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与外国经济理论

评首届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获得者刘国光的学术思想

胡乐明 毛立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Marxian Economics Award) 由全球性学术团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于2010年设立,自2011年起每年颁奖一次,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创新的世界各国经济学者,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和发展。2011年5月28~29日,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在美国麻省大学举行第6届国际学术论坛,来自中国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荣获首届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

刘国光,1923年11月23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6年毕业于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1951年赴苏联莫斯科经济学院学习,1955年获副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会委员。1988年5月27日被波兰科学院院士大会选为该院外国院士,2001年9月20日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大会选为该院荣誉博士。2005年荣获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刘国光先生著作等身,先后出版专著、主编和专题文选、文集40多种,以及发表论文、报告、演说、访谈等数以千篇计,共约2000万字。刘国光先生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学界推出了10卷本、480多万字的《刘国光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认为,刘国光先生在兼收并蓄现代东西方经济理论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管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具有独特学术风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体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战略、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具有开创性贡献。他的经济思想体系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五大理论观点”。一条主线就是“双重模式转变”,即经济体制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五大理论观点包括双重模式转变论、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论、公平与效率并重论、宏观稳健调控论、综合平衡发展论。他的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85年,刘国光先生在《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人民日报》) 等论著中提出,为了使国民经济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国经济必须实现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双重模式转换”。在他看来,1978年底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概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两种模式的转换,即发展模式的转换和体制模式的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就是从过去片面追求高速增长为最高目标,外延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不平衡发展为主要发展策略,逐渐转变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标,以内涵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以相对平衡的发展为主要发展策略。实现发展模式转换的要旨,就是要使速度、比例、效益实现较优结合,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高效地增长。而且,同时进行的两种模式转换必然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可能指望两种模式转换是短时间里可以很快完成的行动,它们是一个非常曲折复杂的、需要一个历史时期才能完成的过程。进一步地,他从双重模式转换引申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主张。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面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他率先提出,国民经济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双重模式转换理论符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实际,为“两个根本转变”决策做出了先行的论证,并实际上被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的文件所采用,即“两个根本转变”的提出和论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刘国光先生撰写了《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一文。1979年,刘国光与赵人伟合著《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一文。他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既不互相排斥,也不是由外在的原因所产生的一种形式上的凑合,而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所决定的一种内在的有机的结合,较早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目标模式的形成做出了前瞻性贡献,被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评价为研究新问题和探索改革之路的标杆文章。之后,他始终抓住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问题,在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商品经济属性及其根源进行深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到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属于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一直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深刻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宏观调控包含计划调控。在他看来,用市场化来概括我们改革的方向是有问题的。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在基本经济制度下面的一个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不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我们要尊重市场,但却不可迷信市场;我们也不要迷信计划,但也不能把计划这个同样是人类发明的调节手段弃而不用。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计划调节,主要不是指令性计划,而是指导性、战略性、预测性计划,但它同时必须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他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的一种新的创造,其特点是:(1) 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在一起,并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可以采取多种实现形式;(2) 在收入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分配方式;(3) 在运行机制上,宏观管理以计划为导向,力度要比其他国家更强一些。

刘国光先生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问题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索。2005年,刘国光发表了《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一文,后来又撰写了《把效率优先放到该讲的地方去》一篇短文,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淡出,把公平置于“兼顾”的次要地位不妥,初次分配也要注重公平。2007年,刘国光在《红旗文稿》第24期发表了《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认为在有关改革收入分配的众多复杂的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分配制与所有制的关系。在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缩小贫富差距时,人们往往从分配领域本身着手,特别是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着手,完善社会保障公共福利,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我们现在也开始这样做了,做得还很不够,还要加大力度。但是,仅仅从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着手,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必须从所有制结构,从财产制度上直面这一问题,需要从基本生产关系,从基本经济制度来接触这个问题。收入分配不公主要源于初次分配,来源于劳动与资本的关系的扭曲。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制决定分配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扭转贫富差距扩大趋势,要放在坚持共和国根本大法的角度下考虑,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保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这“两个为主”的宪法原则的真正落实,完成“先富”向“共富”的过渡,实现共同富裕。

刘国光先生是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稳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关于经济体制转换的途径,刘国光认为应推行渐进积极改革,要遵循渐进原则和配套原则。其依据主要在于:第一,模式转换的实质是从以半自然经济或不发达的商品经济走向基本规范的商品经济,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形成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和较健全的市场机制;第二,改革是一场广泛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大变动,必然引起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再分配和权力再分配,并有赖于观念更新,不能急于求成;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区差异明显,“一刀切”必然脱离部分地区的实际;第四,改革缺乏现成样板,在理论、经验和规划上都需要探索和积累,否则容易陷入主观主义。他还指出,为了实现改革的稳健发展,不仅要注意改革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要注重为改革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他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有限买方市场”概念,提出了双向协同、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1984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过热现象和政策性通胀势头,他和一些经济学家敏锐地洞察到这将妨碍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为改革创造相对宽松环境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即总供给略大于总需求的有限的买方市场的条件。与单纯以价格改革为中心或以所有制改革为关键的改革思路不同,他主张按企业—所有制改革与市场—价格改革的双向协同配套原则,稳步地、渐进地推进改革。刘国光先生还有一个著名的并始终坚持的理论观点,即在中国要着重防止国民经济“过热”、保持稳中求进,并主张在发现过热趋向时实行“软着陆”,以防止实行“硬着陆”陷入周期性大起大落的“怪圈”。他主张实行松紧适度、总体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他十分赞成中央把坚持“适度从紧,灵活微调”作为一项中长期宏观调控方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在1997年《论软着陆》一文中,刘国光深入总结了软着陆和治理通货膨胀的成功经验,指出在整个体制转轨完成之前,都要坚持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既要坚持总量平衡、适度从紧、适时微调的方针;也要抓住稳定、宽松的经济环境,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抓紧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是医治我国经济增长大起大落、抑制通货膨胀、搞好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治本之路。

改革开放以前,刘国光先生曾致力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和综合平衡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关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比较完整的看法。80年代以后,刘国光先生富有创见地论述了综合平衡与经济体制、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指出传统经济体制不利于综合平衡,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归纳出判定经济发展质量的若干基本原则:(1) 经济发展的质量目标,不是要求片面地追求高速度,而是要求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2)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仅是为了经济增长,更要注重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 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速度与结构的关系;(4) 在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上,要从外延为主逐步转向内涵为主,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5) 在重视物质技术基础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人力特别是智力的开发;(6) 在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对内对外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

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认为,刘国光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他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现在大多已变成了人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