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业科技攻关努力推动农村科技进步(1992年度工作总结及今后工作思路)
1992年是我国深化改革取得可喜成就的一年,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作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国务院作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在这大好环境中,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经过共同努力,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一是圆满完成农业科技攻关全部专题合同的签订工作,使农业科技攻关全部进入实施;二是完成领导交办的关于“田力宝”有关事宜,较为慎重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三是按照司领导的部署和要求,参与了星火计划四大片的调研;四是组织实施了工程技术中心的工作,落实了3个(昌平、北京市、杨凌)中心计划工作;五是组织到东北地区及广东省对农业科技攻关和农村科技工作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调研报告;六是召开了农作物新品种选育3个攻关项目的计划工作研讨会,这次会议引起了育种工作界的强烈反响,并认为对促进农作物育种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七是召开了“八五”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科技攻关工作研讨会,效时主任在会上作了一个半小时的重要讲话,与会代表对效时主任报告中的改革思路给予高度评价,区域农业科技攻关十年来召开第一次这样的会议与大家共商改革思路,与会代表称这次会是区域农业科技攻关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重大转折;八是安排了政策性调剂费项目;九是协助联络处执行完成了涉及我处的外事任务,参加赴美国高效农业等考察,出席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研讨会并建立了友好关系;十是处理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以及群众来信来访等社会性工作。我们的主要工作仍是农业科技攻关,以下重点向司领导和全司同志汇报农业科技攻关工作在1992年度取得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的基本思路,请领导和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
一 农业攻关项目进展及取得的成果
自1991年以来,农村司会同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商业部、轻工部、化工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科技司和有关地方科委,按照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要求,组织了600多名专家、教授对国家计划的19个农林攻关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论证,确立了59个课题,分解并签订了339个专题合同,在有关部门、地方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国2万多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1991年度和1992年工作任务,取得较好进展,为全面完成“八五”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5-001项目(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4个课题、23个专题。按计划完成了3万份种子入国家库,向国家资源库转移种子4万份,资源数据库完成2万份20万个数据的扩建,并繁种1.3万余份种质资源。
85-002项目(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的6个课题、19个专题;85-003项目(主要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7个课题、18个专题;85-004项目(蔬菜、薯类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3个课题、10个专题。全部按计划完成预定工作,3个项目共有570多个新品系参加省(市)级以上区试,100个新品种通过审定,在育种新方法、新途径,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上都取得较好进展。如水稻新品种“中156”,杂交稻新组合“威优福26”、“籼优016”、“V优77”等5个新品种,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5.7%~15%,通过审定的玉米新杂交种6个,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在水稻基础研究方面收集了40份不属于Sd-1等位基因的新矮源和新抗源,并将抗白叶枯病基因导入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主要品种和三系配套的恢复系中,为培育更多的抗病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5-005项目(松嫩-三江平原中低产地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的11个专题(9个试区); 85-006项目(黄淮海平原农业持续发展综合技术研究)的16个专题(12个试区); 85-007项目(北方干旱地区农业综合发展研究)的10个专题(8个试区); 85-008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研究)的14个专题(11个试区);85-009项目(南方红黄壤丘陵低产地综合治理研究)的11个专题(8个试区),并于1992年调整“滚动”新上一个试区。这样,区域农业综合发展5个项目共计62个专题(49个试区),都结合试区实际情况,紧密依靠当地领导,按计划完成预定任务,为各地发展高产综合农业提供了新的模式。如“浙西红壤低产户区农业持续发展试区”,把综合增产技术用于中低产田,使双季水稻年亩产量提高到840公斤,在滇中高原红壤旱地试区,1991年进行一年三熟超吨粮攻关,当年见效,亩产达到1700公斤,1992年已扩大到4个县应用,示范面积达3万多亩。
