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研究:兼论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集中、集聚与专业化

从产业布局和企业区位的角度出发,产业集群的概念之外,相关概念至少还包括集中、集聚和专业化。本部分内容首先对集中这里所说的集中是指产业的地理集中,而不是产业集中,后者的概念在下文中另有论述。、集聚和专业化这三个基本概念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对产业集群概念进行界定。当然,理论界定和现实中分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如下文所述,如果说集中、集聚和集群与专业化相比还存在分析对象的差异,那么前三者尽管在理论上可以加以区分,并且可以认为三者之间存在一种递进关系,但在实践中,集中、集聚和集群现象却很难给出严格的界限和区分从直观感觉上来说,集聚和集群看起来更像是专业术语,而集中至多只能算是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语。与集聚和集群相比,集中一词在含义上也较模糊,可以用来描述各种不同的经济现象。

一 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布雷克曼等(2004)和魏后凯(2006)对集中(Concentration)、集聚(Agglomeration)与专业化(Specialization)三个概念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图示和阐述。首先,在分析对象上,专业化是指某一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它针对某个特定的地区,考察在该地区范围内某特定行业所占的份额与其他地区该行业所占份额相比是否相对更高;集中和集聚是以经济活动的某个部分(比如一个具体的产业或不同产业的集合)为考察对象,分析这些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这也是集中和集聚的共同点所在。换言之,专业化是指地区的产业构成,而集中或集聚则是指产业的空间分布。

其次,就集中和集聚的差异来说,集中考察的是少数明确划分(尤其是一些工业,特定的经济活动如飞机制造)的部门的空间位置,而集聚考察的则是经济活动的更大部分(比如制造活动或制造业,也可用来分析第三产业如商业服务业在城市的聚集)的空间位置。集中并不考虑产业在区域内的具体空间分布,实际上是基于空间均质性假定;而集聚则必须考虑具体的空间分布,因此是基于空间的非均质性假定。根据布鲁哈特(1998)的观点,当生产要素是静止的时候,可以用集中;而当生产要素是流动的时候,可以用集聚。

最后,从理论基础来看,集聚把地理经济学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新贸易理论分开了新古典贸易理论指的是国家之间贸易流动基于由技术差异(李嘉图)或要素充裕程度差异(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引起的比较优势理论;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并不依赖于比较优势,即使没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也会以提高福利为目的进行贸易(Krugman, 1980)。,后两者关注的是集中和专业化,而不是集聚。尽管地理经济学中同样也研究专业化和集中的问题,但经济活动的集聚是地理经济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进一步区分,可以参考图2-1。假设存在两个国家(A国和B国)和两个产业(工业Ⅰ和工业Ⅱ),那么,①在图2-1a中,工业Ⅰ和工业Ⅱ在两国所占的比重情况完全相同,因此A国和B国都不是专业化生产,也谈不上集中或集聚。②在图2-1b和图2-1c中,A国专门生产工业Ⅰ, B国专门生产工业Ⅱ,因此都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生产。但不同的是,图2-1b中专业化和集中是重叠的,即都表现为国家水平上的集中。③比较图2-1b和图2-1d,图2-1b有两个工业的集中,但仅仅是“没有集聚的集中”;图2-1d则有明显的工业活动的集聚,几乎所有的工业Ⅰ和工业Ⅱ都在A国。④在图2-1e中,集中、集聚和专业化三种现象都是存在的,但是,与图2-1b不同,这里的集中与专业化并不相重叠,因为尽管B国可以认为是专业化生产工业Ⅰ,但工业Ⅰ的集中则位于A国。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集中、集聚和专业化之间关系。

