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养成教育课程理念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幼儿园教育提到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幼儿园“教什么、怎么教”是关乎儿童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学前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更是当今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国百年来学前教育发展史表明,幼儿园课程建设经历了从模仿、移植到不断实验、改进的过程。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特点与启示》,《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这个过程昭示着继承与创新,也沉积着现代学前课程本土化的宝贵经验。

在一个漫长的时间里,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学前教育体制。虽然1903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的文件——《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出台,使中国学前教育制度得以正式确立,但是,这个章程也只是日本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的翻版。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中美教育文化交流的兴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被介绍到中国,推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学前课程变革运动。以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为代表的学前教育家依据杜威等的课程理论,在长期的实验过程中大力进行本土化的学前课程探索,提出了“单元中心制课程”、“整体教学法”、“幼稚园行为课程”、“儿童生活课程”等具有中国元素的学前课程模式。1932年终于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学前课程国家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这个标准是西方教育思想和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课程体制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学前课程在全国范围内按苏联模式统一了起来。随着《学前暂行规程》与《学前暂行教学纲要》的推行,全国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总体上讲,当时的学前课程与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基本上是相适应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的学前课程也在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继承中华优秀历史传统,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我国的学前课程变革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001年6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可以视为这一时期学前课程变革的标志性成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应当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里所强调的实质是把学前教育定格为养成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期是整个人生中最敏感的时段,也是养成教育的黄金季。从长远来看,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养成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养成教育能够让儿童对周围事物获得初步的认知和辨别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养成教育能够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健康人格。

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使之走上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之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则是养成教育的课程化。

近年来,为了纠正由“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一种观念直接催生且日益盛行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公布,2012年9月教育部又颁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在指出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危害的同时,明确提出了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便于操作的具体指导。

幼儿养成教育课程应当依据《指南》,着眼于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这个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内,引导幼儿对事物初步认知,培养幼儿的根基兴趣,发展幼儿的基本能力,形成幼儿的良好习惯,最终养成幼儿做人的良好的品质。

实施幼儿养成教育课程应当多管齐下任春茂:《幼儿养成教育初探》,《教育探索》2012年第8期。。一是通过故事启发幼儿的认知。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幼儿阶段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依赖于具体的情景和生动的形象,而故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故事情节的情境性和故事人物的形象性。因此,故事对于幼儿来说具有普遍的吸引力,通过故事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二是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最基本的活动是游戏。“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FriedrichWilhelm Frobel)指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它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做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张唤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三是通过日常生活锻炼幼儿的抑制能力。习惯是人们做某事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过多意识的参与。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人们坚强的意志,而所谓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人要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体现着意志的力量。幼儿的意志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很多时候做事情缺乏毅力和恒心,对成人的依赖性较大。因此,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意志力进行培养。四是通过榜样法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Albert Bandura)通过实验提出了观察学习的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幼儿具有爱模仿的天性。榜样法无疑是促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极好方法。

本书对养成教育课程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各方面都作了一些探讨。为求得深入浅出,各章中都运用了不少案例,尤其是第七章,专门针对五大领域课程开发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数是课题组成员和相关同志在九江职业大学附属幼儿园开展的养成教育实验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实验一方面是按照我们所理解的幼儿养成教育理论有目的有计划而进行的;另一方面又充实、修正、深化和完善了我们对幼儿养成教育的认识。希冀本书的研究能让广大幼儿教师和幼教理论工作者以及幼儿家长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