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对经济系统的重构。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在一定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条件下运行,其运行过程不仅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政府行为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将循环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循环经济由示范试点向全面推进转变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以及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发展循环经济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研究“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09BJY042)的成果基础上,整理和完善形成的。全书分为四大部分、共十一章,分别解决“什么是循环经济以及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如何”、“怎样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及“政策层面如何支持发展循环经济”这四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篇,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该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一方面,解释“什么是循环经济”这一关键问题,具体剖析循环经济的起源、发展、概念、特征和原则,并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循环经济的学理基础,为更深入地理解、研究循环经济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分析在循环经济机制建设与政策构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国家的具体实践,从而总结具有借鉴价值的成功经验。

第二篇,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和制约因素分析。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我国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首先,引入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状况,选取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中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分析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根据评价结果梳理出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然后,引入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我国2005—2009年的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并根据各省市(区)评价结果,将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区域分为领先型、挑战型、追赶型、后进型四类。同时,运用上述评估结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归纳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机制和政策两个角度提炼出主要制约因素,进而明确循环经济研究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循环经济研究指明方向。

第三篇,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研究。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设计一套新的发展机制,以推进循环经济实践健康、稳定、协调运行。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是由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机理以及维持或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系统。本部分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划分为一般机制和具体机制。一般机制主要解决规律性的问题,探讨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推进模式,这些都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规律,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以及不同组织。具体机制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程序或过程,往往具有个性特征,会因实施范围、产业类型、行为主体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具体机制方面,首先将循环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宏观、中观和微观,然后对这三个层面进一步细分,分别研究不同细分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宏观层面从地区和产业两个维度展开,中观层面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以及城市社区三个维度展开,而微观层面则从政府、企业、中介、公众四个行为主体展开。

第四篇,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目前,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较为普遍。因此,需要引进政府干预,并明确政府所承担的角色以及政策功能。我们遵循上述研究思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在宏观上,将国家层面的政策体系划分为基础性政策、关键性政策和辅助性政策;根据领先型、挑战型、追赶型、后进型区域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重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循环经济政策;针对我国产业布局和发展情况,分别探讨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培育静脉产业的政策。在中观上,就制定合理政策有效促进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社区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研究,着力破除绿色发展体制、生态产业链条、技术人才支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制约。在微观上,按照“政府表率、企业主导、公众参与、中介协调”的定位与思路,科学界定各微观主体的角色和职责,并以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公众和中介等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为目的,分别提出相应的政策安排。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书遵循“问题—原因—解决”的研究思路,力求突出三个结合:一是理论研究与实际个案相结合,既重视理论分析以得出一般规律,又强调实际个案的截面解剖和佐证解释;二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既采用定性的逻辑理性对循环经济基本问题进行抽象性描述,又采取定量模型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三是系统分析与单元分析相结合,既强调系统的整体研究,又突出不同细分单元的独特性分析。全书由理论基础、发展评价、机制设计和政策构建四大部分组成,其中理论基础是“根”,发展评价是“干”,机制设计是“枝”,政策构建是“叶”,由此构建起前后连贯、颇具特色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

本书是作者在该研究领域的初步探索,在全书的思路厘定、撰写、统稿和修改过程中,由于作者的学识有限,书中错漏难以避免,敬请国内外同行批评指正。

郗永勤

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