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渊源
4.1.1 楚文化与“江西填湖广”
楚文化是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文化形态。湖北为楚国的发祥地,湖南及江西的大部分地区都为楚国的属地,都是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确切地说,都是楚文化的构成地区。湖南、湖北在唐朝时同属江南西道,宋朝时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元朝和明朝时同属湖广省,直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才正式分为湖南省和湖北省。
在地域文化上,荆楚文化和湖湘文化是古代楚文化的两个重要分支,而元明之际江西大规模地向湖南移民也将当时处于中国历史文化高峰时期的赣文化带到了湘江两岸,并使其成为湖湘文化近现代名人辈出的一条重要文脉。“唯楚有才”就是描述楚国历史上的人才济济,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众多第一流人才。如湖北有中国古代戏剧鼻祖优孟,爱国诗人屈原,辞赋家宋玉,“一诺千金”的季布,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茶圣”陆羽,文学家皮日休,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中国绘画“江夏派”的创始人吴伟,著名学者徐守敬,明朝政治家张居正,文坛三兄弟“公安三袁”,书法家米芾,名医庞安时,“医圣”李时珍、万密斋(万全), “孝文化”代表黄香、孟宗、董永,“竟陵派”两大文学家钟惺、谭元春等先贤名流;湖南有文学家贾谊、造纸术发明家蔡伦、书法家欧阳询、哲学家王夫之、清末大臣曾国藩、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等;江西有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文学家陶渊明、欧阳修、曾巩、杨万里,书画名人黄庭坚,改革家王安石,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至深。
宋元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元朝末年,两湖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的主要战场,社会动荡使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长江流域之后,于洪武年间下令组织人多地少的江西人迁往湖南、湖北,允许“插标占地”,书写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因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市作战频繁,康熙十六年,清军为消灭义军,滥杀无辜,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在明代江西人口的流动中,工商人口的流动是一大特点。它促进了两湖地区同时也激发了江西本地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明代江西人口大规模向两湖地区的流动,是造成这一地区明代中后期和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两湖氏族结构中,仅江西一省移民就占60%~74%左右。这场始于元末、迄于清朝长达400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深刻地改变了长江流域的人口地理、经济地理分布。它促使江西和两湖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比以往更为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观念、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的经济区。
湘鄂赣三省人口流动与密切联系一直延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湖南人为了躲兵灾、逃饥荒,背井离乡举家外迁,其中一部分沿洞庭湖北上,造就了湖北的“湖南村”现象。在湖北武汉市江夏区法泗镇有个东港村,全村共3000人,原籍湖南的就占98%以上,他们主要来自长沙、湘潭、岳阳、益阳、衡阳等地,整个村就是湖南人一手建起来的。在咸宁的通山、崇阳和通城,很多家庭是“湘鄂赣”组合,至于“鄂湘”、“鄂赣”组合就更多。“湘鄂赣一家亲”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4.1.2 “两湖熟、天下足”与江右商帮
长江中游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粮仓,具有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是全国农产品资源最为丰富、农产品贸易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两湖地区不仅是农产品的盛产地,还有“两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两湖”即今湖南境内的洞庭湖平原及湘中丘陵盆地、湖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沿江平原。所谓“天下”则主要指南半个中国,尤其是长江、珠江两流域对湖广米粮的依赖。当然其中也有相当数量逆汉水而上陕晋中原。
“两湖”虽然不包括江西,但江西也能“足”天下。在两宋以后江西由于得天独厚、人杰地灵,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元顺帝时,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红巾起义,中原大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乱之中。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第一个设省级行政单位的地区就是江西。随着明朝对全国的统一,明军不断进兵两湖、两广、云贵,都以江西为基地,军需给养多依赖于江西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随着军队的推进,江西人将本地的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行销到战事频仍的中原大地和华南、西南诸省。浩浩荡荡的江右商帮便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并迅速扩张至全国各地,占领了广阔的市场,队伍规模和经商范围不断扩大。至明朝,江西继续保持这一经济文化优势,由于地产丰富,盛产粮食、茶叶、陶瓷、纸张、布匹、木材,缴纳税粮在明孝宗弘治年间直至明神宗万历年间居全国第一,成为全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先进地区。
湖广邻近江西,“趾相错,踵相接”,为江西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武昌、汉口、汉阳“五方杂处,商贾辐辏,俱以贸易为业”,故江西商人到武汉犹如跨门过庭。盐、当、米、木材、药材、花布,在汉口称六大行业,都有很多江西商人在经营。尤其是汉口的药材业,江西临清商人几乎垄断了这个行业。湖南的长沙、衡阳、湘潭,都是江西人聚居的地方。洞庭湖的岳州府,居民多以渔业为生,而江湖渔利,亦为江西商人所垄断。明代兴起的竟陵(今湖北天门)皂角市,居住着大约3000人口,本地人仅为十分之一,均从事耕作,7/10来自江西,绝大部分是商贾之家。“江西走荆蜀,行行三十年。铃卒递羽檄,贩夫骈担肩”反映的正是这种境况。明清时期,湖广流传着“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民谚。
