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机开拓进取加快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九五”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思路)
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支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要处理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客观规律。“九五”至201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生活由温饱进入小康进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时期。今后15年,我国农业要连上两个台阶: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00亿公斤,农民生活实现小康;2010年粮食总量达到5600亿公斤,农民生活达到初步富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人口、90%以上的国土面积在农村,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上新台阶的首要问题。
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21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步伐将更加迅猛,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科技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必将依靠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新型科技产业的形成,才能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纵观全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因此,要始终把农业科技提到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
一 农业科技现状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科技进步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加快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事业有了新发展,增设了一些新兴学科、领域,充实和新建了一批科技机构。据1993年统计,我国共有农业(农、林、牧、渔、水、气)县(市)以上科研开发服务机构1607个,农业科技人员总数达16万人,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有十多万人,重点科研单位人员和素质有所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新建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2个部门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农业科研、测试中心,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试验手段和实验条件。农业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对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取得新的突破,获得了一批重大的科技成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科技自身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总增长量中所占的份额,由1978年以前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35%左右,科技经济一体化意识正在逐步提高。
我国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但从科技整体水平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国际竞争力以及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1)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率,在我国目前为30%~35%左右,科技对林业的贡献率只有18.5%,发达国家已达到60%~80%。
(2)粮食单产,我国平均单产不到300公斤,而发达国家已达到400公斤,我国单产水平在世界排第20位左右。森林面积与蓄积量人均水平在世界100位之后。
(3)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每个劳动力年生产粮食1200~1300公斤,肉类70~80公斤,而在发达国家,每个劳动力年生产粮食2万~10万公斤,肉类2000~4000公斤。
(4)作物、畜禽良种覆盖率,在我国仅为60%~80%、30%~60%,而发达国家已接近100%。
(5)化肥利用率、灌溉水利用率,在我国仅为30%~40%,发达国家达到60%以上。
(6)农业机械化程度,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机耕率为53%,机播率为22%,机收率为12%,而发达国家几乎全面机械化。
(7)农业标准化程度,在我国综合标准化项目及其实施范围不足1亿亩,在发达国家已全面标准化。
(8)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我国仅5人左右,发达国家达到30~40人。
我国农业科技自身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业科技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学科设置陈旧,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方法较落后,在科研管理上宏观调控乏力,微观不活,重复、分散现象仍然存在,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能力极低。
(2)农业科技长期投入不足。事业费、科研专项费、基本建设费近几年增长幅度较大,但离需求仍缺口较大,影响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成果的转化。20世纪80年代世界平均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1%,而我国为0.17%~0.27%,是世界上对农业科技投入最低的国家之一。80代每年投资大约10亿元,约占国家科技投入的12%; 1993年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到13.13亿元,但仍不足国家科技投入的12%。
(3)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品种和技术创新能力弱,数量型成果多,质量效益型成果及突破性的、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科技成果少。高新技术发展滞后,难以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一些至关重要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规律没有深入研究,导致如杂交水稻这样的重大成果缺乏理论基础,给深入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化肥、农药的创制及应用缺乏基础理论和自身规律的指导,使用效果与利用率的提高进展缓慢。
(4)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仍是一个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由于农业科技转化体系机制不健全、经费严重不足、推广体制和政策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中试基地等原因,不少成果不能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再者,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全国农业科研力量90%以上集中在产中阶段。