85-010项目(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的3个课题、15个专题。在“七五”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各承担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的抗病虫性鉴定,共鉴定了3000余份粮、棉作物种质材料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小麦条、(叶)秆锈病,小麦吸浆虫、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棉花枯、黄萎病、棉铃虫、棉蚜等主要病虫的抗性,初步筛选出200余个单抗或兼抗材料,并获得几个达免疫水平的种质材料。农作物病虫害及农田草害的应用基础研究完成了78个叶锈菌系和30个秆锈菌系毒性基因分析和黄淮麦区18个主要小麦品种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确定了各类有效抗性基因,研究了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抗性的变异及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与抗药性的关系,发现青椒等植物具有显著促进抗药性发展的作用,并以对三龄幼虫期的作用最明显。
85-011项目(草地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的3个课题、15个专题。在“七五”基础上按计划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85-012项目(畜禽良种选育技术研究)的5个课题、12个专题。在“七五”工作基础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中国瘦肉猪新品系选育与配套研究课题,4个父系选育分别进入2~4世代,163~175日龄体重为90公斤,屠宰瘦肉率为61%,已有后备猪700头。15个母系选育进入2~3代。
85-013项目(畜禽疫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20个专题。初步建立起鸡病毒性关节炎的琼扩试验方法,已制备数批检测猪瘟抗体的快速诊断膜及诊断试验盒,用Dot-ELISA对妊娠病毒猪、哺乳毒猪及不同日龄仔猪进行了抗体监测,开展了猪瘟强弱病毒抗体的鉴定诊断试验,均取较好的结果。初步制备出牛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在4℃~8℃下保存12个月,保护率仍可达80%(4/5),而对照全部发病(100%),并在河南、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试用2万头剂,安全有效,对数株口蹄疫病毒进行了寡核苷酸和结构多肽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流行株与弱毒疫苗株有明显的差异。进行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的复壮和提高病毒培养毒价的试验,其中猪轮状病毒毒价已达107.625左右;初步制备出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灭活疫苗,并对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完成鸡法氏囊炎ELISA诊断方法的室内试验,现已开始野外试验,并开展了2个灭活、4个亚型疫苗的研制。制备出蓝舌病17个血清型的国际标准株血清,进行了蓝舌弱病毒苗的免疫试验,疫苗的保护率达97%,试制的灭活苗免疫205天后,仍可保护70%(7/10)。建立并筛选出40株血吸虫抗原特异性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选出10株做腹水单抗,应用单抗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兔和牛的血吸虫病,对循环抗原的阳性检出率达100%。在甘肃、新疆、湖北等省区进行了牛的巴贝斯虫病原种类和传播媒介昆虫种类的调查,进行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试验和双芽巴贝斯虫诊断抗原的保存期试验,其抗原在4℃~6℃下保存9个月,效价无明显改变。
85-014项目(湖泊、海湾渔业增养殖技术研究)11个专题;85-015项目(鱼虾种质资源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7个专题。落实了生产配套资金,详细制订了技术方案后,全面开展了各专题的研究。海湾增养殖研究,浙江象山港1992年放流中国对虾暂养苗9158万尾,三门湾放流9959.5万尾,据初步统计,回捕中国对虾247.86吨(其中象山港108吨,三门湾139.86吨);并在10月放流标志对虾2000尾,雌雄比为2.87∶1,至12月底共回捕149尾,占7.45%,另在11月上旬发现已交配的雌虾和性成熟的雄虾;在对虾放流同时,继续进行虾苗染色体标志计数试验;石斑鱼亲鱼人工诱导催熟、催产、自然产卵受精成功,孵化率高达81.1%,初孵仔鱼至幼鱼成活率为7.8%,育出石斑鱼幼鱼5.25万尾,放流2.47万尾。福建东吾洋放流1厘米中国对虾苗1.02亿尾,到11月底,初步统计捕捞成虾100多吨;大黄鱼人工育苗6.4万尾,7月份投放8000尾2.8厘米/尾鱼种到18个网箱中养殖,至年底检查,一般个体已长到50~60g/尾;并做了滩涂合理利用研究准备工作。
85-016项目(饲料添加剂和配方技术研究); 85-017项目(饲料资源开发与深度利用技术研究)以及85-018项目(短周期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研究)的48个专题;85-019项目(生态林业工程技术体系研究)的42个专题。均按合同要求进度基本完成了预定任务。
二 农业科技攻关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科技攻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回顾历史,总结过去,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研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矛盾突出
1992年8~9月间,我们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到东北地区进行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农林科研院所目前的事业费(人头费)普遍偏低,一般只够人均实际消耗费用的50%~70%。在科技攻关中,一是参加的单位多,二是参加的人员多,投资不足,不少项目经费落实到人头一年只有2000~3000元,加之目前劳务费、差旅费开支加大,实际真正用于科研的经费就不太多了。全国共有1100多个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都希望在攻关中做点工作,这是难能可贵的积极性,但每年农业攻关经费很有限,又要突出重点,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矛盾较为突出。
(二)成果转化和二次开发启动资金和物质条件短缺
