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共享型融合发展之路: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评价体系与测算

城乡统筹发展,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性矛盾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目标是要建立起城市与农村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共生循环经济系统,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过去二元经济结构下政策和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的惯性,利用城市工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来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发展状况,实现与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产业主体的经济地位相平等,城乡政策制度相统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不是消除农村和农民,而是城乡在相互联系、共同发展中,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实现二者的共享融合发展;是通过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求得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旨在追求城市与农村的优势互补基础上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目标。莱芜市城乡统筹的核心是共享型融合发展,结合这一特点,我们尝试构建城乡共享发展指数,从共享这一角度来评价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一)城乡共享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指标选择的理论基础

在国外的文献中,与“城乡统筹”相联系的是“城乡融合”。西方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工业地理学研究中使用过,其含意是“指20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城市中心向尚未工业化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在中国,城乡统筹是针对城乡之间户籍、劳动用工、社会福利、教育政策以及土地使用制度等不同政策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原意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城乡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制度隔离。因此,中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主要从制度、体制范畴的角度考虑(顾海英,2002;陈锡文,2003;许经勇,2004;路明,2005;等等)。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实质是促进传统经济社会二元结构加速向一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来达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目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则是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切实做好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民的现代化整合为一个过程的工作(叶兴庆,2004;覃道明等,2009;等等)。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并把城乡统筹作为“五个统筹”的首要内容。根据十六大的精神,参考学界综合意见,结合莱芜市共享型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本章构建了城乡共享发展指数,用以评价莱芜市城乡统筹取得的绩效。

“共享”包括资源利用、发展机会、公共服务、发展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全民共享。一是基础设施和资源利用共享,即推进供水、供电、供暖、交通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力促实现基础设施利用的城乡共享,同时,对农村地域的资源进行统一开发利用。二是公共服务共享,即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发展机会共享,即推进城乡劳动者创业支持,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机会,尤其是农村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机会,力促实现发展机会共享。四是发展成果共享,即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力促在收入分配、人民生活与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实现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形成相对公平的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格局(见图2-16)。

图2-16 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共享发展”思路示意图

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整体,不是指标的简单堆积和组合。指标体系是根据某些原则建立起来并能反映评价单元的指标集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总体目标是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乡统筹所取得的成效。在构建指标体系中,主要依据下列原则选取相应指标。

一是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指标体系要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系统的发展状况,尽量选取能真实反映和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状况的指标,以求对城乡统筹发展有一个真实、可靠的测量与评价。具体指标选择要建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之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机会、成果共享等评价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方面都应该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反映。同时,指标体系要比较容易获取,没有稳定来源的评价指标尽量不采用。对于一些指标,从理论上讲很有意义,但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实践中很难用某项确切的指标来描述。此外,指标的选取还应充分考虑数据资料的可得性或可测性,虽然某项指标很重要,但如果难以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就无法判断实现程度。

二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统筹城乡发展包括经济和文化、政治和社会、城市和农村、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由不同层次的不同要素组成,根据这些基本要素、关系的特点,可将此系统转化为可以评价的多层次的指标集合,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操作可行。

三是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统一。指标体系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反映影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对于子系统来说,指标选取应强调代表性、典型性,避免重复性指标。

四是可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这里设计的城乡统筹程度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用于进行时间序列的纵向比较,还要用于空间地域的横向比较。由于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性的特征,所以设立的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才便于地区间横向比较。纵横向比较与统计指标口径的可比性和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关系很大,这是进行指标设计必须考虑的。

3.城乡共享发展评价指标结构

在城乡统筹进程评价研究方面,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乡统筹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构建。在此从城乡统筹相关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对城乡统筹进程评价研究的已有成果,以及莱芜市共享融合发展新模式,按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统一、可比性与可靠性相统一的原则,构建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选取的理论基础,选择能够反映莱芜市城乡统筹绩效的指标。

图2-17 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指标结构

该指标体系结合了已有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体现了莱芜市城乡共享型发展的内涵。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包含两个层次指标:一是表征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二是子系统评价指标,分别从发展机会共享、基础设施共享(作为资源共享含义的替代指标)、公共服务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来设置。

4.城乡共享发展指数评价思路与方法

(1)评价思路。我们测算城乡共享发展指数,借鉴了目前国内外评价城乡统筹度的思路与方法。第一,选择反映差距的评价指标。目前反映差距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相对差异衡量(如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锡尔系数、比值)以及绝对差异衡量(如标准差、极差、差值等)两种方法。在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状况方面常见的方法主要有城乡比值法和实际值与目标值比较法。这里采用城乡比值法来衡量城乡共享程度,城乡比值法的公式如下:

