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内外需发展的总体特征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内向型经济为主,内外需结构平衡问题还没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1978年以后,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并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经济发展特征。
(一)我国内外需发展的总体结构特征
表2-1列出了1978~2010年我国的内外需总量及占比,以及内外需对总需求增长的贡献率。
从表2-1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总量需求中,国内需求占主导地位,33年来的平均比重为85.55%,外需比重为14.45%;在总需求增长贡献率中,国内需求的比重相对下降,为79.28%,外需比重20.72%。外需增长的平均速度明显高于内需增长速度,高出7.71个百分点。
图2-1进一步反映了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基本变化趋势。
图2-1 三类需求所占比重变化趋势
表2-1 1978~2010年中国内外需结构
注:消费需求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资料来源:总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2012》;其他数据为作者计算。
从图2-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投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保持了相对平衡的态势,基本维持在30%~40%;消费需求比重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消费需求比重快速下降;出口需求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这一时期,投资需求比重加速上升。内需中的消费需求与外需表现出了“此消彼长”的特征。
从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内外需模式呈现出内外需并重的特点。无论是总量还是从贡献度上看,内需都是主体,这符合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实际。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增长压力,因此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而在增长速度方面,外需的增长速度要明显高于内需增长速度。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居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启动消费需求难度较大,而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已经形成巨大消费能力。改革开放后,国际市场对我国的出口需求从小到大,逐渐成为助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总体而言,我国30多年来的内外需整体结构特征是:内外需共同增长,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基础,外需增长更为迅速;投资需求稳定,消费需求与出口需求表现为此消彼长的特点。
(二)我国内外需发展催生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新型产业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两种内外需相结合的产业形式:一种是加工贸易出口产业,这种内外需结合的产业形式,既包含了我国国内投资、劳动力就业需求、对外部资本的需求和技术引进的需求,也包含了国际市场对于我国国内投资、人力资源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需求。这种内外需相结合的产业发展形式,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从传统制造业拓展到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庞大的加工制造产业,我国也因此被国际社会称为“世界工厂”。它对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技术引进和劳动力就业,对于拉动国内GDP增长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发展角度看,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将起到“稳定器”的作用。
另一种内外需相结合的产业形式,是海外投资。我国的海外投资既包括加工制造业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包括资源型企业的海外投资。这两种内外需相结合形式的海外投资,既包含了国际市场对于我国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需求,也包含了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对于外部资源的需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海外投资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海外投资无论是传统工业加工制造业的海外投资,还是资源能源产业的海外投资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已经成为稳定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就发展趋势而言,海外投资规模的扩张,将会在我国下一轮经济增长中发挥“发动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