图2-1 集中、集聚与专业化

资料来源:布雷克曼、盖瑞森和马勒惠克(2004,第164页);魏后凯(2006,第126页)。

第一,专业化并不能说明任何关于产业区位或选址的问题,因此不能说明集中或集聚的程度。

第二,集聚必然意味着集中,但集中并不必然导致集聚。也就是说,没有集聚同样有可能会存在区域集中,但没有集中的集聚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能够从理论上对集中、集聚和专业化做出上述区分,但不可否认,这三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某些场合甚至可以相互替代使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实证分析中,集中、集聚与专业化最好能够结合使用。比如说,专业化分析最好与地理集中指标结合起来,而在考察某产业的地理集中状况时,最好同时分析该产业的集聚情况(魏后凯,2006)。事实上,无论是专业化或集中,还是集聚,都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区位或者说位置是很重要的。

二 地理集中与产业集中

对一个产业来说,集中的概念除了上述地理集中(Geographic Concentration)的含义之外,还有一重含义就是产业集中(Industrial Concentration)的概念,它主要被用来考察某个产业的市场结构。广义上,产业集中是指在特定产业内,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被少数大企业所控制的程度,它不仅包括市场支配力或市场份额的集中,也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产量、利润的集中;狭义上,产业集中是指在特定产业内,市场销售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魏后凯,2003)。产业集中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n),它反映了一定市场条件下寡头垄断的程度,即彼此依存的少数几家“寡头集团”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通常以3家、4家或5家寡头厂商拥有的市场份额为基数集中比率的正确计算取决于市场范围的正确界定,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错误是集中比率覆盖面过大,将不同产品和地域市场混在一起。比如有些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集中比率可能并不高,但在区域市场上的集中比率可能接近100%。借助于集中比率,尽管不能完全证明市场控制力的变化(根据集中比率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合谋或博弈策略),但却能有力说明市场垄断程度的变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610~611页)。。需要注意的是,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中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在产业集中度较低的部门,众多的企业却有可能在地理分布上集聚成群,使所在地区产品的产量在全国或世界上该产品的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很高,从而形成较高的地理集中度。应该说,产业地理集中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的技术范式和组织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有着极大关系(王缉慈等,2001)。

产业的地理集中是由产业集聚以及市场、信息源、控制与决策基地和各种有联系的活动的地理集中所决定的(王缉慈,2004)。在经济地理、经济学和贸易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学者们用集聚经济理论揭示了为何某些产业会在地理上集中在一些地方(Dumais等,1997)。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对产业地理集中的类型做出不同划分(魏后凯,2006)。比如,根据产业地理集中的程度,可以划分为“绝对地理集中”和“相对地理集中”(WIFO, 1999)。绝对地理集中是指在不考虑规模大小的情况下,少数地区集中了一个产业经济活动的很大份额(Midelfrat-Knarvik等,2000);而相对地理集中则排除了地理单元大小的影响,是指某些产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不同于整个制造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形式要注意的是,绝对地理集中是不能够直接比较的,只有把人口、土地面积等因素考虑进去之后才可以进行比较。相对集中度可以直接比较,但要受到参照系的影响(如人口、面积、经济增量等),并且其中还隐含着主观价值判断。。根据产业集中程度的变化趋势,可以划分为递增型地理集中、递减型地理集中、U形地理集中和倒U形地理集中这样四种类型(Traistaru和Martincus, 2003),它们分别表明在各个考察时期产业集中度的变化情况。根据基期与当期产业地理集中程度的对比情况,可以划分为集中型产业、集中-分散型产业、分散型产业、分散-集中型产业和其他类五种类型(Midelfrat-Knarvik等,2000),它们分别表明地理集中程度在两个时期的变动,比如集中-分散型产业是指在基期处于高度集中,而到当期则离开高集中类的产业。

三 集聚与集聚经济

集聚是在集中前提下的一种升级,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关系。如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2005)所述,集聚是指经济活动的集中,它由某种循环逻辑创造并维持。如果说集中只是作为一种现象描述的话,那么集聚除了对现象本身的描述外,其要点则在于由此而产生的集聚经济,可以认为这正是区分集中与集聚的关键。

