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关键在于创新思路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面对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新使命,要全力续写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篇章,必须以创新的思路破解难题,以超常的举措抢抓机遇,稳中求进乘势而上,努力“实现三个突破,增创三个优势,致力三个提升”。
一 实现三个突破
突破“三群”联动发展。产业群、城市群、港口群的联动发展,是福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只有通过“三群”联动,发挥港口的内联外引作用,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力,带动产业群加快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省的综合实力。要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群。着力构建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打造八闽最大城市群,对在更高起点上推进“三群”联动、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和优化海西城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福州大都市区要按照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统筹管理、统筹政策的总体思路,推进周边县(市)“同城化”发展,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以中小城市为基础的城市发展体系。厦漳泉大都市区要推动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产业融合、要素市场建设一体化,加快推进同城化进程。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科学定位、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推动建设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海西港口群。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积极推动“三群”有机衔接、联动发展,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做大城市规模,提升综合实力,在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全局中,进一步发挥省会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
突破“三维”项目对接。一要强化服务保障,促进项目落地。要加快审批进度,缩短审批时限,用足用好政策。对已签约的央企、民企、港澳台侨外企项目逐一跟进落实,加强项目用地协调和供地保障,创造必要的配套条件,主动为项目公司注册、落户提供良好服务。推动项目对接落地,加强与国家部委和中央企业承包、港澳台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沟通对接。二要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项目布局。既要充分发挥各地的积极性,又要从全省大局出发科学谋划,对项目布局进行必要的协调和调整,特别要重视提高炼化、钢铁、汽车等产业集中度和协同效应,增强十大新增长区域的产业竞争力。认真落实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强项目的统筹布局,实现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加强统筹规划,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做到有序开发、适度开发,合理配置土地、海域、岸线等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协同效应,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继续加强项目拓展工作,争取更多更好的新项目。三要拓展项目对接领域,构筑高端产业体系。在全力抓好先进制造业项目的同时,重视抓好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现代农业、林产业的项目。要重视项目的科技含量,注重引进产业项目的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规划引导,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根据发展实际,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培育那些能产生较大经济能量、能对全省经济发展产生显著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我省的先导产业,把物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卓有成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形成规模效应,增强综合竞争能力。
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加速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要善于从自身特色出发,发挥比较优势,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模式,注重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业。要抓住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处于沿海产业集中发展区的县域,要发挥港口和产业基础优势,形成大产业、大物流和大港口的发展格局。处于交通轴线上的县域,要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形成沿大通道、大枢纽分布的新增长点。具有自然资源优势的县域,要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集中力量推进资源深加工,培育集开采、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和产业基地,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施大城关战略,做大做优做美县域城关,培育特色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研究建立促进山海协作运作机制,增强山海协作实效,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 增创三个优势
增创对台合作新优势。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要充分发挥我省对台优势,积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两岸交流合作的新路子,开创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当前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ECFA全面实施之后,两岸经贸合作势头更加迅猛。我们必须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先行先试作用,紧紧抓住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在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中展现更大作为,取得更新进展,不断增创两岸交流合作新优势。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两岸交流合作的试验田,在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大开放大开发的良好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力争在短时间内形成承接两岸合作的产业基础,不断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取得新进展。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深入研究和实践“五个共同”,力争在吸收台湾人士参加平潭管理机构、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促进闽台经济社会对接融合等方面有所突破,为两岸合作探索新路。
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开放是福建的优势、特色和支撑。近年来,我省各项重大基础设施大为改善,要素流动更加便利快捷,经济发展的实力、活力、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实行全方位的大开放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明显加快,能否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扩大开放,更好地配置和运用市场、信息、人才等资源以及进行分工合作,已成为一个地方能否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积极顺应发展潮流,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推进大开放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多层次、梯度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开放新格局。
要以纪念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为契机,全面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深入推进改革攻坚,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广开合作大门、广交天下朋友、广聚四方资源、广泛借智借力,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要把握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趋势,集中力量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在吸引外资项目上有大突破;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构建整合,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布局,在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上有大提升;完善海西20城市战略合作联盟合作机制,在推动区域合作上有新进展;树立“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优化政务环境、美化生活环境,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
增创生态建设新优势。要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建设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深入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坚持高端定位、集约发展,珍惜和用好土地、森林、岸线等宝贵资源,促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提升。制定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引导目录,引导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集中发展,提高产业的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准入门槛,积极转移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引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重点企业节能,推进“六江两溪”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和重污染行业的污染防治,开展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研发与推广,持续推动“四绿工程”建设。
三 致力三个提升
致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金融支持、财税优惠、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注重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福建制造”向“福建创造”转变。
在更高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必须站在全局高度,进一步认清人才对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通过打造人才高地,打造产业高地和聚宝盆,为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引进人才要突出重点,结合我省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实际需要,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的中长期规划,重点引进和培育急需紧缺人才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同时,引进人才可以灵活多样,只要能“为我所用”,就可以多渠道、多形式地加以引进,最大限度地招揽到有用人才。
致力提升文化发展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实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运行保障机制,着力推动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老区苏区倾斜。继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繁荣文化精品生产和创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要立足我省丰富文化资源,以政策支持、组织支持、金融支持、管理支持、人才支持的大手笔,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文化产业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构建文化产业集群,培育文化消费市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文化企业,重点培育优势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产业,争取通过5年努力,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真正成为我省支柱产业。
致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对民生改善也有新的热切期盼。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把民生摆在优先位置,以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同步提升,使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赢得更广泛更可靠更牢固的支持。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海西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为此,我们要立足长远,主动作为,加快步伐,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强化并充分发挥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的主导地位,把努力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应、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主攻方向。要加快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工程,并着眼于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财政资金投入上,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稳定增加、比重逐步提高,确保对重点民生工程的足额投入。要按照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加大对山区、农村和困难群众公共事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社会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