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纪事:18、19世纪三个法国人的中国观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向往东方

东方几乎是被欧洲人凭空创造出来的地方。

——萨义德


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由来已久。

公元前334-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南伐,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在横跨欧亚大陆的辽阔土地上,建立起了西起古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的疆域广阔的国家。他所向无敌的战矛一直指向欧洲的东方——波斯、埃及,及至印度。打到印度河畔后,他还打算继续东进,因为其下属厌战,坚决反对,才不得不西归。他不断东征,不仅有战略考虑,还有文化向往。因为在他年幼时读过无数次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传说中,东方美丽而富饶,东方是力量的中心。对征战者亚历山大大帝来说,东方代表了财富和权力,是令人神往、意欲征服的地方。恰恰是亚历山大带着东方梦想而实现的跨越欧亚非大陆的军事征服,造成了人类历史上西方与东方、欧洲与亚洲的一次大融合。亚历山大的东征把希腊的影响远播到了中亚和印度,东方的思想元素也被带回希腊世界,促进了欧亚地区民族和文明的交往和发展。因此,两千多年后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这位亚里士多德弟子的精神比作碧空中的一轮皓月,把最灿烂的光辉传给了后世。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无论是地理范围,还是文化形象。在地理上,西方人对东方的认知有一个逐渐向东的过程。古代希腊人把强大的东方邻国波斯帝国看做是东方,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人把中东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认作是东方,直到地理大发现前后,欧洲人的东方认识才延伸到了印度、中国和日本。

欧洲人东方地理概念的向东扩展,还伴随着他们东方认识的变化。

在希腊神话的传说中,东方是想象中的异域空间,广阔而神秘,浩浩渺渺,烟波荡荡。在东方的尽头,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反抗众神之父宙斯的提坦神就居住在那儿。那时,欧洲的东方印象模糊不清。希腊时期,中国的丝绸传到西欧,于是便有了用树上长出的羊毛织成丝绸的传说。希腊的作家称中国为“塞里斯”(Seres),后来英文是silk。塞里斯处于陆地的最东端,是一个从树上采摘羊毛的富庶国度,那里的人们“向树木喷水而冲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然后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两道工序”。戈岱司:《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耿昇译,中华书局,1987,第10页。公元3世纪左右,希腊人又这样描述:“塞里斯人平和度日,不持兵器,永无战争。他们性情安静沉默,不扰邻国,那里气候温和,空气清洁,舒适卫生,天空不常见雾,无烈风。森林甚多,人行其中,仰不见天。”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台北:世界书局,1983,第69-70页。那是一个遥远而美好的国度。此后,在古罗马时期兴起的基督教教义中,中国虽然是异教徒的世界,但那里的国家法律和人们道德都与基督教的教义相符,是大洪水到来之前的东方伊甸园。可见,这时欧洲人对东方的想象,就已经附加了西方人的理想。

直至大航海之前的很长时间内,无论是在地理概念上,还是在文化意义上,波斯、埃及,整个中东的阿拉伯世界是欧洲人东方想象的核心。美女如云,醇酒似水,宫殿华丽,变幻莫测的波斯古国;神秘的金字塔和法老,夕阳下交相辉映的萨拉丁的城堡、清真寺,还有蜿蜒流淌的尼罗河,都是让西方人着迷又向往的东方。《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传到欧洲。这个收集了中近东地区波斯、埃及、阿巴斯王朝,还有印度民间故事的故事集,更加丰富了欧洲人的东方想象。哈里发每天晚上娶一个妻子,第二天早上把她杀掉;宰相的女儿为了拯救千千万万的女人,每天晚上给哈里发讲一个故事,终于阻止了进一步杀戮,并形成这本故事集。在西方人看来,这故事本身就极具东方韵味——神秘而浪漫,放荡而邪恶,奢华又色情,果敢又残暴。

10世纪左右,在欧洲人眼中东方的代表阿拉伯世界走在欧洲的前面。阿拉伯世界地处西方之东,东方之西,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经济多元,特别适合各种文化的传播与交融。阿拉伯文化对欧洲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巴格达城是当时著名的科学文化中心,波斯、希腊、犹太和阿拉伯等各种文化在这里相遇、交流。这里成立一个学府,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和科学著作。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的著作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翻译和保存。阿拉伯人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营养,在数学、天文、地理、医学和光学等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对当时及后来西方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数字、十进位法也都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

而这时,欧洲正处于文化低落的“黑暗时代”,甚至古典文明也不大为人所知。欧洲人既羡慕阿拉伯世界的财富,又敌视伊斯兰教,意欲征服之。公元11-13世纪,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在天主教的旗帜下,欧洲人带着宗教狂热,揣着对中东地区世俗财富的向往,发动数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给中近东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和拜占庭的人们带来可怕的灾难。仅君士坦丁堡一地,十字军占领后烧杀劫掠一个星期,将金银财宝、丝绸衣物、艺术珍品抢劫一空,使这座富庶繁荣的古城变成尸山火海的废墟。在东方,欧洲人发现了在欧洲已经消失却被当地人保存了的古希腊文化,这对后来的欧洲的文艺复兴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使得欧洲人直接接触了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十字军东征的刀光剑影之中,欧洲人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东方世界,推动了欧洲从一个孤立黑暗的时代走向开放的世界。

