需要有原则,当我们想要达到某种目的时,如果不是原则地去做,就是德,如果违背原则地去做,就是强迫,是违反规则的。很多情况下,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如果不择手段地谋求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名不正言不顺就违背了太极哲学。太极告诫人们要坚守原则,顺其自然,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原则,在欲望的驱使下,就会变得越来越贪婪、诡诈,进而使人失去自己淳朴的本性,失去自己原本的简单、快乐的平静生活。
如果将思维打开,就会发现太极中的这种观点与现代人的感受不谋而合。现代科技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同时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失去自己的本能,肢体变得越来越退化,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欲望越来越多,而生活却越来越不快乐。针对这种现象,太极开出了药方,认为只有保持原则,坚持公正,回到纯朴的状态才是解决之法。正如在幼儿的眼中,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那个时期的人的意识比较懵懂,没有掌握太多的技巧和智慧,行事顺从自然,与天道结合紧密。所以孩子们的生活才是最快乐、最简单的生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越来越大,失去原则的时刻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不能顺应本心,保持公正,因此就变得越来越不开心。所以,太极得出结论,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整体,都应该回到孩童时代,永远忠诚于自己的内心,坚守原则,不被过度的欲望束缚,偏离中心位置。
郦食其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话说当年郦食其前来投奔刘邦时,刘邦正在洗脚,闻听一个儒士前来投奔,原本并不是很在意,后来听他自称“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干,一路小跑出来迎接。通过刘邦的表现,足见郦食其的才干。郦食其投奔刘邦之后,先是帮助刘邦智取陈留县,后来又在刘邦攻取函谷关时说服秦将投降,再一次立下大功。
后来秦王朝灭亡,楚汉相争,刘邦听从了韩信的计谋,试图从北面和东面对项羽进行包围。为了实施这一军事部署,刘邦派出韩信先攻赵、燕两国,然后再挥师东进攻占齐国。郦食其闻听之后,认为齐王的父亲因反叛项羽而被杀,因此虽然齐国与刘邦并未正式结盟,但其实在对付项羽一事上已经是盟友关系了,因此如果韩信不去攻打齐国,齐国一定不会站在项羽那边,可如果韩信去攻打齐国,出于自保,齐国非常有可能站在项羽那边。刘邦觉得郦食其的想法非常有道理。于是郦食其自告奋勇前往齐国说服齐王,临行时还与刘邦说笑道要挣个万户侯。
接着事态的发展果然如郦食其的分析,齐王最终选择站在刘邦这边。郦食其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刘邦,眼看着不世之功就要实现了,却没有想到祸事竟从天而降。刘邦将齐国投降的消息告知韩信,韩信立即命令军队就地扎营,不再前往齐国,准备即日返回。这时,韩信身边的一个谋士发表了不同意见,“将军奉命伐齐,先后灭了赵、燕两国,历经周折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将这不世之功拱手让给了郦食其。郦食其不过一介书生,却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齐国七十余城,难道将军还不如一介书生么,将军之前的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如今趁着齐国松懈了,不妨长驱直入一鼓作气攻下齐国,如此一来这不世之功还是将军的。”
韩信听完觉得谋士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可就是有些阴险,如此便害了郦食其。那谋士闻听后冷笑了一声,说道:“他郦食其明知将军正在领兵伐齐,还自荐去说服齐国,这不是与将军抢功吗?”