(5)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问题仍未能有效解决,一些单位后继乏人,流失的大部分是优秀人才,如博士生、硕士生和中青年骨干,使一些重要学科后继无人或难以接班。地县推广队伍不稳定,没有足够的保证资金和条件,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我国农业生产连续取得新的突破,1996年已达到4.9亿吨,为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农业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要适应新的发展需求还存在十分严峻的问题。
(1)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外延发展潜力越来越小。我国资源紧缺,尤其是人均资源令人担忧,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目前人均耕地不足1.2亩,且产出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利用率仅为30%;光、温等气候资源的控制能力较差,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
(2)人口不断增长,农业承受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2000年我国人口将可能达到13亿,2010年为14亿,2030年为16亿。粮食生产虽有大幅度提高,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继续保持1984年的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农业科技与生产的艰巨任务。
(3)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农业要为突破这一宏伟目标以及为人口高峰期满足农产品的供给,肩负着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
(4)农业投入不足,技术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根据国力的可能,无疑要逐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定和制约,实际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将始终存在。
二 “九五”农村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出路何在,已成为国内外十分关注的热点。党中央十分关心我国经济和农业发展,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
——实现“九五”和2010年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要位置的基本国策,发展农业的政策长期稳定;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因而科技的位置更显得极为重要,科学技术如何实现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如何实现新的技术革命,这对农业科技是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
农业科技工作既有任务重、责任大、压力大、难度大等现实的困难与问题,又有农业科技自身的潜力大、广大农民迫切需求科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技、科教兴国大气候正在形成等难得的机遇。到2000年,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50%,农业科技要率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具有较大的潜力。如优良品种的应用,增加产量5%~10%,可增产粮食480亿公斤;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可增加300亿立方米水;土地利用率提高10%,相当于增加2亿亩耕地;化肥利用效率提高10%,可增加1000万吨化肥。因此,农业科技必须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开拓进取。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方针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切实推进科教兴农,是农村科技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农村科技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这是我们确定“九五”农村科技重大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面向、依靠、攀高峰”的科技工作总方针,农村科技工作突出以下几点:
(1)我国农业资源人均占有水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村科技必须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坚持开源技术与节流技术共同发展的原则。
(2)由于我国农业面临“三个不可逆转”的矛盾,决定了农村科技工作要始终把农业作为最重要的领域。加速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等薄弱领域的科技进步。
(3)我国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相互促进和制约的趋势日益增强,农村科技工作必须从社会和经济发展全局统筹考虑,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使宏观政策、规划的指导与微观计划项目的引导有机结合,切实加速农业和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4)农村科技工作必须坚持近期和长远相结合,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推广与引进的关系。要特别抓好成果转化这个薄弱环节;抓好近期成果转化的同时,着眼未来,加强技术储备。
(5)根据农业科技需求强烈与投入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的现状,农村科技必须选准领域、加强集成、重点突破,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性技术难题。注重调动部门、地方、科技界及各方面的力量,抓住综合战略性的重大课题,组织多学科、多部门的协同攻关。
(6)改革与发展紧密结合,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按照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安排部署农业科技发展与改革工作。
(二)在工作部署中着重强调几个问题
1.突出应用,在“用”字上下工夫
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针对“九五”期间和21世纪初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战略性、综合性技术问题组织攻关,边研究,边转化。
2.突出技术创新
每项研究必须有创新,瞄准前沿,力争突破。国家级项目避免重复研究和简单组合。
3.突出热点、难点领域
重点保证粮、棉、油等事关国计民生、社会效益大的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根据区域范围和研究性质不同特点,分清层次,因地制宜,提高档次。对地区性和特产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领域,主要按市场机制由地方和社会力量组织攻关。
4.突出集成
加强集成,重点突破,充分调动地方、部门积极性。对于国家、部门、地方的重点,在研究经费、队伍的组织、管理的协调等方面都要统筹考虑,系统集成,发挥整体优势。
5.突出发展与改革的结合
