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胡宗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学生来源、素质及教学成绩

该校学生大都是到接近敌占区的地方招收的,我知道该校曾先后派员到山东、河北、安徽阜阳、浙江金华去招生,所以该校有山东总队、河北总队、浙江总队等名称。据说这是与敌人争夺青年,训练完成后利用他们的家乡观念也有利于反攻。但当时敌占区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开展工作,进行活动,所以其实际是在与党争夺青年。招收的学生,预定是要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而当时高中学生是大城市较多,小城市极少。招收的名额既多,招生的人员又不敢深入敌后进行工作,当然不可能全部录取高中生。为了充数,取录学生的文化程度极不等齐,教学上自然产生一些困难。再加以下列原因,教学成绩并不好。

(一)人事上的矛盾及制度上的关系。胡宗南对该校人事颇为重视,确也罗致了不少的人来为他办学,但因其重队职人员,轻教职人员,因而在人事上产生极大矛盾。凡该校队职人员,不仅容易调到部队任带兵官,而且大都是升级或升职录用。如该校总队长胡长青、顾葆裕、许良玉等都是调任师长,一些大队长也是调任副师长或团长。至于教职人员能改调同级队职,已经算是升职了。少数外调部队的,不是任幕僚也只是任同级职务,从未听见有升级或升职录用的。加以在制度上不是以行政保证教学,而是以教学受命于行政,因而担任队职的大都是趾高气扬,不仅对同级教官瞧不起,甚至对比自己级别高的教官也不放在眼里,对自己级别低的教官当然更不必说了。教职人员则大多心存自卑,甚至垂头丧气,满腹牢骚。同时队职人员(除区队长外)一般多少要从学生身上刮一点,生活也就比较好。教职人员则仅靠一定的薪饷过活,当时物价波动又大,生活也就较差。相形之下,教职人员更不安心,这样自然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教学成绩。

(二)作风上的原因。从以上介绍的一些情况,不难看出胡宗南是重表面而不务实际的。上述学校许多建设设施,如平操场,修筑射击场、演习场,整理道路和驻地环境等,都是由学生来担任。抗战以后,学生在校时间,已由三年缩短为两年,三年的课程以两年来完成,已经感到时间不够,再加上这许多劳动的耽误,自然更难保证教学质量。不仅如此,胡宗南还把该校作为他对外宣传、炫耀的工具,凡有大员经过西安时,他一定请他们到该校参观。甚至不该享受阅兵礼节的,他为了显示该校的组织庞大,人马众多,也要举行阅兵来表示欢迎。如1941年朱家骅(是当时国民党的教育部长还是中央党部宣传部长,我记不清了)经过西安时,他就是这样进行欢迎的。除大员们外,有代表团或中外记者到西安,他也要请去参观。如1941年一批美国记者到西安,他就请去参观过。他这种作风,自然下级有极大反感,参观既频繁,遇有参观时,甚至不惜停训整理道路,整理环境,准备欢迎。这样自然难按计划进行教学,自然影响教育质量。

(三)生活上的关系。当时驻陕西的部队既多(计有第一军、三十六军、五十七军、七十六军、九十军等),学校也多(除七分校外,尚有西北游干班、军令部西北参谋班、战干第四团等),粮食供给不可能供应面粉,因而对七分校的供给大部分是发麦子由单位自磨。队职人员对这件事极表欢迎,因当时规定每百斤麦子磨面75斤,他们尽量磨成连麸粗面,每百斤麦子可磨到90斤,即每百斤可中饱15斤。但却苦了学生,既多了运麦子、磨面粉的劳动,而吃的还是麸子粗面。同时因有许多部队驻在王曲周围村镇,燃料也成问题,要靠学生到终南山打柴解决。当时学生待遇既低,而物价波动又大,队职人员又从中中饱,因而学生生活过得很差,生活既差,劳动又多,自然影响学生安心学习,影响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