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类学+考古学
一、你会得抑郁症,都怪你祖先爱过这群人
我时常觉得如今人们精神压力过大,身边的抑郁症患者也越来越多了。就在前一阵子,我在学习抑郁症相关知识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学术界一些惊爆的研究成果,没想到,竟然牵扯出了一段关乎生存竞争的血泪史……
01
在德国科隆市以北30多千米的地方,有一块叫做内安德塔尔(Neandertal)的河谷。这里附近不远就是杜塞尔河的一道河湾。在内安德塔尔河谷的两岸,遍布着石灰岩质地的山崖,崖壁上还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山洞。
千百年来谁也没有在意过这些山洞里究竟有着什么。
直到16世纪初,内安德塔尔河谷的石灰石开采业逐渐发展起来,这里成为当地重要的矿场,并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1856年8月的某一天,两名意大利籍的矿工在河谷的某个山洞中进行清除石灰石的杂质工作,忽然间,他们发现地表的泥土和石屑中似乎掺杂着什么东西。
二人仔细一看,那东西居然是一根很长的骨头,大约有60厘米长,从形状上来看很像一根人的大腿骨。两名工人吓了一大跳,怀疑是矿洞里闹出了人命,便立刻将这个发现报告给了矿主威廉·贝克斯霍夫(Wilhelm Beckershoff)。
这位矿主是个老江湖,急忙带着人手继续深挖,很快,更多的残骸陆陆续续被挖掘出来:其中包括一片残破的右肩胛骨、一根右锁骨,一根右侧完整的肱骨,一些右前臂和左前臂的骨骼碎片,五根肋骨,几乎完整的骨盆左半部,以及一颗残缺不全的骷髅头顶部。
从这颗头骨来看,它似乎是属于某个成年男子的,但是形状却非常奇怪,眉骨极其突出,前额的倾角也很异于常人。包括那些其他骨头,都显得粗壮异常,比正常人的骨头粗大很多。
矿主将这些骨头交给了当地一位名叫约翰·卡尔·福尔罗特(Johann Carl Fuhlrott)的生物教师进行辨认,此人果断地做出了推论:这是一种早期人类留下的残骸。巧合的是,当时适逢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刚刚出版正在大卖中,这些骨头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讨论。那些进化论的反对者认为,这些骨头就是人类的,并且很可能属于某位哥萨克骑兵,当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动荡期里,他流落到此并葬身山洞中。
还有人认为,从骨骸的形状来看,它很可能属于某个佝偻病患者。然而问题是,一个饱受佝偻病痛的患者,为什么会爬到陡峭悬崖壁上的这么一个山洞里来呢?
真相开始慢慢揭开,在接下来十几年里,内安德塔尔河谷发掘出了更多类似的骨头,于是之前的那些假说也不攻自破了。更重要的是,1886年时比利时境内也发掘出了两个非常相似的头骨,形状也和现代人的头骨截然不同。并且,这次还一并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残骸,包括洞熊、驯鹿、披毛犀和猛犸象等骨骼和牙齿。当时古生物学家们已经清楚这些动物早已绝灭,那么这些人骨的主人,显然也属于和它们同时代的生物。
终于,人们意识到他们可能真的是某种原始的人类,并以发现地内安德塔尔河谷之名,将其命名为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02
从解剖学上讲,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有着相当大的差别,总体而言他们更加粗壮,肋骨的形状显示他们的胸腔比人类要壮阔,四肢也比现代人类(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智人,学名Homo sapiens)粗短。从面部特征来看,他们的下巴较现代人类短小,而鼻子比现代人类大很多,眉弓也异常之高。根据一项2007年的遗传研究,尼安德特人的发色很可能是红色或金色的,肤色是浅白色的。
是不是感觉很像现代的欧洲高加索人种?
如果真要说,大概只有身高的差异比较大——尼安德特人男性平均为164~168厘米,女性为152~156厘米,似乎要比现代人矮小不少,但是男性平均77.6千克,女性平均66.4千克的体重,证明尼安德特人的确非常强壮。
另外一项发现也很有趣,尼安德特人颅骨容量非常之大,平均达到1600立方厘米,比现代人类更大。唯一值得现代人类骄傲的是,我们的大脑与体重的比值比他们更高一些,但是在智慧方面,我们并不见得比他们聪明。
事实上,在修正了早期对尼安德特人的错误认识(认为他们是一群披着厚重毛皮的矮壮猿人)之后,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如果给尼安德特人一把剃须刀,再给他们搭配一套笔挺西装的行头,人家即便出现在你身边的城市里,看上去也毫无违和感啊。
不过长期以来,对于尼安德特人到底是智人的一个分支,还是完全独立的一个物种,学术界始终有着争议。要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尼安德特人的生活状态究竟是怎样的。
和人类一样,尼安德特人也过着穴居的生活,但也有一些遗迹表明,他们偶尔会在洞穴外搭建营地。1990年时,德国考古学家在发掘和研究本国西部艾费尔山岭时发现,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常常会将低矮的小火山口作为自己的住所。
为什么尼安德特人要选择小火山口作为自己的居住地呢?
专家们经反复考察研究后认为,这样的高地可以有效防止各种野兽侵袭,此外还具有天然的开阔视野,因此是尼安德特人最佳居住地点。只要一发现任何野兽线索,狩猎者就能很迅速地跑下山去,并能及时跟踪追击。而且,火山口有四壁可以防风,四周的屏障也是理想的引火地点。另外,黑色的火山岩基具有白天吸收和保存太阳热能,夜间可持续缓慢释放热量的优点。这些都是促使尼安德特人选择火山口作为居住场所的有利条件。
因此我们判断,尼安德特人不仅同样会使用火,还过着和人类非常相似的原始生活。他们以狩猎一些如山羊和小鹿那样中等大小的动物为生,也会享用那些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来的猎物。同时这并非意味着他们不敢和猛兽交手,事实上,为了争夺栖身的洞穴,他们会毫不留情地把洞里的熊赶跑。
关于他们是不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猎手,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尼安德特人有着狩猎超大型动物,比如披毛犀、猛犸象、洞熊的强大能力,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从他们的粪便化石来判断,尼安德特人很少吃肉,通常以苔藓、菌类为食。
03
随着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非但远远不像此前人们所认为的那么残暴粗野,甚至还是一群相当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首先,尼安德特人懂得单独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会照料生病或受伤的人。1908年,在法国西南部一个叫做Chapelle-aux-Saints的小洞穴中,发现了几种似乎被他们用作祭祀的动物残骸,并且紧挨着人的骨骼,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信奉某种原始的宗教。
而且,尼安德特人似乎已经发展出了对于艺术的认知,他们会用色彩缤纷的鸟羽和贝壳在装饰自己,还会制造一些带有艺术色彩的陶罐,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将一些带颜色的黏土,涂抹在自己的面部。尼安德特人还会在岩壁上作画,从水平而言,和原始人类的作品难分轩轾。因此这些可能都是他们拥有审美思想的证据。
可是这样一种智力高度发达,和现代人类无比接近,甚至比人类还要强壮的生物,曾经足迹遍布欧洲、西亚、中亚甚至远东的他们,究竟为何会从地球上灭绝了呢?
一直以来,这都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所在。人类学家最先意识到的是当时气候的突然变化:大约在55000年前,地球的气候从极度寒冷逐渐变得温暖,或者说,没有那么冷了。
那么为什么变暖和了,尼安德特人反而灭绝了呢?学术界给出的解释是,尼安德特人自带一种独特的抗寒基因,让他们可以适应极端的严寒,而且他们身体构造也证明了这一点:粗大的鼻孔和巨大的鼻子,可以充分地加热冷空气,更高的脂肪代谢率也有助于维持体温。
因此可以反推,在相对不那么冷的气候下,他们的身体反而不那么适应了。
是的,想必你们也觉得这种观点有点牵强。后期更多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尼安德特人生活的地区开始逐渐变小,而人类的活动范围却在不断地增大。
很显然,这种不寻常的迹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在争夺地盘这件事上,我们的祖先似乎更加强大,并且气候越温暖对现代人类也越来越有利。他们不断蚕食尼安德特人的地盘,将这个曾经欧洲的统治者赶到那些鸟不拉屎的地方。
但是,有一个问题依然存在,嗯,我猜你们也发现了。尼安德特人比当时的人类要强壮多了,智力也差不多,论战斗力,现代人类如果一对一碰上尼安德特人,那是妥妥被吊打的节奏啊——毕竟,尼安德特人在核心力量、胸围、臂围这些数据上,都比当时的我们超出一大截,光是外表就凶神恶煞多了。
所以究竟是谁给了咱们人类祖宗自信,觉得自己可以搞定尼安德特人的呢?
