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rgration)是指处在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成员国相互拆除壁垒和障碍,相互给予经济贸易优惠待遇,甚至通过部分国家主权的让渡,建立起超国家的协调管理机构,实行长期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形成一个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为成员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有活力的、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所需的大市场。区域集团成员间的经济联合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导致政治上、外交上的联合。有些区域经贸集团成立伊始就具有浓厚的联合色彩。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逐渐出现,从其一开始就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会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初是由于政治目的出现的,它起源于经济最发达和市场机制发展最充分的西欧地区,以防止欧洲再次发生战争。因此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组织开始建立并快速发展,其典型代表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其初始发展阶段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从而使很多国家,包括60年代新独立的大批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开始纷纷效仿,这一时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大都是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共同体等等。然而,由于这些地区的市场经济还很不发达,成员国之间也缺乏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而且许多国家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在很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因而在其后的一二十年里,绝大多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要么进展缓慢要么陷于停滞瘫痪状态,还有个别甚至解散,只有欧共体依然在继续向着更高级的联合形式前进。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刚刚取得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导致其经济结构简单且差异不大,从而既没有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又缺乏产业间合作的动力,再加之时局动荡、外部阻挠,使得不少一体化协议形同虚设、不了了之,就连初级的经济合作和协调也难以发挥作用。
1985年以来,国际政治局势日趋缓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全球各国又掀起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热潮。亚、非、拉地区的一些原有组织通过调整重现生机,而且新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以迅雷之势在世界各地成立。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签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以及成立的经济联合组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从而逐渐呈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应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原因。概括如下。
(1)二次大战后,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和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国际分工向纵深和广度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但是,上述趋势受到国家壁垒的限制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加强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冲破和消除国家壁垒形成的障碍,在彼此之间进行经济协调和联合。
(2)战后,私人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的结合更加直接和密切,垄断资本主义有了高度的发展。垄断资本广泛利用国家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国家的经济职能大大加强。但是,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加强和经济活动国际化的发展,任何国家专业化生产的扩大,原料能源的获取,销售市场的扩展以及资本的流动,都同国际活动和国际市场以及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密切相关。如果只有本国的国内调节,而没有国际调节,经济调节的效果势必减弱。因此,经济活动国际化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的日益增强,同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控能力的不断强化,使得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必然从国内经济领域走向国际经济关系领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一体化集团实行超国家的经济干预和调节,创造了有利条件。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滞胀困扰着工业化国家,新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在全球贸易环境逐步恶化的情况下,处于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组建经济贸易集团,在区域内部实行贸易自由化,以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利影响。集团成员之间逐步消除商品、资本、人员和技术流动的各种障碍,在区域内部造成一个良好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这样做,成员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各种要素资源在区域内获得优化配置和利用,为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是一些国家走一体化道路的动力源泉。
(4)世界局势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欧和日本迅速崛起,美国经济地位相对衰弱,美、日、欧在经济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80年代末东欧的剧变和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导致了“冷战”的结束,政治军事居次要地位,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此时,欧共体加快了市场一体化建设的步伐,集团的凝聚力进一步加强,使美国和日本受到威胁,美、日以及其他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奋起直追,迎接挑战,组建本地区的经贸集团。这就形成了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
(5)维护共同权益,联合一致抗衡外部强大势力。一些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利益相近的国家,会结成政治或经济的一体化集团,以维护它们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例如北约军事联盟、欧洲经济同盟等等。