以发展带动改革。根据“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针,按攻关研究队伍的需要和竞争择优的原则精选队伍。把攻关主战场、关键技术的选择与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统筹考虑。攻关队伍的组织要与跨世纪农业科研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较大幅度地增加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项目课题主持人中的比例,促进发展与改革同步。
三 农业科技“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研究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
(一)农业科技成就及其综合实力评价
1.品种资源研究和良种选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我国第一座容量为40万份的国家长期种质资源库,已储存160多种作物近30万份种质资源。育成并推广作物新品种近5000个,粮棉等主要作物品种更换了4~5次,每更换一次,增产10%~30%。全国粮食单产从20世纪50年代的70多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275公斤。杂交水稻累计推广21亿多亩,增产1500亿公斤稻谷。杂交玉米已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70%~80%。棉花总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4。还相继育成了一批林牧渔新品种,普遍增产10%以上。
2.区域农业发展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海淡水高产增养殖技术、草地畜牧业等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都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在黄淮海平原、三江平原、黄土高原、南方红黄壤和北方干旱地区共建立了50个区域农业综合发展试验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近100万亩,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为社会增加效益达57亿元。
3.农业技术进一步应用普及
经济施肥技术已在全国1/3的播种面积上应用;耕作制度改革、间套作、立体农业技术已占全国耕地面积1/3以上,农作物复种指数长期稳定在150%以上;集约化养殖技术、秸秆氨化技术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及。
4.建立了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
基本上控制了东亚飞蝗、麦类黑穗病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研制成功多种动物疫苗,保护率达80%~90%。
5.节水技术为农业开辟了节水新途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渠道防渗技术已推广5000万亩,水的利用率提高到30%。
6.营林、木材加工、森林与环境技术研究有了新发展
造林成活率由60%提高到80%,保存率由30%提高到60%,建立了一批用材林基地,人工林生产的木材已占总产材量25%以上。四大防护林技术工程体系的建成,使工程体系区内水土流失减少50%,使农作物增产5%~8%。
7.饲料工业科学技术发展
使养殖业的饲料消耗大大减少,每年节约粮食800~1000万吨。
8.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农村科技进步
20多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原生质培养、细胞杂交、胚胎移植和基因工程技术都有了大力发展。
从总体上看,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实力,在生产与经济主战场上占主导作用的技术体系是由我国科技人员自行研制提供的。为今后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九五”主要目标与任务
1.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1)为保证粮棉肉蛋奶鱼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快速推广现有科技成果,使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35%提高到50%左右。
(2)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努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改变农业科技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局面,使先进地区、科技先导型试验区以及科技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为保证农业再上新“台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重点解决一批关键性、综合性的重大科技难题,为大幅度提高发展速度和劳动生产率提供200项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
(4)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创新世界先进农业科技,跟踪并提高基础理论水平,使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部分领域达到或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5)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技术工程化研究、产业化、示范推广互相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
(6)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精干的科技队伍。
(7)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体制。
2.科技发展的技术经济指标
(1)培育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渔、林、草新品种600个(国家300个),比现有品种增产10%~15%;
(2)化肥利用率提高10%~15%;
(3)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15%;
(4)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和森林发生的病虫害损失率降低5%~10%;
(5)畜禽死亡率分别降低8%和10%;
(6)水产病害损失率控制在10%以内;
(7)饲料转化率提高10%;
(8)养殖业饲养性生产能力提高15%~20%;
(9)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附加值提高20%~30%;
(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7%;木材利用率提高20%。
(11)生物技术产品开始进入产业化,开发出一批高技术产品和一批有突破性的农牧渔高产、优质、高抗新品种。
3.农业科技条件与设施建设
(1)加强农业基础研究体系建设,择优充实或选建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开放性实验室。
(2)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应用开发与工程化研究体系建设,进行一批现代科技综合研究中心的调整、重组、完善试点工作,组建30个工程技术中心和综合开发工程化研究中心。
(3)加强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中试基地建设,新建和完善50个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区和一批中试基地。
(4)加强农业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全国性农业技术市场管理、交易服务中心。
(5)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病虫害等测报体系建设。新建和完善配套30个省级和2000个地、县、乡级农技推广中心和一批测报站,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6)进行农业科技管理信息网络化建设,建立中央、省级农业科技管理与信息自动化传输系统,大幅度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和微观调控能力。