从各单位反映的情况看,由于事业费和科研费不足,已迫使各单位都在积极想办法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开发。但由于过去体制下,各单位成果转化和开发的基础条件较差,成果的转化和开发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如在综合农业试验区中,许多成果的转化往往需要一定的规模才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但要上规模就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有的还需要配套一定的物质条件(如化肥、农药等)才能实现。但目前科技攻关研究经费很少,缺乏启动资金,很多攻关成果难以转化成效益,有些成果(如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的转化需要物资配合才能转化,但目前攻关必需的配套物资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尤其在我国农村农民科技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又必须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没有物资配合的科技服务要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是有困难的。
(三)科研单位活力不够,科技队伍仍然不稳
各单位反映,目前制定了不少政策包括放活科技人员等政策,但对于如何放活科研单位的政策还不尽配套,农业科技单位活力不够、科技队伍不稳的老问题依然存在。大家反映,攻关经费少,待遇低,任务重,成果奖励的人数名额有限,很多实际工作的中青年排不上队,这样就难以调动有真才实学人才的积极性。因而,出国热、合资企业热、开发公司热的势头有增无减,但其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科研单位缺乏活力,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四)部分项目的确定与生产,市场结合不紧
绝大部分科技攻关项目的确定是正确的,但一些项目确立时对生产、企业、市场的需要估计不足,一般偏重于学科发展和研究水平,而对市场需要和经济效益考虑较少。因此,一些对企业很好的项目,不仅国家攻关列不上,部门重点项目也列不上,有的项目即使列上了,由于与生产、企业和市场结合不紧,地方、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故地方、企业难以有配套的经费和物质落实。
(五)农业区域综合治理发展试区设立不尽合理
农业区域综合发展试区的设立,一部分是按行政区域,科技单位以往的工作基础,平衡各部门,在有关省、市、自治区的基础上建立的试区,部分试区布局不符合各生态类型区的要求;有的试区地方根本不感兴趣,因而资金投入、物质配套难以落实。个别试区成为科研单位孤军奋战,在研究目标上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试区攻关成果难以在生产上应用。有的地方反映,试区是吃小灶培养出来的,我们地方无法学到手。农业科技攻关主要面向经济主战场,试验示范区更应当在当地发挥作用,开花结果,才能体现试验示范区的根本所在。
三 推进改革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工作的基本思路
国务院最近颁发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是在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生产发展重要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它意味着我国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将结束,中国农业从此开始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品性生产新阶段。
在这种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攻关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与科技体制改革相结合,如何为发展我国的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是当前农业科技发展尤为重要的议题。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首先解决的几个问题是: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来说,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科技如何认识和调整自己,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机制,是农业科技当前至关重要的问题。农业科技几十年来一直依靠国家投入为主,在科技研究方面取得许多成果,据有关专家估算,每年大约有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但利用率不高,据有关资料公布达到30%~40%左右,但实际可能达不到,真正形成生产力的只有15%左右。大部分停留在小试阶段,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一些研究课题主要是考虑学科发展而设立的,并不适合市场需求,或者是信息不灵,刚研制成功就过时了。所以农业科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科技攻关是解决经济主战场中急需的关键技术,科技要着眼于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一切研究应结合经济发展和市场实际兼顾学科发展。转变观念,使科技攻关切实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小康水平早日实现服务,切实解决面向经济建设问题。
第二,农业科技攻关要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我们一直把发展农业的重点放在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方面,这无疑是十分必要和正确的,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成功地解决了全国人民吃饭穿衣问题,这是世界公认的。随着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单一消费转向多样化消费,由过去的数量型逐步转向质量型,温饱型逐步转向营养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市场要求有更多的优质农副产品,农民要求增加收入,国家要求提高效益。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要求。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显著增加,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布局比较合理。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一批骨干企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树立大农业观念,保持粮食、棉花稳定增产。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将更大程度上依靠科技进步,国家科技攻关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计划,应尽快转到以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的轨道上来。