04
答案依然在那些遗迹中。根据大量的研究,考古学家终于发现了一个现象:尼安德特人拥有各式各样的武器,比如早期粗大的木棒、巨大的石头,还有后来出现的精致的石斧、木矛等。
然而,将他们的武器库和现代人类同时期的武器库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有一样东西,他们居然没有。
这就是投掷类武器。嗯,也就是说,他们个个都是力大无穷的近战狂战士,但是却没有远程武器……这很可能和他们的上肢肌肉骨骼构造特点有关,投不准,或者投不远。
现在你们意识到,像《权力的游戏》里的异鬼老大那样,娴熟地掌握一门扔标枪的技术有多重要了吗?因此,虽然一对一打不过尼安德特人,但是现代人类团战时远程射手就开始在后排全力输出,最终完爆对手,将他们杀得干干净净。
在最早内安德塔尔河谷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化石,以及后来在圣沙拜尔发现的化石,都显示出他们生前受了很重的伤,前者的伤口在头颅和左臂,后者肋骨和膝盖都严重骨折了。这些伤口,很可能就是拜当时的人类所赐。
当然了,这只是灭绝理论的其中一个观点。除此之外,还有两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一种叫做语言落后说,这是由美国布朗大学的语言学家菲利普·利伯曼和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解剖学家埃德蒙·克里林共同提出的。他们根据尼安德特人的头骨及声道特点,用计算机测定他们的发音能力,认为他们是单道共鸣系统,发音能力很低,影响了思想交流和种群的进步,因而发展滞缓,在生存斗争中处于劣势,最终被灭绝淘汰。
第二种叫做人种退化说,是由中国学者李炳之、胡波提出的,他们认为,尼安德特人生活在小群体内,实行群内通婚。由于近亲交配,影响了后代的质量。眉脊突起、额叶收缩的面部特点,正是退化的表现。人种退化导致他们行动缓慢,走路踉跄,在狩猎、御敌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被灭绝。
总而言之,不论究竟是哪种原因,或者是几种原因共同的作用,尼安德特人在竞争中输给了现代人类,现代人类即便没有直接把他们直接杀光,也把他们逼到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中。
最后一个尼安德特人是怎样灭绝的,我们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就是他们后来很惨:在欧洲边远地区的某个山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一具尼安德特人儿童的大腿骨伤口很不正常。他们推测,这名儿童的大腿被成年尼安德特人人为地砍开了,并吸取了其中的骨髓作为食物。如果这是真的,把他们逼到同类相食,的确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啊。扎心了……
05
然而这一切还不算完。
2002年时,考古学家们在罗马尼亚一处洞穴中,发现了一枚早期现代人类的下颌骨,并将其命名为Oase 1。根据碳14年代测试显示,这具下颌骨的主人生活于距今3.7万~4.2万年前。是的,即便是我另一篇文章里写到的奥兹冰人,也得喊他声祖宗。Oase 1是目前为止,在欧洲发现的最早的早期现代人骨骼。
随后,专家们从它下颌骨取下了一颗牙齿,并溶解在试剂中,以此来提取他的DNA片段样本(是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为了获取DNA……)好在事实证明,这样的牺牲还是非常值得的。
通过研究这段DNA样本,专家们发现了一个震惊学术界的现象:这个约4万年前的欧洲现代人,居然含有6%~9%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比例说明Oase 1的第4~6代祖先,曾经和尼安德特人交配过,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换言之,他的曾曾曾祖父母中,其中一个必定是尼安德特人。
其实早在此之前,就有考古工作者发现,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类存在着交配混血的现象。究竟是他们主动和我们发生了关系,还是我们霸王硬上弓欺负了尼人妹妹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但我个人更倾向于,很可能我们强暴她们的概率更大。这件事上,可以参见欧洲人在美洲对原住民干的那档子事,现代人类的行为特点几万年来应该都没变吧。
不过无论当时是什么状况,现代人类和尼安德特人之间,在各地都多次发生过性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这两者可能不属于同一个物种,但事实证明他们的关系非常近,近到没有生殖隔离,近到甚至他们可以算作是智人的一个亚种。
事实上除了非洲最南部的那么一小撮人之外,地球上任何种族的现代人类体内都含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中国人也不例外,你我身体里,都有他们的基因。
对此有很多人都认为,现代欧洲白种人也就是高加索人种,生活区域和尼安德特人最接近,他们的外表特点也和尼安德特人最相似,比如金发、红发、浅色皮肤、鼻子很大、体毛很多,等等。因此,会不会他们和尼安德特人发生的性行为最多,因此关系最接近呢?
曾经我也非常认可这样的想法,很明显高加索人种和亚洲人区别那么大,总是有原因的,然而目前为止的DNA检测发现,欧洲人并不比亚洲人含有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更多,两者处于差不多的数量比例。
对此,我也比较困惑。不过呢,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一种神奇的现象叫做“返祖现象”,后代有时会暴露出自己祖宗的特点。
在俄罗斯,有一名叫做尼古拉·瓦罗夫(Nikolai Valuev)的职业拳手,是个超级大块头。身高2.14米,体重328磅的他,曾经两夺WBA重量级新金腰带,同时也是职业拳击有史以来最高和最重的选手。
嗯,国外论坛上有很多人,包括我的一个俄罗斯朋友,都认为瓦罗夫的长相非常接近尼安德特人,就等着哪天他能去做个DNA测序了。如果你们觉得这还不算,我还知道另一个人,此人叫做毛里斯·提勒(Maurice Tillet),生于1903年,是个俄罗斯出生的职业摔跤手,外号叫做“法国天使(the French Angel,因为他后来在法国打比赛)”。只不过他的长相,可能完全和天使沾不上边。
他活着的时候,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接近尼安德特人活化石的人。这样看起来,某些俄罗斯人倒真的更接近尼安德特人呢。
06
尼安德特人虽然看起来被我们赶尽杀绝了,但是他们也不客气,偷偷在我们的身体里,留下了报复的种子。
根据2017年2月Science杂志的一篇论文,尼安德特人留存在我们体内的基因是导致我们患上抑郁症、过敏、皮肤损伤、血栓、尼古丁成瘾、营养失衡、尿失禁、膀胱疼痛、尿道功能失常等一系列疾病的元凶。换句话说,人类原本没有抑郁症等毛病,这些都是从尼安德特人那里获取的。
无独有偶,另一本重量级杂志Nature也有类似的论文:研究人员认为正是尼安德特人基因导致了现代人患有二型糖尿病、克罗恩病、狼疮、胆汁性肝硬化以及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疾病。
从这些病症中,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它们大部分都是慢性病,比如抑郁症、过敏、血栓、糖尿病,等等,并不会影响患者存活到生育年龄,因此就会被这群几万年前的人类,一代接一代地传给如今的我们。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这些基因,曾经甚至是对现代人类有利的,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而变成了疾病基因。
比如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会让我们有可能患上一种叫做“光化性角化病(Photochemical keratosis)”的病症。这是因为当初尼安德特人时代,大家长期生活在没有光照、黑漆漆一片的山洞里,为了适应这样低光照的环境,自然进化出了可以让皮肤对光线不敏感的基因,而现代人几乎时时刻刻都有光的陪伴,带了这种基因反而会导致皮肤产生疾病。
再比如尼安德特人长期和野兽搏斗,经常会受伤,所以进化出了强化凝血功能的基因,原始人类同样需要,因此杂交后将这种有益基因保留了下来。可是如今的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强的凝血能力,这种基因反而会导致人类患上各种血栓。
类似的还有,在当时卫生条件极差的环境下,尼安德特人进化出很多对抗病毒、细菌、寄生虫侵扰的基因,原始人类也继承了,但是如今我们的卫生条件早已改善,这些基因反而让我们变得容易过敏、产生炎症。
造成营养失衡的基因也是一样,尼安德特人吃的大都是粗粮,可以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B,而现代人类吃的都是精细料理,带有这种基因只会导致维生素B欠缺……
所以说,在尼安德特人早已灭绝几万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活在他们的影响之下。也许,他们并没有真的灭绝,只是和我们融为了一体,在我们的身体里继续世世代代地繁衍下去。
二、一具雪山老尸,一场5300年前的谋杀案
看过《海贼王》的同学应该记得,里面有一个身材异常巨大的巨人族僵尸战士叫做奥兹。在故事中,这位巨无霸是在攻打冰之国时,被冻死在那里,直到尸体被月光莫利亚发现后,经由天才医生霍古巴克修复,又植入了男主角路飞的影子,做成特别僵尸“900号”,从此变成了一个恐怖的狂战士。
然而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角色其实是有原型的。它的确是一具尸体,而且,是人类考古学史上,目前为止被发掘出的、最古老的一具老尸。
01
1991年9月19日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格外适合户外爱好者进行大山攀登。在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奥兹特段,有一对名为赫尔穆特·西蒙和艾丽卡·西蒙(Helmut simon和Erika Simon)的夫妻正在向着山巅前进。
夫妻俩都是德国人,也是一对经验丰富的登山爱好者,因此他们才敢于孤身挑战这座冰雪覆盖的大山。要知道,他们经过的Hauslabjoch和Tisenjoch山脊,海拔在3200米以上,都是人迹罕至荒无人烟的所在。(不像我当年去的Amadé,简直就是人头攒动。)
当跋涉到两段山脊之间的一处谷地时,妻子艾丽卡忽然发现前方不远处的雪地里似乎有一团棕黄色的不明物体……她好奇地走过去,拨开雪层,眼前的事物令她大惊失色,慌张地尖叫出来:“尸体!天哪是一具尸体!”