4.农业科技队伍培养
加速培养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企业家、高级科技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推广人才。
(1)1万名基础研究骨干;
(2)1万名应用开发工程化研究骨干;
(3)100万名技术推广人员;
(4)300名学科带头人;
(5)100名科技型企业家;
(6)1000名高级科技管理人才。
5.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体系和开放、流动、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初步探索出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与资金保证体系。
(三)2010年发展目标
——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达到60%以上,林业达50%;
——高价值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60%和80%;
——提供新一轮更新换代优良新品种,增产幅度10%左右;
——化肥利用率、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5%~10%;
——动植物病虫害损失率进一步下降5%~10%;
——不同类型区农业持续发展,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生产机械化技术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等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科技实用成果转化率提高到60%以上,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产业化和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科技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水平,科技进步因素在农村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示范中达到70%,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四 “九五”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的部署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对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作出如下安排。
(一)重中之重项目
1.五大农作物大面积高产、优质、高效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
选择主要农作物,面向粮棉主产区,以大幅度提高粮棉商品调出率和经济效益为经济目标,以先进技术组装配套为主要内容的主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为技术目标;选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五大作物,分别在湖南、河南、吉林、黑龙江、新疆五个主产区,通过良种、栽培、植保、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建立1万亩21世纪高产样板田,使粮、棉单产达到同类生态区世界先进水平,建立10万亩试验区、100万亩示范区、1000万亩辐射区。建立并完善支撑20世纪末和21世纪前五年的主要农作物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年增产粮食100亿公斤,占国家增产500亿公斤粮食目标的20%,年增产棉花61.8万吨,完成全国到2000年增产棉花的总任务。
2.主要作物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
选择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12种农作物,以高产、优质、抗逆为目标,选育120个优良品种,并通过良种产业化,使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替一代、储备一代。本项目直接增产粮食50亿公斤,成果在全社会推广,间接增产100亿公斤。
3.主要畜禽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
针对我国畜牧业生产“四低一高”(生产水平、饮料转化率、出栏率、生产率低,死亡率高)的突出问题,选择牛、猪、鸡三种主要畜禽,按照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增值的“龙形经济”的系列化、工程化发展思路,抓集约化规模饲养这一中间环节,带动前期饲料资源开发,使项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在畜牧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60%~70%,成为畜牧业发展的样板和技术辐射源。
(二)重点项目
4.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
5.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6.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
7.生态林业技术研究与开发
8.水产育种与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
9.新型饲料添加剂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
10.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
11.优质工业用材林培育与高效利用技术
12.工厂化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计划内项目
根据农业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安排8个计划内项目。
13.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监制技术
14.主要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技术
15.持续高效农业发展技术研究与示范
16.草地畜牧业综合发展技术
17.荒漠化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18.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
19.农业专家决策与信息技术系统研究
20.农业灾害防御技术研究
(四)应急攻关及调剂性项目
主要目的是增强农业科技的快速反应能力,对在实践中显示出有重大突破性的农业创新性研究及生产中突发的农业科技问题及时组织进行追踪研究和应急攻关。同时根据国内外农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对超前性、具有一定风险的项目进行研究与开发。
五 “九五”攻关计划组织实施的特点
通过“九五”计划制定的调查研究,论证评估,组织实施,在科技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强烈的反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国家意识、政府行为
国家科技攻关是解决国民经济主战场关键技术的计划。在制订计划开始时就提出了课题要来源于生产,技术成果服务于生产,“九五”计划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国家意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安排五大作物、作物育种、畜禽规模化养殖等20个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这些项目的确定改变了过去主要靠“下面申报,政府批准,下面分配”的做法,立项、资金落实、匹配、人员到位的组织及实施中出现问题,都由政府参与管理、协调、组织落实,这种体现政府行为的优势已经得到证实,正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五大作物”、“畜禽规模化养殖”等几个项目都是根据国家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和人民生活需求而设立的项目,项目确定后,组织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科技人员进行攻关,基本保证国家的大事、重点、难题得到统筹考虑,全面发展。
