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绪论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立国”。几千年来,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历史都是围绕着一个“国”字展开的。古往,战国纷争,多少英雄以“精忠报国”“为国捐躯”而名垂青史。今来,各国竞争,我们道德准则的第一条就是“热爱祖国”“报效国家”,做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用自己的言行一笔一画地书写这个“国”字。当代国际社会,仍然是主权国家林立的社会,“国家利益至上”仍然是世界各国奉行的最高准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遭受外国列强殖民蹂躏的百年屈辱史,毛泽东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78年,邓小平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经过半个世纪的举国奋斗,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振兴中华”已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必然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的斗争。而实现中国崛起的根本在于提升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凝聚力、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文化力和自然力等要素。因此,从提升综合国力的角度,探讨提升国家经济力、军事力的途径,是研究“军民融合”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时代潮流,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也是提升国家经济力、军事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信息化既是“军民融合”的时代背景,也是研究“军民融合”问题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人们对军民融合基本含义的认识并不陌生,军民融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专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论述了全民抗战的观点,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同志对军民关系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等。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八年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三年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成立了新中国。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队发展壮大的根基在民,力量在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可以说,“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体制也随之发生变化。经济建设、军队建设开始相对分离。分工建设原本是社会的大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分工建设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威胁,国家利益的拓展需要人民军队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位列全球第二,但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环境、效率等多方面的瓶颈制约;我国军队的规模较大,但我军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既是继承我党、我军光荣传统的要求,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一 信息化
在人类发展史中,信息主要用于表达人的思想,传承和普及人类的各种知识;信息设施主要作为传递、贮存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在现代社会以前的人类社会活动中,尽管信息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人们使用信息设施并不普遍,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技术,信息产业也不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可以说,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级历史进程。相对于工业化而言,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信息化的基本标准是:信息技术居于主导地位,信息资源居于核心地位,信息网络居于基础地位,信息化生产工具居于主流地位,信息产业成为社会支柱性产业,信息人才成为发展的重要依托,相关的法规、政策、标准实现系统配套。实现信息化的基本途径是信息的全面渗透、融合,主要方法是综合集成。信息化的基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最终把人类带入信息社会。
信息化社会是在工业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工业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是将资金、资源和人力集中起来,按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运用电子、机械、化工等技术,将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组织在流水生产线上,大批量地生产各种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电子产品等。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如钢铁、造船、橡胶、纺织、建筑以及汽车、化工等,逐渐出现了市场趋于饱和、增长速度缓慢等现象。同时,传统工业是以大量消耗物质资源、能源,生产简单化、连续化、标准化为其基本特征的。产品耗能多,造成人类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出于改善生存条件和持续良性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提出更高的需求,而科学技术正是在人类新需求的牵引下创新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信息化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牵引下,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并取得重大突破的条件下“应运而生”。
信息化的“化”字,是指事物从原有状态走向新状态的过程,强调的是把信息和信息技术完全融合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的“过程”。即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生产工具,改造原有的生产能力,发展新型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并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高级进程。信息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包括政府、军队、企事业、团体和个人;信息化的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化的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信息化的手段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生产工具;信息化的核心是发展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信息化的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主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决定人的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又反作用于客观世界。从工程学术的角度看,所谓信息化就是将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通过同态映射变换为数字世界;同时,又利用逆变换将数字世界映射至物理世界,信息技术与设施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物理世界的工具。在同态映射过程中,利用的是信息技术产业,而在逆变换中,依赖的是信息服务产业。人们通常把客观物质空间称为“物理域”,把人脑思维空间称为“认识域”。电脑出现后,又把电脑赛博空间称为“信息域”。这个在客观物质空间的物理域和人脑思维空间的认识域之中,增加的电脑赛博空间的信息域,实际上就是客观与主观之间的转换载体工具。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主要工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变革生产关系。当信息技术和设备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工具后,必然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联合国出版的《知识社会》一书指出:“信息化既是一个技术的进程,又是一个社会的进程。它要求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工具的变革。”可见,信息化既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社会发展问题,既包含了生产力的进步,也包含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信息化实质上是一个推动整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一个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方式的演变。各种传感器和通信、指挥自动化设备以及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与实战运用,使信息能力成为了作战制胜的关键性因素,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军事革命。信息化战争正在逐步取代机械化战争,成为新的战争形态。
古往今来,所有的战争都是在做两件事,都是两件事交替往复的过程,这就是:认知(知彼知己)——行动(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再认知——再行动……所谓认知,是在人脑空间的一种活动;所谓行动,是在物理空间的一种活动。机械化战争和信息化战争的区别就在于:机械化战争的认知过程短、认知内容简单、认知程度粗浅,而行动过程长;信息化战争的认知过程长、认知内容复杂、认知程度精细,而行动过程短。现代战争的战役战斗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侦察监视、识别跟踪、决策计划、软硬打击、效果评估。其中四个阶段属于认知过程,一个阶段属于行动过程。所以,现代军队建设必然要以信息化为主导。
正像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一样,军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引发了现代战争作战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必然带来军事理论以及军队构成结构、体制编制和组织指挥方式的重大变革。技术的重大进步,必须得到文化、理念、制度上的支持,否则理念、制度就成为技术进步发挥效能的主要障碍。解决理念、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往往比跨越技术领域的障碍更难。所以我军的信息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军事变革,是时代性的整体转型和跨越式发展。
二 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是指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军情出发,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即稳步推进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培养、军队保障与社会保障、国防设施与民用设施的兼容发展,不断完善融合机制、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更高的层次、更深的程度上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城市公用事业等,都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事业、文化事业、教育事业、卫生保健事业等,虽然本身不是经济部门,但是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主义国家往往也将它们包括在国民经济计划的范围之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在原始或封建社会阶段,社会的经济活动基本局限于一个部落或封建诸侯领地的范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以前,一个国家内部各方面的经济联系比较有限,还没有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国民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封建割据的消灭和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社会经济活动才完全突破了封建地域的束缚,在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范围内发展起来。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的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之间通过统一的国内市场连接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统一的国民经济。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经济也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这就出现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