赫尔穆特赶紧走上前来,稳住慌张的老婆。他发现这具冰雪下的尸体早已干枯萎缩,变得如同干尸一般,只有上半身在地面上,下半身则被紧紧地埋藏在地表以下。从尸体的外形,完全区分不出这是男的还是女的,更分辨不出是哪国人、什么人种。更诡异的是,刨开积雪之后发现,这具俯卧着的尸体,右臂以一个诡异的姿势垫靠在头部下面……
在这个人临死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才会摆出这样奇怪的造型?艾丽卡猜测,这或许是几年前一起山难的失踪者,但问题是,如果是登山者的话,为什么会是浑身赤裸,没有衣物呢?
越想越觉得惊悚的夫妻俩,赶紧结束了原本的登山计划回到了山脚下,并将这一发现报告给了奥地利方面。第二天,两名巡山队员跟着夫妻俩来到了尸体的发现地,并试图用冰斧和冰镐进行挖掘工作。但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风雪让他们只能暂时放弃。
第三天,又有八名队员来到这里,他们中还有两位当地著名的登山者。这一次,这具尸体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它被妥善地包裹好,送到了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医学院。一同被送过去的,还有一道被发掘出来的一些工具和衣物。
在医学院里,一名叫做康拉德·斯宾德勒(Konrad Spindler)的考古学家,仔细考察了物品中的一把铜斧,根据它的样式和做工,康拉德初步推断,这具尸体绝对不是什么几年前的登山队员,它至少有着4000年以上的历史……这,绝对是一具雪山老尸。
02
因为是在奥兹特山被发掘出的,因此,这具干尸被命名为“奥兹冰人(Ötzi the Iceman)”,根据发现地的其他名称,也被称为锡米拉温人(Similaun man)或厄茨人。
说起来,关于奥兹冰人的归属地,当初还有点小争议。因为根据1919年的“圣日耳曼—伊拉洛条约”中,意大利和奥地利在当地的边界,被定义为因河(River Inn)和阿迪杰河(River Etsch)的分界处。然而后来由于冰川消融,原本位于奥地利境内的尸体发现地,在当时已经位于意大利境内了。因此,意大利政府对奥兹冰人申明了主权,但同意交给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先行研究。
通过对尸体的各种研究,考古学家可以如同侦探一般,剥茧抽丝地还原出当时奥兹冰人的生活,以及关于他的各种真相。这些研究是从里到外的,不但用X光各种扫描,还打开了尸体的身体,检查其肠胃中的残留物。
根据研究,奥地利的考古学家们推测,奥兹是一名男性人类,当他死去的时候,身高大约为1.65米,体重在61千克左右,脚的尺寸是38码,死时年龄大约是45岁。虽然由于几千年的风化脱水,干尸被发掘时只有14千克不到,但是由于常年积雪覆盖,他身体的绝大部分组织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根据尸体附带的花粉、粉尘颗粒,以及尸体牙釉质的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他生活在公元前3300年的史前时期,也就是距今5300多年之前——这比埃及最古老的木乃伊还要早1000多年。换句话说,这位奥兹冰人,可以说和咱们神话中的后羿、东皇太一、蚩尤们,是一个辈分儿的。不过,这可是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得到的远古人类啊。
经过对奥兹消化系统内的解剖,发现他的肠胃中竟然还残留着死前吃下的食物的踪迹。这些食物包括两顿饭,较晚的那一顿是他在死前八小时内吃的,食物是麂和红鹿的肉,另外还有一些谷类、根茎类和浆果。而较早之前吃的那一顿,应该是在山下中海拔地区的针叶林中吃的,主要的成分是植物的花粉。
两顿饭中都包含有精制过的黑麦麸皮,因此可以推测出那个年代已经有面包之类的食物存在。而且,黑麦的残余物中,还检测出了一些驯化的豆类植物的花粉,因此考古学家推断,他当时吃这顿饭的地点,很有可能是一处人工种植的豆类田地。
这也意味着,5300多年前的阿尔卑斯山地区域,已经存在农耕的生活方式。并且根据花粉的不同季节,可以反推出有一些花粉是作为食物存货储藏下来的。而且,这些花粉当中还包括啤酒花,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5300年前的古人类已经懂得酿啤酒饮用了?
03
更多的研究还原了更多的细节,让现代人可以了解到5000多年前的人类:在奥兹的头发残余物中,考古学家们发现其中带有很高含量的铜及砷离子,而且奥兹随身携带的那把铜斧,其含铜纯度高达99.7%。因此可以推断出奥兹生前曾经参与过炼铜的工作。
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拉夫(Christopher Ruff)通过检查奥兹冰人胫骨,股骨和骨盆的比例,推测他生前应该是在山脉地区长期跋涉,这并不符合青铜时代大多数欧洲人的生理特点,因此,他猜测奥兹是个在高海拔山地活动的游牧民。
除了尸体本身之外,奥兹还有一些随身物品,这些玩意儿告诉我们,如果穿越到5300年前,我们会是怎样的生活状态。
为了在寒冷的山地保持体温,冰人奥兹身上的衣物显得很充裕,只是随着尸体风化,已经脱离了身体,这就是被发现时他赤身裸体的原因。他的全部穿着包括:一条缠着绑带的熊皮帽,一件由编织草制成的斗篷、一件外套,一条腰带,一条绑腿,以及带束带的鞋子。这些衣物全部由不同动物的皮革制成。
奥兹身上的紧身裤,是由一种驯养的山羊的皮制成的。在瑞士的一处史前遗迹中,就曾发现类似的一套6500年前的山羊皮绑腿。他的鞋带是小牛皮制品,腰带也是野生的獐皮制成的,这大抵说明在人人穿皮草的那个年代,这些玩意儿显然不是啥奢侈品。
他的鞋子是防水的,还很宽大,似乎设计时就考虑到在雪地中穿行。鞋的上层是由鹿皮和树皮包裹着的网状物制成。鞋内部还有柔软的干草层,大概起到类似袜子的作用。很难想象,在5300年前的人类社会,居然已经有如此复杂高端的制鞋工艺。据说,捷克一家鞋业公司还打算生产与奥兹鞋同样工艺的同款鞋出售。
奥兹的外套、皮带、紧身裤和腰带都是用大块的、直线切割的皮革缝制而成。他的腰带上还绑着一个皮袋子,里面有很多随身使用的工具:刮刀,钻头,燧石片,骨针,以及晒干了的真菌食物,简直堪称万能急救包。
咱们再来看看奥兹的武器,他那把铜斧的斧柄长达60厘米,是由精心加工过的紫衫木制成。10厘米长的斧子本身是纯铜质地,通过铸造、冷锻、抛光和磨利等一系列工艺打造而成。斧身和斧柄是用皮绳紧紧绑在一起,再用桦木焦油加固。即便在那时,这把武器也是价值不菲,说明奥兹可能身份不低。
除了斧子外,奥兹还有一把燧石制成的匕首,另外还有一把长达1.82米的红豆杉制长弓。他随身的箭袋中,有12支箭。除此之外,还有一把用于磨尖箭头的鹿角工具。然而,这些武器并不能证明奥兹是一个战士,相反,他可能只是一个采集者。
因为他随身还带着两只桦树皮筐,里面装着一些浆果,以及一堆用皮绳穿着的真菌,还有一些用于生火的植物。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个衣衫齐整的中年男人,带着一身完备的武器,在雪山之巅一边放牧,一边优哉游哉地采集一些植物。
那么,装备精良的他,怎么会好端端地就死了呢?
04
通过现代3D建模技术,科学家还原了奥兹冰人的本来面目,45岁的他脸上布满了皱纹,拥有着一对深棕色的眼睛,胡须浓密,但毛发似乎没有经过细心地打理。
虽然外貌看起来有典型欧洲人的特点,但是2008年,意大利卡梅里诺大学的研究组对冰人DNA分析表明,他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现代人种。2012年,古人类学家约翰·霍克斯(John Hawks)撰写的论文中写道,奥兹比现代欧洲人更接近尼安德特人的基因。
通过检查发现,奥兹身体上存在一些小毛病:比如在他的肠道内检测到了鞭虫和一些其他寄生虫的存在。他的牙齿内存在一些蛀牙,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他的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导致的。而且根据DNA分析,奥兹还有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是,这些显然都不是他的死因。
此外,2012年5月,科学家发现奥兹体内仍然存有完整的红细胞。这些是已经确定的最古老的完整的人类红细胞。并且,在考古发掘出的大部分干尸中,因为尸体已经在老年期,红细胞都是萎缩状态或者是不完整的,但奥兹体内的红细胞尺寸很正常。
因此可以说,死前45岁的奥兹,还算是个生龙活虎的汉子。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死亡呢?