2.体现公平竞争、扶优扶强
为了保证“九五”攻关任务的完成,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选择具备基础雄厚、水平较高的精干队伍承担攻关任务,国家科委专门制定了攻关任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通过竞争确定承担单位,如“五大作物”选择了17项关键技术,向全国发布公告公平招标。还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良种产业化技术研究”、“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主要农作物和林木种质评价与利用”、“饲料产业化”等项目都采用公开发布招标指南,由专家委员会采用定性定量评分(回避制度)方式评审,保证了招标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九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基本上体现了优势优先、扶优扶强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基础好、实力强、水平高的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为我们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建立竞争协作的新机制做出了成功的尝试。
对专题落实情况分析,到目前共签订了325个专题合同,其中有193个专题由国家级单位作为第一承担单位,占专题总数的60%,由地方单位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有132个,占专题的40%,符合我们对中央、地方单位研究实力、科技水平、人才分布以及国家地方两个层次实力的分析、预测。
3.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
在“八五”计划的基础上,“九五”对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全面实行“前启动、后补助”的办法,这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中推出的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措施。是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具体体现。“九五”期间对新品种选育全面实行“前启动、后补助”的做法,国家将逐步重点投资于育种新技术研究、新方法的探索以及新材料的创新研究。对于品种的选育将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国家采用“后补助”的办法进行支持。
对于基金项目和“后补助”项目,目前仍以国家拨款为主,要不断壮大发展,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要积极开拓资金渠道,一是采取国家增加专项拨款,二是采取社会集资和捐赠,三是企业和社会投入,四是育种单位自我发展。国家将根据发展情况,逐步探索对“后补助”资金实现部分或全部回收或贷款运转等形式,逐步扩大投资来源和支持强度。有关部门、地方科技主管单位、研究开发单位及企业在执行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健全完善“前启动、后补助”的管理机制,推进这项工作开展。
4.体现优势集成协作攻关
“九五”计划提出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都要集成优势、竞争协作、协调发展的新思路。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在部分项目上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得到有关领导、部门、地方政府及专家和科技人员的支持。“五大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等项目的省市的选择、攻关技术的筛选、精干队伍的组织、资金的筹集、实施方案的确定,尤其是对公开招标内容的精选充分体现“集成”二字,并展现出协作攻关的新局面。
5.由过去的产品技术单项技术研究向产业化技术区域性综合技术研究转变
“九五”期间,为尽快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速我国农业发展速度,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农业要走产业化道路。这一点对农业攻关计划也是一个严峻考验。十多年来,基本都是习惯于单项技术的研究、产品技术的研究,对于大规模的综合性技术和推动产业全面发展的成套技术,缺乏系统性考虑,更没有作出系统安排。根据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九五”农业攻关计划安排的“五大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示范”、“农作物产品与种子产业化技术研究”、“饲料产业化”、“畜禽规模化养殖”等项目,旨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五大作物5000万亩)相当规模和产业两平台上解决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和产业链配套技术,基本上采用“两弹一星”的做法。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多方面协同作战,初步打破了原来单一技术研究、单项产品技术研究的局面,正在综合性、区域性和产业链配套技术的攻关上团结奋战。每一项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都将给生产和经济发展带来飞跃,我们坚信“九五”攻关计划的完成,对我国2000年目标的实现,对21世纪经济发展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 开拓进取,加强管理,推动发展
(一)加速农业科技攻关计划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涉及面广、作用重大、影响力强,因此要统筹考虑、重点突破、系统推进、全面发展。
1.建立健全年报制度
按照国家攻关计划要搞好年报的要求,经与有关部委协调后,1996年已发了通知,从1997年开始,按期于次年3月编制年报。通过年报认真总结攻关年度执行情况,沟通信息交流经验,促进农业攻关的顺利进行。
2.逐步建立信息交流服务体系
“九五”期间力争逐步建立信息交流服务体系,通过农业科技管理信息和专家决策系统项目的实施,把有关部委科技司和地方科委的联系网络建立起来,建立信息交流通道,了解国际国内科技、经济发展动态,提高管理效率。
3.健全完善双轨制管理模式,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农业攻关的发展和成效。科技管理部门要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把握全局、调查研究、深入实际、热情服务、勤奋高效,同时要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各项目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从行政、学术两个方面保证攻关任务的顺利完成。
4.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的实施已全部到位,全面进入实施阶段,要求参与科技攻关人员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确保年度任务的完成。管理部门要切实尽心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保障条件,包括攻关经费及时划拨、足额到位,积极为第一线科技人员提供服务;在此基础上加强检查监督,项目主持部门、地方政府、各级管理机构和从事研究的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国家攻关管理办法。各部门、地方可结合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管理办法、细则等,加强检查监督,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保质保量地完成。