“八五”农业攻关中各项目、课题、专题,都应全面贯彻国务院的决定,在现有攻关目标中充分重视高产优质高效,使高产与优质高效并重发展,重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而且要使种养加、贸技农、贸工农紧密结合。推进农林牧副渔、乡镇企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并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一些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在兼顾治理生态环境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做到治理与开发同步,长远与近期结合,达到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使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适应,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第三,深化改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分流人才创造条件。农业科技攻关集中了全国一大批优秀农业科技人员,每年有1000多个单位次20000名科技人员参与攻关。但由于投资强度不够、科技管理不尽合理等原因,加之农业科技研究周期长且长期受产品经济影响,重视市场需求不够,信息渠道不畅通,影响了成果的开发应用,所有这些都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不利因素。为尽可能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件,拟在“八五”后两年以至今后的农村科技攻关项目管理上要积极进行改革。立项标准重点突出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出高水平科技成果和高经济效益为考核目标,来审查科技攻关计划的立项。在具体操作上除继续依靠专家外,应重视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以求科技更紧密地面向生产。健全专家评审制度或高层次的咨询辅助决策组织,加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公正性。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突出重点、缩短战线,集中人财物,“抓大项目、出大成果、创大利润”。国家科委的职责主要是:中长期规划、计划的编制,大项目经费的确定以及主要考核目标的制定等,并加强检查监督,制定政策,宏观指导。本着简政放权原则,在实施中主要依靠和发挥各部门、地方、各单位的作用,促使攻关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条理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农业科技单位在保证科技攻关水平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有偿服务,创办经济实体,兴办企业,兴办咨询服务等第三产业,大胆试验,运用各种渠道加速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引导科技人员主动进入经济市场,为人才分流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单位重组和人才分流。尽快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子来。
根据上述三条基本原则,从1993年开始,在攻关计划中选择部分项目作为改革和加强攻关的重点,探索路子,总结经验,保质、保量完成“八五”攻关任务,以此推动农业科技改革深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一)加强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攻关工作的思路
农科司于1992年10月28日~11月1日在北京密云召开了“粮食·经济·蔬菜薯类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研讨会,经有关部门、地方的专家讨论,基本提高了认识,观念有所改变,我们要积极引导、试点示范,推动我国育种工作的开展。
1.育种工作的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育出一批适合市场需要的多种多样的商业性产品,今后的育种工作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多种育种目标(高产、优质、多抗),开展系统性研究。在计划管理上,不宜采用一个统一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管理,在统一规划下,增加一些指导性计划项目,适当给予科技人员有较大的根据市场需求选题自主权,对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如优异种质的培育、育种新途径的探索等,给予稳定支持并适当加强,以保持育种研究工作的后劲。
2.加强攻关管理工作,简化不必要的管理程序
国家科委和农业部等主管部门,主要工作是宏观决策,政策引导,中长期规划,项目计划编制和资金投入的确定,课题负责单位和专家、技术经济考核指标的确定,信息汇总以及实施和调整中的监督,协调(主要是部门间)等,其他实施中的工作主要由各单位负责。必要时请非常设专家委员会作技术咨询。项目实施可按作物设立课题、专题,积极试行单位或技术负责人承包管理方法,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滚动管理。
3.科技攻关经费有偿使用,这是科技三项经费使用的改革方向
目前育种攻关经费人均只有2000多元,强度太低,育种中的创收由于目前体制不顺,其数量很低,加之目前育种单位缺乏成果转化经费,难以实行全部有偿使用。为探索育种攻关经费有偿使用,在“八五”后期选择一些作物实行资金有偿使用,进行试点,探索方法,以便“九五”期间逐步实行,偿还比例视各种不同作物而定。
4.采用“基金+收购”的经费管理方式,探索农业科技攻关经费有效使用的途径
调动中央、地方、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企业、个人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和人才分流、调整结构,相对稳定基本的作物育种科技队伍。对育种方法的研究、育种材的创新等基础性研究采用基金的方法,由专家评审、确定,对新品种逐步面向全社会实行按质收购,国家定额收购,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覆盖面大而又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品种,鼓励地方、企业、个人收买新品种,打破育种经费“铁饭碗”的传统做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5.加速成果转化和增强科研单位活力,支持科研单位兴办科技“实体”,实行“贸、工、技”、“种、养、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例如组建种子公司乃至“集团”,把育种工作逐步推向市场,在竞争中求生存与发展。打破条条块块,按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农作物育种体系。
