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周边国家的中国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马来西亚中国观转变对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启示

20世纪7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转变对华态度与中国建交,使中马、中国—东盟关系发生了积极变化,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格局也随之演变。70年代,由于美苏两极对峙,东南亚国家普遍对华谨慎。1974年中马建交后,东南亚国家陆续调整对华政策。1975年,菲律宾、泰国与中国建交。8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亚、越南与中国的关系开始松动。1990年,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复交、新加坡与中国建交。1991年,越中关系正常化、文莱与中国建交。1991年7月,马来西亚邀请中国出席中国—东盟对话会,中国与东盟对话伙伴关系建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又是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东盟与中国构建了“10+1”合作机制、与中日韩构建了“10+3”合作机制。由此,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合作机制建立。应该说,如果没有中马建交,很难想象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改善。马来西亚是一个有一定地区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应从战略层面重视对马关系,抓住机遇深化合作,提升中马合作层级。

第一,充分了解马来西亚的利益关切,增进互知互信。马来西亚的国家利益可分为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其中,文化利益尤其值得重视。马来西亚的文化利益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华人等多个种族的利益,但主要涉及马来人和马来文化(伊斯兰教、马来语、马来传统习俗)。由于马来西亚特殊的国情,语言、宗教问题高度敏感,且往往是导致国内局势动荡、外交关系调整的重要因素。从马来西亚对华态度的变化看,中国在开展对马来西亚外交的同时,应尤其注意相关政策措施是否威胁到伊斯兰教、马来语和马来传统文化。中国应积极推动与马来西亚的深度文化交流与互动,增强各领域、各层次的互知互信,避免使文化交流浮于表面。孔子学院在马来西亚遭遇阻力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对马来西亚的文化还缺乏了解,互知互信有待加强。

第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加外交主动权。70年代以前,马来西亚迟迟不愿承认中国,除了核心的马共问题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马来西亚对中国的内外政策知之甚少,认为中国不够透明、不够开放,不放心与中国开展对外关系。1978年以后,中国对外政策大幅调整,陆续实施了“改革开放”“走出去”战略,以及“睦邻、安邻、富邻”政策,使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战略意图,缓解了马来西亚等国的对华焦虑。马来西亚学者和官员均表示称道。从目前情况看,中马双边层面的互信已经增强,双边关系发展顺畅。但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对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意图仍表示“困惑”,一些人认为中国军事现代化加速,可能成为东亚地区的安全和战略威胁。中国应利用中马关系平台、“10+1”、“10+3”等多边平台加强对外政策宣示,尤其可重点加强军事、安全、海洋政策的宣示,进一步增信释疑,争取外交主动权。

第三,抓住机遇,深化中马关系,拓宽中马合作基础。目前,中马关系基础牢,机遇好。基础牢,即政治互信增强,战略性合作进入落实阶段。经济联系加深,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安全合作在《中马防务合作谅解备忘录》指导下有序展开。人文交流质、量提升,2010年马来西亚来华人数达124.52万人次,中国访问马来西亚人数达103.37万人次。机遇好,即自冷战结束,马来西亚转变对华态度至今,中马关系经过20年的考验和挑战已进入平稳发展期。中马关系的历史表明,经济合作能够促使两国互利共赢,并推动政治关系走向深化。中马两国应抓住双边关系稳定向好的大局,继续拓展经济外交,打造中马经济合作品牌,巩固中马关系的经济基础。与此同时,探讨解决困扰两国关系的南海问题,拓展安全领域的合作平台。从目前情况看,妥善解决南海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马来西亚的对华认知,彻底打破“中国威胁论”。而中马之间南海争端的化解也将给东盟其他南海争端国树立“标榜”,可能产生当初中马建交在东南亚引起的“连锁反应”,从而推动南海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改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