解剖发现,奥兹的右侧肋骨有三四根断裂了,但这很大可能是他死后被厚重的冰雪覆盖,从而被压断的。他的指甲存在三道博氏线(一种指甲上的横沟,代表营养不良或得了某种会暂时影响指甲生长的病症),因而推测在死前半年之内,奥兹曾生过3次病,但很显然这也不是他的死因。
最开始时,人们怀疑奥兹是在一场户外的暴风雪中遭遇了雪崩,继而被冻死,但根据他死前的衣物穿着和对当时的气候分析,这种可能性很低。后来,又有人推测,奥兹可能是一个部落中用于献祭仪式的牺牲品,这是因为在很多史前遗迹中都发现有这样的现象。
直到10年之后的2001年,一位放射科医生保罗·高斯特纳(Paul Gostner)通过一次X光和CT扫描之后,发现了一个此前从未有人注意过的细节:在奥兹的左肩胛骨下,有一小块三角形状的黑色阴影,放大之后显示,这似乎是一个箭头形状的伤痕。与此同时,他的外衣背部,也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破洞!
这个箭头的发现,对解释冰人奥兹的离世起到了关键性证据的作用。
虽然证据显示奥兹在死前拔下了箭柄,但是箭头依然留在他的体内,长时间的失血最终导致了他气力不支,摔倒在了冰天雪地里。而且,他死前的姿势,包括尸体的受力分析都显示了,他是自己独自一人倒在地上死去的,且死后没有经过任何埋葬处理。
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奥兹的匕首、外套以及弓箭的箭头上,有4个不同人的血迹,这说明在死前不久,奥兹曾经经历了一场血战,他很可能杀掉了好几个人。同时,奥兹的手腕、胸部和脑部,似乎也有遭受伤害的痕迹。其中最深的伤口在他的手指上,其深入骨,直到死去也没有愈合。
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尝试着还原一下奥兹的真正死因了。
在阿尔卑斯山的群峰之间,奥兹正在独自放牧和采集植物。不幸的是,他遇上了几个敌对部落的仇家,经过一场搏斗,他用匕首和弓箭杀掉了敌人,但是自己也留下了伤口。蹒跚着继续在山谷中前进的奥兹,并不知道自己被某个杀手盯上了。
那个杀手一路尾随着奥兹,并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从隐匿的山后,一箭射入了奥兹的后背,直接切断了奥兹的动脉。中箭的奥兹俯身倒在了地上,他拼尽全力用右手伸向自己的左肩,拔出了箭柄,但是箭头依然深深扎在他的体内,血流不止。
最终,这个5300年前的孤单男人,就这样倒在了白雪皑皑的山巅。
极度巧合的是,他死亡的位置,刚好是一块山岩形成的凹地,严寒导致他的尸体迅速被冻结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冰柩,把他的尸体完好地保存在里面,几乎没有任何腐败。
随着几千年的地质运动,他的尸体逐渐越埋越深,最终形成了一具被冰藏的千年干尸,又随着温室效应冰雪消融,逐渐显露在了地表,直到那对德国登山者夫妇的到来。
05
虽然冰人奥兹的死因似乎可以解释了,但在他的身上,还有更多的谜团。
在奥兹的身体上,有着大量的文身,数量甚至达到了61枚。这些文身是由19组黑色的线条组成的,宽度为1~3毫米,长度为7~40毫米,并且每一组大都彼此平行。遍布他身体的腰椎、手腕、膝盖、大腿,以及脚踝。
奥兹的文身,都是用炉灰或者植物灰烬制成的颜料进行上色的,对于它们只是纯粹的文身还是另有他用,学术界还有着争论。
根据奥兹骨骼的放射学检查显示,他身上那些文身所处的区域,很多都显示出和年龄有关的骨骼病变现象:比如腰椎的软骨萎缩和轻度腰椎关节硬化,以及膝关节尤其是踝关节所出现的磨损和退化。这些证据都表明奥兹生前很可能患有较为严重的关节炎。
而文身和病症位置的重叠,令人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论:这些文身可能是用于止痛的,其原理和中医的针灸止痛非常相似。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就比中国最早记载使用针灸的公元前1000年,还要早上2000年之多。当然了,这也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话题,很多业内人士并不认可这样的结论。但是无论如何,说奥兹是能见到的史上最早文身男,那是毫无问题的。
嗯,正所谓我文身,我杀人,但我知道我是好男人。
另一个神秘现象,也发生在好男人奥兹的尸体被发现后。按理说这只是巧合,但也有人称之为“奥兹的诅咒”。
在冰人奥兹被发现之后,就有不少人开始陆续死亡:巡山小队队长汉恩是第一个,他挖掘尸体后的第二天,就被一辆迎面而来的车辆撞死。开直升机运送奥兹尸体离开阿尔卑斯山的青年导游弗瑞兹,在后来率领游客重返旧地时,遭遇了雪崩身亡(并且当时整个团队只有他一个人死了)拍摄冰人奥兹纪录片的记者霍泽尔,在拍摄完毕不久也死于脑瘤。同样死因的,还有奥地利考古学家,冰人奥兹研究小组组长康拉德·施宾德勒。
另外,冰人奥兹的发现者赫尔穆特·西蒙,也在2004年10月再度前往阿尔卑斯山登山时失踪,一星期后有人发现了他被冻死的尸体,该地距离“冰人奥兹”发现处大约200千米。当然了,如果和参与进行研究的上百名人员比起来,这个数量完全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奥兹的诅咒”只是一个人为制造气氛的恐怖传说罢了。
其实,更多欧洲人对这个老祖宗还是挺怀念的。因此,在奥兹被发现的地方,立起了一个纪念碑,算是对这个5300年前孤独死去的男人的一些纪念。
三、我们中国人的祖先,究竟是谁?
许多年来,可能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我们现代人,究竟起源于何方?”
请大家先不要急着往下看,可以先自问一下,用已有的知识体系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其实,之所以我会写这篇文章,也是因为无意中问过一些朋友这样一个类似的问题:“我们中国人的老祖宗,究竟是谁?”
然后回答有:“我们当然是炎黄子孙!”。
也有说:“从非洲来的啊,这谁不知道?”
又有说:“应该是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的后代吧。”
更有说:“其实说不定是外星人降临之后的遗留物……”
那么,我们就从各种角度引入观点,来详细具体探讨一下这个有趣的话题。
01
在过去,人类进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于人类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化石形态学,等等。所以我们时不时便会听说,“某某考古队在某某洞里,挖出个古人类的头骨”之类。
比如1965年,考古研究者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附近,发现了两颗类人生物的门齿,还一并发现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迹的动物肢骨等,于是将其命名为元谋人。当时通过对化石地层和动物群主体的测定,认为元谋人距今年代为170万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后来通过古地磁学对标本的重新测定,将元谋人的年代修正为50万~60万年前。
还有更早一点的,1927-1929年间,考古人员裴文中在北京市西南的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一块类人生物头骨,将其命名为北京人,一般认为约在距今50万年前(2009年《自然》期刊中,应用26Al/10Be测年法的结果,重新将其年代上推至68万~78万年前)。然后比较有名的还有蓝田人、山顶洞人、柳江人、丁村人等。
而这些古人类生物,按类型分可以分为两种:
其中,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人等,是直立人,学名Homo erectus,这便是俗称的猿人。直立人和匠人Homo ergaster的划分有争议,但普遍认为他们都是由能人Homo habilis进化而来的。(能人又是由古猿进化而来,在本文中就不继续引申了)直立人主要分布在亚洲,除中国之外,在爪哇也曾发现过著名的爪哇人。
而山顶洞人、丁村人、柳江人等,被定义为智人,学名为Homo sapiens,智人顾名思义,指的是有智慧的人,也便是现代人(不要小看智人的智力,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了)。
智人按照时代,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其中著名的尼安德特人和我国的丁村人,是早期智人的代表,山顶洞人、柳江人则是晚期智人。
从直立人人到智人之间,还有一种被称为前人的,学名为Homo antecessor,比如欧洲的海德堡人就被认为是前人。前人被认为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最后的共同祖先。
在我国没有前人这样的划分。所以,可以粗略地认为,猿猴——古猿——能人——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便是人类进化的大致轨迹。
根据我国出土的古人类化石研究,发现我国的直立人到智人之间,存在着连续进化现象。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铲形门齿(Sinodonty),这一独特特点在各种不同年代的头骨中均有发现,而欧洲、非洲的化石具备这一特点的就非常少见了。
此外东亚古人类化石还有的特征包括:第三臼齿先天性缺失,矢状嵴,下颌圆枕,长方形的眼眶,脸型比较扁平等。而且重要的一点在于,这和我们现如今大多数中国人的特征是相当吻合的,和其他人种之间则区别很大。
如此看来,说我们中国人起源于北京猿人之类的本土直立人,又继而进化为智人,最终变成现在的我们,看上去不但合情合理,更满足了我们土生土长的自豪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而且,据说以前的历史课本,也是支持这种说法的。
总而言之,这种理论被称为人类多地起源说,也就是说,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进化成今天的现代人的。
02
然而上述人类多地起源的理论,在20世纪末,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便是分子人类学(Molecular Anthropology)的崛起。
分子人类学是人类学一个很前沿的分支,主要是在人类基因组等研究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可以利用分子水平的遗传信息和统计学方法,进行人类起源、当代和古代人类群体演化的研究。
198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3位分子生物学家R.L.卡恩(R. L. Cann)、M.斯通金(M. Stoneking)和A.C.威尔逊(A. C. Wilson),通过选择祖先来自非洲、欧洲和亚洲,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土著等共147名妇女,从她们生产后婴儿的胎盘细胞中成功地提取出线粒体基因(mtDNA),并对其序列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出了一个系统树。
由此推测,所测定的婴儿mtDNA,可以将所有现代人最后追溯到14万~29万年前(平均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个女性。她就是今天生活在地球上各个角落的人的共同“祖母”,并被命名为夏娃。
随后三人将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也便是分子人类学中重要的理论——《线粒体DNA与人类进化》(Mitochondrial DNA and human evolution)。此文奠定了分子人类学的基础,也扛起了单地起源说的大旗。
他们接着又根据mtDNA发生突变的速率,计算出非洲人群分化出世界其他人群的大致时间为9万~18万年前(平均约13万年前)。他们据此推测,大约13万年前,夏娃的一群后裔离开了非洲,跨过红海来到亚欧大陆,最终向世界各地迁徙扩散,并逐渐取代了生活在当地的土著居民——直立人的后裔早期智人,从此在世界各地定居下来,逐渐演化发展成如今的我们。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有关现代人起源的“夏娃假说”。也许有人要问,为啥通过线粒体就能确定出这位夏娃呢?
