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经济国情的变化。今日的中国,已经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如何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的变化,进一步制定现代化战略,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连续资助下,我们开始对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我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成功地快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大国的快速工业化,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因此,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变化,需要研究中国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我们的研究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基本经济国情的研究。2005年,在综合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各类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国情分析框架,做出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的重大判断,指出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的关键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进而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这些研究内容和观点集中体现在《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一文中。二是关于中国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分析。在经典的工业化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构造了一套关于工业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具体分析评价了全国、四大经济板块、七大经济区域和31个省级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研究表明,经过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到2005年,中国工业化进程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和结论集中体现在《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一文中。三是关于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与评价。在综合工业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构造了工业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具体评价了全国整体和15个重点工业行业的工业现代化水平。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到2004年前后,中国的总体工业现代化水平只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40%左右。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反映在《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了吗》(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4期)一文中。虽然这三方面研究是彼此独立的,但又是相互支撑的。关于中国工业化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的分析,可以支持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一个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的判断,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又表明,中国虽然是工业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总体上与工业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落后较多。因此,工业化进程和工业现代化水平的分析评价,支持了我们关于中国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判断。基于这样的国情分析,符合逻辑的经济发展战略建议是:进一步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自2005年以来,我们上述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国情变化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得到了大量的引证,也存在个别争论。2007年,《工业发展、国情变化与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国成为工业大国的国情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一文获得了第十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这表明学术界对我们的研究给予了高度认可。
学术研究最终要服务于实践。关于我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进一步需要推进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观点,也逐步成为政府的共识。2012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和走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工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工业发展长期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我国工业健康发展,而且会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胡锦涛总书记还强调:“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积极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我们上述三方面研究中,关于工业化水平的评价和工业现代化水平这两方面的研究,已经反映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和2009年出版的《工业化蓝皮书》里,而有关工业大国国情和工业强国战略的论述,还只限于几篇学术论文。今天,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作,是我们关于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的第一本专著,系统地阐述了我们关于中国国情重大变化的判断以及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的政策建议。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将本书仅作为产业经济学方面的著作来认识,本书更重要的是一本关于基本经济国情和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著作。我们认为,从工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角度分析研究中国国情是有重要意义的。2008年以来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这样的认识。本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必须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近些年来,我国虚拟经济表现为“暴利”,金融工程日益成为“显学”,实体经济对于资金、人才缺乏吸引力,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对工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发展重视得还不够。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并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颁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但是,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将工业发展问题仅仅从产业战略层面来认识是不够的,我国缺乏的是从基本国情高度和国家战略层面来认识工业发展问题,而本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