(6)日益发达和完善的交通运输业和通信业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通信业使各国的时间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费用,加快了商品的国际流转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也使得区域内各国能够发挥其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获得比较利益。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才成为国际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研究关税同盟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1950年,瓦纳(J. Viner)出版《关税同盟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关税同盟理论,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并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部分。50年代的经济理论对经济一体化现象,如贸易、货币、财政等诸多问题没有做全面性的分析,到了60年代以后才出现综合性的效果分析。以米德和约翰逊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瓦纳开创性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从生产领域扩大到了消费领域。以1957年的罗马条约为起点,许多经济学家从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方面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后逐渐确立了共同市场理论。此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果的研究促进了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经济贸易联合的一个手段。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欧盟发布了“92报告”和“德洛报告”,以及各国对关贸总协定(GATT)不满,各国开始寻求适合各自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但我们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成功的依然是欧洲,欧盟已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个代名词。所有的理论都以欧洲经济同盟为模板,而且现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美国改变一向坚持的多边主义政策,转为采取多边主义和区域主义并存的所谓二重政策(two-track policy),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国际性研究的热点,多边和区域之间各种关系成了国际经济问题中主要的话题。
纵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包括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国家需要理论等。
1.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核心部分。该理论以瓦纳为开创性代表人物,他认为关税同盟成立后,可以在生产方面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指关税同盟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一国原来由本国生产的成本高的某些产品,改从生产成本低的成员国进口,因而可以把原来生产成本高的资源转向生产成本低的产品,该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贸易转移效应指关税同盟建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取消关税和实行对外共同关税,一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价格较低的进口贸易会被成员国之间的价格较高的进口贸易所取代,从而减少该国的贸易利益。除此之外,关税同盟还会产生规模经济、投资扩大和竞争强化等动态性经济效应。此后,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 E. Meade, 1955)、加拿大经济学家约翰逊(H. G. Johnson, 1965)等人对关税同盟理论进行了拓展。
2.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是在关税同盟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论证共同市场的动态理论,代表人物有西托夫斯基(T. Scitovsky, 1958)和德纽(J. F. Deniau, 1960)。该理论认为:之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按照国界将各个市场划分得过于细小,各国只顾本国的利益制定贸易政策,市场因而缺乏弹性,根本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及规模经济的利益。建立共同市场的目的就是把这些过于细小的市场统一起来组成大市场,消除了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实现内部的激烈竞争及规模经济效益。从上面可以看出,大市场理论有两个要点:一方面,通过建立大市场可以实现市场内部的激烈竞争,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之由低生产效率部门转向高生产效率部门,由低生产效率国家转到高生产效率国家,从而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
3.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家小岛清教授(Kiyoshi Kojima, 1978)在其著作《对外贸易论》一书中提出了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其核心观点认为,区域经济集团组建以后,不同经济体分散的小市场结成统一大市场,企业摆脱了市场规模的限制,并通过协议使各成员方分享规模经济效益。他从成本长期递减来寻找国际分工的动因,认为: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达到成本长期递减的目的;共同市场必须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而不能在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建立;在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围比较广,因而利益也比较大;另外在生活水平和文化等互相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
4.国家需要理论
国家需要理论认为:一方面,在国际格局中每个国家都有捍卫或增加本国的经济利益的愿望,概括为三种经济需要就是:最低层次的经济安全需要、较高层次的经济实力及竞争力需要和最高层次的经济霸权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是由经济安全、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经济霸权等三个层次的经济需要推动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会改变各国的经济需要层次,而需要层次的改变又会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得到巩固和发展,取决于各成员国所处的经济需要层次。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区域经济集团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导致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特征。
(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标旨在削弱或消除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等障碍,扩大市场规模,创造更多的生产和消费需求。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加强内部的激烈竞争,从而淘汰生产效率低的或者劣质的产品,使得那些高生产效率的优质产品占领市场,进而促进区域内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国之间实现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区域内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比较有优势的产品,逐步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这样必然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各国乃至整个区域的竞争实力。
(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性经济联合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规模也逐渐增大。如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洲建立的关税同盟,旨在消除内部关税壁垒,实行对外统一的贸易壁垒。随后又发展到欧洲共同体——欧洲统一大市场,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商品、资金、劳务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还有后来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确定了在15年的时间里逐渐取消关税壁垒以及其他限制,全面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转。因而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快了区内外贸易向着自由化发展的进程。
(3)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发展阶段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得到广泛发展后就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阶段。区域经济集团就是不同国家通过签订经济合作协议结成联盟,实现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的跨国自由流动,并加强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生产分工及专业化,扩大经济规模,最终增进各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强力推动了其发展。从生产、贸易、金融三个角度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通,另一方面提高了资源配置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并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