这一切都是基于线粒体DNA的母系遗传特性:在精子生成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线粒体都被去除了,只保留极少数的线粒体提供精子运动的能量。在受精时,精子细胞核进入卵子,与卵细胞融合,而精子中残余的线粒体则被挡在外头,不能进入卵子。
因此,虽然下一代子女的细胞核基因,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子,但线粒体基因则全部来自卵子。也就是说,线粒体基因属于母系遗传的,全部来自于母亲这边,通过母亲传给女儿,女儿再传给她的女儿——这样不断遗传下去。
此外,在生成精子、卵子的过程中,细胞核的基因会发生重组,将原来的排列全部打乱,然而线粒体的基因却不会重组,因而线粒体DNA的传递是很可靠的。
但是可靠归可靠,在线粒体基因的传递过程中,还是会发生比较罕见的基因突变,从而改变了基因序列。突变后的基因会被后代保留下来,并继续传给下一代。随着千百代人不断繁衍,更晚的后代线粒体基因积累的突变数量会变得更多,后代个体之间线粒体基因序列的差异也随之越来越大。一般说来,两位个体之间线粒体基因序列差别越大,表明他们与共同祖先分离的时间越长,亲缘越疏,反之则越近。于是,只要通过研究现代人线粒体基因序列之间的差别,就能推测出他们和祖先之间的关系。
03
2000年,斯坦福大学的P. A.昂德希尔教授(P. A. Underhill)等利用变性高效液相层析技术(此技术可以让核苷酸快速游离并被析出),分析得到218个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也就是Y-SNP)构成的131个单倍型,对全球1062个具有代表性的男性个体进行研究,同样根据分析结果绘制出一个系统树。
Y染色体系统树所展示的结果与mtDNA系统树的结果非常相似。通过统计Y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速率,可以追溯到一个来自非洲的共同起源,他将其命名为亚当。这再一次说明,欧洲和亚洲等世界其他现代人群都起源于非洲,而美洲和澳洲现代人群又都起源于亚洲人群。这就是与“夏娃假说”相互印证的“亚当假说”。
“亚当假说”则是基于Y染色体DNA的父系遗传特性:我们都知道,人类有23对计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2条)为性染色体。这两条性染色体分两种组合,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上的基因,完全来自于父亲这边,通过爷爷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儿子这样代代相传。
和线粒体类似,Y染色体上非重组区的Y-SNP也有一定几率会发生突变(突变更稳定,而且概率比线粒体高,且每一个突变点都更容易被记录和找到),产生的突变也会通过单倍遗传,一代代积累下来,这也被称为多态性(polymorphism)。因为多态性是代代积累的,也就是说,多态性越多的人群,相当于他们的传递代数也越多,就证明他们越古老。
如果觉得不太容易理解的话,用下面这个比喻也许会形象一些:我们假定任何一个家族每隔5代就会出一个名人(基因突变),那么如果某个家族历史上出了10个名人;而另一个家族历史上只出了2个名人,那么也就证明前者的家族肯定比后者更为古老。
所以研究Y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就可以发现祖先人群在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过程。
通过大量的统计和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发现非洲的桑人人群(科伊桑人中的桑人部分)的Y染色体中,包含有已知所有人类中最多的多态性,这便证明他们是最古老的人类。这可以理解为,每一支其他种族的人群都是从他们那里分离出去的。而越后期分离出去的人群,多态性便越低。
对了,已故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是科伊桑人和班图人(Bantu)的混血。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生物多态性指的是同一种群中存在多种表型。举个例子,比如科伊桑人这一族多态性很高,他们的种族在6万年以前就形成了。并且,他们和现代人类基因相似性只有87%,而汉族(汉族形成一般指O-M175这一基因突变产生)的形成,是在35000多年前,所以汉族的多态性没有那么高。两个汉人之间的基因相似性,比两个科伊桑人之间的基因相似性高得多,也就是说多态性小得多。
根据Y染色体DNA的理论,再结合现代不同地域的原始男性居民的DNA样本,分子人类学家甚至能够推断出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的轨迹。很多关于我们祖先定居点分布的研究,都是基于这种理论的。
04
我们继续说,时间到了1997年的7月,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M.柯林斯(M. Krings)等,对1856年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尼安德特峡谷的、距今大约6万年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化石,进行了线粒体DNA(mtDNA)的抽提和PCR扩增,并对提取出的DNA进行了测序。
他们研究发现,尼安德特人的线粒体DNA序列中,有12个片断与现代人类完全不同,且处在现代人类的变异范围之外。经过进一步推算,计算出二者的分化时间居然在30万年以上。(也就是根据这个结论,推测前人Homo antecessor是二者共同的祖先)。
而根据各种遗迹和化石,尼安德特人曾经和智人一同生活过,他们并存历史在10万年以内。这也就是说,如果这两个人种之间有直接传承关系的话,差异应该小于过10万年,绝不可能达到30万年。因此,尼安德特人不是现代人类的直系祖先,他们只是人类演化史上的一个旁支。并且,这一研究结果也支持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
柯林斯随后在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此观点,引得学术界哗然。因为和中国一样,过去欧洲人也曾一直认为,尼安德特人很有可能是他们的祖先。而且非常类似的是,尼安德特人的解剖学特征也和现代欧洲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深邃的五官和红色的毛发)。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国内,也在业界激起了轩然大波。1999年,中科院研究员宿兵等学者,利用19个Y-SNP构成的一组Y染色体单倍型,对中国各省份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地总共925个个体的不同人群进行研究,证明中国各人群在内的全部现代东亚人群的Y-SNP单倍型均来自于较晚发生的突变,而更早的类型仅存在于非洲。由此他认为,现代东亚人全部来自于非洲的某个祖先。
2001年,浙江大学的柯越海教授,复旦大学的金力教授和卢大儒教授等,对来自中国各地区近12000个男性随机样本进行了M89、M130和YAP三个Y染色体单倍型的分型研究。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三个单倍型M89(F)、M130(C)和YAP(D)呢?因为它们均是由一个Y染色体单倍型M168(CT)分出来的(可以理解为一个祖先,三个不同辈分的后代)。而M168是人类最早走出非洲并扩散到其他地区的代表性突变位点,也是所有非非洲人群最近的共同祖先。所以, M168是现代人类单一起源于非洲的最直接证据,在除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没有发现任何比M168更古老的突变型。
柯越海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这多达万份的样品无一例外具有M89、M130和YAP三种突变型之一,并没有发现任何个体携带有除这三种Y-SNP之外的突变类型,也没有发现同时具有M89、M130和YAP突变中任意两个以上突变的个体。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再用通俗点的例子比喻一下吧,来自非洲的爷爷有三个子孙,这三个子孙分别离家出走,到了三个不同的荒岛并定居,那么许多年后这三个荒岛的岛民,必然分别是这三个子孙的后代,而且不可能同时是三个子孙中任何两个的后代。毕竟,他们三个去的是不同的荒岛。
这一结果,与非洲之外世界其他地区的基因型分型完全一致。在所检测的所有中国12000份样品中全部都携带有来自非洲的M168突变型的遗传痕迹。于是,上述多位学者一起,发布了《Y染色体单倍型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与中国人群的起源及迁移》。
如此一来,大家是不是觉得,现代中国人从非洲迁徙而来,显然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是的,分子人类学所支持的这种理论,也被称为人类单地起源说。当然,单地指的就是非洲了。这种理论,是指智人从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并完全取代(自然灭绝?杀掉?吃掉?)了当地的其他古人种同胞,比如北京猿人的后代、尼安德特人,等等,最终形成了现代人类。
按照这一理论,智人从非洲出发,在进入中国之前,大体分为两支(不同时间),一南一北进入中国腹地,并逐渐形成如今的中国各民族。
05
我们知道,任何重大理论的提出,都会经历无数的学术大战,更何况是人类起源这么神圣的理论呢?是的,在科学理论面前,传说中的那一干众神,早已哭晕在厕所……
如今依然坚持支持多地起源说的,大都是中国学者。私以为,这里面或多或少内含着中国人的本土自豪感。这些学者大都坚持“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观点,也便是说,现代中国人,是中国本土人种自身不断进化并和非洲迁徙来的人种互相交融而最终形成的。
质疑一:连续进化的证据
之所以会坚持此观点的理由之一上文也提到了,中国发掘出的多具古人类化石,展现出一种连续进化的特征,并且和现代中国人(蒙古人种)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铲形门齿等)。除此之外,山顶洞人和北京猿人分属智人和直立人,却于同一个区域(周口店龙骨山)被发现,是不是也提供了这种连续进化的地理坐标证据呢?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汉奎也支持这一观点,身为南京猿人化石的发现者之一,他在南京葫芦洞古熔岩洞发现了南京猿人1号和南京猿人2号。
南京猿人1号是一个21~35岁之间的女性,生活在距今约60万年前,具有北京猿人的许多形态特征,并与中国不同时代的古人类化石有着遗传联系。而南京猿人2号是一个壮年男性,处于直立人到智人的过渡阶段。和1号女性南京猿人相比,他更为进化,这两个头骨之间可能存在着10多万年的差距,从中也可以推测,中国古人类是存在连续进化的。
质疑二:中国古人类工具落后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器中,98%都停留在“第一模式”阶段。而中东出土的智人遗迹中,他们在10万年前所使用的石器,精致而易于使用,已经属于“第三模式”了,这比“第一模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照单地起源说,智人大约10万年前走出非洲到达中东,大约6万年前到达中国,然后完全取代中国本土古人类的话,那么这些智人在到达中东时,就具备制作“第三模式”石器的技术了,为何在那过了4万年到达中国后,反而只会做“第一模式”的原始石器了呢?这不是开历史倒车了吗?
