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计划实施与管理

为改善人民生活与增强外贸能力推出一批农畜新品种

“六五”期间,承担农畜育种和科技攻关任务的全国有关科研、教育和生产单位,又推出9种作物300多个新品种、新组合,和瘦肉猪、黄羽肉鸡共16个配套组合。不但为粮食持续增产和建设优质农畜商品生产基地提供了标准化的系列品种,而且为发展乡镇农畜产品综合利用和加工业,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和不断增强外贸能力服务,也为提高农牧业科学技术水平作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作物新品种在近三年内累计扩大种植4亿亩,增加社会产值40亿元,增产粮食1000多万吨。8个瘦肉型猪组合已完成了4000头中试和11.7万头生产示范。适于内销和外贸的黄羽肉鸡配套组合各4个,已繁殖基础母鸡1.6万只,单交种母鸡13.5万只,推广商品肉鸡1222.2万只。以上两项畜禽业经国家级技术鉴定,共直接获利2300多万元。概括起来,农畜育种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主要农作物尤其是粮食作物的高产、多抗和优质水平有了提高。以水稻为例,育成并推广99个新品种、新组合,近三年来共扩大种植1.3亿亩,增产稻谷近660万吨。许多品种具有兼抗几种病虫害的能力,表现丰产稳产,也减少了农药用量。尤其有15个品种被评为全国优质米,提供给优质米商品基地选用。株型较好的双桂1号,米质较好的紫金糯,杂交籼稻威优64,应用花培选育出的中花8号,以及香糯4号等香稻、糯稻,还有紫米、黑米等,均在水稻生产中发挥了作用。又如选育出抗病力强、丰产性和抗逆性较好、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如丰抗2号、8号,鄂麦9号、克丰3号等,均已大面积推广。

二是选育出一些专用品种和适于综合利用、加工的优质新品种。例如针对我国肥猪肉滞销状况(国家每年损失1.7亿元),筛选并建立了8个瘦肉型猪组合及其繁殖生产技术体系。如杜湖、杜浙、杜上、杜(长北)、杜三等组合,一般生长育肥猪生后187日龄内体重达90公斤,屠宰瘦肉率达57.7%。其中杜湖组合高达62.3%,获香港猪栏商会银牌奖。当前大量猪瘦肉率仅为35%~45%。此外,猪的繁殖力和母猪窝产瘦肉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黄羽肉鸡配套系中,平均体重不论内销鸡56日龄,还是出口优质鸡70日龄和90日龄均可达1500克。其中三黄肉鸡可与香港的优质鸡“石歧杂”媲美,多批行销港市反映良好。在配套系中,除宜做“白切鸡”和“扒鸡”外,还有能满足清炖、煨汤等烹调需要的配套系。玉米中,除制作食品和饲料的高赖氨酸组合(如中单206)外,还选育出甜玉米、超甜玉米。上海用“农梅1号”甜玉米制作35吨罐头,已开始对外试销。高淀粉的薯类品种,已用于食品加工。优质纤维的棉花品种,如中521、中553、中3402等已接近美国优质棉水平。纤维和棉仁兼用的低酚棉品种已种植十多万亩。利用此类棉仁粉作饲料,还可以加工成饮料、食品等商品。81008、宁油7号、51油菜等7个低芥酸(1%以下)或双低(另含硫代葡萄糖甙0.1%以下)油菜新品种,1985年已种植120多万亩。含蛋白质和油分高、大粒绿皮,以及适作纳豆的中小粒大豆品种的培育成功,不仅丰富了国内豆制品花色品种,而且有利于扩大国际市场。

三是推动了育种技术革新和理论研究发展。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和沔阳光敏感核不育水稻材料,有助于将更多的优良基因聚合于一小品种。抗性鉴定技术的日臻完善和花培等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均为革新育种技术展示了前景。遗传规律研究及其他理论研究的成就,将为提高目的性育种水平提供指导。

与此同时,建立的育种试验和肉鸡生产性能测定基地,改善仪器和机具等条件,开展开放的穿梭育种,和相互交流信息、交换试材等协作攻关工作经验,以及一批新人的成长,亦是不可低估的成果。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