韩信闻听,立即下令大军渡过平原河,陈兵齐国国城之下。
齐王原本已经准备投降刘邦,因此对韩信的大军防备非常松懈,忽然闻听大军兵临城下,顿时直呼“上当”,于是找来郦食其,大骂郦食其行奸计,明着劝降背地里却想要吞并齐国。郦食其辩解,韩信定然是没有接到齐国要投降的消息,请求齐王让自己前去告知韩信这里的消息。怎奈齐王再也不愿信郦食其,径直将其丢进油锅。可怜郦食其一代才子,最后竟获得个被活活烹死的结局。
郦食其作为一介书生跟随刘邦,屡立奇功,特别是在攻齐时的表现,可谓是分析精准、智慧超群。偏偏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人,躲过了无数大风大浪,最后竟然在阴沟里翻了船。韩信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来到了齐国,眼看着就要立下不世之功,偏偏在这个时候被告知郦食其不费一兵一卒已经劝降了齐国,韩信岂会甘心?郦食其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竟然忽略了这一点,从而导致命毙齐国。说到底,郦食其还是被贪欲蒙蔽心智,失了分寸,终招致横祸。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背后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君子身处世间,心中需有一个行事原则,有的事情可以放手去做,有的事情必须有所顾忌,而一旦遇到了违背原则与良心的事情,即使能够为自身带来巨大的功绩和财富也不能去做。很多时候,人们就是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而放弃了原则,从而招致了杀身之祸。
太极智慧告诫人们一定要有原则,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可逆道而行。人的一生面临的选择太多太多,盲目痴迷于眼前利益,丧失做人的原则,违背心中的道德,做出不公允的选择,最终会招致祸事。因此,我们要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把握自己的真实感受,做一个有原则、有道德、正直公允的人,不过分贪慕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获得充实与快乐。
6.身处动荡也要集中精神
太极哲学的整体倾向是保守的,老子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致”就是追求的意思;“守”就是持守。老子说,要追求虚,持守静,而且还要达到极点,做到笃定。无论是“静”,还是“虚”,归根结蒂就是道家哲学中的“无为”。
“静”代表着一种境界,与“静”相对的就是“动”。动是由内心“躁”引发的。躁动是一种不安,一种烦乱,在这种状态下,不要说成就大事,就连一点小事情也做不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烦躁时,注意力很难集中,甚至连一页书、一道题都看不进去,更何况其他呢?因此,诸葛亮在对八岁儿子的《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太极讲究静,“心静自然凉”是太极拳理追求的境界,身处动荡也要集中精神,是太极人应该具备的修养。在现实生活中,动不动就大动肝火者大有人在,这是因为人们“守静”的功夫普遍不够。唯有宁静,方能集中精神。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臣,曾受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两代皇帝的托孤,后期掌控了魏国的朝政,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者,后被追封为晋宣帝。
司马懿虽然后来成为魏国权势最高的大臣,但并非一开始就与曹魏集团进行合作的。司马懿年轻时就已闻名天下,当时曹操派人去请他来府中做事,他却借口身体有恙拒绝了。曹操不信,夜里派人前往探视。司马懿竟然早有预料,装得就和真的得病一样。然而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当曹操担任丞相时,再次派人去请司马懿出山。这一次,曹操并没有给司马懿留出余地,说出:“若复盘桓,就收之。”意思就是说:“如果再要推辞,就对他不客气了。”司马懿再也不敢推辞,乖乖效命于曹操。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对这位“大才子”依旧是多多倚重。特别是就曹丕称帝一事上,司马懿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丕对司马懿的重视程度远超其父曹操。曹丕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并且在魏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以出色的军事才能,有效地阻止了诸葛亮挥师北伐。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一次出祁山北伐。魏明帝命令司马懿赴前线迎战。这一次,双方持续了很久,逐渐形成胶着之状。虽然表面上,双方势均力敌,可实际不然。因为蜀军千里奔袭,消耗巨大,而魏军则守着家门,因此,时间一长,蜀军明显处于下风。诸葛亮也看到了这一层,急着速战速决,怎奈司马懿偏偏坚守阵地,拒不出战。司马懿的计谋非常明显,以逸待劳,静候蜀军粮食耗尽。尽管蜀军多次骂战,魏军的军士们甚至都忍受不了了,可是司马懿仍能稳坐钓鱼台,其心智丝毫不被外界影响。最后诸葛亮终因日夜操劳,积劳成疾病倒了,还未来得及撤军就撒手人寰。这就是司马懿的守静之道,没费力气就赢得了胜利。
人们常说:“远尘器,可令心远离红尘欲念,即心不见可欲而不乱。”然而这只是修行中的第一层,更高一层是即使身处动荡,也能保持心静如水,集中精力。这样的修养就是太极中提到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身处动荡也能集中精力呢?