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近代和现代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在一般的情况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建筑业等的发展,然后商业和服务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且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新的生产活动和非生产活动又不断地分化出来,形成新的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提供了必要和可能。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一种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之间、企业之间、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仍然要通过商品的形式来实现。所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于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各地区之间的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搞活社会主义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证更好地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有着重大的意义。
国防建设是指为国家安全利益需要,提高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受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国防战略、科学技术、地理和国际战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当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化到只能依靠战争来解决矛盾时,就出现了军队,出现了国防和国防建设。国防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防建设有了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机器的完善,维护国家利益手段的多样化,国防建设的范围和内容也逐步扩大。
国防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武装力量建设;战场建设;人力物力的多种动员准备;边防、海防、空防和人防建设;战略物资的储备;国防工业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对人民群众和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发展国防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国防法规体系;军事理论研究,发展军事科学,制定并完善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原则;后备力量建设,以及与国防相关的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电、能源、水利、气象、卫生、航天等方面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把国防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不断健全国防体制,在武装力量建设、国防工业、国防科技、军事科学研究和国防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防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以现代化为中心,各部分有重点、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蓝图。中国现代国防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适应国家根本利益的需要,坚持人民战争思想,提高综合国防力量;与国家经济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国防建设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并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以现代化为中心,实现国防科技、武器装备、国防人才、国防体制现代化;突出重点,以武装力量建设为主,全面提高国防建设的综合效益;遵循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方针,把国防建设放在立足国内的基点上,发挥自身的优势,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全国军民共同努力,党、政、军、民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地进行国防建设。
国防,顾名思义即国家的防卫。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国土、资源、人口、民族和社会制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心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等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一个国家安全系数的大小,生产发展的快慢,国际威望的高低,对世界和平事业贡献的多少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的时候,对和平的企盼已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愿。但伊拉克战火、利比亚的轰炸一次次地把人们从和平的梦幻中震醒,无数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人类的发展史从军事的角度看即一部此起彼伏的战争史。有学者曾做过统计:自公元以来,人类共经历大小战争1.4万余次,和平时期仅有不到300年。历史上战争与和平总是在交相更替。虽然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战争仍不可避免。因此,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国防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想国家真正的强大,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
中国有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和在领土、领海之上的广阔天空,有众多的经济中心、军事要地和政治文化中心,需要具备全方位、大空间、多功能的国土防卫能力,要为维护国家发展机遇期、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拓展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要具备维护世界和平,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防力量。
军民融合发展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基本关系。正确处理这个关系,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发展是目的,安全是保障。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国防建设的发展最终取决于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强,必须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也是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要始终把国家安全和主权放在第一位。只有国防建设搞好了,国防实力强大了,才能给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外环境,才能真正地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富国强兵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富裕了才有经济能力强兵,推进国防建设;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为国家发展经济提供安全保障,并且国防建设也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建设。处理国家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确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投资比例,制定军民融合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选择军民融合发展的具体方式方法,都必须依据时代背景和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统筹协调。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局,制定恰当的政策,采取有效的举措,努力提高整体效益,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防建设,以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三 信息化军民融合
信息化军民融合是指在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系统等领域实现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统筹协调,兼顾地方与军队的实际需求,加强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扶持、计划引导、市场调节等措施,实现军地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互联、技术设施共用、人员交流顺畅,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通联性、标准化的特质要求,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具有军民两用性和广泛渗透性。中国正处于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军队正处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机械化与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信息化对我国各行各业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主导作用;信息化在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中也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形成体系战斗力的基础。因此,信息化军民融合是整个军民融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去几十年,我们国家和军队在信息设施建设及使用、信息技术开发及转移、信息资源开发及利用、信息人才培养和交流等方面,党、政、军、民合力共同办了许多事情,信息化军民融合已经有较好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各方面的广泛渗透,信息化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主导作用的日益凸显,信息化军民融合在军地双方均有强烈需求和基本共识,信息化军民融合已成为整个军民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已经呈现多处实施、先行一步的态势。
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不仅要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还要在新的形势下,拓展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国家和军队都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国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军队以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国家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的转型;军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从追求规模数量向追求质量效益的转型。国家着力推动工业、农业、服务业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军队着力推动武器装备和指挥控制、作战保障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国家以信息化为主导,切实推动应用需求、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军队以信息化为主导,切实推动作战需求、装备研发、能力建设的良性互动。国家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军队大力推进指挥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建立现代化组织指挥体系,促进指挥体制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联合作战一体化。国家着力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军队着力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侦、控、打、评作战流程的优化与对武器的精确控制,实施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促进战斗力的提升。国家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学建模、虚拟仿真、系统仿真,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军队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决策、计算机模拟训练、数学建模、作战仿真、系统仿真,推动武器装备和作战指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所以,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覆盖面很宽,既有总体战略层面的,也有具体局部层面的;内容很广,既有组织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军民之间、军政之间、军企之间,共建共享、分建合用、双向转移、相互促进的项目有很多,可以说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国家和军队的总体实力增强了,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并且将担负更大的责任。另一方面,无论国家还是军队,摊子越来越大,体系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运转耗费越来越大,制约发展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以往那种粗放式生产经营和人海战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全球化经济和现代化战争的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综合效率已成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要科技兴国、科技兴军,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型,就必然要走具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的发展新路子。