6.“八五”期间专题合同后两年运行方案
就水稻、棉花两个作物课题试行“收购”办法,认真总结经验,为“九五”推行做好准备。其他项目、课题建议在1993年度根据合同书有关规定在自评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或重点考察、抽查,在承担单位工作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评估,提出调整方案,按项目、课题、专题具体情况履行合同续签手续。
(二)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攻关应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出示范,推进区域农业综合发展向高效农业转轨
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八五”已在松嫩三江平原、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区、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区5个不同农业生态区建立了49个科技先导型的试验示范区,为振兴我国广大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是科技兴农的一种好形式。农业科研单位或农业高等院校是试验示范区的技术依托单位,可以通过试验区这个基地把大量的科技成果进行示范、扩散、推广到广大农村,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攻关要根据不同类型区农业生态特点,面向广大农村,突出不同类型区的重大问题进行攻关,为不同类型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立适用可行的先进样板。对此提出以下几条改进意见:
1.逐步调整试区布局和攻关内容,使试区攻关适应市场经济和生态区农业发展要求
前面已谈到,我们试区设置不尽合理,应按“八五”国家科技攻关实行滚动管理的原则,逐步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试区布局按自然生态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趋于合理化,攻关内容适用化。
2.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攻关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地方的作用
区域农业攻关与育种等项目有所不同,试区建立在地方,多年的经验证明,凡与地方结合紧密,地方的作用发挥越大,试区就搞得越好,为当地作出的贡献就越大。因此布局的调整,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工作基础、积极性、投资及其配套条件的情况。没有地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只靠科技单位努力,很难充分发挥试区的作用。所以在依靠科技院所、大专院校的同时要充分依靠、发挥地方的作用。各地方政府、科委以及有关部门应把试区建设看做自己的事,试区攻关的好坏,首先在地方见效。因此,各地从试区管理、攻关目标的确定、资金投入等都应纳入自己工作的议事日程。国家、地方共同搞好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科技攻关。
3.区域农业科技攻关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轨
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农村经济再上台阶的必由之路。世界各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都有各自的发展模式,其发展过程都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到温饱为主的产品经济、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生产的市场经济“三部曲”,当今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已成为世界性发展方向。我国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稻米、花生、猪肉、鸡蛋第一生产大国,小麦、玉米第二生产大国。但同时也存在“卖粮难”、“转化难”、直接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以及在生产中存在两元种植结构与消费三元结构、农村消费水平与市场发展等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只有走高效农业之路才有可能解决,区域农业综合发展试区建在不同生态农业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当发挥真正的示范作用。
为此,抓好以科技为先导高效农业示范区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具体体现。在攻关试区基础上建立一批高效农业示范区,应用各地已有的优惠政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以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依靠地方政府积极性,吸引一批科技人员,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为发展我国现代新型农业,做出有效示范,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农村科技司拟定在广东结合科技攻关,建立第一个高效农业示范区(高效农业科技园区),逐步推动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4.引导发展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组织和第三产业
准确有效科学的决策要有充分的依据与信息和其他环境的支撑,在市场机制的发展中,咨询与信息就更为重要。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相辅相成。因此,我们要在农业科技单位引导发展农村科技咨询服务组织,鼓励支持农业科技单位、各试区创办经济实体和企业,兴办科技型服务实体等第三产业,例如黑龙江海伦试区的大豆保产剂厂、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地毯厂、八五〇农场的乳品厂、西北几个试区的秦冠苹果基地、曲周试区的长绒棉纺织厂,均具有良好的基础。运用攻关成果创办企业,逐步增强农业科研单位、各试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上要积极引导、措施得力、稳步进行,并注重与星火计划相结合,利用星火贷款加速农业科技攻关成果的转化。