一言以蔽之,即心静如水。一杯浑浊的水,放着不动,时间长了,浑浊的泥渣自然会沉淀下去,继而浑浊的水也变成了清澈的水。儒家的曾子在所著的《大学》中曾经说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心如止水,平静祥和,一切顺其自然,这才是太极的修炼宗旨,也是人生最好的结局。
现实生活中,遍地撒种不一定会遍地开花,想要获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精力,专心做一件事情。集中全部精力的效果是非常强大的,做起事情不仅效率高,而且还感觉非常轻松,与此同时,事情做得还非常完美。
圣人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途经一片森林时遇到一位老者正在捕蝉。只见那老者拿着粘杆捕树上的蝉就如同在平地上捡东西。于是孔子上前对老者的捕蝉技巧赞扬一番后,问道:“您捕蝉的技巧是什么?”
老者捋捋胡须,开始对孔子及学生们传授技巧,“捕蝉首先要练臂力,身体立在地上就像树木一样,手中的竹竿就像从自己的胳膊中长出来一样,而且注意力还要高度集中,无论周围多么喧哗,在我的眼中只有蝉,如此还能捕不到蝉?”
孔子听完,郑重地对学生说道:“精力集中,神情专注,方能出神入化。老人家不仅是在向我们传授捕蝉的技巧,也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办事的重要道理。”
记得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花费十年时间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那么他一定是这方面的专家级人物。”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从来不曾将自己的精力同时分散在不同的几件事情上,而是专攻一件事情。正在干着这件事情,心里想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到头来哪件事情也做不好。在这方面很多年轻人都有这种浮躁的现象,眼高手低,总是想着怎样一步登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事实上,天堂与地狱都是由自己建造的。如果你集中精力,寻找到其中的乐趣,那么无论你身处何地,都会感觉快乐。如果你能视工作为一种乐趣,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天堂。相反,如果你觉得工作是一种束缚,不愿集中全部精力去研究它,那么你的人生就是地狱。在地狱中,你永远也成不了神。
我们的人生有很多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同时也有很多很多的干扰出现。这个时候,保持心灵的清净,摒弃浮躁的心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逐个击破,才是最有效的做事方式。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爱一行了才能乐在其中,并且取得成绩,如曹操善于权谋,李白寄情诗歌,王羲之专注于书法……他们哪一个不是后世瞻仰的楷模。当人们全身心地投入时,再复杂的事情也变得简单、有趣了,而成功就变得容易了。
7.让身体和心灵一起保持平衡
太极拳讲究平衡,从身体平衡到心灵,再到阴阳平衡等。在物理学中,物体的平衡要考虑重心的位置,而在太极拳的理论中,维持身体的平衡依然要考虑重心。只有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练习者才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太极拳作为武术界的一个重要种类,不仅是锻炼身体、除暴安良、保护自己的一种技能,更体现了雄厚东方文化和人生哲理。练习太极拳并不是姿势越低越好,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做到“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需要在平衡与不平衡、稳定与不稳定的变化中逐渐领悟人生的真谛。
很多人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练习太极拳?慢慢蹭蹭的,好像根本给不了人一丝的激情与朝气。”太极拳的确平缓,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境界。相对于似水般柔中带刚的太极拳招式,练习者的心灵平和才算真的入定。让身体和心灵一起保持平衡,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
人的行动往往以其内心为基础,受其指导,内心坦诚行为就不会使诈,内心坚定其本人就不会变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曾经说过:“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向上的心理造成的。”是的,人的心灵决定着一切,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不仅要身体保持平衡,心灵更要保持平衡,不能让消极的心态左右自己,使自己生活在抱怨、愤怒、恐惧等阴影中。请记住只有心灵平衡了,身体的平衡才有意义。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公平荐举人才的故事。