5.实行滚动管理,建立竞争协作的新风气
滚动管理是“九五”农业科技攻关计划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从1997年开始,在“九五”计划正常运转后逐步使滚动管理走上正轨。一是改变农业攻关计划十多年来“进出五年不变”的做法,逐步实行在五年总体目标前提下的动态管理。项目、专题成熟一个上一个,完成一个结题一个,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对那些周期长、社会效益大的国家级大项目、专题可采用续签等方式管理。二是采用扶优扶强、优势优先的原则,采用存量不变、增量调整的做法(同时盘活存量),根据国家财力情况,增量部分重点支持成绩突出、技术创新、效益显著的新的生长点。三是对那些由于非客观因素造成的不能执行的项目、专题实行强制性调整。四是通过引进或在同类研究中已经解决的问题无必要再进行的内容做引导性调整。调动部门、地方的积极性,搞好科技攻关滚动管理。
6.对区域治理进行适度调整
从1997年开始,一是要研究制订、完善区域治理试区评价指标试行方案;二是调查了解试区的基本情况,按照统一格式将每个试区的基本情况、取得成就、社会评价、存在的问题及2000年以后的发展预测,按期编写书面材料,以供专家在调查研究、评估、调整时作为依据。国家科委将组织有关部门、地方科委对部门试区进行考察、评议、逐步调整。推动区域治理,滚动竞争发展,确实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样板。
1996年,国家科委、农业部、中科院等有关部门地方组织对15个试区的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评议、认真分析、广泛征求意见,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了15个试区负责人、地方、主管部门及试区所在地县、市负责人会议,对“九五”初确定的5个三类试区,提出了处理意见。决定取消山西离石、河南平舆试区攻关资格。
(二)加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工作
到1996年底为止,农口共建立了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1个分中心,1个分部。有10个中心依托于研究院所,2个中心依托于大学,1个中心依托于科技开发机构、1个中心依托于民营科研机构、一个依托于企业。已验收挂牌的4个,完成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的项目87项,完成企业委托的项目73项,获奖成果34项,吸收科技成果182项,向企业等单位转让36项(涉及企业200多家),培养人才1700多人次,建立了6条生产线,增置了271套(台)设备,效果还是较显著的。一是综合研究和开发的能力、技术工程化的能力有较大的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了一定贡献;二是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随着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为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作了大胆的探索,无论在推进体制改革、分流人才、增强科技单位实力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三是有助于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些中心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一批成龙配套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工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工程中心得到成龙配套、组装成熟,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存在问题也比较突出,首先是对工程中心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什么叫中心、怎样建设中心、如何管理中心和发展中心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市场机制和新的办法没有建立起来,适应性差,加之适应改革和市场机制的调控手段不具备,导致中心竞争力不强;最后是部门、地方配套资金力度不大和单位自筹能力低等原因导致申报条件不够,严重影响中心建设速度。
今后要在认真总结前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设想到2000年力争组建30个中心,初步建立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条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此要加强对中心的组织管理:一是要认真做好申报工作,按照中心的要求条件严格把关,大力提高申报成功率;二是抓好组建工作,目前有8个中心处在组建过程中,有关主管部门、地方要认真负责,落实配套资金,研究组建问题,健全领导组织,保证定期完成;三是抓好验收工作,严格按照组建要求和各项指标,及时验收完成组建的中心;四是抓好跟踪管理,对已验收的中心要进行严格跟踪管理,建立流动激励机制,定期按规章制度检查,严格按照中心管理办法和要求,即“一个目标、两个关键、三个良性循环、四个一流”做好工作。对不合格的中心及时调整。
(三)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工程
为落实和促进党中央提出的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国家科委于1996年通过专家委员会评审,正式启动“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工程”。
工厂化农业是针对我国目前资源严重紧缺,外延发展潜力越来越小;人口不断增长,农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家投入不足,技术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等问题,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瞄准21世纪农业发展趋势,切实实行两个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方针提出的。
工厂化农业的宗旨在相对可控环境条件下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产方式。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对环境的控制能力,努力提高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工厂化农业的发展要结合我国国情,遵循总结提高、集成创新、超前示范、引导发展的原则,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科技、生产、经济协调发展,为21世纪农业发展提供超前示范模式。在北京、上海、辽宁、浙江、广东建立2500亩试验区、1万亩示范区、10万亩扩散区。到2000年技术经济指标是:生产能力提高2倍以上,直接经济效益提高2倍,投入产出比为1∶3以上。该工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地方与中央结合,研究与示范结合,先进与实用结合,企业与农民结合,由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为21世纪农业发展在技术、生产、经济上提供可行模式。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并取得良好的进展。
1996年还将研究启动“农用水资源高效利用科技产业工程”项目,目前,正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力争1997年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计划,节水工程和工厂化农业不同,涉及灌溉技术、雨养农业技术、地下水资源利用技术、污水净化再用技术、季节性干旱等多项问题,涉及多个省市、部门,操作难度大,效益难以直接回报,但前景、意义极为重要。我们将认真组织研究,依靠部门、地方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作用,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