就在十字军东征即将结束的1271年,15岁的威尼斯富商的儿子马可·波罗随着父亲和叔叔到蒙古帝国的钦察汗国经商。因为战争的关系,他们阴差阳错地来到更远的东方——元大都,见到了元世祖。元世祖忽必烈非常喜欢聪明伶俐的小马可,带他一起狩猎、品酒,等他长大后,还派他做过元朝的外交官和地方官。他们一家在中国一住就是20年,直到1291年才返回家乡。后来,在家乡发生的威尼斯和热那亚的海战中,马可·波罗作为战俘被投进监狱。在狱中,马可·波罗巧遇小说家鲁斯梯切诺。于是,二人合作,很快于1298年完成了轰动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被称作“世界一大奇书”。全书4卷229章,详细介绍了马可·波罗东游的沿途见闻,元代中国大都、西安、杭州、福州、泉州等地的宫殿城池,政府朝廷、节日庆典、风土人情,还有中国周边日本、印度、印度洋沿岸诸岛的基本情况。《马可·波罗游记》揭开了中国神秘的面纱,使欧洲人的眼光超越波斯、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看到了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在那个叫中国的地方,元大都的宫殿“壮丽富瞻,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冯承钧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第201页。南方杭州城里南宋的宫阙,不仅为世界最大,而且“内有世界最美丽而最堪娱乐之园囿,世界良果充满其中,并有喷泉及湖沼,湖中充满鱼类。中央有最壮丽之宫室,计有大而美的宫殿二十所,其中最大者,多人可以会食。全饰以金,其天花板及四壁,除金色外无他色,灿烂华丽至堪娱目”。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第266页。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富庶无比的中国。

欧洲人被《马可·波罗游记》启迪了!

关于“他者”的认识和想象,只有在当时母体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解读,才能理解其中的历史意义。《马可·波罗游记》问世的时代恰逢文艺复兴的前夜。漫长的中世纪长夜即将过去,意大利及整个欧洲社会正孕育着巨大的历史变革。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遥远东方的宫阙城池、石桥流水、遍地的金银财宝、数不尽的美女美食都进入了欧洲人——上至公子王孙,下至平民百姓的想象。正如19世纪致力于研究欧洲文化史的著名历史学家、瑞典人雅各布·布克哈特所说的:“他们不厌其烦地描绘契丹的财富,无外乎是在这种表现中置换地实现自己文化中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表面上看,他们在谈论一个异在的民族和土地,实质上他们是在讨论他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世界。中世纪晚期出现的契丹形象,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一种解放力量……”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8,第445页。《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富庶的描述启示、刺激了欧洲人中世纪以来长期压抑着、蛰伏着的欲望。欧洲人渴望解除压抑,释放人性,追求像东方一样的富裕的世俗生活。

欧洲人被《马可·波罗游记》搅动了!

《马可·波罗游记》向欧洲人展示了一个远比地中海更加广阔的世界,扩展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对欧洲人来说,地中海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对更加遥远的东方的崇拜,对更加广阔的世界的向往转化成欧洲自身发展的一种动力。向往东方的财富,寻找到东方的航路,是那个被后人称作大航海时代的所有西方航海探险的终极目的。大航海的首创人哥伦布就十分崇拜马可·波罗,现在西班牙塞维尔市的哥伦布图书馆里还保存着他当年读过的《马可·波罗游记》。很多材料证明,他是带着对中国和印度的向往,带着对黄金和香料的渴求开辟新航路的。在航海途中,面对没有海图记载的水天一色的茫茫海域,《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是他战胜苦难的动力,更是他前行的航标。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着北纬29度航线航行就可以到达离中国东海岸2400公里的日本。幸运的是,正是这一错误判断,使得其率领的船队一直在“贸易风”带航行。当大西洋的海风把他们吹到美洲的一个小岛的时候,哥伦布以为自己踏上的土地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描写的契丹,即中国,意欲递交西班牙国王写给中国元朝大汗的国书。哥伦布到达美洲佛罗里达东南的一个岛的时候,举行了仪式,宣布西班牙王国对这里的占领。至死他都相信,他所发现的大陆就是东方,是印度,是契丹。

《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历历如画的精彩描述,也吸引了知识渊博又野心勃勃的葡萄牙君主若奥二世。他相信东方遍地是黄金和财宝。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中讲述的模糊概念,他感觉可以有一条更近的进入亚洲的道路。15世纪上中叶,他几次派人勘察海洋、海角,寻找通往印度的道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消息在欧洲传开之后,葡萄牙王室加快了对印度的海上探索。1497年达·伽马受葡萄牙国王派遣,从另一个方向寻找东方。达·伽马成功了,他的船队向南绕过非洲好望角,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他三次远航印度,不仅从东方带回了比航海花费的价值大60多倍的香料、丝绸、宝石,还被任命为印度总督。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印度洋西端的马六甲。穿过马六甲海峡,就是浩瀚的太平洋。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整个世界合围了。

因为仰慕东方,为了寻找中国,欧洲人像德国歌剧中永不满足、绝不栖息止步的浮士德一样,怀揣着殖民扩张的野心,完成了大航海的壮举。无形之中,东方和中国,更准确地说,是被欧洲人表述和想象了的东方和中国,成为欧洲发展和世界变化的一个推动力。

从此,欧洲不再封闭,世界彼此连接,新的时代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