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领域

产业经济学是国际公认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是微观经济学深化和发展的结果,是国外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近些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最激动人心、取得成果最丰厚的领域之一。1996年,我国对学科专业门类作了调整,“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在学科设置上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学科,是研究产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特有的经济规律。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一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和特殊的矛盾性,产业经济学也不例外。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其研究领域明确地界定为“产业”。“产业”一词,在汉语中有财产或生产作业的意思。英语中的产业一词是“Industry”,它不仅是指工业,而是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大至部门,小到行业,从生产到流通、服务以至文化、教育……的各行各业,都可以称之为“Industry”,即产业。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具体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与演变规律;产业的产生、成长及兴衰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及转移规律;产业发展中资源有效配置规律等。由于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不同,欧美经济学界将产业经济学等同于产业组织理论,实质上是狭义的产业经济学。尤其在美国,一般没有“产业经济学”这一提法,而是“产业组织理论”。在欧洲,虽有“产业经济学”这一说法,但其研究对象及学科内容与产业组织理论一致。欧美产业经济学以成熟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为前提条件,较少考虑体制性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主要以具体的特定产业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产业的规模经济、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关系,以谋求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力兼容的有效竞争。在日本,自二战后,为了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政府开始采用有意识地干预来促进经济的恢复,带来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受此影响,日本经济学界逐步拓展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把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囊括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之中。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产业的概念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部门”,例如农业、工业、商业等,学科专业也相应设立农业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门类,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这种学科体系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实践上,主要是承袭了苏联模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业经济学最初受日本学者的影响较深,强调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到20世纪80年代,欧美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开始引入我国。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西方众说纷纭。泰勒尔(1988)说,“我想避免给这一学科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因为它的边界并不明确。产业经济学的确始于厂商结构和行为的研究,……但是,产业经济学的内容比经营战略更丰富”,“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蒂格勒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公告中则指出,“斯蒂格勒为市场运行的研究和产业结构的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市场和产业结构应用研究领域(产业组织)的学术带头人”。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 1996)在牛津大学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的导言中认为,“产业组织学的定义可以较宽,包括企业理论、规制、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可见,产业经济学的学科范围没有统一的界定,事实上也难以统一定义。一般认为,这门学科是以市场(或产业)这一层次为研究对象,从同一市场中各厂商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分析厂商行为及其后果的(潘振民,1996)。简单地说,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是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相比较,微观经济学相对侧重基本经济理论,而产业经济学则侧重实际应用。不过,产业经济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学科(泰勒尔,1988)。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不仅使自己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而且还影响了其他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于立等,2000)。例如,规制经济学就是在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些应用性微观经济学科如劳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比较经济体制、发展经济学等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中受益不少;与产业经济学联系较多的工商管理学科还有公司治理结构、市场营销学、企业战略、国际企业管理以及公司理财学等;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的发展甚至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既不属于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国民经济总量,尽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也会涉及国民经济总量;也不属于微观经济研究领域的单个经济主体,如企业、家庭和个人,尽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也会涉及单个经济主体;而是介于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中观领域即产业。产业经济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回答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没有回答的问题,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中间产品的复杂交换等问题,从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

产业经济学的实质是研究如何实现资源在产业及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问题,以促进资源在产业层次上的优化配置为目的,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依据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最佳的产业组织结构;以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为目的,研究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促进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结构升级;以促进资源在地区之间的优化配置为目的,研究产业分布与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变化关系;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研究如何按照企业发展变化的规律,采用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即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之间的最佳结合,通过制定高效的产业政策,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二 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产业组织,主要研究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关系结构,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正确处理有效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关系。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为基本线索,主要解决产业内企业之间竞争活力的冲突问题。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张伯伦、梅森、贝恩、谢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理论范式(又称为SCP范式),该理论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接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SCP范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产业组织理论学派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判断的基础之上的。

(二)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是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为理论依据,主要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产业结构的运行与调控机制,产业结构的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产业的区域分布与空间结构理论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产业结构的演进将促进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也相应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二者相互作用。只有正确把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才能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增长中对产业结构的分析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是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包括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投入品或产出品,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为产业联系理论,它较产业结构理论更广泛、细致、精确和量化地研究了产业之间了的质和量的关系。主要理论方法是里昂惕夫(W. Leontief)的投入产出法,运用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把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间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关系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加以量化,以此分析该国在这一段时期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性。由此可见,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投入产出法的应用,产业的空间关联和时间关联等。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布局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经济区域来进行,这样就形成了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布局结构。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产业布局从宏观层面上,涉及国际上国家间或国家内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从中观层面上,涉及区域内产业优势的发挥和竞争力的培育以及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在微观层面上,涉及企业的厂址选择等理论和实践。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合理利用地域资源,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五)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也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目的,产业发展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过程,又包括作为产业总体的整个国民经济的进化过程。一个产业在各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规律,通过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促进产业的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能力。那么产业发展理论也就是研究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产业发展的同期波动,产业的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