通过重大科技产业工程的引导,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同时在实现两个转变、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发展进程中,极大提高科技威力与显示度。
(四)高度重视基础研究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近十年来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工作,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又设立了攀登计划,各省都有基础研究专项资金,由于国家重视,各级政府支持,基础研究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一些领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的基础研究工作应该说也有较大发展,在攀登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农业基础研究如粮油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基础研究、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都取得较好的进展,攀登计划“八五”期间每年平均经费750万元,1995年增加到120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农业的前几年在5%左右,这两年有所增加。这些支持为农业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但从农业大领域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来看,在国内与其他行业比较,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甚远。
根据1995年统计,中国科技论文共26395篇,居世界第11位。反映世界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的《科学论文索引》(SCI)所收录的我国论文有13134篇,继续排在世界第15位;反映工程技术水平的《工程索引》(EI)所收录的我国论文有8109篇,排在世界第7位。上述统计中,在学科、研究机构、作者等多项排名中,大农业领域类均榜上无名。国内1231种期刊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农学论文总数为6236编,在学科排名中居第4位,在机构排位中仅有浙江农科院为151篇,排第9位。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极为薄弱,亟待加强。
近些年来,国家、地方都增加了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近几年来每年增加7000万元,年支持总额几亿元,农业获得立项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投向农业的资源比例仍然较少。农业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说:农业包含在生物领域中,没有单列出来,也没有农业专家评审组。我们正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意见。有些是我们主观努力不够,我们提出的项目的数量、质量亟待提高,要努力提高竞争力,从事研究的科技人员要切实重视这一问题,从事科技管理的人员同样要重视这一问题。重大基础项目攀登计划也同样存在这些问题,大家都要重视。
农业基础研究工作一是要抓好基础性工作,如品质资源、定位观察监测等,没有基础性工作的支持,农业科技同样不能很好发展;二是要大力提高基础研究水平,尤其是基础理论水平,有许多农业科技成果虽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但从基础研究和理论方面并没有解决它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导致在应用中出现新的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必须从现在起把基础研究工作,包括一些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国家、地方渠道),提高申请项目的命中率、资金的比重及有效利用率,组织人员、组织课题、加强管理,尽快提高我国农业基础研究水平,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论文。
(五)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取决于科技含量的增加,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都采取了重大措施、巨大的投入,我国近10年来,投入上百亿元资金用于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高科技在这一大潮流中向前推进,取得一些重大成果和进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近几年有长足发展并具有巨大的前景,如我国的组织培养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以及资源高效利用与替代技术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都是靠技术的革新:高秆变矮秆使我国种植方式发生巨大飞跃,促进产量大幅度提高;施肥技术的革新,尤其是经济配方施肥,使主要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耕作技术的革新,大幅度提高复种指数;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杂交稻十多年来增产近3000亿公斤粮食,杂交玉米近几年来占粮食增产量的50%。21世纪人口的压力迫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今后的任务首先要跟踪世界高新技术发展动向;其次是继续保持我国农业在某些领域的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是积极挖掘农业高新技术的内在潜力,重在创新;还要拓宽电子、物理、化工、核能等在农业技术应用的渠道。在这些方面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给大投入。以跟踪创新、跳跃发展、推动产业、持续高效为指导思想,使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逐步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需求,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六)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自身建设,促进农业科技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科技能否健康协调发展,科技管理自身水平(包括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的发展。农业科技的发展除了上面讲到的科技攻关、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外,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如资金渠道、体制改革、物质条件、基本建设、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都需要进一步拓展,只有在多方面平衡发展、共同提高,才能使农业、农村科技协调发展。
1.努力争取农业科技投入
据统计,农业科技在六类科技计划中,1995年实施的项目有1955项,当年投入资金达55.76亿元,其中政府拨款2.62亿元,贷款14.02亿元,国外资金2.27亿元,自有资金33亿元,其他资金3.9亿元,参加人员5.33万人。1995年国家科委科技拨款部分、攀登计划和实验室运行费1200万元,高新技术5700万元,科技攻关计划1.4亿元(含其他司、中心),开发计划2900万元。这批经费比“八五”初期有大幅度提高,但离需求差距还甚远,横向比较,比重失调。从1993~1995年三年统计分析,农业领域经费投入不足,主要的学科三年投入不足3亿元,平均每个课题3.2万元,人均1.4万元。要进一步扩大经费来源,增加投入强度,改善投资环境。