质疑三:原来的古人类去哪了
这个质疑,不但在中国出土的各种古人类身上存在,也同样在尼安德特人身上存在。至今学界都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证明这些古人类是如何灭绝的。
有说是被迁徙来的智人全部杀光了的。然而,且不论中国之广阔,即便是欧洲也有那么巨大一块地儿,怎么可能杀到一个不剩,彻底灭绝呢?尼安德特人的智力并不比智人低,打不过难道不会跑吗?更何况,也未出土过证明有智人和尼安德特人激烈战斗的遗迹。同样的,中国也没有类似的两种古人类互相厮杀的遗迹出土。
还有说被智人全部吃了的,这个推测私以为比较荒谬。人身上才几斤肉嘛,而且放着大型又温顺的食草动物不吃,盯着战斗力相仿的同胞吃,会不会风险太大?
还有一种理论,是说他们遇到寒冷的第四纪冰期被冻死灭绝的。但就在同一片土地上,其他的生物如猩猩、野牛、狼都没有因此而冻死灭绝,为何食物链顶端的古人类反而灭绝了,似乎也不合理。同样的道理,人类是会迁徙的,觉得北方冷就往南方跑是本能,活活被全员冻死,终归有点不可思议。
质疑四:典型的东亚人特征
上面我们提到过铲形门齿,第三臼齿先天性缺失,矢状嵴,下颌圆枕,长方形的眼眶,脸型比较扁平等中国古人类和现代人的共同特征。除此之外,中国人的头颅大都呈两面坡状,有下颌圆枕;非洲人则是圆弧状,没有下颌圆枕。对比一下,北京猿人的头顶就呈两面坡状,有下颌圆枕。这是否说明了什么呢?
这里,又涉及一个趋同进化的解释(我个人比较赞成这种解释,但面对一些疑点也有困惑)。对趋同进化理论的质疑主要在于,趋同进化一般都是因为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但学界仍无法给出两面坡状头骨和圆弧状头骨在进化学中的解释。或者说,这种特征和环境的影响并不大。
此外,如果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欧洲人特征相似,是因为欧洲气候极度寒冷所导致的趋同进化,那么同样地处寒冷的北亚和北美,为什么智人就进化成了蒙古人种(楚科奇人、因纽特人)的特点呢?
所以在各种质疑之下,杂交这种猜想也便逐渐产生了。而德国人通过对尼安德特人的化石进行DNA测序后,发现现今所有人类(非洲最南部的人群除外),都含有1%~4%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这也似乎更加证明了杂交的可能(也有提出是环物种可能的)。但是杂交猜测被质疑的问题就更多了,本文就不再一一展开了。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说,那咱们也给中国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做个测序不就结了?
可惜的是,中国出土的古人类化石本来就少,北京猿人的和山顶洞人的化石还都不知所踪了。而且做测序的话,不但要破坏化石本体,还不一定真的能提取到DNA片段,所以我国暂时没有进行过类似的研究。
所以,到现在也没办法下定论说,咱们中国人的祖先到底是谁。
不过呢,如果非要做个结论的话,归根到底咱们还是来自非洲的。因为,即使是北京猿人那批直立人,也是19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到世界各地的小分队之一。
四、发掘所罗门圣迹的他,败给了犯罪史上最无解的连环杀手
我过去是工程师出身,后来转了不少次行,因此总以东野圭吾为榜样,因为他同样是工程师出身,却能转行成为一个名满天下的侦探小说家。然而,当我最近读到了一位神奇人物的人生履历时,忽然更加被震惊了:这位爷也是工程师出身,后来转行多次,且不说这些转行有多成功,关键是他每次跨领域之后,居然都能在历史上留下超级精彩的纪录。
更奇怪的是,国内竟然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他。没关系,反正我就是专讲黑历史和冷知识的,让我们快开始吧。
01
分隔大西洋和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和摩洛哥之间。然而在西班牙最东南端,有深入海峡的那么一小坨地方,名为直布罗陀巨岩(Rock of Gibraltar),却是英国人的属地。自从西班牙输掉了王位继承战争之后,根据签署的《乌得勒支条约》,这里就被英国人占领了。
直布罗陀巨岩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所位于的直布罗陀半岛,是从北非跨越海峡作战,抵达欧洲大陆最重要的落脚地。当年摩尔人就是以此地为跳板,和哥特人争夺西班牙南端的。因为地势险要,可以居高临下据守海峡,他们还在这里建立了一座非常著名的摩尔城堡。
英国人显然知道此地的重要性,因此从1713年接手之后,就一直将这块飞地视为军事重镇,并安排英国人来到直布罗陀半岛定居殖民。
出于军事目的,英国政府一直很需要一份详尽的直布罗陀测绘地形图。于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在1861年,我们的男主角查尔斯·沃伦(Charles Warren)来到了这里。他彼时的身份,就是一位皇家工程师。
1840年出生于威尔士的沃伦,来自一个标准的英国军人家庭,他的青年时代都是在皇家军事学院中度过的,虽然不是牛津剑桥那样的名校,但是作为一名工程师,他的水准还是相当出色的,并在毕业后加入了英国皇家工程兵团。
来到直布罗陀半岛之后,沃伦亲自爬上了巨岩北麓海拔411米的陡坡,并在这里进行了三角测量,通过测量和地质采样,沃伦确认了直布罗陀地貌的形成,来自于上个冰河区,由于其主要的地质构成是方解石,因此形成了非常多的洞穴,天然就自带军事仓库属性。
最终,在弗洛姆(Frome)少将的协助下,沃伦花了4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幅两米见方的直布罗陀地形模型。
这座模型不仅仅复原出了直布罗陀当地地貌和港口的形状,甚至还详尽刻画出了每条道路和建筑物的分布,成为重要的军事资料。如今这座模型的复刻品,依然保留在直布罗陀当地的博物馆中,并成为那些测绘工程师后辈们顶礼膜拜的作品。
在完成军事模型之后,沃伦也得到了提拔,从中尉升到了上尉。但是相比起军衔上的提升,对沃伦来说人生中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加入了某个很不得了的组织:共济会(Freemasonry)。
自从在18世纪诞生之后,共济会这个自带神秘主义属性的组织,就留下了太多关于阴谋论的故事,无数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自愿加入其中,比如:雨果、歌德、华盛顿、丘吉尔、卢梭、柯南·道尔、马克·吐温、爱迪生、沃尔特·迪士尼……
然而,只要看一眼共济会标志徽章中的圆规、方矩和法典就能明白,它从来就是属于工程师的一个组织。而同时兼备圣公会成员和工程师职称的沃伦,凭着直布罗陀地形图的名气,自然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这个组织。
如果说直布罗陀地形图只是一次小试牛刀的话,接下来,他人生中下一个任务,才是真正具有重大意义的使命,当然,也和他的共济会身份有关。
02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门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学科,忽然变成了全世界发达国家竞相研究的潮流——这门学科就是考古学。曾经,它只是一门研究过去的学问,但到了19世纪,它摇身一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考古学将主导未来。
那些故纸堆中翻查典故的老学究们绝对不会想到,某一天考古学居然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走向。随着殖民扩张时代开始之后,任何一国的考古学家在自己国家之外的某地,哪怕挖出一个自家几百年前某公主用过的马桶,都可以用来论证此地的归属。
这一点,对于那些具有争议的领土和地点特别有效。因此在出现领土争端时,如果不想通过干一仗来解决的话,哪家的考古学越发达,也常常意味着哪家可以认领地盘的可能性越大。
而说到领土争端,可能在这个地球的历史上,再也不会有哪里比它更具有争议。从几千年前,它就被各种文明、各个民族所征服。直至今天,为了争夺它的归属,那儿依然打得不可开交。
是的你们想必都猜到了,这个城市就是——耶路撒冷(Jerusalem)。