5.在管理上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逐步试行科研单位、地方对试区进行承包的办法、经费有偿使用的制度。推动区域农业攻关在上水平、创效益、出人才上同步发展。农业科技攻关存在投资强度低的同时,也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复设立、人员配置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在管理上也要积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试行科技单位、地方对试区进行承包责任制,国家根据有限资金立项后,承包单位可根据国家下达的目标在选择单位、人员等问题方面应当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结合资金有偿使用,观念的更新,激励区域农业攻关上水平、创效益、出人才。
6.研究并制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
农业科技攻关成绩的取得,除了国家投资、地方配合、科技人员努力外,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政策作保证,成就是难以取得的。因此,我们要研究和制定政策,除充分应用国家地方现有政策外,还应积极研究、制定适合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家、集体、企业以至个人共同投资环境。尊重知识分子劳动成果,逐步健全完善有偿使用农业科技成果的机制。国家、地方、集体、企业、都应对确有突出贡献而又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开辟多种渠道,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在行业科技攻关基础上,保持农业科技攻关高水平发展,并推动科技先导型产业的形成
通过科技攻关,在农业科技领域,杂交水稻、玉米、棉花、作物资源、组织培养、细胞杂交、遗传基因工程、原生质体培养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科技攻关为我国今天的农业生产水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这是举世公认的。今后的农业科技攻关应继续努力,保持和发展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与此同时,应改变过去成果一经鉴定,攻关就算结束的一贯做法,农业科技攻关要向成果应用、产品开发外延,向科技成果产业化方向发展,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研制的有效的防治技术、新型农药、生物农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应使这些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形成产业,建立生产资料、过硬技术、服务体系成龙配套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这种机制会对生产产生更重大的作用。畜禽水产从育种、疫病防治、规模养殖,均列有攻关项目,要改变目前基本是分段列项的做法,应按种类列项。如蛋鸡,应把蛋鸡选育、规模养殖、疫病防治、进入市场,系列化列入攻关,品种的选择根据市场确定,一抓到底,既出研究高水平,又有高经济效益。这样的攻关意义将会更为重大。饲料攻关项目,“八五”攻关包括添加剂、营养参数、饲料配方、预混技术、机电一体化、饲料营养转化效率等内容均有攻关,今后应以市场产品为龙头组织攻关,集中力量解决市场需要的拳头产品中的问题,直到产业的形成。组织培养在攻关植物中占有相当比重,而攻关只做一半的工作,如桉树组培苗、马铃薯脱毒组培苗、果树、花卉、蔬菜,乃至试管牛等。大部分都是成果鉴定获奖就算告终。因此,要使农业攻关焕发青春,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做法。要树立产业思想、经济头脑,才能推动农业科技攻关向高水平和纵深发展。
四 1993年工作计划以及今后攻关和农村科技工作打算
(一)出台意见
1993年一季度,在上述初步想法基础上,组织有关部门、地方、专家进一步研究,预定于1993年3月前出台《关于深化改革 转变观念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农村科技工作的意见》,报司委领导批准,形成文件。
(二)召开全国农村科技工作座谈会
于二季度初召开全国农村科技工作座谈会,请有关部门科技司、地方科委农业处或计划处处长参加,宣传关于科技攻关以及农村科技工作的意见,使全国主管农业科技的同志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路,推动我国农村科技工作向适应市场经济方向发展。
(三)筹建高效农业示范区
结合攻关,筹建高效农业示范区(高效农业科技园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为高效农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样板。
(四)组建玉米良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支持组建玉米良种等集团股份有限(或集团)公司,以此推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重组和人才分流,加速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
(五)检查农业攻关专题执行情况
调查、抽查农业攻关专题执行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
(六)部署相关工作
部署并进行攻关专题合同的接转、调整,1993年年底完成340多个专题合同的续签、调整工作,保证攻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七)“八五”3年攻关工作总结
1993年四季度进行“八五”3年攻关工作总结,在适当时候召开农业科技攻关3年阶段总结表彰大会,为完成“八五”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加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的管理
加强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的管理,使工程技术中心在科研、开发、生产和市场中发挥示范作用。
(九)筹备召开UPOV国际研讨会
筹备召开UPOV国际研讨会,扩大农村科技司在国际上的影响,拓宽农业科技与国际交流渠道,扩大农业和知识产权在我国群众中的地位和影响。
(十)建立相关数据库
建立农业科技攻关管理、农村科技专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筹建农村科技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
(十一)自身工作作风的改革
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思想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逐步使我们的工作走向制度化、条理化、规范化、科学化,并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宣传工作,扩大农村科技工作的影响。
(十二)在资金上给予我们改革启动工作的支持
申请拨款1000万元,贷款3亿元,作为我们农业科技攻关改革起步的启动资金,请司领导给予支持。
(1992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