其中,Xu为城市指标值,Xr为农村指标值,X为城乡指标比值。

第二,为便于比较,对评价指标统一转换成同向指标。一般而言,指标有两种数值,一种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正指标,另一种是指标值越小越好的逆向指标。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对逆向指标采用公式(2-2)将其转化为正指标值:

其中,Xi为第i个逆向指标实际值,Xq为逆向指标转化后的值。

再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一是消除不同量纲对统计结果的影响,二是消除过大的指标值。指标标准化是将所有的指标转化为区间 [0, 1] 之间的数。数据标准化处理方法我们采用直线型标准化方法,即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假定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指标实际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例变化。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是待评价的指标标准值,x是指标实际值,xminxmax分别是评价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当xxmin,则标准值为零;xxmax,则标准值为1。因此,所有标准值最终均落在 [0, 1] 区间上。

第三,选择评价指标的目标值。一般而言,农村指标的数值一定会小于城市指标的数值,本评价采用大多数研究者的方法,选择1作为目标值,即评价结果一般应接近于1,偏离1的程度越大,说明城乡共享程度越低。

第四,确定权重。指标体系评价最关键的是权重的确定。目前对权重确定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类是主观赋值,例如专家打分;二类是客观赋值,例如层次分析法(AHP)、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主成分分析法等。通过比较网络层次分析法更为科学,本评价采用此方法确定权重。

第五,根据加权线性和法对共享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D为共享发展指数,pi为第i个指标值的权重,为待评价指标标准值。

(2)城乡统筹评价目标体系。根据上述思路,城乡共享发展指数评价指标源体系如表2-5所示。

表2-5 城乡共享发展指数评价指标源体系

其中1, 2, …, n为样本对象,如果进行横向比较,则为城市,如进行纵向比较,则为时间。本评价研究着重对莱芜市2000年以来城乡统筹发展进程进行评价,并且通过与山东其他省辖市进行对比来判断莱芜城乡统筹进程在山东省的位置。为了兼顾指标的综合性,源指标体系同时选取了不少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有些指标之间存在完全线性关系,因此保留其中之一即可。据此,对源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结果如表2-6所示。

表2-6 城乡统筹评价目标体系

(二)城乡共享发展指数评价

1.数据来源

本章莱芜市城乡统筹绩效评价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莱芜统计年鉴》、《山东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个别统计年鉴中缺省数据主要来自政府统计公报和政府工作报告;其他数据由莱芜市统计局提供。数据来源如未特别标出,均来自于统计年鉴。

2.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对指标体系中各逆向指标进行同向处理。同时,为便于比较,采用直线型标准化方法对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处理。采用公式(2-3)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2-7。

表2-7 莱芜城乡共享发展评价标准化数据

3.指标权重确定

考虑指标的相关性、指标值差异的显著性以及指标聚合模型的选择,本评价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城乡共享发展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赋权。利用 Super Decisions1.6.0软件,进行权重测算,结果如表2-8所示。

表2-8 评价体系权重

4.测算结果

本章利用加权线性法对共享发展指数进行测算。根据标准化值和确定的权重,可以测算出2001~2010年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指数以及山东省2006年、2010年17个省辖市的城乡共享发展指数(见表2-9)。

表2-9 莱芜城乡共享发展指数得分(2001~2010年)

根据评价结果,2001年以来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2010年成效最为明显,城乡共享发展指数达到了75。

根据2001~2010年测算的城乡共享发展指数,结合专家讨论意见,将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指数从0~100划分为五个阶段:[0, 20] 为不共享阶段、[20, 45] 为共享程度较低阶段、[45, 70] 为共享程度中等阶段、[70, 85] 为共享程度较高阶段、[85, 100] 为共享阶段。据此划分,莱芜市在2010年已经进入共享程度较高阶段,如图2-18所示。

图2-18 莱芜城乡共享发展指数纵向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莱芜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莱芜城乡共享指数的分项指标情况是:到2010年,莱芜公共服务基本达到了城乡共享状态,其次是发展机会共享指数达到85.4%,基础设施建设共享指数达到67.2%,发展成果共享指数仅有45.7%(见图2-19)。发展成果共享指数比较落后,表明未来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要注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图2-19 莱芜城乡共享发展指数分项得分

具体分项指标实现度如图2-20至2-23所示。

图2-20 莱芜发展机会共享指数

图2-21 莱芜基础设施共享指数

图2-22 莱芜公共服务共享指数

图2-23 莱芜发展成果共享指数

莱芜市2008年以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其自身纵向对比上,而且也体现在与山东省其他16个省辖市的横向对比上。根据相同方法,我们测算了2006年和2010年山东省17个省辖市城乡共享发展指数(见图2-24)。从结果看,莱芜市共享发展指数从2006年位列山东省第9名提高到2010年的第6名。2010年山东省进入共享程度较高阶段的城市主要有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东营和莱芜。

图2-24 莱芜市城乡共享发展指数横向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莱芜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