在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比如俄国、普鲁士、美国,在耶路撒冷的考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这是因为如果一旦能够在考古学上科学地证明耶稣受难的事迹,以及《圣经》中的那些古老传说的话,那么基督徒就可以战胜犹太人和穆斯林,名正言顺地认领这座城市的所有权。
1865年,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授意下,“巴勒斯坦探索基金会(The Palestine Exploration Fund)”成立了。各方名流和科学家都加入了耶路撒冷考古团队,查尔斯·沃伦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知道,共济会自认的祖师爷,便是古代以色列王国时代的海勒姆·阿比夫(Hiram Abiff)。作为一个宗师级石匠(Mason,也便是共济会英文的由来),海勒姆是公元前960年建造耶路撒冷所罗门圣殿(Solomon's Temple,也就是第一圣殿)的首席建筑师。
然而,所罗门圣殿却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的入侵中,被彻底摧毁,犹太人也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俘虏,沦为“巴比伦之囚”。在此之后,波斯皇帝居鲁士和大流士对第一圣殿进行了不完整的重建。
到了公元前19年的希律王时代,他又在重建的第一圣殿基础上建立了希律圣殿,也便是第二圣殿。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公元70年时,随着罗马帝国的入侵,罗马将军提图斯又摧毁了第二圣殿。从此,圣殿再也没有能够重新建起来。
因此,每个共济会成员都对耶路撒冷的圣殿,也就是如今的圣殿山(Temple Mount)有着莫可名状的追求。他们都想看看祖师爷海勒姆的手艺,同时也想获得关于《圣经》故事是否存在的依据。
沃伦成为那个幸运儿,与此同时,他也从工程师转行变成了考古学家。1867年2月,年仅27岁的他来到了耶路撒冷,开始了考古探索。
03
查尔斯·沃伦一踏上圣城的土地,就开始摸索着制定挖掘圣殿山遗迹的方案。
他带来的团队包括在直布罗陀工作时的同事,下士亨利·伯托斯(Henry Birtles)以及另两名下士军官,一名摄影师和一名测绘技师。所有的考古装备包括撬棍、绳索、千斤顶、手杖以及其他仪器等,租了当地的8只骡子来负重。
当时统治耶路撒冷的是衰落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沃伦通过请客吃饭,“说服”了总管耶路撒冷的帕夏(pasha,奥斯曼的一种官位,类似于总督),获得了在圣殿山开掘的许可。搞笑的是,沃伦请奥斯曼人吃的大餐,是用当地的一种大蜥蜴的肉做的,而这种大蜥蜴的英文就是warren。
然而,当地的耶路撒冷市民们,非常反感他的考古团队直接在圣殿山的遗迹上随意打洞(毕竟这里现在是岩石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的所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亵渎神明,并进行了旗帜鲜明地反对。
沃伦并不想激怒当地民众,因此他只能另辟蹊径,曲线救国。
他在圣殿山附近租了一小块地皮,并通过在地表打洞的方式,穿透岩石开凿了27口竖井。然后,悄摸摸地挖起了通向圣殿山的隧道。嗯,你们不允许我在地上明着搞,那就躲地底下暗着来好啦。
然而,还是有些机智的圣城市民发现了动静,他们向帕夏打小报告,说沃伦是只可恶的鼹鼠。得到汇报的帕夏亲自来到现场,他好奇地想下到地底,检查一下沃伦到底在搞什么鬼。没办法,沃伦只能安排人员放了一只吊篮,让这位奥斯曼高官坐在里面,一点点往地下降。没想到刚刚降到竖井底部,这位官老爷就被黑魆魆的地道吓坏了,他不敢继续往里走,高叫着要求上来。
重见天日的帕夏老爷,非但没有阻止沃伦偷偷挖洞的行为,还被他们的胆量所打动,于是一心一意支持这项活动。不过说实在的,沃伦他们的考古工作的确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且不说那130英尺深的幽深地下,只能靠一点蜡烛和油灯的火光照明,头顶上也随时都有可能坍塌,碎石不住地往下掉,一不小心就会葬身地底。
但高风险带来的是高回报。沃伦的考古获得了巨大的成果,他挖掘出了一大批犹大国王希西家(Hezekiah)时代的精美陶器碎片(讽刺的是,当时就是因为希西家炫富,才诱惑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入侵)。这个发现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它证明了那个传说中的旧约时代,是真实存在的。
紧接着,沃伦又挖到了一座巨大的古代城墙地下遗迹,这其实是大卫王时期的旧城,这座古城墙一直绵延到地下山脉的边缘。由此便确定了古代耶路撒冷的城市范围。沃伦还通过城墙的构造,找到了当年希律城的城门,后来被命名为“沃伦门”。
再之后,沃伦还挖出了43个当年的地下储水池。此外,他还通过这些储水池,发现了古代犹大国的地下水系统,它们被命名为“沃伦竖井(Warren's Shaft)”。而这些古老的竖井其实并不都是人工的,很多都是由石灰岩的自然岩溶所形成。
沃伦考古发掘出的圣殿山地下城遗迹,震惊了整个西方。无数维多利亚时期的阔老爷和阔太太都不远千里,前往耶路撒冷并下到地底,只为亲见《圣经》中所描写的那个古老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当这些西方人看到犹太人聚集在西墙,也就是著名的哭墙那里祈祷哭泣时,他们都哄然大笑。但沃伦却很同情这些毫无地位的犹太人。
此时的沃伦已经名声大噪了,他成为当时全球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而接下来的一件凶杀案,将彻底转折他的命运,并将他的生涯引导到另一个全然不同的方向。
04
1870年时,沃伦因为身体不佳,回到英国养病,并在后来又去到南非工作了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也关系到他后来的人生,我后面再说)。1880年,他接到了一项非常意外的任务。
在耶路撒冷南边的西奈半岛,有一支由考古学家爱德华·亨利·帕尔默教授(Professor Edward Henry Palmer)领衔的考古队,他们在沙漠深处遭到了全员谋杀。为了查清凶手,英国方面决定派出对当地十分熟悉的沃伦前往进行调查。
此时的沃伦,又摇身一变成了新晋侦探,他不负众望,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抓住了凶手:几个出没于沙漠间,以打劫为生的贝都因人(Bedouin)。沃伦将他们绳之以法,并将考古队的遗体送回了英国。
英国政府这下乐了,没想到沃伦这小子还有名侦探的潜质啊……刚好这时候伦敦警察厅前厅长埃德蒙·亨德森(Edmund Henderson)辞职不干了,议会于是钦定新任伦敦警察厅厅长就由你沃伦来当。
1885年沃伦新官上任倒也干得不错,把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的各种小偷强盗治得服服帖帖。然而名侦探沃伦并不知道,仅仅3年之后,他一生最大的敌人即将出现。
1888年8月31日一大清早,沃伦局长就接到了紧急报案:一桩非常残忍的命案发生在了他的辖区之内。
报案的是一名叫做查尔斯·克罗斯(Charles Cross)的马车夫,他在凌晨3:40路过伦敦东部白教堂区(Whitechapel)的巴克街时,发现路边有一具女尸,她的下半身裸露着,围裙被掀起覆盖在上半身。克罗斯吓坏了,立刻报告了附近夜巡的警员乔纳斯·米森(Jonas Mizen)。
米森立刻找到另两名警员,对尸体进行了检查。这名女子的喉咙被自左向右切开了两次,脸部有严重的殴打痕迹,腹部更是被刀割开了很多次,其中包括一个相当巨大的锯齿状切口(大约20厘米长),这导致她的肠子都流了出来……
除了死状极其恐怖之外,令人感到诡异的是,腹部这么深重的伤口,尸体上却并未有多少出血量。由此可以判断出,凶手是用极其娴熟的刀法,瞬间割喉杀死了这个可怜的女人。并在她死亡之后的5分钟之内,又对尸体进行了残暴的摧残。人死亡之后再受伤,就不会像生前那样大量出血了。
接到报案的沃伦大为震惊,他立刻安排警员进行调查,并查到了死者的身份:43岁的玛丽·安·尼古拉斯(Mary Ann Nichols),原本是一名机械师的妻子,由于被抛弃后转而沦为妓女。因为付不起过夜的4便士,加上酗酒如命,只能在8月30日夜里流落街头。
