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上海推进“双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在准后危机时代、经济开放条件下,经济竞争与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的重点都转向经济内涵式发展。因此,应在内涵式发展的框架下,加快金融航运中心建设,并通过金融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整个经济实现内涵式发展。具体有以下政策建议。
(一)促进内涵式发展,增强硬实力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培养自主创新、研发、高增加值的优秀企业,提升“双心建设”的硬实力。如以建设上海全球性人民币中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二)夯实金融航运中心建设基础,提升软实力
1.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
在机构配置方面,鼓励更多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总部或者第二总部,将上海建成金融机构的“地区总部中心”。尤其是支持将上海建成为资金筹集、运用、管理的中心,包括资金交易中心、票据中心、投资中心,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SHIBOR的权威性提供基础。
2.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规范发展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监管,增强行业自律,规范执业行为。
在上海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如借鉴伦敦金融城的GFCI指数,我们推出的“双心指数”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应该像GFCI一样定期发布、常态化、增加样本城市、增强公信力。加强目前已具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的权威性,争取使CCFI与伦敦波罗的海航运中心的航运指数(FFA)有相似全球影响力。增强“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简称IFCD INDEX)”的国际影响力,建议由一年公布一次报告改为一年公布两次报告。
3.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加快制定既切合我国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和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执法体系,建立公平、公正、高效的金融纠纷审理、仲裁机制,探索建立上海金融专业法庭、仲裁机构。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为载体,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促进信用信息共享。
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使上海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和行政收费最少的地区,成为中介服务最发达的地区。为外来金融人才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如子女教育、家政、医疗等。
(三)促进金融航运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延伸
金融航运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如图3-4所示。从价值增值环节来看,竞争领域主要是价值链的前端、后端以及中端的高附加值部分。金融航运服务业的价值链分为三个区间:前端是话语权、定价权、规则影响力,中端是金融航运服务部门,后端是全球范围内金融航运资源的再配置。金融航运中心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价值链中端——金融航运业务——的绝对规模和占比,更体现在价值链前端——金融航运服务标准的话语权、定价权,以及价值链后端——通过金融航运中心为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相比价值链中端,前端和后端是更高附加值的增值环节。例如,今天伦敦的航运业务在全球所占规模已经非常小,但是由于伦敦主导了国际航运市场的定价权和游戏规则,伦敦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交易市场、海上保险中心与再保险中心,所以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航运中心。
图3-4 金融航运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延伸
为了更好地推进金融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延伸微笑曲线,实现价值提升”,从价值链的三个区间增强竞争力。从价值链中端看,延伸金融航运具体业务的价值区间,通过集聚效应,吸引一流机构集聚金融航运大都市,将金融航运具体业务做强做大,尤其是要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中介业务;从价值链的前端看,通过建立发达的大宗商品市场(包括石油、金属、铁矿石等,可以考虑以我国生产或消费世界较大份额的市场作为突破口)和碳交易市场,不断增强在这些关键产品交易市场的价格影响力和规则制定权;从价值链的后端看,需要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衍生品市场等。
(四)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塑造金融航运中心的城市文化
在软环境方面,金融航运大都市的文化显得尤其重要。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航运大都市的文化具有“开放透明、海纳百川、自由大气、鼓励创新”的特质,同时需要注重形成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市场文化”,金融航运大都市需要具备自己的价值观。例如,早在18、19世纪之交,费城在与纽约竞争金融中心的博弈中落败,就是源于早期的费城金融市场高度投机的文化,使得费城经受不起打击。在伦敦金融城的金融公司中有超过一半是外资公司,而在金融业工作的人,有超过25%是外国人。伦敦的大都市特性、艺术、商店和饭店使它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是一个人们希望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另一方面,金融航运大都市通常也是文化大都市,在文化层面上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20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远东国际金融中心,这与上海在当时也是远东地区的文化中心(文学、话剧、电影、音乐、舞蹈等中心)密不可分。
上海在今天建设的文化中心可定位为现代文化中心、国际文化中心。例如,《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同时,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还要强调塑造金融航运中心的城市文化。
(五)建设上海全球性人民币中心
2012年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提出:为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需要推进上海建成“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中心、产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产品创新中心、资产管理和跨境支付清算中心”的进程,通过建设上海全球性人民币中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六)发挥“双心建设”与“智慧城市”(smart city)建设的互动作用,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中心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建设智慧城市是上海的城市发展定位。因此,“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智慧城市”是上海的重要元素,也是上海的重要城市名片。应该加强“双心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机联系,实现二者的互动发展。
1. “智慧城市”内核与金融目标相通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影响21世纪人类文明进程的两件大事:一件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另一件是中国的城市化”。如今,“新技术”与“城市化”的结合——“智慧城市”已成全球潮流。2011年全球有超过2000个在建的智慧城市,至2012年6月底,中国有320多个城市计划建设“智慧城市”。然而,目前对“智慧城市”还没有统一定义。