4.1.3 “两沙半天下”与四大名镇居其二
历史上,长江中游地区区位条件优越,城镇发展居全国重要地位。
在宋代,全国有“四大米市”,两湖地区就占了两个,一个是湖北沙市,一个是湖南长沙,因此有“两沙半天下”之说。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地区形成了一大批有区域特色及经济实力的专业市镇,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不亚于同一类型的江南市镇。如在明清中国四大名镇之中,长江中游地区就占有汉口和景德镇两个。
景德镇的陶瓷业手工工场代表着中国传统陶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其制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均享有盛誉,有“瓷都”之称。明朝王世懋说:“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景德镇真正成了“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在继承前代技术并发扬光大的种类烧造方面外,明代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日益没落的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并广采博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新的造型、新的装饰,真正“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而所有这些创新,不仅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而且光照千秋,辉映千古。
汉口镇的成长历程堪称明清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汉口成为名镇的原因主要也在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汉口位于湖北省东部汉水与长江交汇处,在全国居中心位置,被称为“九省通衢”。得益于新式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的出现与广泛应用,该镇在晚清时期实现了近代转型,发展速度加快,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都市,号称“东方芝加哥”。
4.1.4 汉治萍与中国近代工业摇篮
1889年,张之洞总管湖北和湖南的军民政务,因两省在明朝时同属湖广省而通称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督鄂之后,湖北、湖南近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三省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以汉冶萍公司为例,成立于1908年的汉冶萍公司全称“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统辖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大冶铁厂等厂矿,兼炼铁、采矿、开煤,它是中国第一代新式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早和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可谓“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到辛亥革命前夕,该公司员工达7000多人,年产钢近7万吨、铁矿50万吨、煤60万吨,占清政府全年钢产量90%以上。由于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唯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控制该公司实际上等于控制了清政府的重工业。1938年因为抗战将其大部设备运往重庆,另立新厂,为重庆钢铁集团前身。其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四川路,厂矿企业跨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北、辽宁等省,还与日本九州制钢所合资,在日本东京和大阪、英国伦敦设有办事处,可谓中国最早的跨国企业。
以汉冶萍公司的创建为契机,三省之间的交通联系大为改善。1898年3月,为了解决汉阳铁厂燃料问题,张之洞和盛宣怀会奏清廷,开办萍乡煤矿,成立“萍乡等处煤矿总局”,萍乡煤矿位于江西省萍乡县,与湖南省的醴陵、浏阳、攸县等县接壤。煤焦运输主要靠水道,即由萍河起运,经渌江转入湘江到湘潭,再转载汉阳。1899年,修通了从萍乡宋家坊萍河边至安源的萍安铁路;1904年,萍安铁路延至湖南株洲,称株萍铁路;1909年又与新筑的粤汉铁路接轨,运输状况大为改观。
4.1.5 近现代革命的发源地与红色政权
湘鄂赣三省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发源地:武昌是中国近代革命的首义之地,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有“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的美称;于都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始发地;大别山是红色根据地,1947年8月刘邓大军于此开始了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资源是本区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国十大将军县,这三省就占了7个:湖北红安、大悟,江西兴国、吉安、永新,湖南平江、浏阳。
湘鄂赣苏区是党领导秋收起义最早的地方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县级红色政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它南抵株萍铁路,北抵长江,西至粤汉铁路,东至南浔铁路,位于赣西北、湘东北、鄂东南地区,包括江西的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宜丰及瑞昌、宜春、奉新、高安、萍乡、靖安的一部分,湖南的平江、浏阳及汨罗、岳阳、临湘、长沙的一部分,湖北的阳新、通山、大冶、通城、崇阳及赤壁、鄂城的一部分,共计20余县。鼎盛时期达40多个县,包括江北的黄梅、广济、蕲春、浠水等,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三个省会武汉、长沙、南昌,基本上就是今天的中三角。可以说,湘鄂赣苏区勾勒出了今天中三角的大模样。
不仅如此,湘鄂赣苏区还使这一地区首次成为一个一体化的军事、政治、经济板块。一体化的军事板块以1928年11月中共湘鄂赣特委成立军事委员会为标志,一体化的政治板块以1931年7月、9月分别正式成立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为标志,一体化的经济板块以1931年11月成立“湘鄂赣省工农银行”为标志。“湘鄂赣省工农银行”成立后,立即在各县、区设分行和支行。省币发行后,各县、区工农银行停止发行和使用旧币,回收各种杂钞,结束了根据地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为稳定物价,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统一财政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