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彝汉古文化对比研究之一——秦简日书与彝文日书的比较
(一)秦简日书出土情况
1975年12月考古队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部的睡虎地发掘了12座战国末至秦代的墓葬,11号墓出土1155支(另有残片80片)秦代竹简,甲种166支简,置于墓主头部右侧,据统计现有12027字,乙种257支简,置于墓主足部右侧,据统计现有6013字,共18040字。
日书是一份珍贵的古代数术材料,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数术尤其是其中的择日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考,《汉书·艺文志》读志著录的190家,2500多卷,日书占全书1/3,但可惜未保存下来。
(二)秦简日书内容
“日书”是古代人民用来指导日常活动的专门书籍,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当时的数术,制订一套择日术,按日之吉凶,取决行止。这种迷信活动,现在除偶见于少数民族地区外,早在我国文化中销声匿迹。云梦泽睡虎地秦墓出土秦简,其中有甲乙两种日书,两种日书总计七十余篇,内容非常丰富,无疑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对研究我国早已失传的古代择日术具有重要价值。
(三)彝文日书内容
彝文日书又称彝文历算书或玄通大书,内容丰富,至今在滇、川、黔、桂彝区民间普遍传承和广泛运用,经久不衰。本书多数以《爨文丛刻》为例(马学良主编,罗国义审订,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玄通大书》彝名“宋稍”,意为“金书”,有珍贵如金的意思。书中所载,系按男女出生年、月、日、时及其所逢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方位、十二宫辰、二十八星宿等,推算每个人的“命运”好坏,如有无“福禄寿喜”和一生中否、泰、忧、乐等遭遇。旧时彝族人凡耕作、放牧、行猎、行船、修建、贸易、入学、串亲和丧葬、祭祀、嫁娶、迁居等,须得请毕摩察看彝文日书,卜问吉凶,然后决定可否行动。古人认为人生的一切都由“命运”注定,即所谓“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我们可从另一个角度取其资料,借以研究彝族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宗教、哲学、文学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从中借鉴、吸取有益的东西。中册有60个占卜内容,下册有247个占卜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睡虎地、放马滩秦简日书内容(除楚秦历法对照部分而外)。
云南楚雄《彝族历算书》(待版)有137个内容,贵州仁怀县彝文古籍办公室《玄通大书》有上百个内容,贵州赫章县民委民族古籍翻译办《彝族预测经典大全》(内刊)有429个内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编《物态预兆经》(1993,内刊)有26个内容,云南玉溪、昭通,还有四川凉山州《彝文日书》有上千个内容,个人收藏者张仲仁、张纯德手上也有几本,上百个内容。估计总的彝文日书测日内容不下千条,除了相同相似的也在数百条,秦简日书“睡简”内容也好,“放简”内容也好,均应包括在其中,也有相似,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包括彝文日书各地流行的也不会完全相同,大同小异而已。
如:辛卯日不可以初始收获庄稼;丑日有利于制作衣服,但不能做寿衣;绝不能在丁丑日安葬死者,否则定将安葬三人;凡是每个月十五日不能娶媳妇、嫁女儿、买牲畜。
有学者说,研究日书应将“紧紧抱在一起的科学和迷信这一对恋人分开,然后再分别加以解剖”。
秦地竹简日书和楚地竹简日书有差异性,但是共同性大于差异性。两地日书为一个整体构成了中华文化源头的一部分,都是流行于战国秦代中下层社会的卜筮之书,表达了当时中下层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从而代表了当时中下层文化形态与价值取向。这些简文表明,当时人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各种神灵,有天上的神灵,有地下的神灵,有日常生活神灵等,可以说是无物不神,无物不灵,凡神灵必献祭。这与古代彝族社会背景相同,由于发展缓慢,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还保留有奴隶社会的遗迹,与中国先秦时代的某些地方具有相似之处,所以日书还在民间广泛使用,应该说彝文日书与秦简日书是同源异流。
(四)秦简日书的宗教信仰与夷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比较
彝文日书反映出夷人至今保存的原始宗教信仰与秦简日书特别是“睡(睡虎地)简”所反映的思想、习俗相近。在秦简日书与秦代宗教信仰方面做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有吴小强。他提出以下四点。
1.秦人的宗教信仰是以自然神崇拜为核心的多神崇拜体系。自然神包括天神、星宿神、土地山川神、动物神等;日常生活神被提高到重要地位,如五祀神、财神、梦神等。
2.秦人宗教思维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世俗化。“生活在中下层社会的普通秦人完全是按照‘人死为鬼’的思维逻辑来理解和解释鬼神的存在的”,“认为鬼神不过是人在另一个世界的化身而已;鬼类必然具有与现实生活中的活人相类似的思想感情和欲望追求,过着与人们世俗社会一样的生活”。诸如穿衣、饮食、居住、游玩、交友、爱情、婚姻、性生活等。“在一般秦人看来,鬼神是活灵活现、有需求有烦恼的、形象丰满的感性生灵,而非哲人圣贤意识中抽象苍白的政治伦理概念的符号。”
3.秦人宗教信仰具有显著的层次区别,统治集团的信仰特征是“重上帝而轻鬼神”,中等阶层是“略轻上帝而稍重鬼神”,下层社会则为“近鬼神而远上帝”。日书集中反映了秦代中下层社会人们的宗教观念,《史记·封禅书》则主要记载了统治集团的宗教思想。中下层秦人宗教观念的特点是关注自我、重视疾病、人鬼相通、巫文化色彩浓厚、阴阳五行思想流行。
4.日书是秦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亦是秦楚文化融合的结晶,其所反映的秦代民间宗教意识及思维特征,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日书既代表了秦人的宗教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代楚人的宗教意识。以日书为代表的民间宗教文化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社会的终结。吴小强对秦人宗教信仰与宗教思维的研究比较系统和深入,勾勒出了秦代宗教文化思想的总体面貌,在日书与秦文化研究中很有特色。
“从日书思想倾向看,放马滩秦简日书甲种(简称“放简”)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气味,虽然都是选择日子,但所涉及的事件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每每相联系,长篇大论的并不是鬼神如何。”而睡简日书则“涉及社会政治的较少,通篇充满了鬼神观。就是说秦人重政治轻鬼神,而楚人重鬼神轻政治,鬼神观是非常严重的,这就是两部日书,尽管有秦的成分,但主体不同于秦,它代表的是秦代楚人的思想”。何双全不仅揭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日期的日书所表现出的多种差异,实际上还提出了如何通过日书研究秦文化内核的问题。林剑鸣先生的文章提出:“睡简日书和放简日书‘建除’一章虽仅有文字上的小异,而这些关键性的差异中,却显出楚、秦两种文化特点的不同:睡简有较多的礼制影响和较浓的神秘色彩,反映了楚文化的特点;放简则相反,显得质朴而具体,反映了秦文化‘重功利、轻仁义’的特点。”夷人的日书更接近于睡简风格,西南夷与楚地相近,似乎习俗也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