2.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全国1995年县以上政府部门所属的研究机构与开发机构,共计5160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有4850个,职工总数71.87万人,其中农业估计在1500个以上,从业人员15万人左右,科技人员不到50%,加上推广队伍,号称“百万大军”。当然这批队伍为我国农业科技与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应有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专业、学科设置几十年不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合理,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良性循环机制未能很好建立,保障制度不健全,各级机构的职能、定位边界不清,重复浪费严重。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要更新观念、转换机制;工作上要分清层次、准确定位;在操作上采用试点突破,逐步实现优化配置,以此推动全局,促进稳定发展。
国家农业和科技主管部门及地方都要从长远整体出发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实施,密切协作,逐步形成三个层次力量的合理配置,研究、开发推广相互衔接,紧密结合的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分层次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明确国家、部门、地方管理机构和科研、开发推广单位的职责。中央部属、省属高层科研单位以研究为主,重视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努力提高科研成果成熟程度,积极开发本单位的科技成果,在稳住精干科研队伍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机构调整和人才分流工作,试行一所多制,逐步实行聘任制、理事会等新管理机制;地、市级科研单位要根据本地区优势,以引进开发适用于本地区的技术为主,兼顾研究本地区农业发展关键技术,重点做好科技成果移植,使适用于本地区的先进技术成龙配套、完善成熟,积极示范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县级科技机构,从当地实际出发,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稳定科技服务机构。各级科技机构都要努力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积极创办经济实体,采用多种形式逐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各部门、地方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科技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目标考核,以促进科技单位综合发展水平的提高。
3.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农业科研队伍和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农业科技工作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精干队伍建立,稳定一支国家、省级农业科技研究基本队伍。要坚持“稳放并重,积极放开”的方针,调整结构,分流人员,转换机制,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根据农业的特点,农业科技仍然应以国家投入为主渠道,全国应稳定一支基本的精干队伍,应继续以科技攻关、高新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等形式,支持、加强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各地方政府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形成各有特色、特点、特长的农业科研精干队伍。国家和地方都要培养一批懂科学、熟悉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还要建立起与生产相适应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特别是县以下的基层科技推广工作。国家、地方都要增加技术推广经费,解决待遇等问题,使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确保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4.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快速发展,与100多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与十多个国际研究机构建立合作研究关系,引进近10万份资源、数百项技术。如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等在生产中起到了重大作用。我国在农业方面向60~70个国家进行几百个技术项目的援助和支持,使中国农业科技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国际合作局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在技术、人才两个方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积极利用外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要充分用好国家在“九五”期间每年2000万美元的技术引进费,做到引进一项、消化一项,使其产生比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还要大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要学会赚外国人的钱,农业科技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科技管理也是一门科学,管理好坏、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热爱本职工作,勤政廉洁,热情服务,做好科技管理工作。
——科技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宏观上要调控全局,微观上要深入实际,国家、部门要抓大事,抓重大问题、长远问题。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发挥各地方的特长优势,地方要了解掌握国家的要求、动态,在国家统筹布置下做好各自的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
——科技管理要促进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协同作战,振兴农业,振兴国家。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习惯于封闭的做法,传统的惯性仍然存在,如果不转变观念、不拓宽思路、不改变做法,那就会影响一方、影响一片,阻碍发展,所以我们要加强横向纵向联合,提倡协作,开展大会战。
——科技管理要做好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确保农业科技的协调发展。农业科技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企业、社会其他各界都有兴趣投资农业。从事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的部门要协调好各方关系,争取多方位、多渠道支持,只要是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工作,我们都应提供服务,创造条件。统筹考虑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以及开发研究等方面,理顺各种关系,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九五”任务,不断改善环境,积极开辟渠道,大踏步迈入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