现实世界中,集聚现象比比皆是,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地理空间上发生。大到从全球范围来看高收入国家在北半球小的产业中心的集中即所谓的南北经济二分法(North-South Dualism)。Hall和Jones(1999)观察到高收入国家群集于北半球小的产业中心,并且人均生产力随着离这些产业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中到通过同一国家内部地区差异所反映出来的集聚现象(比如汉城和东京等首都地区),小到中心商务区(CBD)在各个大型城市的出现,甚至餐馆、影院和类似商店在相邻地区或同一条街道的集中(比如餐饮一条街)。这些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受到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比如靠海的地方才能有港口),但在更大程度上是因为背后的经济地理机制和成本收益约束。集聚经济学,其目的就是进一步解释不同形式的递增报酬(Increasing Returns)和不同类型的运输成本(Mobility Cost)这里的运输成本包括所有因距离所引起的障碍,如运输费用本身、关税及贸易的非关税壁垒、不同的生产标准、交通困难和文化差异等都可以包括在广义的运输成本中。之间的权衡问题(藤田昌久、雅克-弗朗斯科·蒂斯,2004)。但由于集聚现象出现于不同的地理尺度上,并且包括了不同粗细程度的产业部门,因此寻求那些能用来解释不同集聚现象的通用模型无疑是徒劳的(Papageorgiou, 1983)对此,马丁(Martin,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of Money, 1999,第387页)也提出批评认为,经济学家们倾向于使用相同的模型去解释经济活动在各种各样的空间规模——从世界到地区,再到城市和地方——集聚的趋势。

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勒施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的集聚研究。“集聚”一词最先由韦伯(Weber, 1909)在探讨工业区位论时引入区位理论韦伯提出了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s)的概念,并注意区分了使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地区性因子,以及由集聚利益而向某一地点集聚或分散的集聚和分散因子。,虽然韦伯主要是因其在企业布局方面的工作而出名(Wesolowsky, 1993),但它主要关注的是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问题(Isard, 1956)〔日〕藤田昌久、〔比〕雅克-弗朗斯科·蒂斯:《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第2页。。此前关于空间区位的研究如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此后的如胡佛(Hoover, 1936)以及新古典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 1933)和勒施(Losch, 1939)等。

在新古典分析框架中,按照标准的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w)一般均衡模型的假设,在规模报酬不变和不存在交易成本,并且至少有一种要素是可以完全流动的前提下,其结果将是如米尔斯(Mills)所言的“无城市的世界(World without Cities)”,集聚现象根本无从谈起。因此,规模报酬不变并且完全竞争的范式是不能解释大规模经济集聚现象的出现和增长的(Krugman, 1995)。以资源空间配置和经济活动空间区位为研究主题的空间经济理论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正是运输成本(交易成本的一种形式)和生产与消费中的递增收益(如区域的公共物品)。针对长期以来未能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纳入经济模型,因而也不能很好解释空间集聚的困境,新经济地理找到了一条捷径,并提出了其建模策略的四个口号:D-S模型(Dixit和Stiglitz, 1977)该模型为包括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和空间经济理论在内的很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工具,扫除了前进路上的技术障碍,并掀起了经济研究中关于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革命(梁琦,2005)。、冰山成本、动态演化和计算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是两个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集聚的力量与分散(Dispersion)的力量,或者说取决于经济活动的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s)与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s)之间的平衡。向心力是指促进经济活动空间集中的力量;离心力则是促进经济活动分散的力量,因此是一种与空间集中背道而驰的力量。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理解产业集聚现象的关键点,集聚的向心力来自关联效应、厚实的市场(Thick Markets)、知识溢出和其他外部经济;离心力则包括了不可流动的生产要素、土地租金/运输成本、拥塞和其他外部不经济(见表2-1)。

表2-1 集聚的向心力与离心力对比

资料来源:藤田昌久、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2005,第410页)。

总体上,当分散的力量受到集聚力量的制衡时,或者当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时,空间集聚现象就会产生。具体而言,各类经济集聚现象的原因,可能包括了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以及兼具一般性和策略性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藤田昌久、蒂斯,2004)。集聚区域(中心)的最初形成,可能与某个偶然性因素或自然地理原始禀赋条件所带来的区位优势(如河流或港口)有关,但中心一旦形成,自然地理的作用将让位于经济地理,即由于集聚而产生的某种形式的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这里所谓的集聚经济,是指通过集聚本身所创造的一种有利的经济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原有集聚现象的维持和强化。集聚经济的产生使得初始的区位优势与集聚的自我维持优势相比不再重要,经济集聚呈现出一种“滚雪球”的现象,从而不断得到自我强化,循环累积效应在集聚现象中得到非常明显的体现。

