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实现年均9.8%的高速增长率,截至2011年我国GDP总量为471564亿元,经济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财富的迅速积累。从资产的角度来看,197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211亿元,2010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0.3万亿元,增长1435倍,当然这仅仅是没有考虑价格因素的简单比较。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人均财富从6000美元增加到18000美元,不过距离2010年全球人均财富4.38万美元还有很大差距。根据《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的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个人拥有可供投资的资产总额达62万亿元,是同期GDP的1.31倍;2008~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实现3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另据美林与凯捷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年《亚太区财富报告》,2010年亚太地区富裕人士(资产规模达100万美元以上)的数目首次超越欧洲,直逼北美。其中中国富裕人士占比达到16.1%(53.5万人),财富规模达到26570亿美元。就国别来看,美国以54.6万亿美元位居第一,日本以21.0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中国则位居第三。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将于2015年达到3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在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财富配置的不均等现象仍在加剧。一方面,财富的分配过分集中在企业赢利以及政府财政收入上,集中在资源和资本上,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近些年不断下降,从1995年的53.4%下降到2006的41%,随后一直在40%左右徘徊。另一方面,城乡居民间财富差距仍在拉大。城乡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88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总收入之比为2.19∶1, 1995年上升到2.72∶1, 2002年该项比值为3.30∶1, 2009年则上升到3.66∶1, 2011年该项比值由于农副产品价格和农民工工资的上升而略有下降,为3.44∶1。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以及分配不公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资产价格的波动程度也在加剧。这里重点关注股票和房地产这两大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况。
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加剧。图1-1给出了1995年以来上证综合指数变化情况。总体上看,在2005年以前,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指数呈“倒U”形走势,具体可以分为2000年以前股指的向上攀升和2000~2005年的周期性下挫,从股指水平来看在1000~2000点之间波动。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带来了我国股指的巨幅攀升,上证综指与深证成指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随后在内部宏观调控和外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以中国石油回归A股市场、中国平安再融资为标志事件,掀起了A股市场的短期下挫。仅仅一年时间,我国上证综指从最高的6124点跌到1664点,整个2008年我国上证综指最高跌幅达72.8%, 90%以上的投资者亏损,2007~2008年我国股市跌幅位居全球第三。在全球联手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下滑,我国推出“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大批流动性资金通过地下钱庄、虚假贸易等途径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2009年我国股票市场探底回升,上证综指一年间从1664点恢复至3126点,恢复至金融危机前的一半水平,于2009年8月4日达到了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报收于3478点。2010~2011年我国股票市场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又形成大幅下挫的走势,2010年全年沪指跌幅达14.31%, 2011年我国沪指跌幅更是高达21.68%,股指重新回归到十年前的原点,与中国“入世”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格局出现了严重背离。
图1-1 1995~2011年上证综合指数变化情况
再来看近年来流动性扩张下的房地产价格波动,图1-2给出了2000~2010年我国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变动情况。从整体上看,全国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在这十年间变化巨大。自1998年启动住房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1998~2005年我国新房价格指数不断上涨,增幅也逐渐扩大,从2000年初的2%逐渐扩大到了2004年同比10%的涨幅。二手房价格指数的涨幅要大于新房价格指数,在2004年以前维持在5%左右,2004年同比价格增幅则达15%以上。2005~2006年的两年中,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价格指数都出现增幅趋缓的现象,同比增长在8%以下。这一趋势在2007年被打破,200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活跃、投资高涨,房价和地价轮番飙升,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在12%左右。随后房地产调控实施更为严厉,再加上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房地产投资下滑,房价随后出现下挫。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增幅下滑,甚至在2009年初出现负增长,为近十年来之罕见。随着“四万亿救市政策”的推出,房地产价格迅速恢复上涨,2007年的增长态势在2009~2010年重新上演,并且愈演愈烈。为了防止房地产价格泡沫破裂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危害,2010年我国实施新一轮的房地产价格调控,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趋缓,至2011年底,全国房价回落趋势显现。不过由于经济放缓,随着2012年我国宏观政策的微调,房地产价格回暖的势头逐渐显现。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尤为明显,尤其是近五年时间,房地产价格在政策的干预下一改过去增幅不断攀升的局面,出现了数次上下波动。
图1-2 2000~2010年我国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如果以更宽的视角来看待我国的资产价格波动,可以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过去的五六年间,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剧烈动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的资产价格深幅调整,尤其以美国的房地产为代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其他大宗商品市场均出现大幅调整。与以往金融危机不同,此次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资金逐渐流入新兴经济体,这些国家的资产市场率先在金融危机后上扬,随即发达国家在联手应对危机的资金刺激之下出现恢复性上涨。在金融危机后短短的一年内,全球资产价格恢复上涨,这种上涨是在大量货币投放的前提下实现的,必然埋下通胀的种子。2009年以后,全球市场冷热不均,美国在次贷危机后金融市场恢复上升,而欧洲在刺激政策后的债务问题愈演愈烈,中国在宏观调控措施下资产市场开始降温,从2010年中期以来,资产市场回落。以中国股市为代表的金融市场的价格大幅度回调,已经回调到接近2008年市场底部的区域。表1-1给出了2001年以来主要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变动情况。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股票市场偏弱的年份居多。可以看出,尽管全球主要股指在2001~2002年、2008年及2011年都大幅下挫,然而波动的范围大有不同。中国沪指在2006年的涨幅远高于其他股指,而2008年和2011年的跌幅也远高于其他股指,可见中国股指波动幅度之大。
表1-1 2001~2011年世界主要股指变动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李幛喆:《中国股市发展报告·2011年》,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资产价格波动的原因有多种,经济周期、政策变化和重大事件都会带来资产价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波动同时带来财富的重新分配,因为不同的财富配置在危机来临时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机会。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我国财富的迅速积累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改革的深入使得要素市场不断发育成长。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的成长给居民财富带来了新的配置渠道,同时也使居民的财富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原有的纯粹依靠储蓄存款的形式日益多元化。随着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居民购买证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比例大大提高。1998年房改之后,我国房地产市场伴随城市化进程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部分居民的房产财富迅速增加。对于不同收入群体而言,掌握着大量房产和股票的居民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市场信息,容易在变化的资产市场中获利;而对于中低收入群体而言,除了劳动收入外,其他收入渠道狭窄,收入处于缓慢的增长阶段。此外,由于资产市场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中低收入群体在获得房产方面付出的成本愈加高昂,使得收入差距悬殊问题愈演愈烈。
由此看来,资产市场结构、宏观政策调整、资产价格波动给居民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中国资产价格波动超过其他国家?资产价格波动如何影响居民的财富配置?财富的不同配置又如何影响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把握上述问题的内在联系需要从新的视角进行解读。
从现有研究来看,单独研究资产价格波动的文献和研究收入分配的文献相对较多,然而研究资产价格波动与收入分配关系的文献十分有限,具体到资产价格波动与居民财富配置行为的研究就更为稀少。人们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一般从波动的动因、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等视角出发。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大多是有关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少有文献探讨资产价格波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更何况对财产性收入问题的关注,这在收入分配领域也是刚刚起步。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资产和房地产在居民财富中的占比将日趋上升,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到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净值,并且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状况的居民的影响程度也大不相同。因此,资产价格波动事实上起到了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再分配作用。根据国务院“十二五”规划,我国将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同时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加居民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所以研究资产价格波动对居民财产性收入分配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