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事求是与缺事求是
人们认识世界时,在不同的情况下,随着关注对象的差异,关于正在研究的问题所具备的客观基础是有很大差别的,就其类型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类型Ⅰ:当人们研究某个方面问题时,为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都明显是存在的,且经过努力可以得到,我们称此类型为事实可得型。例如医生对自己面前的病人进行诊断就属于这种类型。
类型Ⅱ:当人们研究某个方面问题时,为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就当时而言都未掌握,且不知道其存在于何处,我们称此类型为事实空缺型。例如,地球上的生命究竟起源于何处,何物呢?这是当今科学的几大难题之一。对此问题的研究即属于类型Ⅱ。
类型Ⅲ:当人们研究某个方面问题时,为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因某些原因尚不能够全部得到,即在研究该问题的时候(亦可限定在研究该问题过程中的某个特定阶段之内),反映为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的信息经过种种努力之后仍只能获得其中有限的一部分,我们称此类型为事实不足型。例如,关于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就属于类型Ⅲ。
由于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认识世界时所具备的客观基础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上述类型Ⅰ、Ⅱ、Ⅲ三种条件下,人们认识世界时研究问题的方式也就完全不同。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第一,在类型Ⅰ的条件下,由于为解决所研究问题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都明显是存在的,且经过努力可以得到,因此,只要采取适当的手段,经过必要的努力,就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足量的事实,并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以掌握所研究事物(或问题)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这正是实事求是地认识事物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事实可得型的条件下,研究问题、认识事物应采用实事求是的方式。
实事求是,原是中国的古语。《汉书·河间献王传》称赞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这一古语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从此“实事求是”成了一个通俗的哲学概念。这个概念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之点。《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在类型Ⅱ的条件下,由于为解决所研究问题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就当时而言都未掌握,且不知道其存在于何处,研究者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相关或相近领域中的一些事实与理论,通过演绎、归纳或类比,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从而给出自己的假设(亦即假说),我们称上述认识事物的方式为缺事求是。也就是说,在事实空缺型的条件下,研究问题、认识事物应采用缺事求是的方式。
缺事求是,是与实事求是相对应的一种认识事物、研究问题的方式。所谓“缺事”,是指为解决所研究问题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就当时而言都未掌握,且不知道其存在于何处,“求”就是研究、探索,“是”是指所关注事物的规律性。缺事求是是指当为解决所研究问题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就当时而言都未掌握,且不知道其存在于何处的时候,研究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相关或相近领域中的一些事实与理论,通过演绎、归纳或类比,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推测或猜想,从而给出自己的假设(亦即假说),以此来逼近所关注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事物方式。因此,假说乃是通过缺事求是的方式认识事物时的常见结果。例如关于地球上的生命究竟起源于何处与何物的问题,就出现了多种假说。类似的例子是很多的。
假说,亦称“假设”,是对于所研究的现象作出的未经实践证实的初步说明。提出假说,应该有必要的依据,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又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进行创造性的然而合乎逻辑的探索。无论多么严密的假说,都带有猜想、推测的性质,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经过修改、补充,才能成为科学原理。假说是通过一系列推理(包括演绎、归纳和类比)而形成的。假说对科学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列宁讲到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时说:“社会学中这种唯物主义思想本身已经是天才的思想。当然,这在那时暂且还只是一个假设,但是是一个第一次使我们有可能极科学地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假设。”列宁接着指出:“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第三,在类型Ⅲ的条件下,由于为解决所研究问题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因某些原因尚不能够全部得到,即在研究该问题的时候(亦可限定在研究该问题过程中的某个特定阶段之内),反映为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有关各方面事实的信息经过种种努力之后仍只能获得其中有限的一部分,因此研究者在掌握了一些事实的部分可以采用实事求是的研究方式,而在所需要的事实欠缺的部分则可以采用缺事求是的研究方式,所以这时可以采用将实事求是与缺事求是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在事实不足的条件下,研究问题、认识事物可采用实事求是与缺事求是相结合的方式。
例如在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中,一方面从整体上看研究所需要的事实基本上都是空缺的,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在世界一些地方相继发现的关于古猿及原始人类的化石等资料又为研究提供了虽为有限但却是可靠的信息,因此,在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实事求是与缺事求是相结合的方式。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三点结论:(1)人们认识世界时所具备的客观基础可分为三种类型:类型Ⅰ——事实可得型,类型Ⅱ——事实空缺型,类型Ⅲ——事实不足型。(2)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时所具备的客观基础的不同,人们研究问题的方式也就呈现出差别。其对应关系为:在事实可得的条件下,研究问题、认识事物应采用实事求是的方式;在事实空缺的条件下,研究问题、认识事物应采用缺事求是的方式;在事实不足的条件下,研究问题、认识事物可采用实事求是与缺事求是相结合的方式。(3)在人们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活动中,研究问题、认识事物的缺事求是方式和实事求是与缺事求是相结合的方式同样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研究问题、认识事物的实事求是方式比较来说,对通过运用前述两种认识方式所获得的结果,应更为重视对其进行实践的检验,并经过修改、补充,以使其正确可靠,然后方可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