一次,晋国的国君问祁黄羊道:“南阳地区缺少一个官员,你认为谁去比较合适呢?”祁黄羊说道:“恐怕没有人比解狐更合适了。”晋国大王闻听后非常吃惊,“据我所知,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还举荐他呢?”祁黄羊笑了笑,说道:“大王,你问的是谁适合南阳的官职,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呀。解狐适不适合做这个官职是一回事,我与解狐之间的私仇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不能因私废公呀。”
晋国大王听了祁黄羊的话,对他燃起了钦佩之意,认为祁黄羊一心为国,不计个人恩怨,是个难得的公允之人。
没过多久,晋国的军队中又缺了一位官员。晋国大王又问祁黄羊道:“军队中缺少一位军官,你认为谁适合呀?”祁黄羊干脆地答道:“臣认为祁午最合适。”晋国大王闻听之后再一次感到惊讶,说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么?”也许在他认为,像祁黄羊这种大公无私的人定然不会为自己的家人谋求官职的。谁知祁黄羊竟然平静地答道:“大王问的是谁适合这个官职,并没有问谁是臣下的儿子。祁午的才能非常适合这个官职,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埋没他的才华,这样做同样有失公允呀。作为晋国的大夫,为国家举荐良才是我的职责,无论是我的仇人还是我的儿子,又或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在我看来都一视同仁。我不能为了自己的名誉而失去原则。”
晋国大王听了祁黄羊的话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更加钦佩他了。
实践证明,祁黄羊的举荐非常准确。解狐和祁午果然不负众望,在各自的职位上做得非常出色,足见祁黄羊的确具备识才的慧眼。祁黄羊具有识才的慧眼,但如果他没有对世俗观念的超脱心灵,恐怕也不能做出“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举动来。
其实,人的心灵就像是一面镜子,世间的一切都通过人心反映出来。当一个人直面自己的内心时,才会看到真实的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尘世的尘埃开始逐渐地侵蚀我们的心灵,对物质的追求,对美色的欲念,对地位名利的追求等。渐渐地,人们的言行开始偏离内心。这个时候,自省就是唯一的清除杂质的方式。一个经常反省自己的人,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他去除不良习惯的良药。其实,不仅是太极,儒家和佛家也都强调自省,并把它列为重要的功课,如宋代的瑞严和尚每天都会问问自己:“今天你的头脑清醒么?”回答是“清醒”时,方才觉得踏实。这种自省的方法深受朱熹的喜爱。
太极中提到的身体和心灵一起保持平衡,其实也是一种自省的观点,要求人们通过自省实现对道的领悟。在太极哲学中,道虽然不可名,但是却能被心灵感应到。大道玄远深奥,同时又无处不在,没有深入的自省境界,是感受不到其中的真谛的。
人们的心灵本来是纯净的,可惜被物欲杂念所覆盖。很多人沉迷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淫词艳曲等,所以必须学会排除一切世俗的诱惑,用太极的智慧来洗涤心灵。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由于此中得大惭忸”,意思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思考自己,审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进而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细微境界。这种感觉让人觉得心情顺畅,但又因此时才消除妄念而惭愧。这就是太极中要求身心同修,一起保持平衡的意义所在。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之后,才能根除劣根,克制自身的缺点,从而渐渐实现身心同健康。
老子曰:“爱国治民能无过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句话完全是对“无为”观念的不同角度的表述,为人处世也应该如此,持守“无为”之道,在接触事物时,做到平和宁静,通情达理,从而才能言行如心,不使用奸诈诡计,违背本心。
事实上,太极中的“身心同修,保持平衡”与道家学说中的“无为”同意。“无为”的道学思想告诫世人要顺应天道,顺应本心,这一点也是太极哲学对人世的期许,希望世人能够做到顺应本心,保持人性之初的那份纯真与善良,不要被世俗侵袭,迷失本心。
春秋时期的柳下惠,因为善良的本心,让一名在风雪中煎熬的妇女进入房间,又因女子衣着单薄,已经冻得不成样子,遂解开衣衫,让女子坐进怀中取暖。柳下惠的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封建礼教中的男女大防。然而事情传开之后,相对于柳下惠的失礼之举,世人更加钦佩其如“婴儿”般的心灵和品质。柳下惠可以修炼到“坐怀不乱”的境界,正印证了太极哲学中的身心同修的原理,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表里如一,心灵的平衡才是身体平衡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