毫无头绪的调查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没想到一周之后的9月8日,又一桩命案发生了,地点也在白教堂地区,一名叫做安妮·查普曼(Annie Chapman)的47岁妓女被害了。尸体的惨状和尼古拉斯如出一辙,甚至更惨:同样是颈部被两刀切开,腹部也被数刀切割开,还摘除了子宫和大部分的膀胱。
更重要的是,凶手的手法极其老练,切割器官如同解剖手术一样精确。但是通过伤口判断出凶器的长度是15~20厘米,这又显然超出了手术刀的尺寸。
就在沃伦厅长焦头烂额之际,更加前所未有的事情发生了。9月27日,伦敦的中央新闻社(Central News Agency)收到了一封用红色墨水书写的信件,在信中他以“亲爱的老板(Dear Boss)”开头,自称自己就是杀死妓女的凶手,并嚣张地宣布还将杀死更多的妓女们。
这封信的落款,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都将成为伦敦乃至全世界的噩梦,至今依然是犯罪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名字:开膛手杰克(Jack the Ripper)——想必你们已经猜到了。
我们那可怜的沃伦厅长并不知道,他所面对的敌人究竟有多么可怕,以至于今后无数连环杀手都在不断模仿他的手法,比如寄出挑衅式的死亡预告,还有,收集尸体的一部分作为战利品。
在检查了信件之后,沃伦认为这只是某个无聊记者的恶作剧,当然了,他也注意到信件中提到的一个细节——“我切下了女士们的耳朵”。几天之后他就将意识到,这完全是开膛手杰克的一个杀人预告。
05
9月30日的凌晨1点,另一名叫做路易的马车夫在白教堂地区的贝纳尔街(Berner Street)发现了一具女尸。这是一名叫做伊丽莎白·史泰德(Elizabeth Stride)的44岁瑞典籍妓女,她的死因也是被割喉,但并未遭到开膛。
接到报警的沃伦立刻安排大量警员前往调查,没想到仅仅45分钟之后,46岁的妓女凯瑟琳·艾道斯(Catherine Eddowes)被发现横尸在主教广场(Mitre Square)上。手法依然是被割喉剖腹,肠子甩出体腔之外,部分子宫和肾脏被切除。
除此之外,法医还发现,艾道斯耳朵的一部分被割掉了……
这一次,不仅伦敦警察厅震惊了,整个伦敦都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于是人人自危,市民夜晚不敢外出。没想到就在这恐惧的气氛之中,中央新闻社又收了一张署名为“调皮的杰克(Saucy Jacky)”的明信片。
明信片中明确提到,最近将有两名妓女会死于非命,并且在凶杀案之前就被寄出且盖上了邮戳。这张明信片的笔迹,也和第一封信几乎完全一致。
这次的死亡预告甚至惊动了维多利亚女王,她恼怒地责备伦敦警察厅办案不力,显然作为大领导的沃伦难咎其职,而他坚持认定这些书信都是一个骗局,根本不是凶手本人所写。
可沃伦毕竟是半道出家,就算顶着圣殿山考古专家的光环,也无助于他解决这一起世纪谜案。再加上伦敦警察厅内部的人事斗争,沃伦已经有些不堪重负了。
10月15日,一封寄给白教堂警戒委员会(Whitechapel Vigilance Committee)的信,再度引起世人的注意。这次的信里还附着半颗肾脏,并以黑色墨水书写。写信者自称“来自地狱(From Hell)”,在信中他声明这颗肾脏是来自“某个女人”(被认为就是艾道斯的),剩下的半颗被他煎熟吃掉了。
这封信的笔迹似乎更加狂野,而且也没有落款,因此人们都以“来自地狱”来称呼此信。2001年约翰尼德普的同名电影《来自地狱》,便是取材自开膛手杰克的案子。
这封信被公开之后,市民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们纷纷责备沃伦办案无能,有人骂他没有给提供线索者足够的报酬,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财政大权;有人骂他没有安排足够的警员,事实上所有能派出的人手都派出了;还有人骂他亲自参与破案工作不够,甚至还有人骂他办案不带警犬……
最终,巨大的压力齐齐涌来,终于击溃了沃伦,他选择在11月初引咎辞职,离开了失意之地伦敦警察厅,重新回到了部队里。
就在沃伦辞职后不久的11月9号,最后一名死者被发现了:25岁的年轻妓女玛莉·珍尼·凯莉(Mary Jane Kelly)被房东发现惨死于多塞街(Dorset Street)出租屋的床上:全身赤裸,颈部有明显的勒痕,胸腹部被切割开并取走了心脏,耳鼻和乳房也被割掉,可能被凶手用房间内的壁炉烤熟吃掉了。
此案过后,开膛手杰克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虽然伦敦依然发生了很多类似的凶杀案,但是论杀人手法之干净利落,没有一例可以与这五件案子相比。
沃伦的继任者们调用了更多的警力,但限于当时粗陋的侦破手段,始终无法破案,他们也同样受到了包括维多利亚女王在内的英国各界人士一致批评。最终在1892年,英国警方宣布停止继续侦办白教堂连环杀人案。
于是,开膛手杰克就这样成为犯罪史的传说,没有捉拿成功到他也成为沃伦一生的遗憾。关于开膛手杰克的真实身份有很多猜测,这里我就不继续写了,有机会以后另开专文再讨论。我们继续说离开苏格兰场之后的沃伦,还有其他的使命在等着他。
06
离开伦敦的沃伦,重返军队并被提拔为中将,此后他将迎来自己的下一个身份——军事家。
但是在真正指挥打仗之前,他还在其他领域露了一手,他接手了皇家军事学院的帆船俱乐部,并成为赛艇队的总指挥兼技术指导。这家俱乐部后来演变成了皇家工程师游艇俱乐部(Royal Engineer Yacht Club),直到今天还在世界各地参加各种比赛。
1899年,第二次布尔战争(Second Boer War)爆发了,交战的双方是英国和由布尔人建立的两个非洲国家:德兰士瓦共和国(Transvaal Republic)和奥兰治自由邦(Orange Free State)。这两个国家都属于后来的南非共和国。
所谓布尔人(Boer),是指在西方殖民南非之后,生活在那里的荷兰、法国与德国白人移民后裔所形成的混合民族。当然主要是荷兰人,布尔就是荷兰语里农民的意思。
1884年,德兰士瓦共和国的勘探专家在瓦尔河流域发现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威特沃特斯兰德金矿(Witwatersrand,简称Rand,也就是南非货币Rand的名字得来)。他们随后在这座金矿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城市,也就是今天的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
发了财的德兰士瓦共和国一下子经济开始腾飞,并且有点不把英国人放在眼里了,两国开始摩擦不断。
1890年,德兰士瓦政府宣布定居在约翰内斯堡的外国侨民,不但要缴纳全额的赋税,并且不许当公务员也没有选举权,除非加入该国国籍。新政立刻遭到了英国的强烈反对,因为当地的侨民有很多是英国人。而且,德兰士瓦同英属南非殖民地之间长期的贸易战和关税斗争,英国人早就已经按捺不住了。
再加上后来德皇威廉二世的掺和,英国人决定和布尔人正式开打。战火爆发之后,沃伦加入了英国驻南非陆军第五旅,并跟随着英军总司令,曾经镇压过爱尔兰起义的雷德弗斯·布勒(Redvers Buller)上将一起,参与指挥了援救莱迪史密斯(Ladysmith)的战役。
然而这场战役最终成为英国军队的噩梦。
拥有两万多士兵,40多门大炮的英军,居然败给了仅有3500名布尔人组成的民兵团,死伤惨重。这是因为英军统帅布勒战术失误,各支部队之间的配合也缺乏默契。虽然已是年满60岁的老沃伦在莱迪史密斯战役中也没有发挥出什么突出作用,但他的指挥能力和作战热情还是值得称道的。
1900年后,沃伦回到了英国,他的身份又转变成了作家,他撰写了一些关于耶路撒冷考古学的著作,并书写了关于自己传奇一生的自传。除了写书,他还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测绘工程师经验,参与了关于国际边界的确定,比如南非和津巴布韦的边界线,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边界线。
因此至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美国的明尼苏达州,都有一座以沃伦之名命名的沃伦市。除此之外,英国、澳大利亚、津巴布韦,也有很多以沃伦命名的城市。而我曾经念书的学校,地铁站名就叫沃伦街。
这些,大概都是为了纪念查尔斯·沃伦这位神奇的工程师,以及后来的多面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