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里明确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标志着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里不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视角,观察和理解这个新时代到来的必然性及其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回顾近代历史,考察世界变化,可以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发展大多是以对内剥削、对外掠夺来实现的。少数发展中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在某个时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但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以及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这两条发展道路都走不通。要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增进人民福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只能探索新路。
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农民、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族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这些运动、变法和革命都没有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历史的教训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现代化之路是走不通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向中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通过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的全新道路,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道路。中国从此有了核心的领导力量,有了明确的奋斗方向,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新的转折,开辟了新的纪元。
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创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通向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标志着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在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开辟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胜利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如何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突出地摆在全党面前。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毛泽东一贯主张独立探索,反对照抄照搬外国经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缺乏建设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主张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经验。因此,我国的制度、体制和政策,都有不少苏联模式的烙印。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自己“揭开了盖子”,我们在实践中也感到苏联的某些经验并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经过慎重思考,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被称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文献。其中,《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1956年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汇报基础上形成的,十大关系就是和苏联模式的十个不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于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在这篇讲话中,他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即矛盾论的高度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两次讲话,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但比较系统的思路。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指出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毛泽东的两个讲话和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达2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种历史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奠定了物质基础
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低标准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能够自行生产汽车、飞机、轮船等重型装备;在全国建立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如大庆油田、攀枝花钢铁公司;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备,包括交通、能源和农田水利设施等,修建成渝、宝成、成昆、湘黔铁路干线,建设武汉、南京长江大桥;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有很大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方面专业人才;科学技术有重大突破,开发了大型电子计算机,自力更生地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这些成绩的取得,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2.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支撑,是他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最大理论创造。毛泽东批判了受斯大林影响的苏联学术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各方面都存在矛盾,矛盾才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他着重论述了如下两种矛盾: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他认为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与旧社会所不同的是,两者之间又相适应又相矛盾,这就不同于斯大林的“完全适应”。这个论述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二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他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在革命时期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结束后,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关于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发展的阶段性。毛泽东通过总结我国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把社会主义社会看得很短暂,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论断,之后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划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后一阶段更长,这个认识比较符合实际。
(3)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和现代化的目标与步骤。毛泽东提出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一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和以工业为主导;二要坚持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共同发展;三要坚持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实现工业化,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只是第一步,更高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为实现“四化”,实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00年,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4)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针。经济方面,毛泽东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过早取消商品生产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有商品生产,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政治方面,毛泽东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防止领导机关特殊化、官僚化和形成特权阶层,坚持民主集中制,“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文化方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反对用行政方法管理学术,给不同学派贴政治标签。
(5)关于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尽可能多地争取一些外援。
(6)关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周恩来为我国制定了不受资本主义也不受某个社会主义大国左右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周恩来依据列宁的两个体系和平共处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关系的准则,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7)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强调要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党和非党(民主党派),国家、集体和个人,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五个关系问题。处理好这五个关系的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8)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毛泽东指出,党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必须从思想理论、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和防止和平演变等各个方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以上八条,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理论创造,也是他所构想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它虽然有别于苏联模式,但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而是在苏联模式框架内做了一些重大修补,同时由于受到来自“左”的方面的干扰和冲击,许多方面并没有成为现实。但是,这些思想认识,为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二)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1978年12月,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打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从此开启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强大动力,它的核心内涵和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作了很多宝贵的探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和领导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全党的思想。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主题是破除“两个凡是”,而最早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是邓小平1977年5月的谈话。在报刊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后,邓小平发表的三个讲话,1978年6月初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9月的“北方谈话”和年底发表的被称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对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展开,否定“两个凡是”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一次全党和全国范围空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开启了改革开放汹涌澎湃大潮的闸门。它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既为拨乱反正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也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在组织路线上既成为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巨大推动力,又提供了丰富的干部资源;在政治路线上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和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折,当代中国从此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件事,就是默许和支持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安徽、四川等省农民自发地实行与那时政策相抵牾的包产到户等,被视为“异端”。邓小平支持这样的“异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邓小平评述这个进程时指出:“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改革比农村经济改革复杂得多,领域更广,难度更大。但借鉴农村改革经验,无论企业改革物价改革,还是财税改革金融改革,都比较顺利。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科技、教育、文化等体制,及至政治体制的改革陆续展开。这是又一场革命,邓小平将其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如果将农村改革比喻为改变中国命运的第一棒火炬,那么它引发的全面改革就是燃遍中国的熊熊火焰。神州大地在改革浴火中获得新生。
第三件事,就是倡导兴办经济特区,推动形成全国对外开放格局。邓小平说:“中国的经济开放政策,这是我提出来的。”首先是倡导兴办经济特区。1979年4月,广东省委领导提出在深圳、珠海、汕头开办出口加工区建议后,邓小平指出:在你们广东划一块地出来,搞一个特区怎么样?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随后,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特区。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珠海时,对特区的巨大变化无比兴奋。他回顾历史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这不仅是对特区建设的肯定,也是对那些怀疑改革的人的明确回答。我国的对外开放在邓小平的指导和关怀下,继建立4个特区后,又先后将海南全岛辟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辟为开发区,同时开放沿海14个大中城市和长、珠、闽三角地区。1992年“南方谈话”后,新一轮开放浪潮以迅猛之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推进。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已形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格局。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既“引进来”又“走出去”,中国的发展更加融入世界,初步形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的局面。
随着全党思想解放和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一是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对这条道路的主要点第一次作了初步概括,共十点。这十个主要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框架,成为我们党继续探索这条道路的基础。这个阶段,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后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思想,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在拨乱反正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郑重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理论上实现了突破。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些变化冲破了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还概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观点,使这一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三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框架。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从九个方面作了新的概括。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把这一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大紧紧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深入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2年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改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上的变化,伴随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党中央将其概括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
四是深化和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重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提高到“四位一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观点,提出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此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一方面不断加大改革的步伐,另一方面不断从思想理论上突破原先的认识,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现了两个伟大历史转折,即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实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转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大增强国际竞争力。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从1978—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39.8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约10%,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全国人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1978—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约5153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3597万。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成倍增加,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社会事业和民生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行拨乱反正,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路线,开启了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在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后,3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三)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经济建设方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决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在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在人民生活改善方面,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在强军兴军方面,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武器装备加快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在港澳台工作方面,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掌握宪法和基本法赋予的中央对香港、澳门全面管治权,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妥善应对台湾局势变化,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在全方位外交布局方面,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些伟大成就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基础上取得的,但又是带有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的成就。同时,在这五年里,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深刻变化,使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的实际所作的实事求是的重要判断,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正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深层次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判断,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标志着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这个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阶段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个新时代主要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显然,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意味着”,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维度,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纵观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超常的胆略和力度,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