《辞海》对“智慧”的解释是:“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大哈奇森认为:“智慧意味着以最佳的方式追求最高的目标。”关于“智慧城市(smart city)”,一般认为该概念起源于2009年初IBM提出的“智慧地球”。IBM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充分利用所有今天可用的互联化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有限资源的使用情况的城市。”根据维基百科,“智慧城市”可从六个维度描述: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迁移、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以及智慧的城市管理。在国内,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等城市都提出了相似但不相同的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如《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七章“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又如,成思危先生认为,“智慧城市”,狭义地说是使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广义上说是如何尽可能优化地配置各种核心资源。
尽管“智慧城市”还没有统一定义,但我们还是能从“智慧”和“智慧城市”的不同定义中得出三个共同属性:科技(如信息技术)创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已有“智慧城市”的概念多从技术层面阐述,但技术只是手段。借鉴已有定义,我们还可进行更广义、更具普适性的解读:“智慧城市”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其他手段,对城市资源进行最优配置,最终实现人们生活、企业经营、政府管理等各项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内核是“通过最优配置城市资源实现最佳目标”,目标即“使城市各主体的生产生活实时便捷、经济实惠、低碳高效”。“智慧城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城市。
金融是不同经济决策者利用金融市场使资源在时间、空间、风险等方面实现最佳配置的行为。因此,金融的目标与智慧城市的内核一致:都是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以更好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
2. “智慧金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
首先,金融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美国经济史学家N. S. B.格拉斯认为都市发展的最高阶段正是金融业。金融发展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影响能级。例如,纽约是唯一历史不到1000年的世界大城市,而且城市历史只有300年;正是金融,使纽约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能有效提升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能级。建设“智慧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是“智慧”地实现城市发展目标,因此上海智慧城市的建设必定服务“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国家战略,必定包含金融发展的内容。
其次,智慧金融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智慧城市包括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内容,当然也包括智慧金融。金融在现代生活无处不在,如果金融没有“智慧”,“智慧城市”必定是不完整的。智慧金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与科技融合,为居民提供便捷实惠的金融服务。例如银行与移动公司合作推进移动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融合创新业务,打造“随时随身”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体现在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智慧”。这要求金融业围绕实体经济需求,对接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开展产品、服务与流程创新,打造“智慧”的“上海金融”品牌。
3.金融是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智慧城市建设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是智慧城市的三重属性,因此智慧城市也是创新城市、民生城市、低碳城市。金融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也相应体现在科技金融、民生金融、低碳金融三个方面。
第一,是科技金融的支持。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全球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无不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科技金融的支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例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产权(股份)转让、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物流转、处置等方面提供支持,例如科技保险支持等。此外,金融不仅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了投融资机制,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市场机制(例如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入股、资本灵活退出机制等)培育“尊重创造、注重开放、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第二,是民生金融的支持。一是民生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例如,助学贷款、创业贷款、对小微企业贷款,在安居工程建设、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的金融支持。二是满足智慧城市建设下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例如社区金融、消费金融、文化创意金融。三是金融机构利用专业知识,提高居民的“金融智慧”,例如普及公众金融知识,提高公众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三,是低碳金融的支持。一是针对低碳项目的传统金融服务,例如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二是在排放权交易基础之上的各种金融创新。
4. “智慧城市”建设将从软件、硬件两方面支持“双心建设”
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设施等硬件方面为“双心建设”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从信息化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等软件方面推动“双心建设”。例如,《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的第三部分“信息感知和智能应用”中明确提出:“整合和深度挖掘各方优势资源,打造航运、贸易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拓展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四个中心’建设”;同时还强调深化推进第三方电子支付,深化银行卡产业发展,促进电子支付在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加快支付服务业发展。
因此,“双心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互动作用,既体现在金融目标与“智慧城市”内核的相通,也体现在“双心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互支持。上海应促进金融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融合,以“金融,让城市更智慧”推进“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