四 专业化与多样化

自从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提出劳动国际分工能够带来收益的观点以来,专业化经常与专业化结合使用的另一个概念是经济一体化(Economic Integration)。一国内部或国家之间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可以认为是在经济交往中没有经济上的歧视和限制,生产要素可以充分自由流动。一体化过程要求逐步消除地区之间的经济边界和贸易限制手段,以使货物、服务和要素能不受限制地流动,为此可以采取适宜的政策来推动这一进程。Beine和Coulombe(2004)分析了加拿大和美国贸易一体化程度对加拿大地区产业专业化水平的影响,发现一体化对地区产业多样化的模式有着显著的长期影响。范剑勇(2004)在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地区间市场一体化与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之间关系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计算了1980年、2001年中国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地区的产业平均集中率、制造业中心值等指标,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就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点。专业化随着劳动地域分工的不断深化而发展,对专业化的研究试图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同的地方、地点、企业的职能向不同的方面发展,出现了专门生产这些或那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一定的专门化,产生了各自的经济特点,作为当地的自然、民族、历史等条件下形成的经济特点的补充”(萨乌什金,1987)。地区专业化(Regional Specialization),或者地区产业专业化(Regional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可以看作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水平。尽管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在统计分析上有明显差异(地区专业化以产业作为自变量;而产业地理集中则以区域作为自变量),但如果集中程度相当高,也可以认为该地区具有较明显的专业化水平。

截至目前,专业化的度量在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测算方法。传统上,衡量专业化的指标包括生产总值比重、人均产出指标、区域商品率、市场占有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测算方法包括区位商与集中系数;产业集中度指标,包括根据产业集中率指标计算的SCRn指数、根据赫芬达尔指数计算的SHHI指数以及区域商指数(Entropy Index);部门内贸易指数,用来衡量部门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地区结构差异指标,包括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克鲁格曼,2000)、地区专业化系数、专业化偏差指数。这其中,区位商(或称专业化率)是长期以来得以广泛应用的地区专业化的衡量指标但在许多其他的研究中,区位商被用作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参见本书第六章的解释。,而地区结构差异指标在克鲁格曼的影响下在近些年来得以流行(魏后凯,2006)。

与专业化相反,地区多样化(Regional Diversification)表明了特定地区产业发展的多样化程度。在一个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将不依赖少数几个产业部门。许多研究采用双变量统计方法考察了产业多样性与地区经济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Kort, 1981; Jackson, 1984; Brewer和Moomaw, 1984; Brewer, 1985; Attaran, 1986)。一般来说,地区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可以产生范围经济(Scope Economy),降低经济增长的波动性。有研究表明,在就业增长、失业率、收入水平以及经济稳定性方面,地区经济多样化可以改善地区经济绩效(Trendle和Shorney, 2004)。另外还有一些关于地区产业多样化的研究考察了城市/地区规模与产业多样化的关系(Crowley, 1973; Blair, 1976; Begovic, 1992),他们发现大城市的产业多样化水平更高一些,并且经济发展也比较稳定。

关于地区多样化的衡量指标比较多,事实上,由于多样化与专业化相互之间的倒数关系,因此任何用来衡量专业化的指标都可以说明多样化的程度,即专业化水平越低,则可以认为多样化的程度越高。Wagner和Deller(1993)对多样化的定义和地区多样化的衡量指标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多样化度量方法。目前,常用的地区多样化的衡量指标包括吉布斯-马丁指数(GM指数),以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表示的赫芬达尔多样化指数,以及用克鲁格曼差异指数的倒数表示的相对多样化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